王阳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学

小桥流水

<p class="ql-block">心学宗主王阳明认为,影响人生成败的主要因素,不是外界的种种条件,而是自己的本心。一个人只有认清自己的本心,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走向成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人自有定盘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化根源总在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却笑从前颠倒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枝枝叶叶外边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阳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认清自己,是最顶级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感觉自己越来越忙,甚至有时会忙得忘记一些事情。我家先生常常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我,尽量不招惹我,他怕我一烦就发脾气。</p><p class="ql-block">过年的时候,家里的阳台装上了花架子,添置了许多的花花草草。我俩分工,花草由我负责,他不管。</p><p class="ql-block">我是个做事认真的人,对于美篇美友圈主持人的身份,也是倍加珍惜。时间就那么多,我一边顾着打理花草,一边顾着审核稿件,总是追着时间跑。</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跟他说,怎么这些天花草长势看起来不怎么好了呢?我的功夫没落下呀!先生笑着对我说,尝试改变一下,你浇花的时候就专注浇花,而审核稿件的时候,就专心致志地审稿。他还特意举了个例子给我听。</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个小和尚问得道的师傅:“您得道前后有没有什么变化?”</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老和尚说:“变化很大。”</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那到底有什么变化呢?”小和尚问。</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老和尚告诉小和尚:“在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饭。得道之后,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饭。”</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小和尚不理解:“师傅,这不是一样吗?”</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老和尚说:“不一样,在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做饭,做饭的时候又想着砍柴。得道之后,我每天砍柴的时候只想着砍柴,挑水的时候只想着挑水,做饭的时候只想着做饭。”</i></p> <p class="ql-block">听完,我顿悟,即改之。</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简单来讲就是,一个人的能力不是最关键,收摄心思,做到“精一”,才是最为重要的。这个“精一”,就是专注当下的目标,纵然世事纷扰,我只关注一物,持一心,做一事,不做他想。</p><p class="ql-block">很多事物都需要我们用一种高度的专注力,才会发现它的美好,而漫长时间的淬火是关键。如今的信息时代,外界诱惑力无处不在,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甚至做到游刃有余,这就要求我们比任何时都要做到专注。且是,越往上走,越要专注和自律。</p> <p class="ql-block">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p><p class="ql-block"><b><i>当时不杂</i></b> 专注于当下的事情,在诸多事件中,不乱心神,破除纠结。做事情的时候,专注于事情本身,不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忧虑,也不沉浸在过去的痛苦里,亦不被时下的外界环境所牵绊。</p> <p class="ql-block">最近距离接触王阳明的书,是那年我和先生在宁波的天一阁,整一架子上都是他的书。天一阁是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宁波天一阁,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楼里面有着独特的浓郁书香。它原本只是一座私人藏书楼,却走过了几百年的风雨,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以及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被誉为“世界最早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p><p class="ql-block">著名学者黄宗羲登楼阅读藏书并且挑选了上百种图书,仔细阅读了一番藏书而且帮助范家整理了藏书书目,还写了一篇《天一阁藏书记》赞叹范家一代又一代的坚守。受到黄宗羲的赞扬后,天一阁开始有选择地向某些学者开放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奠定了在读书人心中的崇高地位。</p><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年间天一阁的名声达到了巅峰乾隆皇帝为编修《四库全书》大力搜罗天下图书范氏一口气进献天一阁藏书六百多部。改革开放之后,天一阁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会各界多次捐赠图书。这座为守护文化而诞生的楼阁,最终成了文化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打探了一番天一阁的历史,就这样,对王阳明产生了好奇,之后回家慢慢阅读他的书,了解他的心学。</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显赫的家庭。年少有为的他,经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却因事被贬贵州龙场,龙场悟道后心学横空出世。</p><p class="ql-block">王阳明的一生,不断与叛贼斗勇,与奸臣斗智,与往圣斗学。他的军事才华主要体现在:打仗的重点不在排兵布阵上,而在前期的谋划上,且捷报频传。用其心学来说就是,吾性自足,不需外求。</p><p class="ql-block">他从未屈从于叛贼的强悍、奸臣的拨弄和流行学说的桎梏。心中的良知,是他人生陷入黑暗时,照亮前进方向的一束光。</p> <p class="ql-block">“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博大思想体系的重要核心。</p> <p class="ql-block">心学讲求“事上练”,也就是说任何一件事靠自己独坐想象,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无济于事,必须事上去磨炼。理论与实践必须联系起来,才能出真知。用心完成一件事情,会有一种使命感,为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谋而后动,成功机率更高。</p> <p class="ql-block">“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万历皇帝还亲笔书写过这十六个字 。</p> <p class="ql-block">“知行合一”的哲学道理在于——行之有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何为知行合一?“知与行”本是两回事,但却是一个功夫,它们就像两条铁轨,不可分割。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的开始和终结,绝不能有始无终,更不能虎头蛇尾,思考和“事上练”都不可缺少。 </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基调,他后来提“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是探索模式。他提出“致良知”,由此给出了心学的灵魂。天理即是有良知的大多数人对一个道理达成的共识。王阳明一生中共证了三次道:第一次是贵州龙场证出了格物致知的灵动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证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在浙江余姚证出了“四句教”。</p> <p class="ql-block">我们再回头看一下晚清重臣曾国藩说的“物来顺应”、“未来不迎”、“既过不恋”。</p><p class="ql-block">随年龄增长,对万事万物的激情也淡漠了。比如看到一朵花开或遇到一处风景,缺少了激动不已的心境,这其实是我们的经历多了,心里多了顾虑。</p><p class="ql-block"><b><i>物来顺应 </i></b>人生漫长,不断向前,保持乐观心态。心态敞亮,阳光自在!</p><p class="ql-block"><b><i>未来不迎 </i></b>活好当下,不预支明天的痛苦。因为每一个从容淡定的今天,都是昨天苦苦担忧的未来。未来不曾知晓,今天便是一切。</p><p class="ql-block"><b><i>既过不恋 </i></b>放下过去的事情,人生要具备翻篇的能力,就像日历一样。都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后来才发现能说声“再见”亦是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所以说,曾国藩算是王阳明心学最好的践行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重温一下王阳明大师的心学,在没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知道他许多的心学理论。而参与这次人物评写活动,我发现自己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同时,也因为理论与实践的互为渗透,让我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方向,做聪明智慧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