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之子 黄河英魂

若谷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中共早期河南省委书记张景曾同志</font></h5><div><br></div><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忠诚之子 黄河英魂</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张景曾百年初心使命路漫漫</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撰述:</b>韩伟、韩冀宁<br><b>编辑:</b>张谷林。</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目录:<br><br>一、追寻<br>二、百年忠诚英魂<br>三、党史研究评价<br>四、不忘走过的路</b><br></div><div><b><br></b></div><h3><font color="#ff8a00"><b style="">补遗:</b><b>没有人不知道14年抗战东北抗联时期壮烈牺牲的杨靖宇将军。但是却没有多少人注意到杨靖宇将军最初参加革命时,与他一起战斗在河南确山地区的张景曾等领导人和战友们。杨靖宇将军的革命步伐是多少革命先烈们的共同信仰步伐!</b></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本文增补1927年初至1929年初,党史研究文章中已经记载的张景曾及其烈士群体与年轻的杨靖宇在河南共同领导和发动的暴动起义,并推荐杨靖宇参加在上海开设的由周恩来亲自筹划并组织授课的中央军政干部培训班学习,被周恩来选定赴苏学习军事,乃至途径东北,由刘少奇再次选定坚持抗战过程的历史遗缺。</b></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谨此表达笔者对无数先烈们的崇高敬意!</b><br></font></div><div><b><br></b></div> <h5><font color="#ff8a00">八路军研究会副会长刘进和太行分会会长李彤妍为磁武涉林反顽战役指挥部旧址揭牌(编者摄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h1><b>一、追寻</b></h1><br>2019年12月9日,八路军研究会暨太行分会的一些同志来到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西坡村,为的是学习抗战精神、太行精神、红旗渠精神和参加1940年抗战时期发生在这里的磁武涉林反顽战役指挥部旧址会员单位挂牌仪式。<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参观磁武涉林战役指挥部纪念馆(马正摄影)。</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参观红旗渠纪念馆(马正摄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林州市(原名林县),河南省直辖,安阳市代管。<br><br>这是一座位于太行山脉东南部边缘,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基本地形四面环山,黄河北沿的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盆地古县。而安阳呢,属河南省辖地级市,古称殷、邺城、邺郡、相州、彰德府等。辛亥革命后,废彰德府留县,称彰德县,名人辈出。<br><br>林州延伸一座林虑山。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沿林虑山势在面向魏、秦一面,修筑了赵南长城。目前,林州市境内仍然保有遗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之一。它状如长龙,纵贯南北,穿山岭跨河谷,蜿蜒于林虑山。<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林虑山赵南长城</font></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发源于林虑山的洹河,文字记载已有3000多年了。甲骨文中就有“戊子贞,其烄于洹泉”的字名。距今约2.2万年—1.1万年左右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小南海文化的古人类遗址,位于洹河大峡谷左侧的白玉山上,距洹河干道仅有500多米,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殷墟遗址和妇好墓等均在洹水地理圈安阳境内。洹河与漳河一样,最终都流入了南运河,同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的大支流,都是大运河的水域。这说明林州至安阳已形成著名的古文化圈,且是中华民族文字的摇篮。河南贾湖刻符证实中国文字起源于7800年前。<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河南贾湖刻符</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得中原者得天下,古话并不虚。</b><br><br>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国共产党员2.6万多人。在极其险恶的局势下,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党内思想异常混乱,党员数量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中国革命进入低潮。<br><br><b>自1927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核心内容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b><br><br><b>从中国革命低潮开始,党中央即极为重视中原地区的武装斗争和南北东西各个抗日根据地的通道效应。位于中原中心、黄河流域和太行山南缘地域的河南、安阳、林州就成了党中央直接领导和关注的重中之重地域,在革命走向何方的关键低潮时期向河南省派去了省委书记,抓紧准备和爆发了一系列大小不一的起义和暴动。</b><br></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自古以来中原的大体概念。</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我们在太行山上!</font></h3><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州、安阳地图。</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黄河在咆哮!</font></h3><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林州(原林县),是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东进要道;林州,是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前哨阵地;林州,是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堡垒!在这块热土上,演绎着我党、我军辉煌灿烂的历史。<br><br>一个做眼分兵迅即从太行山东进冀中、冀南、山东、苏皖、冀鲁豫,一个磁武涉林反顽战役,一个林南战役,一个兵出豫西信阳、焦作、汝州,打通黄河通道,八路军为我们书写了不朽篇章!<br><br>解放战争时期,林州一带地域亦是刘邓大军跨越黄河、跃进大别山、问鼎中原、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出发地。新中国成立以后,林州成为红旗渠的故乡,红旗渠精神发祥地。<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太行革命根据地地理位置</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这次活动朝夕相处,我结识了韩伟同志,也熟悉了。<br><br>他的年龄长于我,我尊称他乐哥。<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左起:韩伟、李小列、张谷林。</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让我完全想不到的是,乐哥此行比我们还多了一个目的:他在遵循革命家庭父母长辈的遗愿,争分夺秒,丝毫不落的寻找他的姥爷——上个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早期彰德县(安阳市)县委书记,中国共产党首任河南省委代理书记张景曾同志的隐秘足迹。<br><br>20世纪80年代,由于工作往来,我知道了一些早期牺牲的革命先驱领导人烈士的英勇事迹。给我感触印象最深、时间最长的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三李一陈烈士:李硕勋、李耘生、李得钊、陈原道。他们都是受尽国民党监狱酷刑,宁死不屈的共产党员。他们的年纪很小很小的后代,有的两个月时就被关进国民党的监狱,被难友呼之为“囚童”,被狱卒骂为“小共产”,有的两岁时就被投进国民党监狱,后又在文革中被污蔑为“小叛徒”,吃过苦头,被整过好些年。<br><br>但是,无论如何乌云遮天,这些先烈们的英名和英雄故事都很清晰,都记录流传了下来。<br><br>2015年,我在湖北省红安县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馆时,曾惊异地发现,馆里高高悬挂牌子上排列的长长的革命先驱领导人的名字,绝大多数我都没听说过,一点都不知道。我很无知很仰慕地问馆里的负责同志:“这些老前辈都是谁呀?”负责人答曰:“红军时期都牺牲了。”——拍摄了这些英名的牌子,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革命先烈展牌</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编者摄影)。</font></h5><div><br></div><div>乐哥就是革命先驱领导人的后代。他在寻找的就是这些革命先驱领导人根本不为人所知的英雄足迹。<br><br><h1><b>“默默无闻”“壮烈牺牲”就是中国共产党无数革命先驱们的代名词。</b></h1><br>林州和安阳地处河南。河南省黄河中下游流域就是我们近现代特指的中原地区。这一地区一直是我们一二九师部队、太行军区部队、晋冀鲁豫部队、中原军区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逐鹿中原鏖战疆场的黄河长城地域。<br><br>这一地区,更是中国共产党前辈们建党以来就咬定青山不放松、武装起义、抗击日寇、打败蒋军,向新中国迈步出发的生死争夺之地,保障和迎来胜利的通道。<br><br>张景曾老前辈(1898年—1937年),即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最早期派往河南地区来指挥战斗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br><br>作为中共首位到任的河南省委代书记,张景曾老前辈在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雨腥风之时,被中共中央派往河南抓武装起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对河南地区的重视:得中原者得天下!<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商城起义。</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抗战太行山。(编者摄影)</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逐鹿中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前,刘伯承司令员在干部大会上作动员讲话。<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淮海战役。</h3><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放大西南</div><h5><font color="#ff8a00">右起:邓小平、滕代远、刘伯承、贺龙、张际春等领导同志。</font></h5><br><b>要知道,解放大西南,第二野战军可是来了一个声西击南,在河南郑州火车站高调亮相,秘密南下,突袭重庆的。</b><div><br></div><div><br><div>我们对曾经战斗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老前辈们,有着无限的崇拜思念。对这一地区拥有民族大义,舍家为国,支持抗战的人民群众有着深厚情怀。<br><br>乐哥的追寻就成了我的挂念。我也一直期盼着他的追寻。<br><br>乐哥百折不挠追寻的正是许许多多老革命家都在深深怀念的战友,三代共产党人痴情怀念的老同志,更是我们从不知身在何方的“陈延年和陈乔年”。<br><br>此心此情感天动地。<br></div><div><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两代寻亲数十载 只盼英魂归故里》文章。</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h1><b>二、百年忠诚英魂</b></h1><br><b>两年多过去了,乐哥终于发来了署名韩伟、韩冀宁的追寻文章《两代寻亲数十载 只盼英魂归故里 ------ 纪念中共早期河南省委书记张景曾同志诞辰125周年》(以下简称“忠诚英魂文章”)</b>。<br><br>人们常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们敬仰的老一辈革命者,多少最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漫漫革命路,百多年过去,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征途会有多少苦与难,又会有多少无名中的历史荣光?!<br><br>无法用语言来解读这篇文章。<br><br>更难以豪情来抒发这份震撼激荡。<br><br>笔者只能通过这篇几经修改的追寻文字和记录图片的严谨史实,来真切认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的忠诚,飞旋于中华民族的魂灵!<br><br><h5><font color="#ff8a00"><b>注:</b>以下文中带有“”引号标注的分段文字为“忠诚英魂文章”原文和党史文章顺序内容。未加引号的文字,是编辑为使读者更加清晰的理解原文内容所加注的相关史实和人物背景内容,敬请指正!</font></h5></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div><br></div>“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河北省保定地区,有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苦苦探索改造中国社会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面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他们敏锐感受到世界潮流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意识到学习俄国革命经验的重要性,“走俄国人的道路”成为共识。<div><br><div>“其中有一位正在保定第二师范教书育人的年轻人,积极参加李大钊、邓中夏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怀着改造旧中国的强烈革命理想,如饥似渴的汲取着从俄国十月革命传来的新思想、新经验。并积极参加中国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风云人物。<br><br>“他就是来自河北省蠡县蔺岗村的早期中国革命者张景曾。”