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远县</b></p><p class="ql-block"><b>镇远县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距离州府凯里市96公里,位于贵州省东部武陵山区,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之中。处湘黔两省的怀化、铜仁和黔东南三地市、五县接壤交汇之处,东界湖南新晃,南邻三穗、剑河,西毗施秉,北接岑巩和铜仁市的石阡,是贵州省的东大门。镇远的地名有“边陲僻远之重镇”之含义,地处入黔要道,是古时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镇远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这座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人文古迹众多,自然风光旖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四天(2014年5月22日、周四)</b></p><p class="ql-block"><b>全天继续游览镇远古城,上午游览镇远㵲阳河风景区,中午回镇远古城分散午餐,下午游览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和镇远古城,当天仍宿镇远县城福佳乐大酒店,集中晚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青龙洞古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b>青龙洞古建筑群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城东的中和山上。这里山势挺拔,峭壁悬崖。巨岩、洞穴和为一体。道、儒、佛三种宗教的寺庙群生就山腰。它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雕梁画栋。</b></p><p class="ql-block"><b>青龙洞,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分别采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种工艺,硬是在一段悬崖上筑出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等一片阁楼洞天。它气势雄伟、构思大胆、布局精巧。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青龙洞古建筑群由青龙洞、紫阳书院、中元禅院、万寿宫、祝圣桥、莲花亭六部分组成。“入黔第一洞天”,这是刻于镇远青龙洞内的一句题辞。如果说镇远是一个文化旋涡的话,青龙洞就是这个旋涡的中心,把多种文化凝在青龙洞上,成为镇远文化的缩影。青龙洞古建筑群为江南汉地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绝妙典范。有“西南悬空寺”之称,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青龙洞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曾几度毁于兵、火,几度修复,古建筑群经历代修建始成现代规模,位于城东中河山,占地21000平方米,有青龙洞、紫禅书院、中禅院、万寿宫、祝圣桥和香炉岩6部分共36座单体建筑组成,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整群建筑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勾心斗角,错落有致。那飞岩翘角、贴壁凌空、红墙青瓦的殿阁楼台,气势宏伟。</b></p> <p class="ql-block"><b>青龙洞,整个建筑群重重叠叠参差不齐,纵横有致,沿庭院小径漫步,登斯楼而极目,如临海市蜃楼,蓬莱仙岛。其造型独特的建筑物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明嘉靖年间这里不仅增加了大量寺庙,而且有了宫室和书院建筑,后多有改扩建。雍乾时又有了万寿宫等商业性会馆建筑及戏楼。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朗朗书声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天的戏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b></p> <p class="ql-block"><b>史载距今600多年的明洪武年间,此地便已形成与现存建筑群相当的规模,“明郡守黄希英建,工部郎中赵之绪购藏经,构层楼以贮之”。明嘉靖年间这里不仅增加了大量寺庙,而且有了宫室和书院建筑,后多有改扩建。雍乾时又有了万寿宫等商业性会馆建筑及戏楼。光绪四年,又增建了祝圣桥上的状元楼(亦称魁星楼)。</b></p> <p class="ql-block"><b>1956--1963年间,省州政府拨出专款,组织专人对青龙洞建筑群两度较大维修,后又对中元洞一组修复。1983年起省政府再次拨巨款对青龙洞、紫阳洞、万寿宫、香炉岩等各组古建筑全面抢救和修复,青龙洞古建筑群得以恢复原貌。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青龙洞建筑名胜有如群星灿烂,成了历代游人流连忘返之地,文人骚客咏叹之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清人陈夔龙诗云:</b></p><p class="ql-block"><b>严城无鼓角,山水自宫商。</b></p><p class="ql-block"><b>邑侯喜见招,征旗生辉光。</b></p><p class="ql-block"><b>缅象桥东迈,一色苔藓苍。</b></p><p class="ql-block"><b>中元胜景出,绝壁纡羊肠。</b></p><p class="ql-block"><b>更上青龙顶,来阅读书堂。</b></p><p class="ql-block"><b>循循资善诱,狂狷进中行。</b></p><p class="ql-block"><b>佛楼肆筵席,德星聚一方。</b></p><p class="ql-block"><b>炼师求丹诀,蛮女进壶浆。</b></p><p class="ql-block"><b>嗟余谢鞅掌,不能涉稻粱。</b></p><p class="ql-block"><b>纵陪东山屐,愧此曲水觞。</b></p><p class="ql-block"><b>须臾日脚下,方钟和漏长。</b></p><p class="ql-block"><b>秉烛尽今夕,烟月付苍茫。</b></p> <p class="ql-block"><b>还有清人赞曰:</b></p><p class="ql-block"><b>峭嶂嵯峨蛰龙踞,</b></p><p class="ql-block"><b>一朝破壁横飞去。</b></p><p class="ql-block"><b>龙飞变化谁复知,</b></p><p class="ql-block"><b>盘寓尚认云深处。</b></p><p class="ql-block"><b>危楼高构山之巅,</b></p><p class="ql-block"><b>㵲水微茫挂槛前。</b></p><p class="ql-block"><b>凭栏未敢多立时,</b></p><p class="ql-block"><b>生恐凌风便上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㵲阳河风景名胜区</b></p><p class="ql-block"><b>㵲阳河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它贯穿中国历史文化,是省级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㵲阳河风景名胜区以潕阳河为轴线,贯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远、施秉县城和省级历史文化古镇黄平旧州,由小塘河、杉木河等支流而展开,规划总面积为625平方公里 ,有10个景区、246个景点,是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它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为一体,是贵州东线旅游的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金鸡叫天门</b></p> <p class="ql-block"><b>㵲阳河分为上㵲阳和下㵲阳两段。上㵲阳开发有头峡、无路峡、老洞峡、观音峡,长约50 公里,以“太公钓鱼”石为标志;下㵲阳包括施秉县境内的诸葛峡及镇远县境内的龙王峡、西峡和东峡,全长50公里,以“孔雀开屏”石为标志。两段河流特点各异,上㵲阳看山,下㵲阳看峡。上㵲阳的双飞水、水上月宫、孀妇哭夫等景观惟妙惟肖。下㵲阳的诸葛峡风景区,可见火烧赤壁、高碑湖等景点,有咆哮奔腾的急流险滩,有开阔宁静的湖泊水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雄师回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唐僧师徒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石猴出洞</b></p> <p class="ql-block"><b>拥有一线天、龙王宫、孔雀峰、三叠水等景观的龙王峡,奇峰林立,水道曲折,沿岸的人面石、卧龙石、婆婆背背篓等,形态十分逼真。东峡一带的龙池、鱿鱼洞、犀牛塘、千层岩等处,滩多浪急,怪石林立。