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苗族最古老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牯脏节”</p><p class="ql-block"> “牯脏节”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的雷山县、台江县一带生活苗族村民的盛大节日。 </p><p class="ql-block"> 节日带有浓郁的祭祖气氛。苗族过年,一般都在每年的十一月中旬,秋收完结之后。而 “牯脏节”却是十三年一度的苗族大年。因为十三年过一次,故称之为“牯脏节”。 </p><p class="ql-block"> “牯脏节”是苗族人一种原始的祭祖形式。</p><p class="ql-block"> 在苗族人过前一个“牯脏节”的第十个年头,便由苗族一个家族的头领(苗族的分一个一个小家族,每个家族选出一个有威望的人主事,称之为“牯脏头”,遇到大事都要到“牯脏头”家里聚议,然后由“牯脏头”来决定),将本家族的家人召集起来商量(都为“牯脏头”的兄弟姐妹一族),一般约为十余户。商量结果,是由这十余户聚资购买用作祭祖的“牯脏牛”。 </p><p class="ql-block"> 购牛资金由家族共同均摊,然后由该家族成员来轮流喂养。原则上是每家养三天,如遇哪一家没有时间喂养,可由该户出资请他人代为喂养。“牯脏牛”在养三年后即被用做祭祖杀掉。<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牯脏牛”</span>平日不幹活,由專人餵養。吃的是苞米、稻谷和糧食磨的面粉伴和的飼料。並由餵養人割草吃。餵養人還要定時牽牛出去散步,去為牛專門挖製的水塘洗澡。總之,牛在宰殺前很享受!它的任務只有去“斗牛”。通過“斗牛”為它的主人家族贏得榮譽。</p><p class="ql-block"> 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牯脏牛”</span>一生中,“牯脏牛”不准用做农耕。牛的饮食有定量,每天要吃掉四斤稻谷,二斤苞谷,还要割青草若干斤,每一天都要有人专职煮好用稻谷、苞谷做成的饭,给牛冷凉喂食,还要加草料,每天还要给“牯脏牛”沐浴、洗澡,遇到夏季每天要洗三到四次澡。 </p><p class="ql-block"> “牯脏牛”,平时的职责是专门负责打架(即斗牛),好的“牯脏牛”可以为主人争得荣誉,这种荣誉被看成家族的荣誉。 </p><p class="ql-block"> 在祭杀“牯脏牛”的前一天,还要举行盛大的斗牛活动。同时每个“牯脏头”分别请巫师给“牯脏牛”做“告别”的法事。</p><p class="ql-block"> 大致意思是:牛啊牛,你为我的家族争得了荣誉,现在要用你来祭祖先了,我们也舍不得你,但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习惯,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希望你能理解我们,努力的贡献出你的一切。你到另一个世界后,要保佑我们健康平安、万事如意、兴旺发达……之类的话。 </p><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每个“牯脏头”要分别按照约定的顺序将牛牵到寨子的广场祭祖(杀掉)。 </p><p class="ql-block"> 杀“牯脏牛”时,祭杀牛要由每个“牯脏头”小孩的舅舅来操刀,如请不来舅舅,须再请孩子姑夫来操刀。操刀手杀不死后,方可由其他人补刀,否則,“牯脏牛”不可祭杀。 </p><p class="ql-block"> “牯脏牛”被祭杀前,每个“牯脏头”要请全家族人在一起杀鸡、弄鱼摆宴祭奠“牯脏牛”(规模大小不等)。“牯脏牛”被祭杀后,大家都先去吃饭。全部祭祖活动举行完后,每个家族开始剥牛。牛剥好后,分成若干块抬回家中,按家族(养“牯脏牛”的全体户头)户头分牛肉,并支起火炉,摆上火炉,倒上酒,把新鲜牛肉切好放入锅中煮吃,为“吃牯脏”。 </p><p class="ql-block"> 每户家庭,再将分得的牛肉分给自己从远乡而来参加“牯脏节”的亲戚。</p><p class="ql-block"> 次日,漂亮姑娘踩芦笙一日,“牯脏节”结束。</p><p class="ql-block">* * * * * * </p><p class="ql-block">到 苗 家 去 过 年</p><p class="ql-block"> 在贵州山区的雷山一带居住着的苗族人,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所期盼的是一年一度的秋收。</p><p class="ql-block"> 为到了秋天,苗家人便将一年辛辛苦苦的劳动果实收到家中。尔后,便开始筹备他们盼望了一年的“苗家新年”。苗家人非常重视自己的“苗年”。近年来,党的富民政策使这些苗家人的生活富裕起来。首先,粮食自给自足有盈余。其次,家庭副业使人们的餐桌上丰盛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安定祥和的环境下,人们庆丰收,过“苗年”的气氛便异常地隆重。随着旅游业在西部的发展,很多外国人对苗家人的生活习慣和风俗发生了兴趣,他们在“苗年”到来之前也远渡重洋,来到这里。