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伏天有余凉

许伏生

<p class="ql-block">  骄阳似火,赤日炎炎,三伏天的热浪又来了。从南到北,橙色红色的高温预警接踵而至,搅的人心里焦燥不安。</p> <p class="ql-block">  天热归热,人们依然在这个日子口儿自行其乐,憋着法子琢磨着找个能避暑的地方歇凉。</p> <p class="ql-block">  三伏天有三伏天的讲究。特别是眼下互联网发达的年代,人们依然按照老理儿,在微信群里给自己的亲朋好友道安问好,以相互获取一份爽在心里的清凉。</p> <p class="ql-block">  大概是出生的季节原因,每到入伏,我就想起了我和我的家事。</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母亲每隔两年挨着肩儿的生下了我们哥儿四个。说来也巧,哥儿四个分别生在四个季节,所以就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取名字。老大生在十二月叫冬生,老三生在十月叫秋生,老四生在三月叫春生,我排行第二,生在七月。叫夏生与“下”同音,听起来不雅,所以父亲就给我取名叫伏生。于是,从我出生,就与伏天有了缘。</p> <p class="ql-block">  按理儿说,生在伏天,性情该有伏天的样子。风风火火,激情四射,脾气秉性象爆竹捻,点火就着。可我正好相反,少言寡语,慢条斯理,往往给人一种内敛敦厚的感觉。但又仔细一想,“伏”字有藏的意思在里面。热天里,谁能象夸父逐日一样的和太阳叫劲儿呢?大家往往都躲在树荫下,觅得一个阴凉处,消遥自在的躲避酷暑。</p><p class="ql-block">“伏”这个字里透着古人的智慧,告诉你“热”的同时,也告诉你怎样去“藏”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伏”字的本意与我的性格也算是比较贴切了。</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孩子生在伏天不好。死热慌天,月子里,湿疹皮炎热伤风的病症都会找上门,让母与子一块儿活受罪。可母亲说,生在伏天好,生在伏天有余粮,孩子有口福,一辈子不挨饿。</p> <p class="ql-block"> 这话似乎有理儿。按中国的传统说法,入伏的头一天,北方的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吃饺子。素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的俗语。</p> <p class="ql-block">  这习俗出自哪里无从考究,可不管日子好赖,人们都是年复一年的这样渡过自己的三伏天。</p> <p class="ql-block">  我想,按照老辈儿传下的农时,伏天正是瓜果飘香,夏粮喜获丰收的季节。此时,家家不必为吃喝犯愁。于是饺子捞面烙饼鸡蛋这些可口的美食才能摆上百姓日常的餐桌。从这个想法出发,“生在伏天有余粮”的说法也算是颇有道理。</p> <p class="ql-block">  我生在伏天,可从小对酷暑难耐的天气没有深刻的印象。因为我生在塞外的承德,那里有清朝皇帝经常驻跸的避暑山庄。</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无暑清凉的环境里长大,我反倒觉得“生在伏天有余凉”了。</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小的时候,每到盛夏,正是放暑假的日子。避暑山庄里是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光顾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那里有山有水。平静的湖泊,美丽的荷塘,楼台亭阁,水榭花丛……都是纳凉的好去处。我们在湖边摸鱼捞虾,去松林里捡蘑菇,去山上摘野果。要是跑热了,就一个猛子扎进湖里,酣畅淋漓的扑腾几圈。那个年代,一入伏,我们躲开枯燥的“三味书屋”,扑进万木葱茏的“百草园”,享受着我们独有的伏天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结婚成家,娶了媳妇儿,有了家的感觉。每到我的生日,正赶上入伏,媳妇儿总是想着给我包饺子。媳妇儿是个巧手,包饺子堪称一绝。下了班,买上一斤肉,一小捆菜。和面,剁菜,和馅,擀面皮,包饺子,煮饺子……,几道工序下来,四十分钟热腾腾的饺子就端上桌了。她包的饺子是真正的薄皮大馅,而且什么菜品都能入馅。比如辣椒馅,西红柿馅,茄子馅,芹菜馅,香菜馅,各种的瓜馅等等,不下二十种。可以说是吃遍天下无敌手。伏天里,看着这么好吃的饺子,我每次都是吃的大汗淋漓。出透了汗,体温就会降下来,从头到脚顿生凉意。这时我又想起那句话,“生在伏天有余凉”。</p> <p class="ql-block">我生在伏天,名叫伏生。而且“伏”字和“福”字又是同音。所以,活到近七十岁,总是有幸福伴着我。我生在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的阳光雨露总是在滋润着我。如今,到了晚年,老有所乐,老有所依,每天活的有滋有味,我深感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