<div><br></div></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修复后<b>张景曾</b>照片。</font></h3><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河北省蠡县蔺岗村地理位置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保定自古“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通衢之地,历来为京畿重地。因此也与北平、天津一起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地区。<br><br>1916年6月,中法两国人士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欧乐、穆岱等为了“发展中法两国之交谊”,促进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在巴黎发起成立了华法教育会。之后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重新建立了北京留法预备学校,并在长辛店、河北高阳县布里村、保定育德中学及成都先后成立各种各样的预备学校,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br><br>经过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至1920年,来自全国 18个省,共20批约1600多人赴法勤工俭学。他们中以四川(378人)、湖南(346人)、河北(147人)为最多。有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邓小平、李维汉、李富春、陈毅、聂荣臻、王若飞、傅钟、蔡畅、何长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有湖南教育界著名的徐特立,蔡和森、蔡畅和他们的母亲葛健豪一家,王若飞和贵州教育界知名的黄齐生甥舅,向警予等近20名女青年。<br><br>包括河北省和保定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实践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知识界的先进分子积极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保定市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伟大的足迹——我们的法兰西岁月。</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与留法勤工俭学同期,1921年,李大钊先后派邓中夏、何孟雄等前往保定北关高等师范、育德中学介绍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1922年,李大钊介绍紧邻河北省蠡县蔺岗村南部的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籍李锡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春,根据李大钊的指示,李锡九回安平县开展建党工作。安平县是当时京师直隶(河北)农村最早建党的地方,隶属于中共北京区委领导。<br><br>生于斯,长于斯,唯奉献于斯。<br><br>身处黄河故道、海河流域、大运河水系、华北平原中部、平汉铁路干线,建党大革命暴风骤雨漩涡区域的张景曾,念兹在兹,毅然而然选择了信仰马列主义,投身革命。<br><br>此心通达无不之,其魂魄气息永不澌矣。<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五四运动。</b></font></h3><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李大钊,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b></font></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邓中夏</b></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b>何孟雄</b>(1898—1931年),原名定礼,字国正,号孟雄,湖南酃县炎陵县中村乡龙潭瑶族村人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北方工人运动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大革命失败后,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淮安特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军事委员会书记、南京市委书记上海沪东、沪中、沪西区委书记等职。1931年1月,何孟雄在上海被捕,2月7日英勇就义,年仅32岁。</font><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b>李锡九</b>(1872—1952年),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任庄村人。早年曾赴日本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众议院议员、非常国会护法委员,进行反对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的斗争。1922年经李大钊介绍入党,是衡水市第一名党员。入党后,曾受托参与筹建中共顺直省委。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兼军事裁判所所长。1930年任阎锡山部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解放战争时期,李锡九作为傅作义将军的秘密使者,前往西柏坡同党中央商谈北平和平解放事宜。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1952年3月10日在北京逝世。</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近年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史资料和俄罗斯档案逐步解密和公开,曾被党中央两次派往原苏联‘洋学府’学习的中共早期河南省委书记张景曾,在历经生死未卜,渺无音信近90年后,张景曾的革命经历及被害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他坚定曲折的革命生涯, 鲜为人知的历史贡献,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b>“艰难寻父数十载”</b><br><br> “张景曾的革命生涯发生在90年前,寻找他的重要历史档案和资料遇到很多困难。张景曾自从参加革命后,为防给家庭带来不幸,始终未与家中直接联系。他的大女儿张谦(1919—2000)、儿子张禹(1922—1999),于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参加了八路军。他们在参加革命的同时,也在寻找着父亲的下落。但是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始终没有结果。解放后,他们才寻找到熟悉并和父亲一起工作、战斗和生活的革命前辈,逐渐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一些张景曾早期参加革命的经历。”<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景曾的女儿张谦。</font></div><br>乐哥的母亲张谦,原国家建委城市规化局处长。<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景曾的儿子张禹。</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乐哥的舅舅张禹,原六十四军一九二师团长,基建工程兵水电指挥部参谋长。<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景曾女婿,乐哥的父亲韩双亭。</font><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韩双亭</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直隶(今河北)高阳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中军区团参谋长、副团长。1943年后入延安抗大、中央学校学习。后任晋绥军区副团长、军政干部学校军事教育科科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平绥路、运城、兰州等战役。1946年率团参加集宁守城战斗,伤失右臂。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师长。1958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战史系。后历任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研究员、院务部副政委、军事</span><font color="#ff8a00">直观教学研究馆</font><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副主任,军事科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是中纪委委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照理说,乐哥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优秀革命历史传统的家庭,知道姥爷的故事,寻找姥爷的足迹,不该是件难事。可是谁能想到这样的苦苦思念、跨国追寻,竟然经历了两代人,整整90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张存实(1890—1964,又名张振亚)是张景曾的二哥。他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位传奇式人物。他早年参加西北军,作过军阀冯玉祥的副官;他在苏联中山大学留学,被刘伯坚、曾涌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周恩来领导下,在上海中央特科从事隐蔽战线斗争;他为中央特科研制武器,炸断了六根手指;他介绍“佩剑将军”张克侠入党,使张克侠在淮海战役关键阶段率部起义;他积极做河北民军王长江的工作,发动“民八事变”组建冀中军区警备旅,担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副旅长兼参谋长。事后,他平静的离开领导岗位,又回到隐蔽斗争第一线。他扮作粮商来到北平大兴一带建立秘密电台搜集情报,解放战争中前往东北海拉尔,从事军事调研和对苏军联络工作。解放后,他转业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兴城果树研究所任所长,为我国果品产业发展贡献毕生。他生前多次邀请张景曾的女儿全家到兴城,晚年甚至来京住在张景曾女儿、女婿家里,给他们讲其父亲的情况。他说,你们的父亲从小就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对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反动军阀、地主的压榨,非常愤恨。为了建设一个像俄国那样的新社会,他义无反顾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早在1921年,张景曾在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当国文教员期间,就积极参加李大钊、邓中夏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广泛阅读马列书籍,并在进步学生中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1922年,他以进步学生王化机等为骨干,带领广大师生罢课、罢教,闹**、呼口号,并张贴‘驱逐校长刘绪曾卖国投日’的标语,后遭反动军阀、直隶督军曹锟的通缉。为躲避追捕,张存实春节回家知道后,通过自己在西北军中的关系,介绍张景曾于1923年2月到西安第三中学(原西安尊德中学)当国文教员。任教期间,认识了时任上海大学校长于佑任先生。经他介绍,于6、7月间经西安赴上海大学读书。”<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张存实(朋洋修复)</font></b></h3><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font color="#ff8a00"><b>刘伯坚</b>(1895—1935年),四川平昌人。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东方大学学习。应邀在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后来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六大;到中央苏区后,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宁都起义并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后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21日壮烈牺牲。2009年刘伯坚被评为“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font color="#ff8a00">曾涌泉(后排左第四)陪同毛主席周总理接见。</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曾涌泉</b>(1902—1996年) ,四川省新都县桂林乡人。1924年2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至1927年秋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兼作翻译。1925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建国前长期在军队工作。曾任中央军委编译局局长兼延安俄文学校校长、石家庄警备司令等职。建国后,历任驻苏联使馆公使衔参赞(1949.10~1952)、驻波兰大使(1952.9~1955.1)、驻民主德国大使(1955.4~1957.5)、驻罗马尼亚大使(1966.3~1966.10)等职。<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忠诚英魂文章”中张存实这个名字的出现让我很惊喜,因为这是笔者很早就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全国推广果树研究所东北果树示范场经验中依稀记得的一位老革命的名字。这源于笔者在农村插队时想改造满山遍野的山枣树而开始的,60年代初期笔者插队所在地山西省浮山县又酸又甜又大的野山枣树嫁接大枣的名气一度是很大的。七八年前,笔者到辽宁省葫芦岛市调研产生国歌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时,才从兴城籍的梅艳秋同志那里知道,原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就在兴城,张存实这位老革命就是这个研究所的所长“张老”,战争年代受伤瞎了一只眼睛,定居兴城。1964年秋,张存实在兴城因病逝世,享年74岁。安葬在他亲手创建的西砬山果树示范场内,墓碑上写着:“张存实同志永垂不朽”!<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保定第二师范学校。</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西安尊德中学。</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乐哥与党史办的同志合影。