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佳作赏析:傅抱石山水《前赤壁图》藏鉴谈

景中亭

<p class="ql-block">各位朋友,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已故现代绘画大师傅抱石作品的鉴赏心得和体会!我就以自己收藏的作品为例,从五个部分与大家分享吧!第一部分藏品简介,第二部分对藏品的鉴赏,第三部分对画家傅抱石的简介,第四部分是古文《前赤壁赋》内容,第五部分是古文《前赤壁赋》的白话译文内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藏品简介</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傅抱石先生1944年7月20日,在重庆金刚坡“下山斋”所绘的中堂立轴山水画一一《前赤壁图》。画芯高136厘米,宽66厘米,8平尺,墨彩山水画,老工手裱,首引45厘米,拖尾31厘米,整幅宽81.5厘米,整幅高200厘米,紫檀柱头。所用纸质为贵州白皮纸(当时俗称牛皮宣),这种白皮纸白度差,纤维粗糙、纸地厚实,耐磨擦,吸水性好。</p><p class="ql-block">傅先生之所以用这种纸作画是当时条件所限。1938年至1946年,由于傅先生在四川,宣纸极难购买,贵州皮纸则到处可购到。这种纸质地粗糙,色赭黄,但对墨色反映还有可取之处,所以这一时期画人物的老人和山水常用贵州都匀县出产的皮纸,1946年傅抱石由四川返回南京,带回大量这种皮纸,故在1950年之前,在南京画的山水作品亦都是用这种皮纸画的。现在贵州已经不生产这样的绘画皮纸了,主要生产的是包装类皮纸,因为四川夹江的宣纸,安徽等地宣纸已经成了书、画界纸张供应的主力了!贵州即使生产一定的高档白纸,也因工艺、原料的变化而没有了原来工艺下能用于绘画纸张的特色了,这就是时代的特征,很多人不懂得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对藏品的赏析</span></p><p class="ql-block">傅抱石先生这幅中堂立轴山水画,以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文章为意境,以他自己擅长的浓墨重彩为基调,以山石、悬崖峭壁、蜿蜒苍茫的崇山峻岭、平阔江面、人物、扁舟为元素,构成了一幅有近、中、远层次感极强的山水自然美景,有浓、淡、干湿相映成趣的滨纷呈色,在绘画技巧上,这幅立轴中堂山水画更是集中体现了他绘画的特点!乱柴皴、乱麻皴、破墨皴、荷叶皴、拖泥带水皴、卷云皴被他灵活运用于一幅作品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用墨、用彩中他把皴、擦、点、染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法有机结合,使整幅画虽然色彩不多,但主题鲜明,小景细腻,大景宏伟,岩石、崖壁显得陡峭、坚实、刚毅,山川则起伏、蜿蜒、朦胧、秀美,江面被山石、峭壁、河湾合理分割,以留白形式不作任何渲染,更显平静开阔与神秘。</p><p class="ql-block">画面近处山石上绘画上一丛丛红叶灌木,使画面既显得生气十足,又起到以淡破浓的艺术效果!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画的左上角,画家以自己自成一体的蝇笔小行书,把苏轼的《前赤壁赋》全文书写出来,让画与文相映成趣,更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观画如读文,读文更懂画!相得益彰,意味深长,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大师的作品,这就是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对作者的介绍:</b></p><p class="ql-block">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修伞匠人家。1933年3月,傅抱石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拜美术史家金原省吾为师。1938年4月,他受郭沫若的邀请,到武汉参加了三厅工作。此后又移到重庆,自此进入他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他家住沙坪坝的金刚坡,此后他常在画上题署“金刚坡下山斋”。</p> <p class="ql-block">从1939年以后的6年多的时间,傅抱石一方面进入了他史论研究中的高峰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他从篆刻和史论研究到绘画创作的过渡。</p> <p class="ql-block">后来,徐悲鸿赞其画:“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并题:“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浑茫浩瀚,造景益变化无极,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谓炉火纯青者非耶?”抗战胜利后,他和全家随学校迁回南京。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山水画《前赤壁图》照片拼图</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中堂立轴山水画《前赤壁图》全图</p> <p class="ql-block">局部图为:傅抱石在画中所题书北宋大文豪苏子瞻一一苏轼《前赤壁赋》全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苏轼《前赤壁赋》全文内容:</b></p><p class="ql-block">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p><p class="ql-block">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p><p class="ql-block">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p><p class="ql-block">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p><p class="ql-block">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 (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p> <p class="ql-block">能在斗尺寸图之中,把历史名家之名篇以蝇头小行书书写于画作左上角之一隅,足见画家的书法功底和谋篇部局之技艺的高超!这非常人能为之!这书法与整幅画作相呼相映,达到了比同天作之合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局部图:画中的一叶扁舟横赤壁</p> <p class="ql-block">局部图:东坡与友人泛舟江心</p> <p class="ql-block">局部图:画中斧劈刀削的赤壁夹江而立!</p> <p class="ql-block">局部图:画中远处的蜿蜒曲折伟岸耸立的赤壁山峰若隐若现</p> <p class="ql-block">局部图:款识及钤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五、《前赤壁赋》白话译文:</b></p><p class="ql-block">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p><p class="ql-block">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p><p class="ql-block">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p><p class="ql-block">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p><p class="ql-block">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p><p class="ql-block">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对字画的鉴赏及认知,需要的知识面、知识点、审美情趣等诸多因素!尤其是对名人名作的探讨、欣赏与鉴评,更是要结合历史背景、创作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多种情况予以综合思考和判断方能解读出名作之美!</p><p class="ql-block">对这副傅抱石的大作而言,本人学知、认知十分有限,在此把自己的观点分享出来,实属抛砖引玉,望有更多高人能予以更好解读为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