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过去K歌是年轻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早期是卡拉OK,来源于岛国日本,由井上大佑在上世纪1969年发明,并于1971年上市,传入我国根据资料显示是1989年,据不完全统计在上世纪1994年全国卡拉Ok已达到800多家。后期到现在隔离成了包厢,KTV成了亲朋好友自娱自乐的消费场所。</p> <p class="ql-block">像我们这一代几乎每人都去过卡拉Ok厅,一个大厅里摆上几桌,喝着啤酒葡萄酒或白酒,磕着瓜子花生嚼着五香干、炒些热菜,等冷盘热盘一上,开始写着字条递给服务员就可以轮流歌唱。</p> <p class="ql-block">唱得好坏都有人捧场鼓掌,邻桌给你敬酒,一首歌下来至少三四杯得干完。当然领桌歌唱时,这桌一样会派代表过去敬酒,因为这是礼貌。形成了默认规矩后,有些怕喝酒,就不敢再歌唱了。</p> <p class="ql-block">由于表姐家那时候就开OK厅,家里买了一台比录像机还大一些的镭射影碟机和镭射光碟,再加上一台电视机,在自家民房楼下,摆上几桌,就开业了。放暑假经常去玩,我自认为唱歌还行应该就是那时候练成的。当然表哥的民族唱法更胜一筹,他堪比蒋大为,《北国之春》前奏一起,他整个人酒未喝就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站在中间拿着话筒低头闭目似有所思、接着四六分头发一甩,睁眼抬头看着屏幕,台风感十足!“亭亭白桦,悠悠碧空…”男高音一出,全场掌声雷动,随后敬酒过来了,他也来者不拒,一咕隆一干而尽,继续歌唱。</p> <p class="ql-block">表哥的歌声的确不一般,这点在亲戚中是毋庸置疑的。唱歌是他的特长,喝酒同样是他的强项。那时候白酒一两斤不在话下。当然他也有喝醉的时候,不省人事时据说是在大方桌上睡了一觉,让我姑妈担心了一宿。</p> <p class="ql-block">卡拉OK盛行的年代,已经到了人人哼一曲的地步。走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港台歌曲,那时候港台明星什么白金黄金唱片陆续推出。而我们听得最多还是磁带里的声音,上海声像上海音像出品的十元一张正版磁带成了抢手货。</p> <p class="ql-block">我记得那时候情歌王子张信哲一年竟然出了五张专辑,花走了我五十元零花钱。大家听得最多应该也是港台流行歌曲。像我老表这样比较另类喜欢国内歌唱家的极少,这大概也是他“少年老成”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进入21世纪的2000年,在北京的我有次陪客人,在东四某歌舞厅,进入场就看到一个大屏幕,上方还有一个舞池,下方摆了好几桌。舞池右边还有一个液晶小屏幕和话筒可以点歌。大家聚在一块可以边喝酒边唱歌跳舞。舞台布置好像穿越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就差一位美女在上面唱《夜上海》了。</p><p class="ql-block">在京两年多时间里,去的最多KTV是叫钱柜的一家KTV,据说是台湾人开的。钱柜里头有自助餐,大家都喜欢去,特别是上班族。那时候最流行得是阿杜的歌,在KTV里,大家都扯着嗓子模仿他沙哑的声音。后来大家发现杨坤的声音和阿杜比较相像,会唱阿杜的天黑就会唱杨坤的无所谓。</p> <p class="ql-block">KTV时代都是熟人朋友也就没了敬酒的风俗,再加上“人人有车”的时代随之而来,一落座有人说“我开车!”一摆手,大家也就不再勉强了。</p><p class="ql-block">现在的KTV,有偿服务的都叫夜总会,这些地方什么点歌“公主”陪唱的小妹。你一踏进这些场所,红地毯,美女站一排在门口迎接,齐声“欢迎光临!”让你有种当大爷的感觉。</p><p class="ql-block">进入包厢后,马上有领班的过来,那小妹鱼贯而入,站成一排,然后随便你挑。中间想点歌只要说一声即可。一般去夜总会大多都是商务交流,只为了拉进距离。</p> <p class="ql-block">K歌时代渐渐淡去,一个时代即将结束了,手机娱乐时代早已到来,各种App直播和个人秀作品层出不穷。以此作文,纪念即将逝去的K歌生活。</p> <p class="ql-block">谨以此篇送给君姐和泉哥。</p> <p class="ql-block">声明:以上涉及图片、背景音乐都来自网络,如有冒犯、请及时告知以做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