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往事之六——扇子坝军垦农场

春春

<h5><p><b>作者:周杰</b></p><p><b>图片:周杰 </b></p><div><b>编辑:春春</b></div><p><b>配乐:初心不改</b></p><p class="ql-block"><br></p></h5> <h3><b>编者前言:</b></h3><h5><b><br></b><b> 一个人在其生命长河中会经历许多事,有的早已忘记,有的却历久弥新、终生难忘。</b><b><br></b><b> 大学生曾经是天之骄子,社会精英;老五届大学生是在录取名额有限的年代(1961--1965),经过严格的考试、体检和政审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一代优秀知识青年。在“为祖国发奋读书、勇攀科学高峰”的主流舆论引导下,他们奋发上进,カ争又红又专,年轻的心志充盈着满滿的责任感和自信力。然而,正当他们年华似锦,渴望为国效力之时,却赶上了那个摧残知识的动荡年代。</b><b><br></b><b> 六十年代后期,全国人民正处于“浩劫”的年代。当年老五届七十二万大学毕业生,有很大部分人没有直接分配,而是被安排到遍布全国的军垦农场去开荒种地、接受“再教育”。</b><b><br></b><b> 老五届学生参加军垦始于1968年,终止于1972年。1968年8月至1970年3月是第一批次,主要是66届、67届、68届的毕业生;1970年7月至1972年3、4月间,主要是69届、70届的毕业生。两个批次前后跨越四载。<br></b><b> 除去动荡年代国家遭受“浩劫”的特定缘由外,老五届大学生参加军垦,是基于纾解经济困难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人才储备的预作安排。显然,这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之举,是历史大河在曲折流段的迥旋宕蕩。数十万老五届大学生投入军垦,从个人的角度看是一段不堪的人生际遇,但个人的际遇常常要受到时代风雨的影响。那个年代,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遭逢极大的困难和压力,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肆意封堵、苏修乘危逼讨旧债,全国物资匮乏、人民生活艰难,以致于解放军为减轻人民负担,很多部队不得不自己垦荒屯田生产补充给养。另一方面国内尚未安定,政府工作受阻,大批应届毕业学生无法正常分配,滞留城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于是党和政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而“军垦”则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br></b><b> 军垦,这段历史有如浪花消失在大江东去的烟波中。岁月悠悠、世事繁杂早已淡化了人们的记忆,但对每一个亲历者、见证者来说,这段历史却那样地刻骨铭心。因为这在世界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史实。<br></b><b> 五十几年后的今天,回放往事,随着复旦大学毕业生章华荣同学著《我心依然》史海钩沉,使得全国老五届的军垦经历像遍布神州的“知青”生活一样成为了一时间段在“老五届”中的热议话题。这种回顾,不仅是沉寂已久的历史回放,而且激发了我们这一代人更深层次的思考。<br></b><b> 在知识人才断层的那个年段,当年的那批军垦战士大都成了祖国建设的骨干力量 ,有的走上了国家及省市各部门的领导岗位。 如今,那个时代的军垦学子都已年逾古稀,步入人生的暮年,而军垦经历是他们人生中最难忘怀的一页,无数的军垦回忆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老五届学子军垦生活的场景和他们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们为赴国忧、艰贞守正的品格和不畏艰苦、百炼成钢的意志。<br></b><b> 本美篇的作者周杰和编辑者春春都是“军垦”的亲历者,他们曾经与分布于四川什邡、广元、洪雅、甘洛、普格、美姑等地的军垦战士一道,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经历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尝试过逃荒者般的“忆苦思甜”,承受着丧失人格尊严的训斥,忍受着不能随意走动和与亲人团聚的“自由”......。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自己的“丑恶”思想斗,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百炼成钢。