相见河两岸的迎宾鸽、三剑峰、闺门三秀、石猴出洞、唐僧师徒峰、雄师回首、金鸡叫天门等景观,栩栩如生,充满诗情画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闺门三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剑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婆婆背背篓</b></p> <p class="ql-block"><b>㵲阳河风景名胜区以㵲阳河为轴线,贯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远、施秉县城和省级历史文化古镇黄平旧州,由小塘河、杉木河等支流而展开,规划总面积为625平方公里 ,有10个景区、246个景点,是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它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为一体,是贵州东线旅游的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贵州腊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叠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孔雀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和平村旧址</b></p><p class="ql-block"><b>和平村旧址在镇远卫城和平街南侧,坐南向北,为一组由高大土石围墙圈围起来的建筑群。原是晚清时期镇远总兵署衙门,民国初改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抗日战争时期是国民政府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日本反战作家鹿地垣等称之为“和平村”方形围墙。墙院中原有力公楼、礼堂、医务室、监禁室、哑子室、米库、厨房及监视塔等单位建筑14栋。</b></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和平村旧址简介(上图文字)</b></p><p class="ql-block"><b>和平村旧址,原为“贵州省第二模范监狱”,全称“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训练班旧址”,由前院和后院组成,有办公楼、礼堂、岗楼等建筑,占地面积5895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和平村”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俘虏收容所的别称。1938年2月成立于湖南常德,主要关押中国南方战场上俘获的日军俘虏。1989年8月迁至镇远。收容所在镇远期间(1988年12月-1944年11月)先后关押日军俘虏600多人,在管理上实行优待俘虏政策,使许多战俘从军国主义分子转化为反对战争的和平先锋。觉悟了的日军俘虏组织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并开展反战运动。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b></p><p class="ql-block"><b>和平村旧址是全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日俘收容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和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因此,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和平村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前言(上图文字)</b></p><p class="ql-block"><b>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美两党第二次合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抗战斗争中,国共两党重视对日军俘虏的教育和转化工作,实行优持俘虏政策。1938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在湖南常德设立了第二俘虏收容所,随着战局的变化,第二俘虏收容所于 1939年 3 月迁至贵州镇远,1944年12月迁至重庆巴县,1946年4月撒销。第二俘虏收容所在镇远期间,共收容俘虏 600 多人。</b></p><p class="ql-block"><b>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造成了深重灾难。在反对日本侵华的斗争中,日本共产党员、著名反战作家鹿地亘来到中国,在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等人及国民政府有关方面负责人的支持和帮助下,从俘虏收容所内选择觉醒日俘成立了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组织,开展了反战宣传活动,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战争结束后,反战同盟会员回到日本,长期从事民主革命运动和日中友好工作,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b></p><p class="ql-block"><b>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举办和平村旧址陈列展览,对于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展示和平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中日友好,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抗日战争中,成为国民政府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作收容和管教日本战俘之用。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等称其为“和平村”,故此名沿用至今。1938年至1941年,这个所由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1940年后改组为文化工作委员会)管辖,由郭沫若(厅长)、阳翰笙、冯乃超等进步人士和共产党的文化工作者负责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也曾通过其中的中共特别支部指导各方面的工作。</b></p> <p class="ql-block"><b>1938年冬,在郭沫若、冯乃超等领导下,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和池幸子夫妇把一些有觉悟的日本战俘组织起来,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分盟”,后在重庆设立总部。1940年秋,文化工作委员会内的中共特别支部派康天顺(后更名康大川)来镇远日俘所工作。康曾留学日本,以中校主任管理员的公开职务管教日俘,开展反战宣传。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和优待敌军俘虏政策的感召下,在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支持和协助下,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总部负责人鹿地亘夫妇开展动员和组织工作,使部分有觉悟的日本俘虏志愿组织“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和平村工作队”,前后发展盟员150多人。</b></p> <p class="ql-block"><b>第二俘虏收容所在镇远期间(1938年12月--1944年11月),先后关押日军俘虏600多人。为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优待俘虏”政策影响下,收容所的管理人员以耐心的态度善待日俘,不但设法改善日俘的生活,还为日俘安排文娱活动,使战俘们逐步从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中醒悟过来。</b></p> <p class="ql-block"><b>1941年,在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副主任周恩来、军政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等人的推动下,由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组织收容所中觉悟了的日军俘虏成立“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训练班”(后改为“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和平村工作队”),到前线开展反战宣传,瓦解日军士气,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和平村于1985年11月被公布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美篇《云贵高原行(4)· 贵州篇 -- 黔东南镇远青龙洞、和平村》完成,欢迎各位美友、农友、旅友关注,并分享、转发、点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