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萨穿藏族服装逛八廓街,(大巴西藏行之九)

大米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西藏行的第十天,全天在拉萨自由活动。</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我们在拉萨只有一天时间,结合上次来拉萨的情况,我和英子决定不进布达拉宫,因此与怀子他们分开活动。吃完早餐,我俩就步行去了小昭寺。湛蓝的天空飘着一些白云,我们看到了拉萨应有的西藏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步行十六分钟就到了小昭寺。基本没有游客,都是早朝的当地人。我们敲窗购票进入。随着当地人在寺庙里按顺时针转圈、祈福。</p> <p class="ql-block">小昭寺的名声和规模都比不上大昭寺,但是别有特色。小昭寺始建于641年,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行至在小昭寺位置时,木车陷入沙地中。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此处供奉,遂建小昭寺。与大昭寺同时开工,同时告竣,同时开光;大门朝东,表达公主对家乡父母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转了一圈后发现有楼梯上二楼。上面主要是僧舍,三面有走廊,无栏杆。可远眺。</p> <p class="ql-block">下来后又去绕了内圈及经房。</p> <p class="ql-block">朗朗的颂经声</p> <p class="ql-block">虔诚者</p> <p class="ql-block">出了小昭寺,我们朝八廓街走去。</p> <p class="ql-block">沿途转经地不少。</p> <p class="ql-block">到了八廓街,天空云层加厚。在藏语中,“八廓”是“中转经道”的意思。八廓街是围绕大昭寺修建的一条拉萨最繁华的商业街。也是藏民眼中的“圣路”转经道。</p> <p class="ql-block">也许时间还早,街上游客较少,基本上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穿着传统服饰,虔诚转经的人,有的转着转经筒,有的是手摇玛尼轮,有的磕着长头,有的独自一人,有的携家带口,十分虔诚,按顺时针沿八廓街虔诚地转经。看见这样的场景,不由得被他们的信仰所感动。</p> <p class="ql-block">英子喜欢藏族服饰,戴起了自己在网上买的头饰照相。</p> <p class="ql-block">英子七年前就有穿藏族服装游布达拉宫或八廓街的想法,见时间还早,我鼓励她今天可以实现这个愿望。</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前</p> <p class="ql-block">原定是赶往罗布林卡看藏戏,因穿藏族服装逛街耽误了时间,我俩就拐进一家藏族人开的甜茶店,体验本土市民的慢生活,来一壶甜茶,加一碗藏面,与藏人闲聊几句。虽然不能完全明白,但是彼此心灵还是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我俩坐24路公交车去西藏博物馆,很遗憾未开馆,门卫建议我俩去参观西侧的《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28日,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在西藏终结,占当时总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告别了过去被肆意打骂、任意贱卖赠送的日子,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身自由。展览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的历史过程。</p> <p class="ql-block">参观出来,又进了街对面的《罗布林卡》。林卡”为藏语,为“园林”之意;“罗布”为“宝贵、贵重”之意。所以,罗布林卡有“宝贝园林”之称。罗布林卡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风格园林,所以罗布林卡应该与布达拉宫齐名。一座是冬宫,一座是夏宫,两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罗布林卡与布达拉宫都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迎面是浓密高大的树木,掩盖了园内的建筑。左拐顺着道路前行,右手有一排抢眼的柠檬黄围墙。</p> <p class="ql-block">英子在富有藏式风格的大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左手边是一排白色建筑,应该是格桑颇章建筑群。没有游人,感觉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右手边的门有维修工人进出,也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我们顺着黄墙向前绕了一大圈。