</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河北省党史研究表明: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即把保定市作为重点工作地区之一,组织该会成员分别到唐山、保定、石家庄、张家口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br><br>1921至1922年张景曾任国文教员的保定第二师范学校,教育和革命历史非常厚重,以致这所学校被称为“红二师”,曾与毛泽东青年时期求学之所湖南第一师范以及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一并被誉为“中等师范的光荣代表”。保定二师毕业生、著名作家梁斌根据1932年学校“七·六”护校革命斗争创作的名著《红旗谱》和二师教员、著名作家李英儒创作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更是家喻户晓,鼓舞我们成长。<br><br>1921年3月,马列主义传播者邓中夏来到保定,在高等师范任教。北大教授何梦雄和青年进步教师施天伟等先后担任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和育德中学两校的国文教员。邓中夏帮助保定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了“读书会”,学习研究马列主义,评论社会主义革命问题。1923年,二师建立中共党组织,1924年建立了党支部。后来,中共保属特委、保定市委就设在二师校内,领导保定市及周围各县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由此,保定二师被誉为“北方小苏区”。从1923年到1932年,保定二师的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深入河北省53个县建立党团基层组织,其中在29个县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br><br>正是因为保定地区在京津冀的燕赵特殊地理位置,宣传马列主义优先大环境,这里的革命传统代代相传,共产党人英雄豪杰层出不穷。<br><br>八年抗战时期,原属保定道,后又归河北省直领的蠡县、安平县的刘秉彦、赵勇田都是当地革命老区产生的杰出人物。刘秉彦在抗战时期一直战斗在这块热土上,建国后成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赵勇田还是跟随黄敬、王百评、林一,长时期在河南林县、安阳隐蔽战线战斗,1945年10月10日,受组织委托在北平故宫太和殿前观摩了中国战区16个受降仪式中规模最隆重的日军受降仪式;解放后成为我军著名的红色军旅文化作家,研究我军历史的专家,代表作品23部,字数达514万。<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20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部分成员。</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七六烈士雕像。</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刘秉彦</font></b></h3><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赵勇田</b>回访林州和他的著作。</font><div><br></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黄 敬</font></b></h3><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王百评</font></b></h3><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林一(右)、滕代远</font></b></h3><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在拜访王一知同志(1901--1991)时,她因病正在住院治疗。王一知老前辈是张太雷同志(1898---1927)的妻子,她是我们北京101中学的老校长,但更没有想到她竟然是张景曾的入团介绍人。她告诉我们对张景曾还是有印象,是于佑任校长介绍来的,年轻有为,还有一定斗争经验。他入校不久,我们就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大概9月份,由我和施存统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当时上海大学青年团秘书、干事、支部书记,后任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技术书记。据说10月间,由瞿秋白、施存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年代久远,她已无法准确认定介绍人),并任上海大学党小组组长。在上海期间曾跨党加入中国国民党,任青年部宣传干事。”<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太雷同志画像。</font></h5><div><br></div><div><font color="#ff8a00"><b>张太雷</b>(1898—1927年),原籍江苏武进,生于常州市。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和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是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他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的使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派往青年共产国际的使者之一。1927年12月12日,他在广州起义战斗中被敌人枪击,中弹身亡,年仅29岁。张太雷成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2009年9月10日,张太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font><br></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b>王一知</b>(1901—1991年),湖南省芷江县人,张太雷烈士的夫人。1919年勇敢投入五四运动,1922年2月,进入上海平民女校读书,参加刘少奇组织的马列主义研究会,并经刘少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之一。解放后曾任高级干部子弟学校华北中学校长、北京师大二附中校长、北京一0一中学校长。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照片为朋洋修复)</font><div><br><div>“这期间,还专程拜访了李培之同志(1904--1994),她是王若飞同志(1896---1946)的妻子,1927年在河南任共青团郑州地方执委会妇女部主任。她回忆说,那时张景曾是共青团中央驻豫陕区代理特派员,除了和我们郑州团委接触多,再加上他和王若飞都是东方大学学习时的同学,我同若飞结婚后直到年底离开河南,一直都来往十分密切。据张景曾说,1924年8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给莫斯科共产国际远东局书记处写信,介绍张景曾等34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东方大学)学习。同年9月20日,他和刘继曾、王则鸣、武胡景、张继渠、卜烈、许乃昌、韦坚、李特等9人,由中国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和王一飞、佘立亚、颜昌颐、徐东、石琼等6人同编一个小组里,佘立亚担任组长。当时,前往东方大学的还有旅欧支部的部分党、团员。他和王若飞,还有聂荣臻、关向应、李富春、蔡畅、叶挺(希夷)、刘伯坚、郭隆真、林育英、曾涌泉、李求实、佘立亚等许多老同志,都同在东方大学学习。他们分成党员组和团员组,既在共同生活中互相关心,又在学习讨论中互相帮助。张景曾与其中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不仅成为共同追求真理的同学,而且成为在国内革命中共同战斗的同志和战友。1925年初,张景曾回国,先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后同王若飞同志一起去河南工作。近年来,我们晚辈同李培之和王若飞的儿子王兴、儿媳张连忠取得联系,他们说,母亲有写日记的习惯,至今还一直保留着同张景曾他们在河南坚持革命斗争的纪录。”<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ff8a00"><b>李培之</b>(1904—1994年),河北省赤城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同志的夫人,我党早期工人运动和妇女工作杰出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邮电部顾问等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旧址。</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原东方大学旧址全景,普希金广场北侧已拆除。</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一百年前,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被誉为苏联为中国革命锻造人才的“红色大学”。大学旧址位于莫斯科红场向北,沿着特维尔大街一路,步行十几分钟的普希金广场。<br><br>1921年春,刘少奇与任弼时、萧劲光等20多名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从上海搭乘邮轮,踏上了赴苏俄求学的旅程。档案资料显示,到1925年年中,从中共各个渠道派到东方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达到112人,张景曾亦是其中之一。他们在东方大学系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工人运动史,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和经济理论。<br><br>东方大学仅存在了17年,对中国革命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刘少奇、朱德、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曾经在此学习。瞿秋白第一次赴苏期间,曾应聘为东方大学中国班教授,乌兰夫1928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还在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做过教学翻译。<br><br>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也是东方大学创建100周年。根据中俄两国档案部门去年合作制定的《2021-2025年中俄档案合作分委会工作大纲》,双方将在未来5年举办纪念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100周年展览。<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中俄“档案修复”国际会议。</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时期,党中央对党史资料及档案逐步放开,各级党委相继建立了党史资料征集机构,为张景曾的儿女深入查找父亲的革命经历创造了有利条件。八十年代中期,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来信,并派人到京家访了张景曾的儿女。他们根据掌握的历史情况,较全面、祥细的介绍了张景曾在河南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与河南省和信阳党史办同志合影(前排右二为韩伟同志)。</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河南省党史办出版书籍。</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五卅运动后,张景曾同王若飞、肖楚女等受党中央派遣到河南工作。他先后在郑州、开封、信阳等地工作,担任青年团豫陕区执行委员会代理特派员,青年团开封地区委员会书记。1925年11月至1926年4月,任中共信阳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团信阳地区委员会书记。1926年3月至8月,任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委员会工作,经常在《河南青年》等杂志上发表政治性文章。1926年8月至1927年6月,任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部部长。1926年12月至1927年6月,任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代理书记。1927年至1929年,因从事共产党工作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1927年6月至7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员会代理书记、宣传部长。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长(1927年7月至9月)。1927年9月至1928年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员会工人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豫中特别委员会书记。在此期间,在河南信阳、郑州、焦作的铁路、纱厂、矿山,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12月至1928年2月,任中共彰德县委员会书记。1928年2月至4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员会委员、组织部长。1928年2月,参与领导河南焦作武装暴动,组织游击队。4月至5月,参与领导河南唐河、南阳武装暴动,组织游击队。1928年5月至1929年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员会书记。期间传达贯彻中共六大会议精神,及中央给河南省委的指示,分析批判领导暴动中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1928年12月,赴豫东南地区巡视检查,部署组织豫东南地区武装暴动准备工作。于1月在返回信阳火车站时被捕,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并活动敌人内部关系,在关押6天后被释放。于1929年2月,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河南省委被敌人破坏的情况,后被党中央再次派往苏联中山大学学习。”</div> <font color="#ff8a00"><b>肖楚女</b>(1893—1927年),出生于湖北省汉阳县鹦鹉洲。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曾与恽代英一起主编《中国青年》、在广州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曾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参加过武昌起义、五四运动。1925年8月间,萧楚女到河南担任中共豫陕区委宣传部长,主编党的机关报《中州评论》《河南青年》。并且,他和中共豫陕区委书记王若飞等一起工作,帮助各界青年组织了“河南青年协社”等进步团体。