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党史学习系列之读书接力赛(六十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民银行北镇市支行 赵威</div> 大家好,我是赵威。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焦裕禄廉洁自律的故事。 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br><br> “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这是焦裕禄对完成党交办任务的坚定表态,也是他对人民群众的不悔承诺。<br> 调任兰考前,组织上曾明确的告诉焦裕禄兰考是个困难县,要他在思想上有个充分准备。焦裕禄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 <br> 来到兰考后,焦裕禄面临的是严峻的现实:县城内密密麻麻散布着沙丘和洼坡,风一起,漫天黄沙,日月无光,一片片荒凉的盐碱地在冬日下泛着白光,还有火车站里背井离乡的父老乡亲。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困苦的群众交织的画面强烈震撼着这位早年有着逃荒经历的县委书记。<br> 焦裕禄认识到要在三五年内治好沙、水、碱,必须把兰考一千八百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情况摸清摸透,来到兰考的第二天,他就深入农村调查。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0多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取得了战胜“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植树造林、翻淤压沙、挖河排涝、改变盐碱等一系列改变兰考面貌的规划。<br> 1964年春天,除“三害”取得重大进展,病痛也在折磨着焦裕禄。他左手经常揣在怀里,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用一根棍子顶在椅靠上。日子久了,藤椅被顶出一个大窟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牵挂着抗灾工作,临终前要求组织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br><br> 1963年1月16日傍晚,天气格外寒冷,大雪纷纷扬扬。上级拨来的救济棉衣到了兰考,焦裕禄想到这风雪之夜灾区群众还在挨冻,就连夜行动,带领干部立即把棉衣发到群众手中,发完棉衣,已是凌晨1点多钟,但他没有歇息半刻,又拉着架子车送棉衣到爪营公社去,一路上天冷雪滑,累得满头大汗。虽然辛苦,但焦裕禄却更关心群众冷暖,他说:“比起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这点辛苦算什么。想想正在受冻的群众,你就再也感觉不到累了。” 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br><br> 焦裕禄生活极其简朴,他盖了多年的一条棉被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帽子戴了七八年,风吹日晒变了颜色;鞋底磨透了几次,补了再穿都舍不得扔。他常说:“等到国家富强了,群众生活富裕了,再买新衣服穿。目前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咱也得为国分忧,过几年紧日子。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整天想的是穿戴吃喝,不讲革命工作,怎么行呢?”<br> 焦裕禄刚来兰考不久,他的大儿子焦国庆去看戏没买票。焦裕禄知道后严肃地问道:“以干部子弟的身份看戏不买票对吗?年龄小就知道占公家的小便宜,长大了就会贪大便宜,这是很危险的,是一种剥削行为。” 焦裕禄从自己兜中掏出了两角钱交给了儿子,语重心长地说:“从小就要养成公私分明、为人民服务的好品德,不要以为爸爸是县委书记,就搞特殊。明天把钱送给检票的叔叔,向他承认错误。”<br> 因为家人看“白戏”,焦裕禄还起草了影响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干部十不准》。<br> 对待家人、亲戚,焦裕禄一直教育他们不能贪图享乐、怕苦怕累,要勇于到艰苦的地方锻炼思想和身体。<br> 焦裕禄爱人哥嫂为了让儿子能在县委当个通信员,曾和他说了很多次,焦裕禄简洁地回答道:“我是县委书记,不能违反国家政策随便用人。现在农业上需要知识青年,叫他在那个广阔的天地里好好干吧。”<br> 大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了,许多人都来介绍工作,面对众人的“热情”,焦裕禄却说:“不能让她去干这些工作,她长这么大,还没有参加过体力劳动,一定要找个又脏又累的活儿让她干,补上劳动这一课。”他亲自将女儿送到食品加工厂,对厂长说,你把她分到酱菜组,这对改造她怕脏怕累的思想有好处。你们不要因为她是我的女儿就另眼看待。<br> 1963年1月中旬,焦裕禄看到县委墙上福利救济名单上有他的名字,有些吃惊,问明原委后,他郑重地说:“发放救济款,不仅仅是几个钱的问题,要把它当成政治任务去做。要教育干部,对待生活上的困难,首先要依靠自己省吃俭用去解决。我们都有工资,不能两眼向上,坐等救济。”为此,焦裕禄召开机关党员大会,他说:“我们时时、事事应该首先想着群众,我们是共产党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肯自己苦一些,也不要随便要国家的救济。我们是县委机关,更应该给全县干部做出榜样。”<br> 习近平总书记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2014年3月,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评价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