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有新的一届小学生,要在九月份进入初中开始新起点上的学习生活了。近日就听到身边几位家长朋友,聊到他们的期待和困惑,从开始选定学校的纠结,到等待录取的焦虑,再到对孩子可能升入初中后学科指导的爱莫能助,以及跨入青春期亲子关系的诸多担忧……当然,有这些顾虑,都很正常。小升初本就是孩子成长中一个重要的节点,衔接过度的成功与失败,对教育的质量影响很大。如果家长朋友们能够提前了解小学与初中的差别,从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关注到这个阶段孩子的变化和身心所需,那么将有益于孩子对初中生活的尽快适应,也会更好的帮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p> <p class="ql-block"> 曾经在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做过一期相关内容的家校交流,今天就围绕几个曾在讨论中家长们最关心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整理出来以作分享:</p><p class="ql-block"> 进入初中,家长应该了解孩子要面临的变化和挑战有哪些?在孩子适应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家长应该做那些调整?在孩子学习比较被动,有对抗畏难情绪时,我们家长怎样与孩子沟通?孩子依赖手机这一现象,家长们应该如何认识?又能做些什么?</p><p class="ql-block"> 首先,看看进入初中的变化。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成绩永远是我们最关注的话题。我工作中接触的家长最常见的反馈就是孩子成绩退步了,家长觉得很苦恼,他们就认为孩子在小学成绩一直是班上前几名,怎么上了初中,就猛退?到了高中就欠账更多完全跟不上了!的确,很多家长很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到了初中就跟不上了?其实大家可以共同想一想,孩子小学的成绩是谁考出来的。当然这个问题,大家会觉得很奇怪,成绩当然是孩子考出来的呗。其实仔细一想,小学阶段的成绩大多是咱父母考出来的,我们知道孩子刚上学的时候,我们担心孩子跟不上,就提前上幼小衔接,而且小学阶段主要就是语数英一些基础的知识,家长也有能力帮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就像是一个推动器,各种练习册包括老师让打印的卷子就像是辅助器,父母跟老师盯的都会比较紧,加之小学阶段孩子配合度高也不太会反抗。很明显小学考满分的孩子,在一个班上是非常多的,但到了初中就很难。孩子有了独立意识,如果自己没有对学习的要求、动力和目标,家长的生拉硬拽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很快会厌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孩子到初中还要适应常说的三大变化:个体身心发展的变化、学习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作为家长,是最有机会去了解孩子的人,我们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多元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学习问题,而不仅仅是只盯成绩。这几方面的变化都会让孩子有些措手不及,尤其对于刚上初中的孩子,都存在一个适应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家长提前了解孩子面对的这些变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顺利地应对和适应这些变化。当然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学习环境的变化,它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比如学习的内容和节奏就发生了变化,任务开始变重——课多、书多、老师多,它不像小学那么单一。</p><p class="ql-block"> 很多学生在进校前对初中生活是很多向往期待的,但很快新的作息时间特别是在校时间跟小学相比明显延长,活动课减少、科目增加、听课进程加快、复习时间减少,这一系列的变化就会让很多学生压力倍增。原来成绩中等或者中等偏下,基础不是很扎实的学生就很容易掉队并产生厌学心理,而成绩好的孩子他也有可能面对初一的适应期要出现成绩下降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方面的变化是关于学习的要求。初中考试次数变多,小学一学期就考两次——期中期末。但是到初中,差不多每一个阶段都有各种形式的测试,周考月考大练兵等等,都会让孩子几乎每天都在面临很大的压力,这时候心态的调整就变得非常重要。 </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方面就是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是自觉性的培养,小学老师更多是手把手教学,但初中就特别看重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中学后的知识点讲究的是一个系统,很多学生就因为自己不能主动学习而很难适应快节奏的学习生活。</p> <p class="ql-block"> 那作为家长,我们至少应该了解孩子要面临这些变化,避免出现两大误区: </p><p class="ql-block"> 第一就是批评孩子学习不努力。周末回家一看孩子没有学习写作业,就训斥孩子。他们本来就要遇到这么多的挑战和难题,如果让孩子又觉得自己是不被理解的,自己的累家长觉察不到,那他就很难有坚持的动力,从而产生一种消极情绪,就更难主动学习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要避免一种托付心态,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就完事了,知识有人教犯错有人管,认为教育孩子做思想工作,老师是专业人士,所以就彻底放心的托付了。