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绿春回八十秋

汤春文

<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巜子午山纪游》刊行,至今已过去整整80周年。</p><p class="ql-block"> 八十多年前,浙大西迁来遵,西南一隅的山中小城遵义,一时间人才汇聚,高士云集,竟成遵义有史以来最炫目的文化盛世。其时寓遵的除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等世界级大家外,还有梅光迪、张其昀、王焕镳(时任浙大文学教授)、丰子恺(浙大艺术系教授)等重要文化名人,同时还吸引了许多中外名家来遵义考察游学、传经布道。</p><p class="ql-block"> 1941年正月初七(人日),应当时乐安里胡公馆主人胡忠相(字献之)之邀,黔北名宿赵恺(字乃康)先生、浙大教授丰子恺先生和因战乱流寓遵义的浙江名士“雁荡才子”李瑜(字子瑾)、江苏武进冯励青、湖南长沙罗展(字巴山)相携同游子午山,凭吊郑、莫、黎三贤。是游也,历五天四夜,其中三夜宿于胡宅,一群高贤大雅,于此诗酒酬唱、挥毫泼墨,后来辑成巜子午山纪游》,辑录了丰子恺先生画作13篇,名家贤达诗文三十余篇,浙大国文系教授王焕镳(字驾吾)作序,“雁荡才子”李子瑾作跋,于1942年5月刊行。巜纪游》集当时诗、画、书、史界名家之作于一册,为当时文界盛事,被学界称为民国时期的“兰亭序”。</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后的今天,邑中耆老和四方文友又聚胡公馆,追寻先贤足迹,怀想当年盛况、寻觅80年前的旧韵。今日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追怀往昔,放眼未来,吟咏烟雨,挥毫逸兴,畅言历史时空,抒写文化自信,此情此景,亦不失又一次兰亭之集也。</p> <p class="ql-block"><b>资料: 胡公馆 </b></p><p class="ql-block"> 胡忠相,字献之,遵义虾子落石台人,出生于1871年,卒于1946年,保定军校毕业,早年曾任贵州陆军讲武堂教官,黔军精锐第六团团长,1916年蔡锷滇领导“护国讨袁”,胡为蔡锷麾下著名的“倒袁”干将。胡与云督唐继尧是战友,1924年唐继尧率五省联军入川路经遵义时曾专程到虾子落石台胡氏庄园拜望故友。胡忠相执教讲武堂时曾在桐梓等地征招周西成、王家烈等学员,特别对当时贫穷而有志的周西成周济照顾,周西成早期曾在其部任连长,由于对周西成有知遇和栽培之恩,故周西成一生对其执礼甚恭,尊为恩师。 </p><p class="ql-block"> 据说胡忠相后来厌倦军阀混战,决意回归田园,遂于1918年回故里落石台建庄园,庄园仿清末名将、川东鲍超的公馆建造,1928年才正式落成,人称“胡公馆”,时任贵州省主席周西成曾赠匾祝贺,匾题“忠相恩师府第落成”,落款为“周西成率子国鼐、国鼒敬贺”,其匾是周西成在任时所题,有非常珍贵的文物价值。 </p><p class="ql-block"> 胡虽身为军人却倾慕儒学、尊崇文士,晚年更是以结交文士和热心公益为乐事,与国学大家丰子恺及遵义大儒赵恺等皆有交谊。落石台是当时遵义去沙滩的必经之路,距沙滩不远,主人又热情好客,故胡公馆建成后常作文人学者往来沙滩的接待处,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寓遵的竺可桢、丰子恺、张其昀、梅光迪、罗巴山、李瑜等知名教授和学人与遵义学者前往沙滩考察瞻仰郑莫黎时,都受到主人的盛情接待,留下许多诗酒唱和之作。 </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胡公馆因长期作为小学、中学学堂,故逃过了“大跃进”、文革等数次劫难,本世纪初贵阳曾来人欲以80万元购买庄园拆至青岩民族建筑园区重建,因当地民众奋力阻止,又逃过一劫,得以保全。2015年,胡公馆列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百年风雨,胡公馆终于又迎来了崭新岁月。</p> <p class="ql-block">  1942年,集赵恺、丰子恺、李瑜、王焕镳等名家之诗、画、文于一体的巜子午山纪游册》刊行,文坛震动,至今已逾80个春秋。</p><p class="ql-block"> 今天,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纪念巜子午山纪游册》刊行80周年暨浙大西迁与遵义文化研讨会如期举行。</p><p class="ql-block"> 本次学研活动主要由陆昌友、夏体强二位会长倡议和具体筹划,虾子镇政府协力承办。</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三伏生寒”,虽正值伏暑季节,然而天意眷顾,降下甘霖,洒起淋沥细雨,硬是令炎炎夏日变得惠风和畅,清气宜人,大家也都神怡心喜,兴致勃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参加此次盛会的,不仅有谢尊修、曾祥铣、葛镇亚、游平伟、黎铎等当今黔北文史界泰斗名家,还邀请到胡献之嫡孙胡隆积老师(前排左一)和赵恺先生嫡孙赵世镛老师(前排左三),机会实在难得。