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理论家、中国青年的良师益友、《中国青年杂志》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名言“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正是他的真实写照。1927年4月22日在南石头监狱被杀害。</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b><font color="#ff8a00">河南信阳狮河区柳林小学旧址,已建设成全国浉河区柳林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入选国家文物局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1925年8月,张景曾在此创建党、团组织,成立中共柳林支部委员会,是河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时隔不久,张景曾的女婿韩双亭同志(1918--1993),决定代表全家亲赴河南,一方面感谢河南省委党史办,对父亲的革命历史所作的深入研究;一方面决定再深入调查收集父亲的历史资料,撰写回忆父亲的文章。韩双亭同志在郑州期间,先后同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的同志进行了专题座谈。研究员胡文澜同志提供了大量张景曾在河南工作、战斗、生活的珍贵历史资料。尔后又前往开封、洛阳等地,同当地党史征集部门同志进行了座谈。据说还与时任张景曾同志的秘书林壮志和一个警卫员见过面。返京途中又前往张景曾的家乡河北省蠡县蔺岗村,拜访了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之楷,参观了当年的故居。回京后即组织秘书张玉涛、亲属温尚煜等同志,研究汇总了收集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并以张景曾的女儿张谦、儿子张禹属名,撰写了《忆父亲张景曾》一文。该文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和线索,尽管后来我们在查证档案中有些事实不够准确,但仍展现了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早期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光辉形象。”<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谦、张禹撰写的《忆父亲张景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font color="#ff8a00">叶剑英、粟裕、王树声首长与军事科学院韩双亭(后排右一)等同志合影,左起:王树声、粟裕、叶剑英、阎揆要、向仲华。后排左起:彭富九、高体乾、贺光华、韩双亭、李夫克照片。</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这篇文章分别送给了当时健在的一些老同志和老前辈,请他们提出修改补充意见。时任军事科学院的老领导吉合同志(1905--1983)看到文章后,曾对韩双亭同志说,原来你是张景曾同志的女婿啊!并亲自到家中谈了在莫斯科同张景曾的交往。那时,他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中国连深造。1929年5月,他听说家乡的省委书记也来中山大学学习,就决定利用假日前去看往老家来的父母官。他拉上也在高级步兵学校中国连的王智涛同志(1906--1999)和担任中国连翻译工作的伍修权同志(1908--1997)等,一起去中山大学看望张景曾同志。大家一边打听国内革命斗争的形势,一边包了顿饺子聚会。据伍修权后来回忆,他对张景曾同志印象很深,知道是张存实(张振亚)的亲弟弟。他后来将自己知道的一些情况通过秘书转告张景曾家人。张景曾到中山大学不久,就遭到米夫、王明一伙的残酷迫害和打击,并以所谓张景曾说过,“陈独秀还可以出来做工作”,“他在群众中还有相当威望”等理由为借口,打成“托派”,开除党籍。但他始终尊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抵制王明一伙帮派小团体。”<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b>吉合</b>(1905—1983年),河南郾城人。吉合是在苏联留学时用的学名,全称吉合诺夫。1925年赴苏联,先后毕业于基辅混成干部学校、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1927年加入全苏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伍修权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伍修权</b>(1908—1997年),祖籍湖北大冶,出生于湖北武汉武昌。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青少年时期,在陈潭秋、董必武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1923年冬,经陈潭秋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由党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927年9月,进入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30年转为苏联共产党(布)候补党员。1931年5月在中国革命的困难时期,他几经努力,不畏艰险,毅然回到祖国,投入艰苦的武装斗争。回国后即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解放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第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第八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br></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b>王智涛</b>(1906年4月22日—1999年6月19日),河北沧县人。1925年,到苏联,先后在基辅红军学校和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防空军副司令员、防空学校校长、军事科学院副部长和副秘书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60年代初,张景曾的女儿、女婿专程看望了病重多年的危拱之同志(1905---1973),想请她谈谈张景曾在河南工作的历史情况。但是此时危拱之同志由于精神长期受到损害,记忆力严重衰退,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但是一谈到张景曾,神情顿时振作起来,双眼噙满了泪水,哽咽着说不下去。张景曾有过两段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李增堂(1895--1970),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她出身临村东魏一户李姓人家,虽从小缠足,但粗通文化,知书达礼,全身心的支持张景曾投身革命而豪无怨言。她深明大义,思想解放。面对嗷嗷待哺的一双儿女,无论环境多么险恶,生活多么艰难,李增堂想方设法供孩子读书。两个孩子在她的教育和引导下,都参加了八路军,并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危拱之是张景曾的第二任妻子。1927年春节过后,危拱之同志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4月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武汉分校解散。危拱之按党组织安排,南下参加广州起义和海陆丰起义。失败后,经恽代英同志介绍找到党中央,于1928年7月被分配到河南工作。任省委妇女科长,后任妇女委员会书记。并与省委书记张景曾以夫妻名义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在严酷的斗争环境里,张景曾与危拱之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二人由假夫妻结合成真夫妻。1928年底,河南省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她同张景曾于1929年2月到上海党中央汇报工作,于5月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入学不久,张景曾和危拱之即被扣上“托派”的帽子,受到开除党籍一年的处分,并被劳动改造。1931年2月,身背处分的危拱之被要求回国,而张景曾却被要求继续劳动改造。从此夫妻二人相隔万里,天各一方,至死未能再见。”</div> <font color="#ff8a00"><b>恽代英</b>,(1895—1931年),原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湖北武昌。恽代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恽代英在学生时代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委会候补委员、宣传部主任,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它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被杀害于江苏南京,年仅36岁。2009年恽代英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大队。</font></h5> <font color="#ff8a00">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大队,曾在叶挺将军的指挥下参加了战斗,她们和男兵一样全副武装上阵杀敌,同时还承担宣传、救护等工作。女生大队产生了诸多女英雄,比如在广州起义后英勇作战、壮烈牺牲的游曦;有的还成为了红军女将,比如曾任平江游击总司令的神枪手胡筠;还有赵一曼这样的抗日英雄。</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危拱之的回国之路历经坎坷。张景曾在她临行前,叮嘱她如遇困难可到保定育德中学找他的堂哥张化鲁,他一定会帮助你。张青季同志(1914---2000中共北京卫生体育部长、全国体总副主任、中国篮协主席)在回忆父亲《张化鲁同志的革命史实》一文中记载,父亲张化鲁同志(1895---1938)是保定地区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蠡县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共保属特委直接联系的重要领导之一。1931年2、3月,一个陌生的女青年来到育德中学,急切的要找管训育工作的老师张化鲁,说是“张和尚”介绍来的。原来归国途中还顺利的危拱之,在进入哈尔滨时发现被敌特跟踪,立即将接头暗号、身份证件等吞进肚里,幸未被查获。张化鲁同志顿时明白了她的身份和来意,当即调动各方面的关系,给予她全力帮助,安全的将她送往中央苏区。可惜,父亲张化鲁受党组织派遣,去安阳做西北军李虎臣部兵运工作,于1938年5月12日在河南滑县牛屯集程坡寨村对日作战中英勇牺牲。解放后,张鼎丞同志(1898---1981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在参加一次活动时,遇见张青季同志时还谈到,危拱之同志幸得到你父亲帮助,安全顺利的到了我们闽西苏区,后又调到中央苏区工作。”<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化鲁,与张景曾是叔伯兄弟。</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b>张化鲁</b>,(1895—1938年) 河北蠡县蔺岗村人。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蠡县高小培育发展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建蠡县高小团支部;4月,任中共蠡县支部委员会委员;5月,负责建立蠡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并任会长。为蠡县早期革命先锋。1930 年8月参加了支援完县“五里岗暴动”,10月参加了“博蠡暴动”,并担任潴龙河南路的组织领导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协助孟庆山组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1938 年5月13日,在河南滑县程坡寨村遭遇侵华日军,壮烈牺牲。</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青季,张景曾女儿张谦的堂哥。</font></h5> <font color="#ff8a00"><b>张青季</b>(1914—2000年)河北蠡县蔺岗村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蠡县中心党支部书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公开成立蠡县各界人民抗日救国会,创建武装抗日第一大队。</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b>张鼎丞</b>,(1898—1981年)福建永定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并领导了龙岩、永定、上杭等县的农民武装暴动。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组织委员会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第四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政法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一副部长、代理部长。1954年至1974年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75年至1980年9月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1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张鼎丞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973年2月8日,重病的危拱之久治不愈去世,享年68岁。而张景曾却早在1937年12月10日,正当年富力强仅39岁,竟遭王明一伙残酷政治迫害和打击,借苏联肃反扩大化之机被无辜杀害。张景曾的女婿韩双亭代表张家后人,参加了危拱之的追悼会,向这位早期参加中国革命的老前辈、杰出的女共产党人沉痛告别,并向她致以深深的敬意。”<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邓颖超(右一)与危拱之(右二)在西安。</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b>危拱之 </b>(1905年~1973年),出生在信阳。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之后历任东江特委党校团支部书记、海丰工农苏维埃政府文书,河南省委委员、省委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党委委员兼俱乐部主任,河南省委秘书长,河南省委组织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冀察热辽分局委员、分局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乌丹地委副书记、赤峰市委书记等职。中共七大代表。