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江西省中部的吉安市,因隋朝时为庐陵郡,故又称庐陵,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沿用至今,此地文风极盛,从唐至清的科举中,吉安籍的进士就有近三千名,状元有十六位,在明永乐二年(1404年)的科举考试中,一甲第一名曾蓕(状元)、第二名周述(榜眼)、第三名周孟简(探花),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都是吉安人,这在中国科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此次赣地行中用了一天时间瞻仰了永叔公园和白鹭洲书院,时间虽短,却清晰地触摸到了华夏文化在吉安这块土地上的脉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永叔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 △永叔公园其实就是吉安市永丰县为欧阳修建的纪念馆,永叔乃欧阳修的字,公园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公园次门旁边欧阳修手持如椽巨笔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 △公园内的欧阳修广场。</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的欧阳修塑像。</p> <p class="ql-block"> △《泷冈阡表碑》碑亭,《泷岗阡表》是欧阳修为父母写的祭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的《祭妹文》并称三大祭文,碑上的字为欧阳修亲笔书写,只是此处的碑是仿品,真碑在永丰县沙溪的欧阳修故里。</p> <p class="ql-block"> △龙王借表雕像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欧阳修写完《泷冈阡表》之后,就刻文于青州石上,然后携碑由滁州返乡,船行到鄱阳湖的第一天,欧阳修夜得一梦,梦见一位青衣使者来访,说大人此番所带的碑上文章与书法皆美,龙王想借来一观,欧阳修当即婉言谢绝,没想到第二天船到了湖中心水域时,突然遇见狂风暴雨,船只支撑不住眼看就要颠覆,欧阳修突然想到可能是龙王被拒之后故意兴风作浪,顾忌到湖面上的其它船只必定要遭受池魚之殃,只得忍痛推碑下湖,说来也怪,当这个碑沉入湖底,立马风平浪静,晴空万里,黄庭坚听说此事后,十分气愤,于是就写下《檄龙文》投到湖中声讨龙王,龙王读后只好让手下把这块碑送回欧阳修故里沙溪,送碑的乌龟由于长途负重跋涉,碑刚送达就累死了,至今沙溪还留存着送碑的乌龟将军墓。</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广场旁的报恩寺塔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为四面九级密檐式砖塔,约二十八米高,塔刹为铁铸,圆锥形状,塔体坚实,塔身造型仍留有宋塔遗风,该塔原为报恩寺寺塔,今报恩寺已不存,但寺名报恩想必与永丰流传已久的四个报恩故事有关,其一是遗鹿虎报恩,其二是徐侍郎建庐祀母恩,其三是孟后谢恩改江名,其四是宏济断臂建江桥。</p> <p class="ql-block"> △公园内有两组群雕,画荻教子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宋史.欧阳修传》中记载,"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荻,类似于芦苇杆,说是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郑氏亲自担负他幼年的教学,因家贫无钱买笔墨,只能用荻在地上写写画画。</p> <p class="ql-block"> △文坛泰斗群雕共有六人,为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群雕所表现的主题就是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因为宋六家其它五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苏轼、苏澈、苏洵、王安石、曾巩,均</span>得到了欧阳修的举荐和提携。</p> <p class="ql-block"> △公园里的状元楼,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永丰知县吴南老为纪念欧阳修和永丰的第一位状元董德元而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和清道光二年(1822年)两次整修,为</span>楼阁式两层建筑,下层为青砖结构,上层为木结构,上层四面置有花格棂窗,下层有前后券拱门,拱门门楣上分别有题书"贤关孔道"与"元启在兹"。</p> <p class="ql-block"> △状元楼内的历代永丰籍进士名录,一个县在华夏科举史上就有如此的辉煌,那么,吉安这块土地绝对当得起"三千进士冠华夏,满朝文武半吉安"的盛誉。</p> <p class="ql-block"> △公园里的古城墙和葛溪桥,古城墙是江西现存最长的古城墙,为明代所建。</p> <p class="ql-block"> △葛溪桥,旧名仙源桥,横跨恩江支流葛溪河,为造型独特的四墩三孔桥,民间俗称驼背桥,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曾经八次整修,1957年又进行了修葺加固。