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铁十三师六十五团卫生队女兵的芳华岁月

金沙坪

<p class="ql-block">  原铁道兵十三师组建于1964年,次年便出国作战,参加援越抗美,1969年回国后投入襄渝铁路湖北、陕西段建设,1974年北上参加沙通铁路建设,1981年十三师与十一师合并成立新十一师,十三师番号撤销。</p><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铁道兵下属师按5团4营5连3排建制整编,由铁一师一团五营和汽车连,三团五营和机械连,四团四营和修理连,五团五营成建制划归十三师,组建十三师六十五团,团部住陕西省白河县冷水公社。</p> (1970年底十三师新兵训练大队所在地河南省邓县(现邓州市)林扒公社)照片源自网络 1970年底,不到16岁的姐姐从湖北省汉江边的武当山区参军,1970年12月28日下午1点30分姐姐和海平姐姐从老营汽车站坐长途车到丹江(今丹江口市)一师部集中,29号发军装,30号早晨5点半从丹江口出发去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林扒公社,13师新训大队就在林扒公社,部队番号为0245部队新训大队一中队一小队。<br>  姐姐成了家里的二代铁道兵,新兵训练结束姐姐被分的十三师六十五团卫生队,和姐姐同一批分到六十五团卫生队的还有三团的马桂敏姐姐和郧阳军分区的贺晓辉姐姐。 (襄渝铁路建设时十三师部队所在地的陕西省白河县,图为上世纪70年代的白河县城)照片源自网络 姐姐和她卫生队的战友们在汉水之滨的陕西省大巴山区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解放军大熔炉中磨炼自己,在襄渝铁路建设工地艰苦生活中锻炼成长,姐姐在卫生队领导和战友、姐妹的帮助下入党、提干,成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br>  姐姐和她女兵班的姐妹们像滚滚汉江中坚强的航标,大巴山上盛开的红杜鹃一样耀眼夺目,她们工作、生活在贫穷、艰苦的大山区满腔热情地为筑路部队服务,我战士服务、为山区老百姓服务,是大巴山区,汉江两岸铁路工地沿线一道美丽的风景线。<br>  从此,全家人有了深深十三师六十五团情结,姐姐和她卫生队姐妹们的工作生活,青春芳华的故事时刻都会在我们心中掀起不尽的波澜。 (十三师六十五团卫生队全体战友在襄渝铁路白河县冷水合影) 武当山区有一条从鄂西北老河口到陕南山区白河县的老白公路,襄渝铁路湖北段的大致走向也是依老白公路相向而行,姐姐家就住在公路边武当山区小镇老营(今武当山镇),姐姐当兵走后母亲就常常在公路边等,盼望着姐姐的部队从家门口过。<br>  1971年1月27日春节,是记忆中最冷的春节,姐姐新兵训练结束后下老连队,从河南省邓县去陕西省白河县,运新兵的车队在老营家门口短暂停留,带兵首长安排姐姐和老营和母亲和弟妹见一面,那天和姐姐一起下车的有好几个女兵,她们身着略显肥大的棉军衣、棉帽放下护耳,虽然看不清姐姐们美丽的面容,但头顶上鲜艳红五星、胸前佩戴的红领章格外引人注目。 (姐姐和六十五团卫生队的女兵姐妹们) (姐姐和六十五团卫生队的女兵姐妹们) 1974年十三师把襄渝铁路收尾工程移交铁一师,所属部队从陕西省白河县转战北京市密云县,参加北京沙河至内蒙古通辽的沙通铁路建设,65团卫生队住密云县不老屯公社大窝铺。<br>  姐姐和她卫生队姐妹们虽然远离了巴山汉江,却亲近了首都北京,来自北京、天津的姐妹们离家更近了,工作环境变了,生活条件好了,可她们忘记不了巴山、汉江边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城脚下的密云水库边处处都有卫生队姐妹们英姿飒爽、救死扶伤的繁忙身影,处处都能听到姐妹们快乐的歌声和银铃般的欢笑。 <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沙通铁路建设时,十三师65团卫生队住地北京市密云县不老屯公社大窝铺)</p> 湖北武当山父母亲兄弟姐妹就天天盼望姐姐的来信,姐姐最喜欢唱的歌是“远方的书信乘风来”,我们最喜欢其中的两句“喜鹊那个喳喳落井台,远方书信乘风来”。弟弟妹妹就特别喜欢家门口大槐树上有喜鹊叫,天天盼望着邮递员送来姐姐的信。<br>  在密云,六十五团部队还参加了八一电影制品厂电影《烽火少年》的拍摄。1976年唐山大地震,65团部队参加了密云水库抢险加固工程,随时防止应对余震对水库大坝的破坏,卫生队姐妹们也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抢险救灾的后勤保障工作。<br>  1981年十三师与十一师合并,合并后姐姐部队住怀柔县庙沟。 (姐姐和六十五团卫生队的女兵姐妹们) (姐姐和六十五团卫生队的女兵姐妹们) 时光荏苒,十三师从成立到合并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四十一年,成建制部队六十五团及卫生队虽然只存在短短的十一年,但铁道兵的故事源远流长,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事迹和哪里艰苦那里去的奉献精神深深镶刻祖国的高山大川上。<br>  如果说铁道兵故事是一首长诗,六十五团及卫生队和女兵姐妹们的芳华岁月就是长诗中一段优美动听的诗句。<div><br>  ( 耿金和(金沙坪)2022年7月21日八一建军节前夕于河北唐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