</font><br></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这一历史时期,他们还访问过许多同张景曾在苏联留学和国内工作的老同志、老前辈。他们都回顾了张景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经历,对张景曾的思想理论水平、领导工作能力和革命斗争精神给予了很高评价,但是由于受限于当时国际、国内斗争的复杂政治形势,张景曾同志牺牲的原因、时间、地点,始终无法查寻,无人知晓,杳无音讯。张景曾的儿女数十年寻父无果,最终先后抱憾终生,因病过早的离开了人世。他们在《忆父亲张景曾》一文中,发自内心的感叹:“至于父亲什么时间,怎么牺牲的,至今还未得到证实”。为了完成长辈们生前未了的遗愿,我们第三代人又踏上了新的寻亲之路。”<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长 征</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万里赴俄祭忠魂”</b><br><br> “进入21世纪,随着张景曾的儿女相继过世,落实长辈们生前未了的瞩托,自然落到我们第三代身上。为了查找张景曾最后牺牲的档案,我们受到国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到俄罗斯查找中国革命者留苏档案的启发,也萌发了试一试的念头。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通过原八一学校同学找到毛泽民的外孙子曹耘山。他告诉我们,他认识莫斯科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主席、俄罗斯华侨华人联合总会第一副主席李宗伦,现正通过他查找外公毛泽民同志在苏联档案,可以请他帮忙。我们很快就邀请到了回京办事的李宗伦。”<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曹耘山</b></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李宗伦</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民间文化大使</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李宗伦,原北京101中学68届毕业生,后进入总政话剧团,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93年赴莫斯科留学,在莫斯科从事俄罗斯文学、戏剧、艺术研究和中俄文化交流等工作。2005年,他开始着手进行早期中国革命者赴苏留学档案的发掘、查找工作。曾配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多家新闻单位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等,在莫斯科一些重要档案馆查找和复制了大批重要档案,被誉为‘民间文化大使’。”<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韩伟与李宗伦(左)在中山大学校门口。</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同李宗伦见面后,我们将查找张景曾的简要情况作了介绍,恳请他帮助查找张景曾的留苏档案,李宗伦爽快的答应了。当我们知道他原是101中同学时,更增进了校友之间的同学感情,他一口流利的俄语也让我们对查找档案充满了信心。<br><br>“当年中国革命者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校方按照俄国的习俗会给每个人都起一个俄文名字,保留中文姓名。同时,对每个入学新生都要建立学生证号码,及本人简历和调查表,遗憾的是我们只能提供张景曾的中文姓名、性别、籍贯等一些基本情况。还请表哥张恒提供了一封代表亲属查找档案的单位介绍信。尽管这会让李宗伦查找档案遇到困难,犹如大海捞针,但是这显然难不倒他。面对复杂的流程,李宗伦早已是轻车熟路,省去很多麻烦。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宗伦很快就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有了重要发现。在查阅共产国际和莫斯科中山大学卷宗档案时,他找到了一份《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1930学年度学生花名册(461人)》。这份花名册记录了张景曾的重要信息:档案序号495—225—3096;学生证号:1308;入学时间:1929年5月22日;俄文名字:斯特里耶夫斯基;中文姓名:张景曾;籍贯:中国直隶(河北省)蠡县;入党时间:1923年11月。还找到了在东方大学学习的调查表。俄文名字:卡巴阔夫;中文姓名:张景曾;籍贯:直隶蠡县蔺岗;入党时间:1923年11月;党内职务:上海大学支部书记,青年团中央技术书记;学生证号:2072。”</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韩伟在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的借阅证。</font></h5><div><br></div>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景曾在中山大学档案序号495—225—3096。</font></p><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景曾档案查询号。</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多了。根据我们的要求,李宗伦依据张景曾的俄文名字和学生证号,调取张景曾的档案,不仅将档案中的重要资料作了详尽翻译、付印并制成光盘,邮寄给我们。最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从档案中发现了一帧张景曾的一吋半身照片。张景曾双目直视,炯炯有神,透露着果敢、坚毅的表情。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张景曾的面庞,也是全家唯一幸存的一张遗照,真是异常珍贵难得。随后,我们翻拍了多张留存。”<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div>“我们收到张景曾的档案资料后,即通过同学王军勇联系到了某部队俄语翻译赵援朝,请他帮助翻译档案中的俄文资料。还请到原新华社驻莫斯科分社高级记者陈启明等多位同志帮助翻译。在翻阅档案时,我们发现有两封傅明写给米夫(1901—1938,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中山大学校长)的信,傅明的名字出现在张景曾的档案中,可否证明是同一个人?早在2013年第3期《****》杂志,刊发了陈启明撰写的《旅苏华人遭受政治迫害史实》一文中,点到列宁格勒东方学院副教授傅明,在1937年—1938年间受到政治迫害, 而被杀害。另从李多力同志(原黑龙江省长李范五之子)送给我们前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主持编辑的大型画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革命者在俄罗斯的足迹》第二册。里面不仅刊载了张景曾的事迹、照片,而且所用俄文名字也都清楚列出,卡巴阔夫、斯特里耶夫斯基、傅明。事情清楚表明,傅明即是张景曾,意喻恢复光明。赵援朝同志在翻译也发现,部分译文中也多次出现傅明的名字。并告诉我们译文中张景曾似因托派问题,及所谓反对苏维埃政权,日本间谍而被杀害。看到这些译文,顿时使我们心情十分沉重,这样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竟被无端污蔑、迫害,让我们极度悲伤落泪。”<br></div><div><br></div> <b>迄今为止,仅发现张景曾唯一一张照片,一吋半身照片,是从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资料中找到的。</b><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乐 哥</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革命者在俄罗斯的足迹》</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b><font color="#ff8a00">李多力同志(原黑龙江省长李范五之子)送给我们前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主持编辑的大型画册《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革命者在俄罗斯的足迹》第二册画册照片。</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为了进一步深入查找张景曾被害原因及牺牲的时间、地点,我们商定决心亲赴俄罗斯与李宗伦见面,商量下一步寻找张景曾的“被害档案 ”。就在我们即将出发前被告之,在李宗伦和苏晓苏的帮助下,驻俄罗斯圣彼得堡总领事馆总领事郭敏,已专门照会圣彼得堡中央国家档案馆,查找张景曾的档案。还安排总领馆的领事胡滨同志,走访了当年肃反期间被害死难者墓地“列瓦绍夫纪念公墓”,并给我们发来了介绍墓地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这使我们对这趟俄罗斯之行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也深感责任重大。<br><br>“2016年6月18日,我们前往俄罗斯的“寻亲之旅”活动终于成行。李宗伦亲自驾车前往机场接我们一行,迎接我们的是莫斯科天空阴云密布,细雨绵绵,仿佛老天都在告诉我们这次“寻亲之旅”不会那么顺利。随后,李宗伦为照顾好我们,把我们安排在他办公的驻地‘礼花宾馆’。”<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莫斯科礼花宾馆。</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6月19日早,李宗伦接我们先寻访张景曾第一次赴苏留学的东方大学旧址,在普希金广场旁特维尔斯卡亚大街,可惜旧址已全部拆除。又前往沃尔洪卡大街16号,这里就是著名的中山大学遗址,原址至今保存完好。从1925年至1930年,该校总共接收了859名中国留学生。随后,又领我们前往著名的红场,瞻仰了革命导师列宁墓。还参观了克林姆林宫红墙边的无名烈士墓及换岗仪式等。中午,李宗伦热情邀我们品尝了地道的俄罗斯西餐。”<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中山大学遗址。</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第二天,我们随李宗伦乘坐著名的莫斯科地铁,前往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此馆位于莫斯科大德米特洛夫大街15号,整栋建筑最显著的标识是大门上方镶嵌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头像,这是苏联时期留下来的历史痕迹。据说此馆前身先后为第三国际档案馆(1919--1943)、联共(布)中央俄罗斯共产党历史委员会档案馆(1920--1928)、苏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院党中央档案馆(1954--1956)、苏共中央委员会马克斯列宁研究院党中央档案馆(1956--1991)。1991年8月24日,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命令,该馆全部收归国家所有,1991年12月对外开放。李宗伦告诉我们,张景曾的历史档案,大都是从这里查到的。他很快就为我们办妥了档案借阅证,并带我们乘电梯到楼上很大一层开放式阅览厅,并找到一处阳光明亮的隔间。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盼望着能很快看到张景曾的原始档案,尽管出国前在家已看过多遍李宗伦发给我们的付印件,但此时心中的急迫感情却难以抑制。李宗伦安置好我们,即去找他熟悉的馆员伊琳娜.尼古拉耶夫娜和依琳娜.彼德洛夫娜。很快,一包淡黄色的档案袋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将袋中的档案资料一页一页取出,仔细翻看浏览,并全部做了拍照和记录。那张夹杂在档案资料中张景曾唯一的半身一寸照片,再次呈现在我们面前,仍然让我们激动万分。尽管年代久远已略显泛黄,但还是十分清晰。我们架好相机、拿起手机,又认真翻拍了多张。”</div><div><br></div> <b><font color="#ff8a00">张景曾留下来的唯一半身一寸老照片。</font></b><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乘坐著名的莫斯科地铁。</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莫斯科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开放式阅览厅</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为了更深入查找张景曾有可能存放档案的其它档案馆,我们于6月21日来到位于莫斯科比拉果夫斯克大街17号的俄罗斯国家档案馆。李宗伦早在我们来俄之前就与该馆联系过,并递交了我们作为亲属代表开具的委托函。资深馆员吉娅玛特接待了我们,她们已提前查找了多日,但无张景曾的档案资料。下午,我们顾不上休息,又马不停蹄的随李宗伦前往位于莫斯科卡里特尼.利雅得大街5/10‘俄罗斯纪念协会’(俄罗斯苏维埃镇压受害者信息传播协会),拜会了协会负责人鲍里斯。鲍里斯知道我们是当年受害人的亲属时,顿时显得十分认真热情。在得知张景曾被害地点是圣彼得堡时,他告诉我们那里有‘俄罗斯纪念协会圣彼得堡分会’,并当即通过电脑与分会负责人拉祖莫夫联系,很快就有了回信,欢迎我们去圣彼得堡见面。”<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李宗伦和乐哥的表哥在俄罗斯国家档案馆。</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莫斯科俄罗斯纪念协会负责人鲍里斯接见乐哥,并联系圣彼得堡纪念协会拉祖莫夫。</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乐哥在看姥爷的档案。</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6月23日,我们和李宗伦再次来到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并调出了张景曾在东方大学学习及参加小组学习讨论的会议记录等档案资料,分别做了认真拍照。回到宾馆后,我们商定第二天即前往圣彼得堡。但是由于没有买到快车票,只好乘慢车前往。李宗伦提前与我们联系他的朋友,驻圣彼得堡中国农业公司总经理杨德林同志。第二天晚11点多抵达圣彼得堡时,又遇上阴雨绵绵的天气。早已在站台等候多时的老杨,热情安排我们住在上海驻俄罗斯贸易中心代表处。第二天,我们在联系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郭敏和胡斌(已调驻叶卡捷琳娜堡副总领事)无果的情况下,与老杨同志商量决定先行去张景曾被害的‘列瓦绍夫纪念墓地’祭拜。”<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10月革命一声炮响的圣彼得堡冬宫。</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圣彼得堡冬宫。</font></h5><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张景曾在东方大学学习的档案资料。</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景曾在东方大学学习档案资料。</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从驻地到列瓦绍夫纪念墓地,大约30-- 40公里。杨德林亲自驾车陪同我们,约一个小时就到了。映入眼帘的是墓园大门公路一侧,正对着一座高大的“斩首”刑具模型。纪念墓地正门涂着墨绿色的油漆,整个墓园围着两米多高的木墙,这片秘密坟场占地约九公顷多,被一眼望不到边的高大针叶混交林紧紧包裹着。可谁能想到原来这片低矮的林地,竟埋葬着被无辜杀害的46,000多人,正是他们流淌的热血浇灌出这茂密的森林。