</p> <p class="ql-block"> △永丰恩江古桥,旧名"济川桥",是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年)的一座人字形联拱石桥,明清两代多次复建,桥长约四百米,二十四墩二十二孔,因石材磨蚀严重,1956年再次进行了维修加固。</p> <p class="ql-block"> △恩江新桥永丰大桥。</p> <p class="ql-block"> △恩江,原称文江,永丰人的母亲河,至于如何改叫恩江,与宋代历史上的一段史实有关,《宋史》所记载的"瑶华秘狱",实乃宋哲宗妃子刘婕妤嫁祸皇后孟氏的冤案,身为谏议大夫的董敦逸在奉旨调查此案中发现了隐情,不顾自身安危剖陈千言,冒死进谏,使得孟后之冤终于没被放大,中宫之位得以保留,徽宗即位后还被尊为太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发动大规模南征,夺取临安(杭州)后,宋高宗与孟太后在混战中失散,孟太后在殿前参军何维贞护卫下西行,舟行至吉水县文江下游与赣江相汇处时,孟太后问,"东水(指文江)发源何处?"何维贞答,"从董御史家门前来。"孟太后听闻后,即取金杯舀水饮之,叹息道,"吾之恩人也”,自此文江改名为恩江,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二)白鹭洲书院</p> <p class="ql-block"> △白鹭洲书院位于吉安市吉州区,因建在赣江中的一沙洲白鹭洲上而得名,要去书院的话,得从桥上过去,图为赣江西岸沿江路上的书院桥入口。</p> <p class="ql-block"> △书院桥头的这个魁字,其实是文天祥的墨宝,文天祥可谓是白鹭洲书院最杰出的学生,此处用他写的字,也算是名至实归,细心的人会发现此魁字左上角少了一撇,这是为何呢?有人解释说,文天祥省下那一撇是表示谦虚,是说自己虽然是夺魁为状元,但是学问上还有欠缺,还有人解释说,魁字本来就没这一撇,篆隶魏楷行都没有,使用简体字时为了规范才有的。</p> <p class="ql-block"> △书院桥是一座仿古廊桥,廊枋上绘有吉安百多所书院的画面,以及描述这些书院的诗词,吉安文脉之厚重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书院桥上回瞥一眼吉安城区。</p> <p class="ql-block"> △白鹭洲全景图。赣江中的这个沙洲长约一千五百米,宽约五百米,形似织梭,由于沙洲在赣江中受双水挟持,与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句相符,故自宋代就称此沙洲为白鹭洲。(本图翻拍自白鹭洲书院展出照片)</p> <p class="ql-block"> △书院桥白鹭洲出口。</p> <p class="ql-block"> △从书院桥下落到洲头,举目可见复古亭(文山亭),此亭初建于元延佑年间(1314~1321年),历史上屡毁屡建,如今的复古亭为晚清建筑。</p> <p class="ql-block"> △沿洲上铺就的石道迤逦前进,路旁是数尊与白鹭洲书院有紧密关系的人物塑像,图为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3年),前面说过,他是白鹭洲书院最杰出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欧阳守道(1208-1272年),字公权,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进士、庐陵大儒,曾任岳麓书院副山长、白鹭洲书院山长,执掌白鹭洲书院院事讲席达十年之久,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等皆出自其门下。</p> <p class="ql-block"> △刘辰翁(1232~1297年),字会孟,景定三年进士(1262年),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在宋朝,他作词的数量仅次于辛弃疾和苏轼。</p> <p class="ql-block"> △邓光荐(1232~1303年),字中甫,南宋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崖山之战时投海自尽,后两次被捞起,元军劝降不从,与文天祥一同被送往燕京关押,文天祥就义后,其生平事迹多由邓光荐介绍颂扬。</p> <p class="ql-block"> △白鹭洲书院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宋吉州太守江万里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创办,当时与</span>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南昌豫章书院齐名,合称为江西四大书院,白鹭洲书院自创办以来,屡次毁于洪水战火,由于书院太有名气,加上吉安文脉厚重,历代历任地方官都以兴复书院为己任,所以对白鹭洲书院的修葺一直没有中断,历史上记载的大规模维修就有近二十次,最近的一次是在二O一三年,维修后,白鹭洲书院以棂星门→中山院→道心堂→逢源堂→云章阁→风月楼为中轴,基本上保持了清代的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可以将其看作是白鹭洲书院的大门,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上联为,智水仁山,日日当前逞道体,下联为,礼门义路,人人于此见天心。