因此,过“苗年”不仅仅是民族节日,它以它的浓郁的民族欢乐形式,影响和吸引了汉族人及远渡重洋而来的日本、美国、法国人……</p><p class="ql-block"> 大家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这偏僻的贵州山区,来过“苗年”。过“苗年”,成了民族山寨的一道文化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走 进 苗 家</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貴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崇山峻岭的苗族人。迄今为止,仍然过着先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由于他们生活在大山环绕的寨子里,交通或多或少地不方便,现代生活方式对这个地区影响不大,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之外,能够介入他们生活的就是多了电视。是它给闭锁的山沟带来了新的时代信息和欢乐。</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人们仍很满足地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不同的是,这儿的人仍然企盼一年一度的“苗年”。</p><p class="ql-block"> 苗 族 新 年</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11月下旬,苗族山寨的人将一年一度的收成收到家里,晒干入仓后,便筹划着如何过“苗年”。</p><p class="ql-block"> 过“苗年”的时间是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寨子的寨王商量决定的,举行的时间和长短都取决于他们商量的结果。原则上是在收成之后,收成好,规模就大一些,热闹一点。收成差,则规模就小,热闹气氛也会差一点。</p><p class="ql-block"> 雷山的“苗年”始于阳历的11月26日,止于11月30日。</p><p class="ql-block"> 26日的上午开始苗寨里就传出杀猪声。整个寨子处处可以听到猪的嚎叫声,人们忙着屠宰。</p><p class="ql-block"> 27日上午蒸糯米,下午打粑粑。</p><p class="ql-block"> 28日上午,苗族人开始串亲戚。亲戚之间互送礼品,并在亲戚家吃酒。</p><p class="ql-block"> 下午由寨王主持传统的祭奠祖先的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尔后,“跳芦笙”便开始了。“跳芦笙”在每天的下午举行,一般跳3-5天。</p><p class="ql-block"> “跳芦笙”由芦笙手领头,姑娘打扮的漂漂亮亮,戴着沉重的头饰,踩着舞步,组成长长的队伍,围着圈子循环的转,转到日落后归去。</p><p class="ql-block"> “跳芦笙”的含义在于祈求五谷丰登,有好的收成。</p><p class="ql-block"> 起 鼓</p><p class="ql-block"> “跳芦笙”是苗年最重要的活动。“跳芦笙”前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这种传统的仪式到底已流传了多少年,谁也无法说出它准确的时间,只是世世代代地被后人沿袭着。</p><p class="ql-block"> “起鼓”是祭祀的核心。“起鼓”始在苗寨的寨王家,由他主持。</p><p class="ql-block"> 初见苗王,很让人惊讶。寨王并非是一个老态龙钟的长者,而是一个十分年青的青年人。看上去他不到三十岁的样子,这位年青人掌管着寨子里的民间事务活动。</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苗寨的寨王不是经民主选举产生的,而是世袭的。是上一代苗寨寨王死后,他的位子便由他最小的儿子来继承。寨王是苗寨的精神象征。因此,“起鼓”自然由他来主持。</p><p class="ql-block"> “起鼓”所用铜鼓平时收藏在寨王家,只有在祭祀所用才取出。苗年的第三天,暨阳历的11月28日,芦笙手、身着艳丽苗家服装的漂亮姑娘集结在山顶的苗寨寨王家。</p><p class="ql-block"> 下午2时,苗王开始“祭鼓”,由苗寨寨王点燃香火,烧黄纸,把祭祀用的食物摆在地上,进行一番祈祷(口中念苗家经文),便点放鞭炮。芦笙手吹响芦笙,姑娘踩舞步。</p><p class="ql-block"> 片刻,参加祭祀的人抬着“铜鼓”从寨王居住的高山上往下走。</p><p class="ql-block"> 苗王在先,抬鼓的人和芦笙手及着民族盛装的苗家姑娘在后,依次向山下行进。至半山腰一处平地,此地已架起一付似单杠的架子,背鼓的人将“铜鼓”挂起,寨王焚香、烧纸、向地上洒酒,进行祭拜祖先。</p><p class="ql-block"> 再一次祭拜后,铜鼓手敲响铜鼓,芦笙手引颈高奏,此时鞭炮声、芦笙声及人的呼叫声混成一片。令人回肠荡气,情绪振奋。持续数分钟后,所有的人再往山下走,到镇小学操场后,作最后的祭祀。主持事务的将牛角盛的酒递给苗寨王,苗寨王喝下这一口酒,大声欢呼,鼓手敲响“铜鼓”,祭祖活动告一节段,此後,“跳芦笙”开始。