我们跨进大门,旁边就是守园人的一座平房,再往前走是一座木架上挂着的纪念钟。穿行在新修的林中小路上,两侧高大的树干上挂有数不清的死难者照片、写有悼文的木牌、纸板和摆放的各式花圈等,以及自行修建的墓碑。可见,这里早就有无数被害者的亲属以各种不同形式祭奠他们死难亲人的亡灵。”<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彼得堡通往列瓦绍夫死难者公墓公路。</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列瓦绍夫纪念墓地大门</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大门正对着的斩首模型。</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font color="#ff8a00">管理员平房。</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林中到处都是墓碑、鲜花、照片、挽联等祭奠死难者的在天之灵。</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乐哥还参观过莫斯科新圣女公墓,</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这是公墓的大门</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font color="#ff8a00">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他们看到了王明墓。把给他的花圈都扔了垃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我们选择了路旁一棵高耸入云的粗大冷杉树,将张景曾的遗像座北朝南面向祖国摆好,按老家人的礼仪举行一个简单而又庄重的祭拜仪式。我们将祖国带来的烟逐枝点燃摆好,把酒水轻轻泼洒在遗像前的草地上,面向遗像三鞠躬。此时,晴朗的天空突然飘来一片乌云,随之大滴大滴的雨珠洒落在我们身上,仿佛老天都在为张景曾及许许多多无辜被害的冤魂而哭泣。短暂的祭奠仪式后,我们早已抑制不住流淌的泪水:敬爱的姥爷,您的后辈不远万里,从遥远的祖国来看望您老人家啦!随后,拿出从家中带来的黄丝袋,挖取了地上的泥土装入袋中。尽管已无法找到他老人家的遗骨,但我们会捧着这袋浸染着他热血的泥土,永远祈祷他的在天之灵,并护送他的不朽英魂重归故里。”<br> <b><font color="#ff8a00">乐哥轻轻地把酒水泼洒在老人遗像前的草地上。</font></b><div><b><br></b></div><div>“第二天,我们先到张景曾住过的旧居彼得▪阿列克谢街6号35公寓拍照。尔后与“俄罗斯纪念协会圣彼得堡分会(列宁格勒)”的拉祖莫夫见面。在圣彼得堡国家图书馆大门口,迎接我们的拉祖莫夫十分热情。他认真听我们介绍张景曾的革命经历,当知道张景曾是中国河南省的革命领导者,又曾两次赴苏联寻求真理,让他十分感动。他告诉我们,他们编辑的《列宁格勒死难者名录1937--1938》一书还要续编,并要我们尽快给他提供介绍或回忆张景曾的文章。我们告诉他,这本书在国内已看到中译本,其中第4卷第502页列有张景曾(傅明)的名录。我们希望他能帮助我们,在圣彼得堡中央国家档案馆和圣彼得堡地区联邦安全局档案馆,进一步查找张景曾是何时、何原因被杀害,以及何时被平反昭雪的档案资料。就在我们回国后不久,终于收到了拉祖莫夫寄过来的档案资料,共56页。这部分档案资料全部出自圣彼得堡地区联邦安全局档案馆,档案编号17 –67011。两位在俄罗斯认识的中国留学生叶帆、刘达洋,对档案资料进行了准确翻译,让我们十分感激。但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张景曾被捕原因、被捕时间和被害时间,以及最后平反时间,都已清楚查明。但这只是张景曾被害过程的档案资料,而他在列宁格勒学习、工作、生活达三年之久,却没有查到任何档案线索,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b><br></b></div><div><br></div> <h5><font color="#ff8a00">圣彼得堡彼得•阿列克謝街6号35公寓,据说是张景曾在东方国际学院任教时住址。</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这次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之行,我们内心充满了无限悲痛,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但愿此行能使张景曾的英魂得到慰藉。可当我们回顾当年曾有数万无辜者被杀害时,面对那些被害的亲人及许多旅苏中国革命者的在天之灵,我们不得不对这段血写的历史予以严肃思索,不得不问一个“为什么?”愿我们在《莫斯科--北京》的歌声中长大的一代人,能世世代代汲取这血的历史教训,像歌词中所写的‘俄罗斯人和中国人永远是兄弟’。”<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莫斯科--北京》歌声。</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可夫元帅铜像。</p><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乐哥在莫斯科红场缅怀先烈们。</fon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h1><b>“再寻先辈百年路”</b></h1><b><br>“你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但你的功勋却广为传颂。</b><br><br>“张景曾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正像这段话所言是一部红色的传奇。2022年,是张景曾在异国他乡遇害85周年忌日,明年又将迎来他诞辰125周年,和加入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纪念。值得我们告慰先辈的是,如今在张景曾家乡河北省保定革命烈士陵园,已建起了张景曾同志纪念碑。他的出生地蠡县蔺岗村,也建起了革命烈士纪念碑亭。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各级党史部门先后在期刊、网络等媒体上,发表了一批他在建团、建党和开展学运、农运、工运和兵运等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章、论文等。”<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河北省保定烈士陵园。</font></b></h3><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张景曾同志纪念碑。</b></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河北省蠡县蔺岗村</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革命烈士纪念碑亭。</font></b></h3><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2012年,河南省委党史办就编辑出版了《中共河南历史知识读本》,将张景曾同志的革命事迹编入书中。同时号召全省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要大力学习宣传老一辈革命家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基因的精神。”<br><br>“<b>2018年,河南省信阳党史办蒋文俊、焦玉玲等同志,结合张景曾在河南工作、战斗、生活的历史事实,组织撰写了《中共早期河南省委书记张景曾》一文,刊发于2018年第11期中央党史办主办的《百年潮》期刊,和11月22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及《中国共产党信阳新闻网》等,首次全面系统的宣传了省委书记张景曾在河南早期革命斗争中的历史贡献。此后,河南省信阳党史办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选题,组织力量对“中共河南省首任省委书记张景曾的坎坷革命人生”,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还原河南省早期革命斗争历史,填补党史研究中的空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b>”<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刘红森摄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2019年5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在信阳市隆重纪念著名的“商城起义”90周年。我们应信阳党史办焦玉玲同志之约,撰写了《张景曾同志为商城起义作出的重要贡献》的论文,探讨了以张景曾为书记的河南省委,在组织、筹划、发动商城起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br><br>“这些年来,我们在各级党史部门帮助和指导下,还在继续调查、探寻、发掘张景曾的革命斗争历史,并从中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新情况、新史料、新线索。”<br><br>“<b>他为适应隐蔽战线斗争而改变形象。</b>张景曾自从走上革命道路,为适应隐蔽战线斗争,坚持以长期不蓄发作掩护,人称“张和尚”。而且从不照相,至今家中未留下一张照片。上世纪80年代,张景曾儿女凭着幼时的模糊印象,请一位肖像画师画了一幅像。如今在河南开封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旧址,也挂着一幅画像。但都与他的真实相貌相去甚远。直到2016年,我们在莫斯科查到他的留苏档案时,发现了他生前唯一的一张半身一寸照片,才终于见到了张景曾的真实容貌。可他的儿女却生前无缘再见到自己父亲的音容笑貌,留下了终生遗憾。”<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div><br></div><div>“张景曾的化名很多,如向舆、湛明、公亮等,但最易混淆的却是真名张景“曾”还是张景“增”。我们从张景曾的留苏档案中两份党团员调查表看,他亲笔填写的都是“曾”。后从家乡族谱中也清楚证明,他们这一支都是在“曾”字辈上起名。由于“曾”是多音字,易与“增”字混同,所以许多老前辈、老同志在回忆录和自传中常被混用。对张景曾的入党、入团时间和介绍人,长期以来也说法各异。最常见的说法是瞿秋白、施存统介绍入党。我们根据张景曾在留苏档案中亲笔填写的党团员调查表,并最后与中央党史办李蓉同志编著的早期留苏中国革命者名录确认:张景曾入团的时间是1923年10月,由施存统、王一知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入党时间1923年11月,由邓中夏、瞿秋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br></div><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b>施存统</b>(1899——1970),浙江金华人,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1917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发起成立新生学社,参与创办《浙江新潮》,在第2期上发表反封建家庭制度的《非孝》一文,影响巨大。1920年5 月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团中央书记。1945年与黄炎培发起创立民主建国会。1949年后曾任劳动部第一副部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等职。</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b>邓中夏</b>(1894年—1933年),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第二届、五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六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工人运动的领袖。1920年10月参加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3年参加创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任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参与组织领导省港大罢工。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党的八七会议,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赴莫斯科,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1930年回国后被任命为中央代表赴湘鄂西根据地,任湘鄂西特委书记、红2军团(后改为红3军)政委、前敌委员会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到上海任全国赤色互济会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1933年5月被捕。1933年9月21日,他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昂首走向刑场,英勇就义。</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b>瞿秋白</b>(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文学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主编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中央局委员。1927年4月至5月任中共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1927年5月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6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至1928年7月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席。1928年7月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央执委会委员、中央执委会主席团成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1935年2月在福建省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从容就义,时年36岁。</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他为共青团建设作出开创性的工作。</b>1925年五卅运动后,张景曾同王若飞、萧楚女等同志先后来到河南工作。从现有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张景曾来时的身份是共青团中央委员会技术书记,并任共青团豫陕区执行委员会代理特派员。在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迁至开封后,任共青团开封地区执行委员会书记。李求实同志于1925年10月任共青团豫陕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后,张景曾于11月调任中共信阳执行委员会委员、共青团信阳地区执行委员会书记。他在负责共青团工作期间,利用豫陕区委创办的《河南青年》杂志,积极撰写文章,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加强在学校、厂矿、农村等地共青团组织创建工作,团结教育引导广大进步青年,踊跃走上革命道路。