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岩建县于唐,兴盛于宋,宋韵黄岩,乃至宋韵台州,这么一个的提法,最恰当无比了。</p><p class="ql-block">黄岩老县城位于永宁江之南,从中国古代的地理阴阳学说来看,水之南属阴。城区东面有一座山叫九峰,又名方山。九峰方山的东面是一马平川直至东海。黄岩的先民选择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换,后来逐渐有了市场,建了街巷,发展为城镇,有它的科学道理:一是这里地势高,永宁江的潮水淹没不了;二是九峰方山就象一道天然的屏障,可以挡一挡来自沿海的热带风暴。可见,黄岩老县城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九峰方山,现在又被称作台州绿心。围绕着这个绿心,我从十里铺、凉溪古道、林家岙唐家岙,以及九峰地藏寺到老鼠沿杠、晒鲞岩到方山古道等不同的方位,通过不同的途径登临过九峰方山,唯独没有爬过现在称之为的“宋韵古道 ”。那么“宋韵古道”到底怎么样呢?原来“宋韵古道”是从南城街道方山下村现文化广场入口,南通方山五峙堂,北通方山双塔的一条登山的古道。古道全长约1000米,海拔高约400米。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许多北宋以来的文化遗存,特别是以方山下村宋代著名乡贤左纬父子,彭椿年、彭龟年兄弟和朱熹的“天光云影共徘徊”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方山下村是黄岩老县城通往十里铺古驿站的必经之路,是一个长条形的村庄,东边是方山西麓,西边是南官河,河与山平行,壮丽秀美的河山,宛如一幅风景画,一边连绵起伏,一边官道行船,台温古驿道穿村而过,确是一个风生水起的地方。方山下村从北到南有麻车里、童桥里、樊川里和光明桥四个紧挨着的自然村,樊川里有一个小地名,叫樊川岗头,地势比周边相对较高,边上有个樊川书院,就是宋朱文公朱熹来黄岩时曾在此讲学的地方。樊川岗头东边近山的地方,原来是人武部的打靶场,边上有小溪汩汩流过,从山上下来的溪水经此地注入南官河。去年10月份,方山下村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投资150多万元,启动“宋韵古道”修复工程,把打靶场改建成村宋韵文化广场,在宋韵文化广场上山处建了牌坊,并请书法家王坚写了“宋韵古道”四个大字,作为古道的起点。同时沿途设置三左亭、二彭亭、云影亭三座凉亭,并在半山腰设置一个观景台,还修理了登山石级,伴随着两傍成荫的林木,古道得到了新生,重新焕发出光彩。</p> <p class="ql-block">但笔者始终认为,始于宋代的“宋韵古道”应从樊川书院作为起点,从地理上看,“宋韵古道”其实就是樊川书院边上的台温古驿道的一个分支,一个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在宋韵文化广场前,建了一个文化长廊,叫童悦廊,童悦廊以篆书题额,以童悦命名,童悦乃明代的地方乡贤,《民国黄岩县志》 有记载,他的仁慈孝行善举,已传为美谈。</p> <p class="ql-block">进入“宋韵古道”牌坊,就能见到上山后的第一个凉亭“三左亭”,这是纪念方山下村宋代著名诗人左纬及其儿子、孙子,“大小三左”在文学史上的出色成就和留下的可贵诗篇。</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的第二个凉亭是“二彭亭”,是指方山下村的彭椿年、彭龟年兄弟,他俩都是进士出身,文名显赫,在这条古道上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彭椿年《重修黄岩诸闸记》,写下了他为前门那条南官河疏浚的往事,彭龟年有《游九峰》等若干诗作。</p> <p class="ql-block">渐渐地,古道有点陡峭了,但见两侧古柏参天,阳光撤下斑驳的树影,十分幽静。在到达半山腰的观景台,回头眺望,中国道教第二洞天委羽山,就象一枚从天上坠落大翮,漂浮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海洋之中,不禁联想起仙人刘奉林在此控鹤飞升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爬,就是“云影亭”,过了云影亭,再走一段平坦的山涧横路,就到达“五峙堂”了。</p> <p class="ql-block">五峙堂位于方山南峰巅,地处五峰环峙腹地,是“宋韵古道”上最重要的文化节点,古有“濯汉遥开五瓣莲”之称。五峙堂留下很多史料,历代又有很多民间的传说,它与天台宗教义有着许多历史渊源。当时黄岩、温岭等地很多僧人纷纷前来五峙堂聆听天台宗传灯大师讲经,香火极盛,已成为天台宗十二处讲香堂之一,名闻各地。</p><p class="ql-block">五峙堂天王殿前的方塘,源头活水,瑟瑟东注,厥色清湛,可以鉴毛发,天光云影,徘徊其间。这是对朱熹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绝妙注释,也是明代时五峙堂更名为“云影院”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从五峙堂再出发,沿寺旁边的小径上行,几分钟就看见“缘觉殿”,这就是辟支洞所在。缘觉,佛教语,旧译为辟支佛。寺院内有一块巨石,横出二三丈,形状像灵芝仙草,洞内深邃,涓涓滴水。唐大中六年(852)构庵供奉西天辟支佛,故名辟支洞。</p> <p class="ql-block">出缘觉殿,继续上行几十米,便到达方山山脊的十字岭头。沿十字岭头向北,转个弯就能到达方山双塔;从十字岭头向西直接下山,就能到达熠然亭。</p> <p class="ql-block">就在这个方山顶十字岭头,夏吟老师有一篇游记里,讲到了她发现的多幅岩画和石刻,这次,我们也找到了。岩画主图为两朵竞相争艳的牡丹,一只须眉长长的蝴蝶为牡丹翩翩起舞,在两镌刻区之间还有一幅棋枰图;石刻有“王吉人”三个正楷大字,但没有纪年。据介绍,她查了《民国黄岩县志》人物篇,发现“王吉人”就是“王士骏”。王士骏,字宪恩,号吉人,宁溪人迁居邑城双桂巷。王士骏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光绪七年(1881)委署漳州平和知县,光绪三十一年致仕,从四品,授清朝议大夫,民国五年(1916)卒,年七十九。王士骏家族有“一门四院士”之说,其孙王启东,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浙大教授,现代著名材料学家。</p><p class="ql-block">笔者认为,象方山顶十字岭头这样的“宋韵古道”上的一些文化遗迹和节点,如果能进一步发掘并加以修复完善,并在山顶上建一个标志性的景观,就更能展示出黄岩的文化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古寺与新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