</p> <p class="ql-block"> △过棂星门,可见泮池泮桥,此乃与各地文庙学宫相一致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 △过泮桥即至中山院,中山院乃民国三年(1914年)所建,未有大的损坏,基本上保持着原貌,如今中山院为白鹭洲书院文化展览馆,分为八个部分,序厅、书院格局、书院规制、办学形式、馆规院约、学田院产、人才辈出、遗芳余香,一共十个展厅,下面一组图即为各展厅展品。</p> <p class="ql-block"> △宋理宗赵昀(1224~1264年在位)题写的白鹭洲书院匾。</p> <p class="ql-block"> △耕读居和修(身)齐(家)匾。</p> <p class="ql-block"> △历代白鹭洲书院建筑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中国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状元之匾,所谓"三元及第",是指连续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独占鳌头,乡试在省府举行,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皇宫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第一名称状元。</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开凿华山苍龙岭阶梯的陕西巡抚毕沅中状元时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 △文天祥中状元后的跨马游街图。</p> <p class="ql-block"> △白鹭洲书院历代学子服饰图,千年以来,莘莘学子们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一直弦诵不绝。</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中山院,即至道心堂。</p> <p class="ql-block"> △道心堂乃是古代学子们求学问道之处。</p> <p class="ql-block"> △道心堂东为六君子祠,供奉着朱熹、程颐、程颢、周敦颐、张载、邵雍这六位儒学大佬。</p> <p class="ql-block"> △六君子祠左右山墙悬挂着诸位大佬的画像及生平简介。</p> <p class="ql-block"> △道心堂西为景贤祠,供奉着吉安籍的历代先贤。</p> <p class="ql-block"> △图为历代宰辅级的吉安人,他们是,五代的宋齐丘、刘言、陈乔,宋代的刘沆、欧阳修、周必大、文天祥,明代的杨士奇、金幼孜、解缙、胡广、陈循、萧鎡、陈文、刘定之、彭时、尹直、彭华。</p> <p class="ql-block"> △图为吉安的五忠一节,欧阳修谥文忠、杨邦义谥忠襄、胡铨谥忠简、周必大谥文忠、文天祥谥忠烈、杨万里谥文节。</p> <p class="ql-block"> △道心堂后为书院讲堂逢源堂,为吉安知府卢崧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修复书院时增建,取《孟子》"左右逢其源"意,<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的是饮水思源,纪念白鹭洲书院的创建者江万里。</span></p> <p class="ql-block"> △逢源堂安放着白鹭洲书院的创办者江万里的塑像。江万里(1198~1275年)字子远,南宋末年政治家、教育家、民族英雄,他创办的白鹭洲书院、宗濂书院、道源书院培养出了包括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在内的十七位状元、二千七百名进士,德祐元年(1275年),江万里在蒙古军破城后举家投水自尽,以身殉国。</p> <p class="ql-block"> △从逢源堂出来过一个庭院便来到云章阁,此阁为白鹭洲书院山长黄嘉于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所建,二层,上层藏书,底层住人,云章之典出自《诗经》"倬彼云汉,为章于天。"</p> <p class="ql-block"> △云章阁中厅。</p> <p class="ql-block"> △云章阁东西房,为白鹭洲书院山长住处。</p> <p class="ql-block"> △白鹭洲书院中轴线最后的建筑是风月楼,为三层建筑,底层称"浴沂亭",二层称"风月楼",三层称"魁星阁",风月楼始建于书院创建之初,原是为纪念北宋儒学大佬二程暂驻吉安而兴建的,历代屡毁屡建,清同治年重建时,将原有的三个建筑风月楼、浴沂亭和魁星阁合而为一,我们现在所见的就是同治年间风月楼的仿品。</p> <p class="ql-block"> △风月楼是建于古吉台之上的。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吉安知府汪可受复建白鹭洲书院时,为防水患特意抬高地基丈余,因为抬高后的地基不再有水淹之虞,故而被人们称之为吉台,风月楼前所立石碑材质为汉白玉,按古代规制,那是相当高的,表明了后人对汪可受功德的纪念,至于吉台前添加一个古字,那是明代相对于立碑年代来说,自然可以称为古,古吉台碑的立碑年代已不可考,但不应晚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因为碑上至今留有火燎烟薰的痕迹,那是太平军火烧书院时留下的印记,在我看来,此碑是白鹭洲书院最有意义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古吉台上眺望江流,自然有万千思绪,那么,就用万千二字给本篇收个尾吧,赣水苍茫,秀映千里,吉安文脉,绵延万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