如在信阳市的原省立第三师范、豫南中学、柳林小学等地,至今仍流传着他创建党、团组织,宣传教育鼓励青少年学生的感人事迹。现在信阳市浉河区原柳林小学旧址,建起了红色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他还积极选送优秀青年,参加毛泽东同志创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值此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衷心的向这位早期在河南共青团初创时期的组织者、领导者,表示我们深深敬意!”<br><br>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曾6次来到河南指导革命工作,其中两次来到开封。1925年8月,李大钊第二次来到开封时,王若飞专门从郑州赶到西大街一栋具有浓郁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二层木制小楼中共豫陕区委所在地,向李大钊汇报河南的工作。<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鄂豫皖革命纪念馆。</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b>李求实</b>(1903—1931年),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加武汉学生大示威游行,积极投入恽代英创办的利群书社的活动。参与组织领导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1925年与萧楚女等一起组织河南书店,发行《中国青年》,扩大宣传,并成立了"河南青年协社"。1927年在共青团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长。1929年4月17日《上海报》创刊,李求实是主编,谢觉哉是编辑,秦怡君是交通员。夏天,印刷厂被破坏,报纸改名为《天声》、《晨光》、《泸江》,继续出版。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工作,并担任了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上海办事处负责人。1931年在上海被捕,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特务机关秘密活埋于龙华警备司令部空场内。“左联五烈士”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font><br><br><b>张景曾“他为商城起义成功打下坚实基础。</b><u>1929年5月6日,在豫东南爆发的商城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大地上成功举行的唯一一次工农武装暴动,后组建红11军32师。与湖北黄麻起义组建的红11军31师,安徽六霍起义组建的红11军33师,最终成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重要武装力量。从我们这些年查寻出的历史资料看,商城起义的成功,倾注了中共河南省委和张景曾同志的巨大心血。党的八七会议后,河南省委先后在各地举行了30多次武装暴动,但均遭到敌人的血腥镇压,未能取得成功。期间,张景曾也直接组织领导了焦作起义、唐河县建国军教导队兵变和唐河县汉龙潭、南阳刘宋营农民暴动等。</u><b style="">1928年4月,省委主要领导突遭敌被捕,张景曾在危难之机再次挑起了省委书记的领导重任。他从端正省委工作的指导思想入手,认真吸取过去多次武装暴动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破除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倾向,积极组织发动群众,扎扎实实积蓄革命力量。并在新省委成立伊始就制定了《豫东南五县的工作方针》,明确指示:‘发动商南暴动,固始、光山打成一片,先实现商、固割据,联合黄安、罗田暴动势力’。</b>”<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商城起义</font></b></h3><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b>近年来,我们通过老同学李署明的岳母(郭述申的侄女),拿到了郭述申同志(1904--1994)的《郭述申年谱及著述补遗》、《郭述申著述选》等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张景曾和河南省委对商城起义的具体工作指导。</b>首先,派省委组织部长黎光霁到豫东南特委传达省委工作部署;其次,派郭述申以省委巡视员身份,去豫东南传达党的六大会议精神,尔后又委派郭述申代表省委去党中央汇报工作。<b>最后,在省委遭到敌人严重破坏之际,张景曾不顾自身安危,亲自前往豫东南安排部署工作。可惜他刚同特委书记张金铎交代完工作,张金铎同志就在部署暴动途中遭敌杀害。危急时刻,他果断决定,推举郭述申任豫东南特委书记,并请党中央尽快派郭述申返回豫东南特委主持工作。从这些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张景曾在组织发动商城起义前,亲自部署,周密安排,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具体工作。但是党中央决定安排张景曾再次赴苏联留学,这使他未能分享到随后商城起义取得成功的喜悦,却将迎来更加严峻的生死考验。</b>”<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b>郭述申</b>,(1904—1994年)原名郭树勋。1922年5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曾任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副委员长,领导军民参加鄂豫皖苏区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后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中共鄂陕特委书记兼中国工农红军鄂陕游击总司令部政治委员等职,领导开辟鄂陕边游击根据地。建国后曾任中共辽宁省委常委,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纪委副书记,中央顾问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共七大、八大代表。</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郭述申回忆书籍。</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929年5月6日,在河南商城地区响起了武装暴动的惊雷,摧毁了这一地区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势力,建立了红色政权和鄂豫皖第二支红军——红三十二师。这就是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商城起义。商城起义又叫商南起义,因为这天是立夏节,人们也称它为立夏节起义。<br><br>商城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革命战争年代,商城共有10多万儿女参军作战,8万多儿女血染鄂豫皖,铸造了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历史传奇,走出了洪学智、张祖谅、陈明义等52位功勋卓著的共和国将军。<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郭述申回忆书籍。</font></h5><div><br></div> <h5><font color="#ff8a00">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出的《八月桂花遍地开》。</font></h5> 《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人人都熟悉的,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出的歌曲,就是产生于1929年夏,鄂豫皖地区河南省商城县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立大会上。这首歌是根据大别山民歌《八段锦》的曲调改编而来,歌名就取第一句歌词“八月桂花遍地开”。商城起义后,鄂豫皖地区第一支革命民歌就这样诞生了。成立大会上,大家敲着两个人抬的大鼓,唱起了这首歌,欢快的曲调和上口的歌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红军战士的喜爱。<br><br>1931年夏天,原参加商城起义,在鄂豫皖苏区工作的红军32师副师长漆德玮等一批同志,从鄂豫皖调到中央根据地工作,这支歌就由他们带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很快在那里流传开来。1932年10月开始,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转移到了四川和陕西,这支歌曲又传唱到川陕地区。<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媒体报道陆军第77集团军某红军连演习。</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乐哥追寻商城起义沿革部队陆军第77集团军后书写的随记:</div><div><b><br></b></div><div><b>《追魂 、寻根、 收跡、记》</b></div><div><b><br></b> 公元二零二一年八月七日、八日,我和发小战友靳建明从春城至弥勒到盘溪、宜良羊街完成了初启追魂、寻根、收跡的祈望。<br><br> 看懂13军一13集团军一77集团军或者番号7557一0010一56005一7710,这几位简单代码数字的将军和老兵、发小朋友们,脑海里一定装滿了很多很多征程岁月红色故事。<br> <br> 93年前黄麻、商城、光山斧头镰刀聚义,造就了我们这支光荣13军。前辈们两翻雪山,三过草地完成了苦难辉煌的历程。正如习主席参观13军军史馆目光聚焦在那草地上红军吃剩的半根皮带,领袖领略到了这支老部队顽强、记以后重和殷切希望……。<br><br> 英雄部队勇往直前,长征万里,太行亮剑,“神头岭”大刀红缨枪 创奇迹,决战淮海,西南雄风展。<br><br> 8月7号,我俩到了1952年至1968年红军团的营房,追魄寻根收跡我56年前对红军团记忆。<br><br> 看到了今天仍然建在的部份营房和伴随着岁月一起成长的珍贵的香樟参天大树。种树的官兵大多早己驾鹤高飞,留给后人是满满的回忆、敬仰。<br><br> 随笔于昆明8月9日早6时。<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乐哥(左一)和聂帅秘书周均伦(右二),</font></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危拱之侄子(左三)合影。</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陆军第77集团军不忘军史。</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他为党的事业积极保护骨干力量。</b>许多与张景曾在隐蔽战线共同工作、战斗、生活的同志,都十分感激他对自己的关心、帮助和保护。大家都亲切的称他“张妈妈”。但他更关心那些受到委屈、误解,甚至错误处理的同志。1926年2月,中共豫区委员会曾向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派去28人学习。这28人初夏回到各地农村后,积极发动贫苦农民抗捐抗税,建立农民协会发展会员,甚至开始组建农民武装。当时参加学习的杞县共产党员吴芝圃(1906--1967),按照从毛泽东同志那里学到的办法,联合睢县、通许、杞县等地农民代表召开会议,秘密组织农民自卫军,收缴地主、军阀等枪支弹药,并被推选为农民自卫军的主任。1927年5月底,睢县、杞县农民自卫军率先发起暴动,并攻占了这两个县城。在中共豫区区委干部肖仁鹄、张海峰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又相继攻下了通许、陈留两县。这次著名的豫东大暴动共有上万人参加,引起了全省震动。但是由于大革命时期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应对复杂环境的政治经验,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结果没能正确引导这次大暴动乘胜发展,反而采取了取消主义的态度,对具体组织领导暴动的肖仁鹄、张海峰、吴芝圃、赵霞光等,分别给予留党察看、停止党籍处分。<b>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时任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长的张景曾,亲自将受到错误处分的同志一一找来谈话,重新恢复了他们的党籍。</b>我们联系到吴芝圃的女儿吴永杞、吴晓红,要来了《吴芝圃同志自传》和《吴芝圃诞辰百年纪念》等史料,从这件事中披露的情况(因无更多史料可查)可以看出,张景曾对当时党内右倾错误倾向,给中国革命造成的损害是有深刻认识的。他从自己肩负的领导责任出发,坚持原则,及时纠正错误,十分注意着力培养、保护党的重要领导骨干力量。”</div> <font color="#ff8a00"><b>吴芝圃</b>,(1906—1967年),河南杞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起任中共河南开封市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1930年4月起任中共河南考城县委书记。1937年4月起任中共河南省工委委员。1939年3月起任中共豫皖苏省委副书记。1940年9月起任八路军第4纵队6旅政委。1945年8月起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1946年12月起任豫皖苏边区党委书记兼豫皖苏军区政委。1947年11月起任豫皖苏行政主任公署主任。1948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豫皖苏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11月起任中共开封市委书记、开封市市长、开封市警备司令部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主席,河南省省长,中共河南省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吴芝圃回忆录。</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血雨腥风之时,张景曾以顽强的革命信念投入到新的斗争中,率祁修文等五人组成省委工作组,赴豫北安阳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成立中共豫北特委。他们在六河沟煤矿召开了有4000名工人参加的大会,号召工友们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倒国民党新军阀。<br><br>根据广大群众的要求,张景曾在百泉一带组织“抗袁联合会”,在安阳西沟城村组织反抗袁世凯家族和打倒恶霸李六之的“抗袁倒李联合会”,带领30多名武装人员,处决了残酷欺压农民的恶霸李六之。同时,组织四五十个村庄的农民联合抗租,有力震慑了袁氏家族,“抗袁联合会”会员很快发展到五六百人。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在安阳风起云涌。<br><br>张景曾还到焦作指导武装斗争,打响了焦作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8年1月,张景曾带领中共焦作市委组织和发动了夜袭国民党警察局、夺取枪支的武装暴动。张景曾亲自率领敢死队冲击警察局。