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五 祖 寺 到 南 华 寺

广文

<p class="ql-block">韶关南华寺,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名气的旅游景点。但如果你对禅宗六祖慧能法师的奇人奇事有些许了解,就一定会产生前往观访的强烈愿望。</p><p class="ql-block">我在江西大余下了火车,沿梅关古道一路南行,徒步越过大余岭上赣粤分界的隘口,经珠玑巷、南雄,到达韶关。这条路正是慧能当年北上学佛又回归岭南走过的。</p><p class="ql-block">到韶关的第二天,起个大早去赶车,图的是人少点清静点。韶关火车站广场开往曹溪南华寺方向的专线车,准点发车。出了市区,畅行在满目翠绿的田野中,呼吸着早晨清新的空气,从头到脚,通体舒畅。汽车中速行驶,一路无事。</p><p class="ql-block">可没想到,眼见得南华寺就在前方不远处,车却走不动了,马路上,小车大车挤成一团。好些个交警,又是大喊,又是手势,跑前跑后,疏通路况。下了车,走到南华寺入口处,眼前是一派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热闹景象。向路人打听,为何会有这许多的人?路人说,今天是初一,初一十五是进香的吉日,成百上千的香客,从四面八方赶来进香。 说这里的菩萨,很灵验。</p><p class="ql-block">几个售票窗前都排着老长的队,好在我有免门票的资格,于是挤到窗前,领一张免费券,在众人的簇拥下,挤进了"敕赐南华禅寺"大门。</p><p class="ql-block">南华寺是一座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的古刹,原名宝林寺,为梁武帝赐名。宋开宝元年,宋太祖赵匡胤赐敕南华禅寺寺名,这就是大门上金字匾额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南华寺为禅宗六祖慧能法师的道场。西方学界将他与孔子、老子并列,尊为"东方三圣″。慧能是一位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高僧,只是世俗人间了解他的人不是很多,当然,这并不影响人们进香拜佛许愿还愿的热忱和虔诚。</p><p class="ql-block">曾经有人评价一位伟人,说他是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都培养不出来的时代巨人。也许,在中国上千年的佛教史中,慧能就是这样一位人物。</p><p class="ql-block">慧能出生在干部家庭′,老家就在今天的北京,姓卢。他爹大概是得罪了上级,也可能是犯了错误,被贬到岭南。三岁时,爹撒手人寰,从此慧能与母亲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稍长,便上山打柴,卖柴买米,母子二人艰难度日。</p><p class="ql-block">一晃十几年,慧能已长大成人。一日,他在路上见有人诵读《金刚经》,便驻足倾听。良久,似乎听出了一些门道,也就入了迷。回家辞别老母,学佛去了。从此,这世界上少了一名靠打柴维持生计的樵夫,多了一位祖师级别的和尚。才闻《金刚经》,心已入佛门,这就叫顿悟。慧能就是顿悟的祖师。</p><p class="ql-block">学佛,近处广东有的是佛寺,可慧能偏偏要舍近求远。他一路向北,走了一个多月,来到湖北黄梅东山寺。东山寺是弘忍法师修行弘法之所在,弘忍圆寂后被奉为禅宗五祖,所以,东山寺又被称为五祖寺。在这里,慧能遇到他的伯乐,刚好弘忍又准备挑选接班人。赶得早不如赶得巧,这叫机缘,机缘巧合。</p><p class="ql-block">南华寺门内,有好大的一座铸铁香炉,插满了香烛,香烛燃烧,炉火正旺。祖师殿前,跪拜祈祷的人们一个挨着一个。人们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菩萨,或求子,或求学,或求财,或求美好姻缘,有人祈愿亲人病体早日康复,有人希望考评过后又能官升一级。我心清静,无欲无求,只希望一众香客,人人都能如愿。</p><p class="ql-block">南华寺内,菩提树高大繁茂。因为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菩提树就成了佛教的圣树。同时它又幻化成一种象征,一种寄托,一种愿景。有一名人,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心若菩提》,用以记录心路历程,表达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慧能到了东山寺,并未受戒,他连和尚都不是,只是一名行者,每天就做些𦥑米担水之类的杂事,当然,师傅讲经时,他也可以去听。</p><p class="ql-block">弘忍法师年事渐高,一日,他叫众僧徒人人写一篇偈子,他要以偈子对教义理解的高下深浅为标准,来挑选接班人。