然后,他们还要继续接受着军垦后分配到“基层的基层”新的工作的考验。<br></b><b> 本美篇将陆续推出凉山普格“扇子坝军垦农场"的部分记载,再现当年华夏军垦大海中的一叶扁舟。</b></h5><div><b><br></b></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69年5月的普格扇子坝九连营房</b></p> <p class="ql-block"><b>根据凉山州的安排,我们先在军队农场接受解放军再教育,然后再分配去地方工作。</b></p><p class="ql-block"><b>1968年11月,我们离开凉山彝族自治州府昭觉城,去普格县扇子坝部队农场。开始了我们的军垦生活。</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1999年5月普格扇子坝</b></p> <b>这是一个冬天的早晨,草绿色的军车开进了州招待所院坝,大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行李朝车上放。军车是敞篷货车,车厢内无坐位。四十来岁的军分区宣传科张科长指挥着,叫大家多穿点衣服,把多余的衣物和被盖卷靠车箱边放成一圈当坐位,其余的网兜杂物、书箱、面盆等东西堆放在车箱中部,留出四周的通道,并把车蓬卷到车箱板上十来公分,留缝隙透气。<br>八点过后出发,汽车沿昭觉河向西行驶。公路上积着雪,汽车碾压过的车辙成了两道深褐色的泥沟。后面的车辆沿着前车碾过的泥沟行驶。<br>不多时,到达叫“三湾河”的地方,汽车进入昭(觉)普(格)公路。十点左右,到达布拖坝子,绕城往西爬乌科梁子。坡度大,公路呈之字形,车子绕梁跨沟呈S形前进,轰隆隆地吼叫,时速最多20公里。出发前,同学们听了宣传科张科长的忠告,尽可能多穿衣服。此时,大家一坐下,就像棉花包子,一个个挨挤着,身子还暖和,只是脚僵。<br>路面不平,车子颠簸着,同学们像坐在摇篮里一样摇闭了眼。只有坐在驾驶室的人吹不着寒风,一直精神好。<br>快到山项,狂风大作,风卷雪花,一阵阵朝车厢里钻,把打盹的学生冷醒了。强风卷着雪花打在脸上,像碎石在砸。大家赶紧把头埋在车箱档板下躲避。有人在一旁说道:“听说这垭口海拔有3200多米高,凉山第三高,难怪这么冷。”大家注视车外,发现天上并没有下雪。吹进车箱的雪是山风将顺沟的积雪吹来的。车向山顶爬升,吹起沟里蓬松积雪便飘扬起来,风雪一阵一阵。这之字形山路,车过梁子弯道时就只有风,过沟弯时便风雪交作。<br>布拖坝子四周是山,中间平坝。从山头俯瞰,布拖县城就建在这只盆子的中央。四周的山和盆底的县城全被白雪覆盖,白茫茫一片,与阴沉沉的天空浑然一体。偶见县城一些屋顶上的雪融化了,露出了黑色的木扳房顶,酷似贴在白纱布上的黑膏药。</b>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17年的普格扇子坝</b></p> <b>车过山梁垭口,往乌科梁子的西面下坡,那公路坡度大,且呈之字型,汽车转来转去往下滑动,开车的师傅十分专注和谨慎,乘客提心吊胆。车子一直下滑到西洛河边才沿河岸南行,公路上少有积雪,车速加快许多。中午12点钟到达西洛区,停车吃中午饭。<br>西洛是普格县的一个区。两边大山,中间一条河,名叫西洛河。区政府所在地便建在半坡梁子上。在这山区的一个区镇其实就那么几幢房屋,占地面积大约一两平方公里,这里有区级机关、公安派出所、邮局、信用社、卫生所和一所小学。山区没有城镇居民,在公路两边有十多座村民的木板房,住户多是彝族群众。前不久,在西洛河边建起成都军区开办的军垦学生八连的营房,从城市来了一百多大学毕业生,给山村带来生气和活力。<br>午饭后,车沿西洛河岸南下,一会儿就到了西洛农场,这是个劳改农场。农场旁边的村民比区所在地还多些,路边有小商店。过了西洛农场,随后又经过西普、刘家坪这些村落,便到了普格县的洛乌沟区所在地大河坝。西洛河在这儿与折磨河汇流成黑水河,继续向南注入金沙江。<br>过了大河坝桥,汽车爬上对岸山腰的普格县城。<br>普格县城一条独街,大约200米长,公路从街道穿过,两边有百十户人家。逢场天街上行人熙熙攘攘,看样子比昭觉还热闹些,特别汽车站门口,急着上车的老乡摩肩接踵把整个街道都塞满了。刺耳的喇叭不停地鸣叫,汽车在人丛中缓缓开行。从衣着装束看,普格县城的彝族人并不多,汉族群众占多数。不过,当地的汉族人男女都包白头帕,语言与内地汉语口音不尽相同。近年来,中央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政府安插了成都市、自贡市和南充地区各县到普格落户的知青,一定程度改变着这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br>经过县城之后,汽车沿西(昌)普(格)公路朝西北方向行驶。一路下坡,很快到达折磨河边,沿河岸前行。不大一会儿,汽车驶入一片河滩地,这里便是扇子坝。此时下午四点钟。<br>驾驶员急按喇叭通知连队里的人。车向右急转弯进了部队营房大门,各班的班长早有准备等候在院坝里,迎接分配到自己班上的同学。同学们提着被褥和网兜下了车。<br>我们每个同学都清楚地意识到:军垦生活开始了。