其实老师要面对班上几十个学生,是很难照顾到每个孩子的心理变化,托付心态就容易错过家长引导孩子适应这个阶段的最佳时期,也错过亲子沟通的最佳时期。</p><p class="ql-block"> 我们渭中是寄宿制学校,孩子在身边的时间很有限,那么有效陪伴积极沟通就很重要。孩子一周在校的学习生活是一个非常消耗的过程很疲惫。回到家,家就应是孩子的加油站。不用只紧紧盯着让他们去学习去写作业,让孩子要有彻底放空的机会,放下压力,家长给孩子最本能的关怀,最积极的期待,孩子就会在爸爸妈妈那里找到信任并获取力量。孩子即使因为学习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也很正常。任何一种情绪出现时,我们都要先去接纳它承认它,而不是否定拒绝。学习这么艰巨的任务,这么激烈的挑战,孩子说难说烦甚至说害怕想逃想躲,都很正常,家长要稳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坚定抱有积极合理的期待就好。孩子阶段性的波谷波峰,状态起伏都很正常,我们给予孩子信任的力量不要动摇就好。</p> <p class="ql-block"> 那家长该怎么沟通去引导孩子提升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呢?简单说,就是我们要把正向的情绪和体验跟学习这件事建立起连接。很多厌学的孩子他有一个感受,他说只要一提到学习,自已就是被批评被指责被要求的,被全家人教育的对象。一提到成绩,他感受到的就是“我是没有能力的,我是很笨的,我是受挫的”,这样以来跟学习有关的,都变成了负面情绪和体验,所以他就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p><p class="ql-block"> 那我们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这样的一个正向连接呢?有一个我曾在家庭教育课程中学到的具体方法,我们可以去尝试。就是在家庭生活中,尝试常用三句话来跟孩子沟通。第一句话,“我看到你怎样怎样...”这个省略号就是加上孩子正面的行为和意义。就是你要学会发现,比如“我看到你刚才很认真的把这件事儿做了”,这就是正面的行为。第二句话,就是“我相信你怎样怎样…”,这个提到的就是当一个孩子可以力所能及的做到某个目标的时候,你看我真的相信你是可以做到的,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同时当他做到之后,我们再说第三句话,“不错哦,你看你真的做到了!”当孩子有这样的一个目标,然后得到父母的这样一个及时的回应,他就会在这件事上获得成就感和正向激励。</p><p class="ql-block"> 可以再具体举个例子,比如对于让孩子头疼的数学学习,我们就要想办法从细节去发现去肯定,比如“我今天看到你做数学题之前还先看书了,那你今天做题好像顺利很多”,或者“你数学总分不高。可是我发现你做数学选择题正确率还挺高,你是怎么做到的?我相信前面60分的题,你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等下一次如果有一点点提高,就记得回应。不错,你看你真的做到了!”这三句话可以让咱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欣赏被信任的,那肯定的这种感觉跟学习慢慢联系起来,他就会变得更积极主动。</p> <p class="ql-block"> 沟通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最头疼的的手机管理。应该是幼儿园的家长都开始因此头疼了😓的确,发达的网络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多困扰。一些自制力差又没有人生目标的学生,就更容易把注意力精力转移到网络中。刚开始他们也可能就是偶尔的放松娱乐一下,但是由于网络五花八门的资讯带来的快乐,比枯燥的学习会更有诱惑力,就容易陷入其中玩上瘾。那我们客观分析一下,其实玩儿手机游戏,也有他正向功能。因为现在网游的最大特征就是它可以满足玩儿的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价值需求。比如说像游戏设计上的通关升级,那就会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获得成就感和肯定。有调查会显示,在沉迷网络倾向偏高的这些未成年学生中,有近一半都认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失败者。有专家就说过,游戏会成为孩子逃避失败的最佳途径。孩子除了能在游戏里得到成就感,游戏会带给他们及时的反馈和正向的激励。比如说些奖品呀,金币呀,或者是一些装备呀,这些正向的激励才是游戏成瘾的关键。孩子沉迷网络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所以作为家长,更需要透过孩子行为看到背后孩子的需求。有个专家说过,“如何让土地不长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除了手机外,他有愿意投入的事,让孩子有自己比较放松的事情和空间,这样即便是因为学习产生烦恼,他也有别的事情可以转移。其次就是我们一定要鼓励孩子,无论孩子做到什么程度,我们都可以学习游戏中的那个反馈和肯定,及时给他一个正向激励反馈。他们必竞才初一,个子可能很高了,但里面装的还是个小孩。咱们家长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在看待他们成长的每一步。只有在爱、尊重、接纳的环境下,个体的生命,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p> <p class="ql-block"> 好了,夜深了,截笔!工作中的思考,整理成文,共同探讨。面对这些青春洋溢的生命,面对这些正处青春期的少年,我们无论作为老师或者家长,能出一点力就出一点力,如果孩子什么也不需要我们出面处理或帮助,那我们就做好理解、信任和陪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