</p> <p class="ql-block">  有幸邀得当年胡公馆的少主人、胡献之嫡孙胡隆积老先生(左数第四)合影留念(自左数依次为:张明贵、夏体强、葛镇亚、胡龙积、汤春文、郑希友)</p> <p class="ql-block">进入朝门,就看见这棵梅花。</p> <p class="ql-block">  墙角这株梅,可是当年的梅?</p><p class="ql-block"> 当年,一进朝门,看见红梅吐蕊,“雁荡才子”李子瑾诗兴大发,脱口而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梅随客至香初透,柳待春回绿未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而今,优美诗句犹在朗朗传诵,当年的诗人在哪里呢?斯人已远,斯文长在。</span></p> <p class="ql-block">牌坊上面的“怡庐”二字,是赵恺先生手迹。</p> <p class="ql-block">  里侧的“棠棣增荣”,也是赵恺先生手笔,题写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至今已将近百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有老先生释曰: 棠棣,喻兄弟也,此宅为胡氏两兄弟共居之所,故以棠棣喻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堂前这两株不大的古树,一株紫薇,俗称痒痒树,一株红玉兰,俗称状元笔。据胡龙积先生介绍,他记事起就有这两棵树。</p><p class="ql-block"> 日月如梭,紫薇婆娑,却生意盎然,干枝虬劲,倍显精神。</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厅堂,当年的石砖,一切都是老样子。</p> <p class="ql-block">隆积先生向张明贵先生摆谈起他与这所宅子的起陈年往事:</p> <p class="ql-block">  正房及天井。这是现今黔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四合院。</p><p class="ql-block"> 胡隆积先生介绍:</p><p class="ql-block"> 正房住的是他的爷爷胡献之及其三弟(也就是他的三爷爷)两兄弟,正房左侧是胡献之的居室,右侧是其三弟的居室;而龙积老师本人于1944年出生在宅子的左后房;那时他的爷爷尚健,他的名字(隆积)还是爷爷胡献之取的,出生后第二年他的爷爷去逝,享年75岁。</p><p class="ql-block"> 隆积先生说:这个宅院,解放初土改后政府给他们留了三间小屋居住,其他的用作小学堂,所以他小时候也一直在此生活和上学,直到1958年才搬出去,但不久这里又办为中学,他又在此读中学;再后来他又在这里教书(当民办教师)十多年,所以,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读书、长大,又在这里工作,他本人和这所老宅还是颇有缘分的。</p> <p class="ql-block">  大门左边的桂花树也是他们小时候就有的,到现在已是上百年的古树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庭院还有个独特之处:院坝是泥地。</p><p class="ql-block"> 隆积先生指着四合院正中的院坝说:“这个坝子,以前并未铺石板,而是泥地面,现在的石板是前些年修整时才安放的。”我们闻之不解,忙问缘由。他说,当然不是为了节省钱,而是因为祖父建房时有个风水上的讲究,以中间天井象征印盒,而印盒中须有印泥,故不嵌石板,而采用泥地坪。</p> <p class="ql-block">右厢全是客房,当年赵恺、丰子恺先生一行客宿其中,三个夜晚,留下传世文墨。</p><p class="ql-block">八十年过去,余声犹在?</p> <p class="ql-block">正房左边是一个小天井,是当年胡隆积先生一家人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左厢之侧,是一片大的空地。据说是当年的演练场。</p> <p class="ql-block">  胡献之行武出身,后来虽然归隐田园,但偶尔也站在这个台子上操练护院家丁。</p> <p class="ql-block">  宅子的右边有一独立的大门,里面是一小院,住的是几户主家比较贴心的佃农,他们平时务农,同时兼负安全防护。</p> <p class="ql-block">  后来办学校的时候,把院里原有的房子拆除了,平整后作为学校操场。</p> <p class="ql-block">  院中这一棵古老的槐树,还努力地坚强地斜立在这里,见证着这里的风风雨雨。</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雨雨晴晴,往事如风,斗转星移。</p><p class="ql-block">当年的诗酒吟咏与欢容笑语,已渐行渐远缈入云烟,但当年的盛宴却永远嵌入了这一方水土的记忆深处,如陈年之酒,弥久,益香,令人追怀,催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补叙:缅怀放远,挥毫留墨</p> <p class="ql-block">谢尊修先生留下墨宝,已由虾子政府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