苗年進入高潮……</p><p class="ql-block"> 吃 烧 寨</p><p class="ql-block"> 苗家过年,有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叫“吃烧寨”。</p><p class="ql-block"> “吃烧寨”必须在河边进行,住在路途较远的山顶上的苗族人,拎着炉子和锅,来到位于镇边上的一条长长的小溪边,置好炉子、坐好锅,一家人围着炉子,吃着锅里冒着热气的菜,喝着啤酒,啦着高兴的事。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吃烧寨”是苗族过年必须进行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对于“吃烧寨”的好处,苗族人讲,一说是敬火神。祈望得到它的避佑,远离火灾;另一种说法是经过“吃烧寨”来驱除邪恶,使邪恶不敢近前,预防和避免火灾。</p><p class="ql-block"> 无论哪一说,“吃烧寨”的愿望就是预防火灾。这对于以木质结构为建筑载体的苗族人来说,防火是至高无上的重要。这说明苗家人在过年时希望有一个好的心愿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苗家人过年一年一度,十二年为一大庆,称“牯脏节”,被苗族人重视万分。“牯脏节”,吸引我再一次去苗乡,体验和感受过“牯脏节”的欢乐。 </p><p class="ql-block">文字、圖片創建於二00二年一月十二日至一月十三日</p><p class="ql-block">撰稿、摄影:王海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苗族女孩銀頭飾。(一)、苗族婦女的風俗:母親的銀首飾包括頭飾和身上佩飾,為女兒繼承。女兒鮮亮,美麗、沉重的銀器在女兒成人過隆重節日時,給女兒穿、戴上。一代傳……</p> <p class="ql-block">苗族女孩銀頭飾。(二)、苗族婦女的風俗:母親的銀首飾包括頭飾和身上佩飾,為女兒繼承。女兒鮮亮,美麗、沉重的銀器在女兒成人過隆重節日時,給女兒穿、戴上。一代傳……</p> <p class="ql-block"> 苗族女孩銀頭飾。(三)、苗族婦女的風俗:母親的銀首飾包括頭飾和身上佩飾,為女兒繼承。女兒鮮亮,美麗、沉重的銀器在女兒成人過隆重節日時,給女兒穿、戴上。一代傳……</p> <p class="ql-block"> 苗族女孩銀頭飾。(四)、苗族婦女的風俗:母親的銀首飾包括頭飾和身上佩飾,為女兒繼承。女兒鮮亮,美麗、沉重的銀器在女兒成人過隆重節日時,給女兒穿、戴上。一代傳……</p> <p class="ql-block"> 參加節日“跳蘆笙”的苗族姑娘從山上苗王家門前的祭祀後,從山上向山下的村中廣場行進,去村中廣場“跳蘆笙”。</p> <p class="ql-block"> 苗族女孩銀頭飾。(五)、苗族婦女的風俗:母親的銀首飾包括頭飾和身上佩飾,為女兒繼承。女兒鮮亮,美麗、沉重的銀器在女兒成人過隆重節日時,給女兒穿、戴上。一代傳……</p> <p class="ql-block"> 苗族女孩在“跳蘆笙”。</p> <p class="ql-block"> 苗族女孩銀頭飾。(六)、苗族婦女的風俗:母親的銀首飾包括頭飾和身上佩飾,為女兒繼承。女兒鮮亮,美麗、沉重的銀器在女兒成人過隆重節日時,給女兒穿、戴上。一代傳……</p> <p class="ql-block"> 蘆笙手在吹奏。</p> <p class="ql-block"> 蘆笙手在吹奏。</p> <p class="ql-block"> 蘆笙手在吹奏。</p> <p class="ql-block"> 在山上居住的“苗王”家門口。節日裡的男、女青年和村民在集結。</p> <p class="ql-block"> 從山上居住的“苗王”家裡出來,負責節日工作主持的寨佬在行進途中進行祭祀。</p> <p class="ql-block"> 節日裡,苗族村民用糯米蒸熟後打粑粑。</p> <p class="ql-block"> 節日結束,遠方寨子的親戚挑著主人送的禮物回自己家去。</p> <p class="ql-block"> 在“牯髒節”中,有些在節日裡結婚的人家的婚宴場景。</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中,苗家人吃飯前先要祭祖。</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在苗王家分肉。</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祭祖的老人在祭祀。</p> <p class="ql-block"> 苗族蘆笙手在吹蘆笙。</p> <p class="ql-block"> 從山上居住的“苗王”家裡出來,負責節日工作主持的寨佬在到達村中廣場後,再次進行祭祀。</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中,跳蘆笙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從外面寨子過來參加節日的親戚挑著銀飾、服飾過來參加跳蘆笙!</p> <p class="ql-block"> 做苗族服飾的婦女。</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中,跳蘆笙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苗族女孩向外來參加節日的獻“欄路酒”。