左边有一动物园,还要另收门票。我俩不感兴趣,逛了半个园了,所见有些失望。英子忍不住向当地人了解情况,建议我俩继续向前走,右边有一组建筑,我俩顶着烈日向前走,果然发现了一个大门。</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金色颇章。我俩己经从东走到西部景点了。</p> <p class="ql-block">“金色”,藏语为“受宠者”;“颇章”,藏语为“宫殿”,金色颇章即“受宠者的宫殿”。宫殿掩映在绿树中,道路两旁种了很多“百子莲”花。</p> <p class="ql-block">金色颇章为三层宫殿建筑,底层为大经堂,第二层为休息室,第三层是举行“八解脱律义”宗教仪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西北侧的“格桑德吉颇章”,一座漂亮的藏式小楼。鲜花铺满石阶。</p> <p class="ql-block">另一座“其美确吉”。</p> <p class="ql-block">从金色颇章出来,回到主道上往回走。</p> <p class="ql-block">来到黃墙围绕的地方。这里有南北相对,中间围墙相隔的两个大门。左手(北面)是旦达明久颇章。</p> <p class="ql-block">南面是湖心宫,藏语称“措几颇章”。我俩先进了湖心宫。湖心宫修建于八世达赖时期。</p> <p class="ql-block">湖心宫的布局很有特点,在一个长方形的大池内,南北分列3个方形小岛,在岛的周围和池岸绕以石栏杆。这种“一池三岛”的园林布局,在汉地中原己两千多年,但“三岛”的形式较为自然错落,到西藏却整齐化了。这正是两种文化相结合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迎面的方形小岛上建有一座方形、回廊亭殿,重檐四角攒尖顶,殿顶采用了莹顶形式,铜瓦、金脊饰,檐下施斗棋,屋顶飞檐翘角,汉藏建筑艺术结合得非常融洽。</p> <p class="ql-block">有桥梁与中间小岛相连。正中的小岛上,是一座三间歇山顶的汉式建筑殿宇,平面方形,前有宽阔的廊庑,下有高大台基和四围栏干衬托。建筑体量虽然不大,却显得稳重。殿顶饰以金色神像和金幢筒,同样表现了汉藏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从湖心宫出来,我俩进了达旦久明颇章。</p> <p class="ql-block">达旦明久颇章俗称新宫。新宫是西藏和平解放之后,l954年由中央人民政府为十四世达赖修建,历经3年多时间才完成。</p> <p class="ql-block">新宫的立面为两层楼,顶层两重檐相叠,平顶黄瓦金饰,华丽壮观,</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宫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从新宫出来</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夏典拉康。</p> <p class="ql-block">从东门返回博物馆公交站。</p> <p class="ql-block">坐公交又去了哲蚌寺。由于哲蚌寺前面在修路,公交司机提前一站让我们下了车。我俩顶着烈日步行了近四十分钟,三点半到达哲蚌寺大门。购票时,被告知不能参观大殿,且还要步行2公里。当即决定不进去了,同时也放弃去色拉寺的计划,坐车回宾馆休息,傍晩去布达拉宫看夜景。</p> <p class="ql-block">路过西藏华大医院,再次做了核酸检测。坐车回到宾馆休息了两小时。英子结怀子打了电话,他俩还在排队做核酸。我们用高压锅煮了稀饭,在超市买了些蔬菜,弥补这几天摄取维生素矿物质的不足。晩饭后,步行去布达拉宫看夜景。</p> <p class="ql-block">七点半我们来到布达拉宫脚下的宗角禄康公园。</p> <p class="ql-block">在藏语中,“宗角”的意思是:宫堡后面;“禄康”,意为鲁神殿。鲁神是藏传佛教和苯教对居于地下和水中的一类神灵的统称。“鲁神”往往被汉译为“龙神”,因此俗称“龙王潭公园”。</p> <p class="ql-block">这里看布达拉宫更像一个城堡。</p> <p class="ql-block">园内植被茂盛,有许多大鸟。</p> <p class="ql-block">公园湖面是看布达拉宫夜景的绝佳地方。我俩沿湖漫步。</p> <p class="ql-block">本想去布达拉宫转经。不想入口关闭了。我们只得返回从娘热南路进入布达拉宫广场。进广场的人排起了长龙,长达数百米。</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进入广场,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呼啸,将广场上的喷泉吹得天花乱坠。</p> <p class="ql-block">灯光照射下的布达拉宫格外雄伟壮观。当人们还沉浸在兴奋之中时,突然间狂风骤雨袭来,人们才纷纷离去。我俩在公交车站等了好久,不见车来,出租车更不好打。等雨渐渐停歇后,我们步行回宾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到宾馆,手机显示今天竟然走了超3.8万步,走了27.6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