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密码——闲话隐语民俗

姚文学

<p class="ql-block">江湖密码</p><p class="ql-block">——闲话隐语民俗</p><p class="ql-block">姚文学</p><p class="ql-block"> 曲波先生的长篇小说《林海雪源》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解放军侦察英雄杨子荣乔装打扮,潜入匪窝,匪头座山雕老奸巨猾,见面就是一句:“天王盖地虎!”杨子荣底气十足地沉着应答道:“宝塔镇河妖!”……如果杨子荣不懂江湖黑话,就无法获得这帮土匪的接纳和信任。</p><p class="ql-block"> 江湖黑话是黑社会组织集团所使用的隐秘话语。它是从使用者活动隐蔽的特点出发,在集团圈子内部约定而成,对内不对外。旧时我国东北三省的土匪都有成套的黑话系统,如见面问贵姓称“报报蔓”,对方姓王,则答“虎头蔓”。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出现过非法倒卖外汇的犯罪团伙,其内部也形成一套黑话,如“切汇”、“面瓜”、“油子”、“雷子”等等,这些在近年播出的电视剧《我们的四十年》中就有详细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 与江湖黑话一样,职业行话,也称“行业语”或“同行语”,同属隐语,只是使用性质截然不同。二者都是特用型民间熟语,指专用于某种特定的群体或场合的较为定型的词语。它们在使用范围上有较强的局限性,但具有特殊的功用,是民间语言中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行话通常分为两类:行业术语和行业暗语。行业术语指内部使用的不带保密性的行话,如木匠称梯子是“步步高”、墨斗为“江湖”,刨子分为小刨、粗刨、双把刨、沟刨、剜刨等等。行业暗语是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流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专用语,外行人听不懂其中的意思。比如,在两湖的木瓦工中就流行一套“木瓦工条子”的行话,可细分为姓氏行话、称谓行话、生产行话、日常生活行话,等等。甲地木瓦工到乙地揽活,如需本地同行帮忙,只要用行业暗语搭腔、问安、祝福、求助,就必会得到热情帮助,甚至会享受到三天免费食宿的友好招待,这也反映出“人不亲,行亲”的职业民俗特点。</p> <p class="ql-block">  行业暗语在集团内部有着显著的功用。同行之间在外人面前需要隐秘交流意见,以维护利益,便使用暗语。例如,从一到十的数字,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有多种暗语表示方法。其中广东佛山的理发业借用猜谜艺术,巧妙地编出一首暗语歌:“百万军中无白旗(一),夫子无人问仲尼(二),霸王失去擎天柱(三),骂到将军无马骑(四),吾今不用多开口(五),滚滚江河脱水衣(六),皂子时常挂了白(七),分瓜不用把刀持(八),丸中失去灵丹药(九),千里送君终一离(十)。”江湖黑话与行业暗语还有一个共同的别称,叫“切口”,它是过去创制秘密语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用语音的反切构成隐语的。</p><p class="ql-block"> 行业艺诀,是行业暗语的艺术表达形式。古人常说: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工匠技艺的传承,总是通过收徒授艺,言传身教的办法来实现。因为,创艺艰辛,得道不易,所以前人总结经验形成的艺诀,流传于口,记之于心,代代工匠从不轻易传于外人。比如建筑工匠中流传的“木匠看三,瓦匠看二”的口诀,其中包含的技巧,非行内人无法理解。又比如,画匠以“立七、坐五、盘三、跪四”标准来要求人体画面的比例,而“若要笑,眼角朝下,嘴角翘;若要恶,眉眼口鼻齐一撮”,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直接道出了表现人物面部各种表情的绘画窍门。研究这些艺诀,从中可以发现工匠的智慧,以及技艺传承的古老风俗。</p><p class="ql-block"> 行业忌讳用语是隐语的一个另类,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禁止说出的词语,二是替代性说法,即委婉用语。由于风习、俗信等缘由,人们认为生活中使用某些言语不吉利,而以别的话语取而代之,经久成习,便为忌讳语。如船家忌“翻”,说“帆”为“篷”;商家忌“折本”,进而忌“舌”,就把“猪舌”说成“猪发财”,把“牛舌”说成“牛发财”。普通老百姓为了避讳,生活中也经常使用一些替代语,如“老人死了”,因忌说“死”字,有的地方说“老人去了”,有的地方说“老人老了”,也有的地方说“老人不在了”等等。</p> <p class="ql-block">  民间隐语中的江湖黑话,在流动谋生职业中,如说书演戏、看相算命、摆摊卖药、玩杂技卖艺等,又被称做“春点”。读书人离不开字典、词典,跑江湖的人必须熟练掌握“春点”。前辈江湖人中流行这样一句话:“能给十吊线,不把艺来传。宁给一锭金,不给一句春。”由此可见,行业暗语对四海为家游走江湖的群体是何等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老行当渐行渐远,许多行业隐语随之消亡,还有少许至今星星点点尚存民间,也有一些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广为人知,失去了它的原始功用。民间隐语,作为一种民俗事象的存在,剧作家需要了解它,某些剧作中有了这样的时代元素,作品就会显出强烈的年代感;公安警察需要了解它,对于提高侦破案件的效率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网络语言遍地流行,从网络中产生,并运用于网络交流,如“菜鸟”、“吃瓜群众”、“打酱油的”、“亚历山大”、“虾米”、“拍砖”“偶”、“表”、“BC”、“7456”……这套语言系统,对于不碰电脑不上网络的老年人来说,无法领会其中的确切真意。当代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似乎成为一种新型的隐语民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