</p> <p class="ql-block"> 蘆笙手。</p> <p class="ql-block"> 蘆笙手。</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中,跳蘆笙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最後的環節,“跳蘆笙”前最後一次祭祀。</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最後的環節,“跳蘆笙”前最後一次祭祀。</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中,跳蘆笙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起鼓節的“試鼓”。</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節日開始,在苗王家前的集結。。</p> <p class="ql-block"> 從台灣過來的族人,看到蘆笙,忍不住小時的興趣,拿起蘆笙,試著吹奏!</p> <p class="ql-block"> 鞭炮齊嗚、鑼鼓喧天。苗族“牯髒節”,啟動了開始模式——祭祀、跳蘆笙開始……</p> <p class="ql-block"> 節日裡殺豬的苗族鄉親。</p> <p class="ql-block"> 節日裡殺豬的苗族鄉親。</p> <p class="ql-block"> 趕在節日裡過來的海外客人,在節日中結婚的鄉親家裡做客。主人向海外朋友敬酒。</p> <p class="ql-block"> 趕在節日裡過來的海外客人,在節日中結婚的鄉親家裡做客。主人向海外朋友敬酒。</p> <p class="ql-block"> 村民在家裡慶祝節日。</p> <p class="ql-block"> 在“牯髒節”中,有些在節日裡結婚的人家的婚宴場景。</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裡,主持祭祀活動的寨佬在進行中“斗歌”。</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最後的環節,“跳蘆笙”前最後一次祭祀。</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最後的環節,“跳蘆笙”前最後一次祭祀。</p> <p class="ql-block"> 節日裡打粑粑們婦女。</p> <p class="ql-block"> 節日裡打粑粑們婦女。</p> <p class="ql-block"> 節日裡打粑粑們婦女向遠方客人敬上自己製作的粑粑。</p> <p class="ql-block"> 苗族村民在河邊“吃燒寨”。</p> <p class="ql-block"> 苗族村民在河邊“吃燒寨”。</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最後的環節,“跳蘆笙”前最後一次祭祀。</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最後的環節,“跳蘆笙”前最後一次祭祀。</p> <p class="ql-block"> 節日裡打粑粑的苗族婦女。</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最後的環節,“跳蘆笙”前最後一次祭祀。</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最後的環節,“跳蘆笙”前最後一次祭祀。</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最後的環節,“跳蘆笙”前最後一次祭祀。</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最後的環節,“跳蘆笙”前最後一次祭祀。</p> <p class="ql-block"> “牯髒節”最後的環節,“跳蘆笙”前最後一次祭祀。</p> <p class="ql-block"> 苗族村民在河邊“吃燒寨”。</p> <p class="ql-block"> 苗族村民在河邊“吃燒寨”。</p> <p class="ql-block">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裡縣西江苗寨。</p> <p class="ql-block"> 苗族頭飾。</p> <p class="ql-block"> 苗族頭飾。</p> <p class="ql-block"> 苗族頭飾。</p> <p class="ql-block"> 苗族頭飾。</p> <p class="ql-block"> 苗族頭飾。</p> <p class="ql-block"> 苗族頭飾。</p> <p class="ql-block"> 苗族頭飾。</p> <p class="ql-block"> 苗族頭飾。</p> <p class="ql-block"> 節日裡的祭祀。</p> <p class="ql-block"> 節日裡的祭祀。</p> <p class="ql-block"> 向外來的客人敬酒。</p> <p class="ql-block"> 苗族頭飾。</p> <p class="ql-block"> 苗族頭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