</b>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1969年5月普格扇子坝学生九连合影</b></p> <b>2<br>1968年,遵照毛主席的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发出文件,要求各大军区开办军垦农场, 集中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再教育。全国高校“老三届”( 指1966、1967、1968年)毕业生分配时,凉山州革委尚未成立,军分区将分去凉山州工作的100多名大学毕业生由军队代管,仿照成都军区开办军垦农场的办法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再教育”,等待“斗、批、改”后期再分配。一则缓减地方工作的压力,再则落实毛主席关于对知识分子进行“再教育”的指示。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凉山分区开办的军垦农场地点在凉山南边的普格县扇子坝。<br>扇子坝是小凉山南麓折磨河畔一片河滩,行政区域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境,面积大约三四平方公里。大学生连队来之前,这里没有农场,而是一片荒凉的河滩地。<br>扇子坝是亚热带季风河谷气候,一年分雨季和旱季。无雨的季节,大地干裂,草木枯萎,扬沙四起。雨季则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再好的农田庄稼也会被冲刷得无踪影。学生连队在河滩造田,造出再好的良田,迟早会被冲刷掉。<br>按连队领导的意图,造田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造田的过程。大学生参加劳动锻炼不在于创造多少经济价值,而是为了一种政治目的,即锻练和改造知识分子。要说创造物质财富,把这批20多岁的劳动大军下放到成都平原去耕作,那里地肥水美,天宝物华,产生的经济价值远远大于在凉山改造河滩。这场改造知识分子运动的设计者是为了把从旧学校培养的学生,集中起来“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彻底改变旧思想”,苦其心智,饿其体肤,劳其筋骨,惩罚他们的肌体,振救他们的灵魂啊!这类军垦农场,全国各地都有。凉山有好几处。甘洛县有两处。普格县有大河坝、黑水河、扇子坝三处,尤其大河坝的人数最多,有8个连队1000多人。大河坝和黑水河两处军垦农场是由成都军区开办的,扇子坝军垦农场是由凉山军分区开办的。<br>凉山军分区于1968年6月组建扇子坝学生连队。对大学生执行再教育任务的先是7839部队独立团。大学生连队编为“7839部队独立团一营九连” ,带个“九”字,刚好与“臭老九”挂上号。<br>然而大学生却不以为然,泰然置之,认为老“九” 好。九,数之极也,古代帝王不是“九五至尊”吗?</b>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2003年4月九连学生重返扇子坝。二排左3为作者。</b></p> <b>3<br>我到达扇子坝时,那里己有几十位先期到达的其他院校学生,有校址在西昌的林学院毕业的,也有外省来的,因为他们学校毕业分配快,因此来得早些。<br>刚来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扇子坝三件宝:乱石、荒沙、枯黄草。<br>连队营房在学生到来之前就动工修建。建筑队是劳改农场的服刑人员。因此,开初我们大学生的劳动并不繁重。一部分人改造河滩地,还有的搞后勤办伙食。<br>营房分两处。临河岸的营房是连部,四合院,土墙屋。共30余间,房顶用青瓦封盖。顺河边的连部一排房子和女生住房先修好,我们去的时候男生住房还没完工,只有土墙胚子,木石原材料横七竖八地堆放在操场上。施工队正忙碌着,木工正忙着做门窗,泥水工抹墙和加房盖。<br>西普公路从山下营房前边通过。营房与公路之间隔着十多米宽一溜菜地,菜地往下便是营房大门。进大门是营房四合院,房舍都是干打垒土墙房,中间是操场兼篮球场,连部和两个排(其中一个女生排)设在这里。连部大院的大门在西北角,通道占一间屋的面积,进大门右顺公路一排六间,连部、卫生室、事务室各一间,伙食团占三间。左边有四间是女生排的,再左转到连部对面是三间打通的会议室和男生一排四间,再转到大门左侧方向,里面三间是敞屋。后四间是男生二排,最外一间是门卫室,每个排三间住三个学生班,一间是工具屋。<br>出营房过公路向右走50米左右上山,爬十多级石梯,绕过一个简易的岗亭,便到了设在山上的营房。这营房修在山腰,两排房屋,每排6间房,干打垒土墙,油毛毡封盖,墙壁抹白石灰。一排四个班住山上的营房。</b>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扇子坝九连三班合影。前排中为连长裴如祥,二排右3为指导员罗明发,二排左1为作者。</b></p> <b>连队宿舍室內陈设极简陋。每间寝室大约16平方米,室內用木板钉成一排床舖。木板床上丟些谷草,然后再铺上粗糙的篾席。这便是军垦老九的“床”。 <br>床铺都是一字形展开,每班一间房, 12人,12个床位,其中11人是平行方向,副班长铺位在门口,班长的铺位与其余11人垂直,横在里头。班长的床靠窗光线最好,窗台成了他的床头柜。每个人的活动空间1-2平方米左右。床铺下堆放着本人全部家当,每个人除一只装着换洗衣服的小箱子外,还有一大堆书。铺位之间无遮拦,一切活动都公开透明,没有任何的私人空间。<br>床与墙壁间有60公分左右的过道,门背后有个靠墙的多层搁板,上面晾满了面巾。连队给每位战士准备一矮凳放在床下,既可以开会时坐用,也可以当桌子书写。<br>连队规定在任何时候都不准关房门,也不准关窗户,其目的是利于战备,发生紧急情况便于迅速出门去。同时便于连队首长随时检查各班的戒备状况,了解学生活动情况,晚上检查铺位,人员驻防情况等,也便于换岗叫人,不会惊动他人,房门始终开着。这对于男生无所谓,但对二十多岁的女生来说就太不可思议了。难道她们就没有一点隐私吗?我曾问过一些女同学,她们却不以为然,笑着说道:“这不算什么,习惯了就好了。平时有隐秘的事情,例如换衣服,来月经等等,就拉布链子,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嘛。要知道我们大学毕业生,是高智商团体啊!”<br>连队分战斗班﹑后勤班和办公室。后勤班又由蔬菜班﹑放牧班和炊事班组成。我分在战斗班,即一排三班,这个班1</b>2个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1999年9月,作者与扇子坝社社长程孟江(左)合影。</b></p> <b>4<br>和全国军民一样,“早请示,晚汇报”是连队常规礼仪。当时,这种仪式演变成为做“三忠于”(“三忠于” 即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活动,连部进门的左侧外墙两米高处贴有毛主席像。每天开会、吃饭等等活动之前都要做“三忠于活动”。<br>按作息制度学生连队每天六点起床,六点半早操,七点开饭,七点半“天天读”,八点准时上工地。每天六次手捧《毛主席语录》背诵六次“最高指示”,做六次“三忠于”活动。<br>刚到连队那天,一个30岁左右的军人从事务室走出来,带领大家做“三忠于”活动, 做完后领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唱完歌他宣布“开饭”。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五班……依次去舀饭并用筷子串上馒头回到自己班的菜盘子边,一起蹲着就餐。不过十几分钟,十来个班就依次开饭完毕。<br>开饭的时候分班列队而蹲。每班分两桌,每桌6人,蹲在地上围成两圈。吃饭只能蹲着,不能站着,也不能坐着。连长说这是部队的优良传统,蹲着吃饭有两个优点,其一是具有战备观点,万一遇突发事件便于机动灵活地站起散开;其二便于进食,由于蹲着,内脏处于亏空状态,易吃饱,也吃得快。吃得快是战备要求,至于是否符合细嚼慢咽的卫生习惯就没考虑了。<br>班长对我说:“这个喊开饭的军人是女生排的排长,今天该他值班。吃饭前哪个班队列整齐便先开饭。今天因为来了新同学,没按队列整齐与否开饭。不过第一个开饭的班,每餐饭后要帮炊事班收拾餐具,打扫院坝。”</b>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第二天,我进寝室见有两张登记表。一是个人《履历表》每人一张,必填。二是《室內财物登记表》每室一张,由班长或副班长填写。</b></p><p class="ql-block"><b>我认真填写了《履历表》交给班长。班长肖大福要我把《室內财物登记表》也填好。我问他怎么填?他说,怎么填,你一个大学中文系学生连这么个表册就填不好吗?我说,好吧!填好你检查。</b></p><p class="ql-block"><b>我在宿舍内外走了走,反复查看了一阵,然后在《室內财物登记表》写了以下文字:</b></p><p class="ql-block"><b>“土墙屋一间,白粉壁四面,凹凸不平的地板大约16平方米,室内有七个鼠洞,老鼠屎无数粒。木板46块,其中横40块,竖6块。支撑木6根。另:壁上有洞三个,钉子12颗,床板上有铺垫的枯草若干根。”</b></p><p class="ql-block"><b>写完后把表交给班长,肖大福是个很大气不居小节的人,他连看都没看表就交给了排长。表册交到连部。班长肖大福同学成了全连调皮捣蛋的典型。</b></p><p class="ql-block"><b>在连队集合点名那天下午,指导员叫肖大福当着全连同学的面朗读班上的《室內财物登记表》。念完后,指导员问肖大福:“你说这表填的怎么样?”</b></p><p class="ql-block"><b>肖大福说:“我班《室內财物登记表》是最真实反映连队房间的情况嘛,我看是一篇优秀的说明文。”</b></p><p class="ql-block"><b>指导员怪眼圆睁,发了脾气,他说: “你还优秀?优秀什么?你简直胡闹,目无组织纪律!告诉你们,这是人民解放军连队,不是马戏团,不能任你们几个小丑演滑稽戏。我决定全连讨论这个问题,你写出书面检查,再视其认错态度作出处理。”