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19日,我和同学游览了忻州古城之后 ,驱车来到山西阳泉盂县大汖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旅游先认字,上山下水《康熙字典》里读pìn, 但在此处读chǎng,地方口音。山清水秀之处、水从高处坠落下来为之“汖”。大汖古村位于山西省盂县梁家寨村南边6公里的太行深山沟,村西边山口有三条瀑布,由大至小依次称为“大汖” “二汖”“三汖”。大汖离村最近,村子也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村子后面曾有座镇山大王庙,里面供奉着7尊石像,镇山大王石像背后记有"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因此推测此村至少有近1500年的历史。村子依山而建,全部用石头、夯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环保、最节约、最基础的材料,曾经有位建筑学家说:“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以材质作为它的自然本质”,大汖的本质是石头,它们用石头砌成了最动听、最原始、最朴实的音乐。它们砌在黄土高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因而被誉为“太行山深处的小布达拉宫“ 。</p> <p class="ql-block">大汖,一座建造在一整块巨石山坡上的村庄。依山就势,顺坡而上,层层叠加,错落别致。挂在巨石山坡上的山村没有普遍意义的街道,只有窄窄的石头小道相通,人们进出往来,只能靠一双脚。当年,山里人硬是将碎石和黄土用背篓一筐筐背上山,和泥砌墙,建成了平房、二层楼、三层楼和下窑上房的多种木石建筑。自下而上,参差十多层,最高处房子,海拔达800米,被誉为太行山深处的“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大汖村已有1500多年历史,与云冈石窟同属北魏时代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汖不大,村也无名,但它就像一扇古老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视人类农耕文明的足迹,获取许多历史信息。它也是一个活的样本,阅读它,我们可以知道,人类曾经这样走过。不知道,像大汖这样的古村还有多少,只知道,随着历史的一页页翻过,这样的古村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稀有珍贵。</p> <p class="ql-block">大汖村主要看点</p><p class="ql-block">乡土建筑</p><p class="ql-block">大汖村房屋大致分为平房、窑洞、楼房、楼窑混合四种类型,有独门小院、二层阁楼,更有三层石楼等,庭院、居室、谷仓、牲圈一应俱全。最奇特的是所有房屋都没有地基,只凭借粘土和石头砌盖在一块光滑的山石上。房子又用石头垒成,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p><p class="ql-block">石板小道</p><p class="ql-block">大汖村道路全部用石板或石头铺成,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老人们说,村子里的路和台阶,是先人们在岩石上一阶一阶的锉出来的。行走在大汖村的山道小巷,亲身体会它的干净无尘,别有一番情趣 。</p><p class="ql-block">古槐</p><p class="ql-block">因为村庄建在一整块巨石山上,树木很难生长,然而村口却有一棵大槐树,树干三个成人也合抱不住,树龄约有五百年,可谓一奇。</p><p class="ql-block">镇山石佛</p><p class="ql-block">大汖村里供奉着7尊石龙神像,曾供奉在大汖村外的三汖附近的“石龙庙”内,主司周边风雨。乡民世代口口相传,七尊镇山大王为“活神”。据当地文物部门调查,石像的背后有一些磨损风化了的文字记载,落款是金承安五年,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其中体型最大的石龙大王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在不同的时辰,不同的地方,去称它的体重,都有不同的重量改变。或多或少,相差2-3公斤,总体维持在30-35公斤,成为大汖村神奇的不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大汖村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乡土建筑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盂县传统和民俗风情,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完美和谐。大汖村依山而建的古民居,被当地人戏谑的称为“盂县深山里的布达拉宫”,村里房屋大多是黄黏土与石头混合材料建筑,有的还是二层楼房结构,建筑上砖雕、木雕技法娴熟、图案精美,极具文物价值。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家家户户由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p> <p class="ql-block">大汖是古老的,也是艺术的。这个既有布达拉宫建筑风韵、又具皖南江南味道的深山小村,在三晋的黄土地上是如此得风情别具。面对这一没有大师设计、但犹如大师设计的农家建筑,面对古人的精湛技艺,面对先人们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聪明智慧,我们这些又进化了千余年的所谓现代文明人,只有叹服,只有仰视。</p> <p class="ql-block">大汖村全村人都姓韩。村民讲,他们的祖先是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当时是梁、崔、韩姑舅兄弟三人,分别住在梁家寨、崔家庄和沙湖滩。到了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由于定居在沙湖滩的韩氏家族人丁兴旺,人口逐渐溢出,一些族人不得已从沙湖滩开始外迁。</p><p class="ql-block">有一支韩氏祖先几经辗转,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徙到距大汖村5公里的御枣口。这家人有3个孩子,老三叫韩崇明。若干年后,韩崇明在大汖开荒种地并娶了媳妇,被大汖村的村民尊为先祖,至今已是第15代人。按我国古代大致20年一代的规律计算,这个家族在大汖村的历史约300年,那么在这之前的大汖村呢?</p> <p class="ql-block">村民讲,清末的时候,村里人曾在村口那棵古槐树下挖出一处古坟,墓穴中的石碑上记载了一段历史。大意是一位姓马的南方朝廷命官为了躲避灾难,携家眷躲进了深山老林,开创了大汖村。不过,这块墓碑挖出来后一直没人重视,被扔在大槐树下当歇凉的板凳,新中国成立之前就不知所踪了。</p><p class="ql-block">目前,能够佐证大汖历史的线索还有3条。</p><p class="ql-block">一是大汖村的村口有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据盂县林业部门鉴定,这棵古槐已有千年树龄。</p><p class="ql-block">这两处记载讲述的都是同一个人杨广,但“承安”与“永安”却相差600多年,是不是古人的笔误,现在已无可查证。二是在大汖村外龙堂洼口东侧的小山岗上,有一座镇山大王庙,里面供奉的石龙王爷像背部有题刻,从题刻的落款看,为金承安二年(1197年)始建庙宇时所塑,距今已有822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三是石龙王爷庙中清嘉庆七年(1802年)刻立的《镇山大王重修碑记》上,有“建于永安二岁”的文字,“永安二岁”为公元529年,如按此计算,大汖村距今至少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了。</p><p class="ql-block">这两处记载讲述的都是同一个人杨广,但“承安”与“永安”却相差600多年,是不是古人的笔误,现在已无可查证。</p> <p class="ql-block">整个大汖古村现有50余座小院落,500多间房屋,所有房屋都是由石头、黏土盖在岩石上,用石头垒壁,用黄泥抹墙,木头搭顶,再铺上青瓦。细细观察每一家房子,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其中,具有南国风情,酷似南方的吊脚楼的小型木阁楼尤为显眼,木阁楼上层住人,下层储物,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值得一提,由于整个村落坐落在一整块岩石上,人们无需开挖地基,凿平根基即可建造瓦房、楼房、窑洞、楼窑组合房等,由于根基连着山体,十分坚固。</p><p class="ql-block">在大汖古村,家家户户由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阡陌交通,曲径通幽。四通八达的小巷几乎都用青石、石板铺砌等而成,险陡之处则由人工在巨石上凿刻出台阶。进入古村,游客会有一种穿越时空、与世隔绝、返璞归真的感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