</p><p class="ql-block">机会只与有缘人。弘忍大徒弟神秀写了一篇,"身为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贴在墙上。慧能是个文盲,一字不识。他听旁人读了神秀的偈诗以后,请人拿来纸笔,口念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贴到了墙上。</p><p class="ql-block">弘忍相中了慧能。尽管慧能只是一名来寺不久的行者,而神秀是跟随多年的高徒,但他还是决定把衣钵授给慧能。人们不能不为弘忍的高尚品德和无私情怀赞叹,但法师本人却不得不考虑这样的选择可能带来的风险。</p><p class="ql-block">弘忍在半夜召见了慧能,把衣钵授与这位尚未出家但悟性奇高的徒弟,并将他送到长江边登上渡船,嘱他快快离去。相似的情节,我们在《西游记》里见过。吴承恩不知是否受到某种启发,他笔下的菩提祖师传法孙悟空,用的也是这个套路。</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东山寺里炸了锅,有人为慧能的悟性和才情所折服,也有人为神秀愤愤不平。更有极端者,操上家伙,追慧能而去。</p><p class="ql-block">古书里形容一个人慌乱逃离的囧境,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似漏网之鱼。怀揣着袈裟和饭钵一路南行的慧能,大概差不多也是这种样貌吧。</p><p class="ql-block">世界上处处都存在矛盾,虽然慧能说过,"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他仍然不能放弃师傅传授的二物,否则,任凭再怎么"顿悟″,没了师傅亲传的衣钵,他继承道统弘扬佛法就失去了凭证和依据。这是个悖论,无解。当然,可以借禅宗思路,无解无不解。‘</p><p class="ql-block">东山寺来追杀慧能的慧明和尚,终于在赣粤交界大余岭上的梅关古道,追上了慧能。面对寒光闪闪的大刀,慧能自知抵抗无益,便说,要什么拿什么,都在这儿了。慧明也不多说,伸手去取放在石头上的袈裟和饭钵,尽管他使尽了吃奶的气力,无奈二物如同长在石上,无法拿取。此时,慧明方知一切皆是天意,当即跪地拜师,接受慧能点化。此后,慧明并未回归东山,而是在江西一带寺院修行,终成正果。慧明本是武人出身,心性急燥,多年修行,心得甚少。然而一经慧能点化,即行开悟。真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p><p class="ql-block">慧能回到岭南,遁入山林,潜心修行,一躲便是十五年。十五年后,他到广州,在法性寺(今光孝寺)听印宗法师讲经。阵风吹来,旗幡飘动。一僧说,这是幡动。一僧说,这是风动。慧能站起来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印宗见来者修为高深出语不凡,与之交谈,方知眼前居士竟是黄梅五祖弘忍大师正宗传人慧能,便恭请慧能受戒,正式出家成为和尚,同时,印宗拜慧能为师,成为他的弟子。慧能在法性寺开门弘法,听众日渐增多,影响日渐广阔,但他并未长留于广州,不久就回到韶州宝林寺。武则天曾数次延请慧能进京,都被慧能婉拒。慧能驻宝林寺三十年,最终圆寂于此。现在南华寺祖师殿供奉着慧能真身,跪拜瞻仰者络绎不绝。慧能不识一字,自身无法著书立说,弟子们将他的言论记录下来,整理成《六祖坛经》,成为佛教禅宗经典。</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域外传入华夏的宗教,数不胜数。唯有佛教,能在东土扎根并传播开来,为什么?用现代语言讲,就是把释迦摩尼学说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契合本土人心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新的佛教。这叫西来宗′教本土化,也叫佛教中国化。佛教中国化的开创和发展,慧能大师居功至伟。</p><p class="ql-block">佛教中国化的进程,证实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坚韧和开放包容,它既能顽强地坚守初心和本真,又不拒绝和排斥外来文明。正如有歌来唱,"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p><p class="ql-block">人潮还在持续涌入,此地不宜久留。出了寺门,见售票窗口,长队还在排着,寺前马路,汽车仍在堵着。</p><p class="ql-block">站在路边等网约车,拢一拢思绪,顺着慧能神秀二位先贤的偈诗,凑几句似通非通的打油,"菩提有树亦无树,明镜是台亦非台,无欲无求无烦恼,一花一木一如来。″</p><p class="ql-block">佛祖保佑,阿弥陀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