</b></p><p class="ql-block"><b>我很过意不去,因为《室內财物登记表》明明是我填写的,班长肖大福开始根本不知道。他背了黑锅,代人受过。于是,我站出来说道:“三班的《室內财物登记表》是我填写的。”</b></p><p class="ql-block"><b>指导员怔了一会说,“你写的,你也写检查。”</b></p><p class="ql-block"><b>肖大福说,“表是我叫他填的,责任在我。”</b></p><p class="ql-block"><b>指导员说,“别争了,两个人都写检查,连部研究处理意见。”</b></p><p class="ql-block"><b>回宿舍后,我对肖大福说,“这件事全怪我,我去连部承认错误。”肖大福却说,“没啥没啥,这点小事担当得起。”</b></p><p class="ql-block"><b>晚点名时,连长说:“肖大福和周杰两人将学校那种自由主义调皮鬼作风带到连队,这是绝不允许的。鉴于他们是初次违反纪律,同时检讨得好。因此,连部决定免于处分。全体同学应由此吸取教训,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组织纪律,认真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b></p><p class="ql-block"><b>肖大福受批评之后仍然当班长。肖大福,武胜县白坪村人,成都大学政经系毕业生,个子高高的,说话嗡声嗡气,做事风风火火,很耿直的。看来此人很有点侠义精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普格县城</b></p> <p class="ql-block"><b>5</b></p><p class="ql-block"><b>我们到事务室去办了手续,结了账,领了补发的半年工资。</b></p><p class="ql-block"><b>据说这工资是经过斗争才得到的。据来连队锻炼的上海同学讲,大学生每月发工资42.50元来之不易,是上海大学生静坐、示威、游行,同市革委主任张春桥等掌权者斗争得来的。那时上海是左派掌权,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大学生下车间当工人,每月14元至15元的生活费,连普通工人都不如,一般普工每月24元至26元。而张春桥每月工资200多元,上街游行的学生们愤慨地说:“我们只要求拿乔老爷(张春桥)工资的四分之一就满足了。”为此事有的学生还坐了几天大牢。他们闹得了工资,全国的大学生便坐享其成,心安理得。每月40多元,当年40多元可以养活一家四五口人呢。</b></p><p class="ql-block"><b>到扇子坝后,连队财务室发工资。大学本科生月薪为42.5元。凉山为六类地区,月薪为46元,从1968年7月开始,至12月一下子领6个月,200多元钱。我偿还了借款,扣去伙食费,买了过冬的衣裳,给农村的家中寄去一笔钱。剩下的钱添制换洗衣服。</b></p><p class="ql-block"><b>历经十七年寒窗苦,终于收入四十二块五,从消费者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大家都高兴。部队虽然管得严,劳动又紧张、劳累,但肚子却是吃得圆滚滚的,每个月还发工资。连队的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邹平复同学创作了一首歌曲,歌名《4-2-5》。大家天天传唱,边唱边跳,自娱自乐,甚至在进餐前还唱着歌,敲着碗筷齐跳舞,我们唱道:</b></p><p class="ql-block"><b>“最高指示</b></p><p class="ql-block"><b>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b></p><p class="ql-block"><b>大学生工资照发,</b></p><p class="ql-block"><b>发-乃-梭,</b></p><p class="ql-block"><b>发-乃-梭,</b></p><p class="ql-block"><b>发-乃-梭,</b></p><p class="ql-block"><b>4-2-5……”</b></p><p class="ql-block"><b>附近村庄的社员听了,常来围观,男女老少都敞怀大笑,赞叹九连大学生真有情趣。</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者周杰1969年4月在扇子坝九连岗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周杰,岳池县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编辑者:春春,理科男,化工高级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图片为1970年在四川什邡九里埂軍营学一连锻炼时的春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