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两张照片,在我的像册中已经静静地躺了六十多年,对我来说算得上是老照片了。一张是在水车旁洗衣服,另一张是当时最时髦的交通工具——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 两张照片,承载着我对那个年代深深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披荆斩棘,清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污泥浊水,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p><p class="ql-block"> 经济建设,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需要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投入巨额资金,采取短期培训和开办各种专业学校双重并举的办法,解决建设需要。</p><p class="ql-block"> 1955年夏,北京气象学校来杭州招生,通过考试我被录取。几天后我们浙江考区(除杭州外,还包括绍兴和温州两地)的200名同学,即由老师带往北京。</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完全是“白手起家”,1954年之前,气象工作还属于部队建制,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才转建地方。解放前,全国气象站点稀少,仪器设备落后,人员匮乏、资料残缺。气象保障,不仅战争需要、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更离不开。</p><p class="ql-block"> 到了学校我们才知道,学校还正在建设,边建边投入使用;有一年、两年、三年不同学制;学科专业各不相同,新生来源遍布全国。唯一相同的是,进校后的一切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学员的任务就是专心致志学好文化、掌握专业知识,随时听从国家安排。</p><p class="ql-block"> 在京求学三年,唯独1957年暑假回过一次杭州与家人见面,其余寒暑假均在学校过得非常充实愉快。三年间,每年“五•一”、“十•一”都参加了天安门盛大游行和烟火晚会,当年被认为是最幸福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经过三年时间,我们学完了当时苏联同等学校的四年课程,面临毕业分配。我们这个专业、这一期共有500多名同学,面向边疆,奔赴全国各地,完全根据需要由国家统一分配。</p><p class="ql-block"> 在“大跃进”的号角声中,我被分配安排在贵州铜仁气象台工作。文中的两张照片,便是当年冬天在铜仁拍摄,时年19岁。</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贵州,被说成“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条件艰苦无需言说: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没有象样的道路,没有……。环境艰苦在我们那代人,是光荣的象征,因为我们接受的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教育,物资匮乏但精神很愉快,祖国处在蒸蒸日上的年代,人人都有理想作为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两张照片,纯属一个偶然机会得以拍摄。用的是上海牌135相机,几个年轻人相互拍着玩,自己冲的胶卷,然后再选两张满意的到照相馆放大。岁月荏苒,如今耄耋之年看着这些照片,怎么不思绪万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