</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杨靖宇</font></h5><div><br></div> “再如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1905—1940张贯一、焦敏),原名马尚德,于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于1926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受党组织派遣返回家乡确山县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4月初,他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确山数万农民暴动,驱逐军阀,攻占县城。1927年6月,马尚德(杨靖宇)加入共产党后,担任确山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在中共豫南特委领导下,他和豫南特委委员、中共确山县委书记李鸣岐(1905—1931),中共确山县委委员、确山县农民革命军大队长张金铎(余锡珍1902—1929)等领导,努力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河南省委的指示,经过精心筹划,于1927年11月在确山成功发动了刘店秋收起义。先后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最早的县级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和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并组建河南省第一支革命武装——确山县农民革命军(后编为工农革命军)。自此,开创了河南确(山)、正(阳)、信(阳)一块纵横百余里的四望山红色游击根据地。随着豫南特委组织发动的四望山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国民党反动军队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李鸣岐、张金铎、马尚德(杨靖宇)等成了国民党反动派追杀的重点对象。张景曾自从被党派到河南工作后,就十分重视在革命斗争中选拔、培养和保护本地涌现出来骨干力量。<b>1928年5月再次接任省委书记后,为了保护在豫南确山农民暴动中的党的主要领导骨干,先是推举李鸣岐代表河南省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7月,张景曾书记为贯彻省委在豫南继续组织暴动的计划,决定派省委组织部长黎光霁前往信阳,传达省委关于对豫南工作的指示,并将豫南特委分为豫东南特委和信阳县委。任命张金铎为豫东南特委书记,尽管他到任后不久就遭敌杀害,但他却为尔后发动的商城起义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任命马尚德(杨靖宇)为信阳县委书记,继续尽快恢复信阳地区遭敌破坏的各级组织,信阳县委直属省委领导,接替豫南特委工作职责。</b>1928年9月,马尚德(杨靖宇)化名周敏,在开封不幸被捕,经省委全力营救出狱后。<b>张景曾出于对马尚德的保护,决定留他担任省委巡视员,仍负责豫南各县的领导工作。</b>接着10月到年底,河南省委两次遭敌破坏,张景曾被迫南下豫东南检查工作,以躲避敌追捕。并于<b>1929年2月,赴上海党中央汇报省委工作。张景曾书记走后,马尚德(杨靖宇)于3月在信阳巡视工作不幸被捕,因证据不足被取保释放。4月,为完成党交给他的巡视任务,他先后到豫东永城、洛阳等地巡视,恢复党的组织,不幸在洛阳再次被捕,后通过西北军的关系,被取保释放返回开封。直到6月赴上海参加中央军政训练班学习,7月被党中央派往东北工作。在东北他正式更名杨靖宇,最终成为我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杰出军事家和抗日民族英雄。”</b><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董健吾后代董力行提供《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8卷《董健吾》篇相关图片。</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br>“<b>他为发展壮大纯洁党组织作出贡献。</b> 张景曾在十分残酷的隐蔽斗争环境中,始终本着积极而又稳妥的方针,大力发展党员队伍。最近,<u>我们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8卷《董健吾》这篇文章中发现,张景曾同志才是董健吾的入党介绍人之一。经老同学冯航君联系到董健吾的孙子董力行,经与他最后证实,最终澄清了刘伯坚(1895--1935)是其入党介绍人之一的误传。</u>1928年8月,张景曾开始对发展信教牧师入党是持谨慎态度的,经过多次认真考察和谈话, 与当时同以牧师身份作掩护,在中国济难会总会工作的共产党员浦化人,介绍冯玉祥的随军牧师董健吾加入中国共产党。<u>董健吾后以牧师身份作掩护在中央特科工作,并于1936年成功护送美国新闻记者斯诺和马海德医生进入陕北苏区,还冒险收养了毛泽东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设法将他们安全地送去苏联学习。</u><div><br></div><div>“张景曾为保护党的组织,纯洁党员队伍,对那些丧失理想信念,经不起革命考验,甚至自首变节,出卖自己同志,甘当叛徒的人深恶痛绝,绝不手下留情,坚决清除出革命队伍。<b>1928年4月25日,由于叛徒出卖,省委书记周以栗在开封突遭被捕。面对省委机关遭到破坏的严峻局面,党中央任命张景曾担任省委书记。</b>他于5月份一到任,就在省委内部开始了一系列清理整顿工作。同时要求党中央派出得力干部,协助他恢复省委工作。我们通过湖北省委党史办联系到了“吴德峰同志传记组”,并找到吴德峰的女儿吴持生。她送给了我们《吴德峰传》和《戚元德自传》,从中清楚看到,<b>周恩来决定派吴德峰同志任河南省委常委、军委书记,协助张景曾恢复和重建河南省委。</b>吴德峰一到河南,就组织了“打狗队”,白天侦察收集情报,晚上出去行动。最终铲除了几个罪大恶极的叛徒、特务后,将敌人的嚣张气焰狠狠打了下去,再也不敢公开胡作非为了。<b>吴德锋、戚元德夫妇在自传中都回忆,张景曾后再去苏联留学,不畏强权,坚持党性原则,敢于同王明等机会主义党伐作不懈的斗争,为他的不幸遇难而深感婉惜。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怀念。</b>”<div><br></div></div> <font color="#ff8a00"><b>吴德峰</b>(1896—1976年),192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中共武昌地委委员。中共党内秘密交通的创建人。曾担任中央秘书处外埠交通科科长,中央交通局局长,国家政治保卫局江西省分局局长、湘赣省分局局长,红二、六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中央对外联络局局长,晋察冀中央局敌军工作部部长等职务。毛泽东、周恩来等尊称他为“吴德老”。</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font color="#ff8a00"><b>戚元德</b>(1905—1974年),湖北省武汉市人,吴德峰妻子。1927年参加革命工作,1928年2月经陈潭秋夫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九江、开封、上海等地长期从事情报工作。进入中央苏区后,戚元德先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担任机要科长,后在湘赣苏区苏维埃主席团任秘书长等职。全国解放后,任武汉市委委员,武汉市妇联主任。全国妇联执委,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1974年在北京病逝。</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div><br></div><div>“<b>他为革命建树的功勋仍为后辈称颂。</b>这些年来,我们在寻找张景曾的历史档案和革命事迹中,发现了许多革命前辈当年同张景曾一起共同学习、工作、战斗的线索,在与他们的后代子女建立了密切联系后,从他们前辈的自传和口述中发掘出了许多张景曾的事迹。1992年,我们单位组织“红星边关万里行”采访活动,宣传华北地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并报请聂荣臻元帅为活动题了词。此后,我们与聂帅办公室周均伦主任和聂帅女儿聂力,逐渐熟悉并建立了联系。<b>在一次同聂力大姐相聚时,我们谈到现正在查寻姥爷张景曾的历史。她立即动情的向我们说,不仅我父亲同你姥爷是东方大学时的同学,我母亲张瑞华同你姥爷的妻子危拱之还是信阳同乡、同学,又是一起参加革命的亲密战友、同志,咱们可真是不说还不知是一家人。后来在聂力、周均伦主任等同志帮助下,我们专程去重庆江津《聂荣臻元帅纪念馆》参观,馆领导热情向我们提供了十多份档案资料,祥细记录了聂帅同张景曾在东方大学学习讨论的情况报告档案资料付印件。多年来,我们通过同学、朋友等关系,联系到许多老革命家和老前辈的后代,如:瞿秋白同志的外孙女李晓云,张鼎丞同志的女儿张连忠(王若飞、李培之的儿媳),吴德峰、戚元德同志的女儿吴持生,董健吾同志的孙子董力行,吴芝圃同志的女儿吴永杞、吴晓红,吉合同志的儿子吉新力,郭述申同志的侄外孙女婿李署明,周素清同志的儿子周太和,朱代杰同志的女儿、儿子李杰群、李杰明,张存实同志的外孙齐敬思,张化鲁同志的孙子、孙女张恒、张杰、张一江和张继荣,曾涌泉同志的秘书秦次森,李强同志的秘书曹有勇等许多后代和身边工作人员,热情向我们提供了这些老革命家、老前辈的历史传记和回忆张景曾的革命历史事迹,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特向他们致以最真诚的感谢!</b>”<br></div><div><br></div>“这十余年来,我们始终积极研究张景曾在国内外的大量历史和档案资料,追寻着他百年来投身中国革命道路的脚步。从中发现了许许多多张景曾的红色故事,很多甚至至今都不为人所知。但是我们深信,<b>在中国革命的百年大潮中,有些人用时间可以轻易的抹去,犹如尘土。可有些人,终将被世人所崇敬,被历史所铭记。英雄永远不会被遗忘!张景曾同志,就是这样一位献身中国人民革命伟大事业的英烈。永远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去怀念和感恩!</b>”<br><br>“<b>英魂不朽 精神永存!</b>”<br><br>“2022年6月”<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刘红森摄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忠诚英魂文章”至此就结束了。<br><br>文章全文给了我们很多对中共党史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震撼和反思!</div><div><br></div><div>“忠诚英魂文章”文中,这句话<b>“你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但你的功勋却广为传颂”</b>特别让人心情酸楚、澎湃。大革命时期的20年代,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前前后后,<u>中国共产党人遭受最大挫折的危难关头,在黄河两岸,在大别山区,在中州大地,城市还是农村,有这么一批早已逝去的共产党员、英雄先烈,在为人民打天下!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是谁了,可是他们的光辉伟绩却在口口相传,被人民大众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牢记在心里,常常念叨,要求宣扬</u>。</div><div><br></div><div><b>张景曾就是那个年代的杰出代表人物,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b><br></div><div><br>纵观“忠诚英魂文章”全文内容,其要点集中叙述了乐哥革命家庭两代人,锲而不舍追寻中共早期河南省委书记张景曾不朽往事的步伐。可谓滴水穿石,始终不渝,终成正果。<br><br>近些年来,他们坚韧不拔的追寻,也感动和配合了中央、河北、河南等相关党史工作者们。专业党史部门和研究者们纷纷在相关党史刊物上登出了许多研究论文和文章,从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视角还原中共早期党史最为痛心的真相。<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右二:聂丽,中间吴志民,右一王燕光(乐哥同事)。</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font color="#ff8a00">前排左一:冯海龙夫人,左二张太雷外孙冯海龙,李宗伦,瞿秋白外孙女李晓云,后排右起景同生(李晓云丈夫),李宗伦夫人杨燕飞,张景曾后代张恒,韩伟。</font><div><br></div></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杨靖宇将军</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5><h3 style="text-align: left;">与前面乐哥的叙事方法不太一样,笔者对张景曾烈士与杨靖宇将军之间的工作战友关系,在专家学者们材料收集和研究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学术性归纳研究和比较性综合判断。</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现将笔者的有关研究写在后面,欢迎批评指正!</h3><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李蓉同志写给韩伟同志一封经收集整理的张景曾生平材料。</font></h5><div><br></div><div>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蓉同志于2022年3月4日,曾写给韩伟同志一封经收集整理的张景曾生平材料。材料中有关张景曾在河南生活战斗的历史情况如下:“五卅运动后到河南,先后到开封、郑州、信阳工作。担任开封共青团地委书记。<b>1925年11月至1926年4月任中共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共青团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926年3月至8月任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委员会的工作,代理豫陕区特派员。在信阳学校任中共支部书记。</b>常在《河南青年》杂志上发表政治性的文章。<b>1926年8月至1927年6月任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部部长。1926年12月至1927年6月任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代理书记。</b><br></div><div><br></div> “1927年至1929年因从事共产党工作被国民党反动派通辑。<b>1927年6月至7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员会代理书记、宣传部部长。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1927年7月至9月)。1927年9月至1928年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员会工人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豫中特别委员会书记。在此期间,在河南信阳、郑州、焦作的铁路、纱厂、矿山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12月至1928年2月任中共彰德县委员会书记。1928年2月至4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28年2月参加河南焦作暴动,组织游击队。4月至5月参加河南唐河、南阳暴动,组织游击队。1928年5月至1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员会书记。传达贯彻中共六大精神及中央给河南省委的指示,分析批判领导暴动中的“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b>12月到豫南检査工作时在信阳被捕入狱。1929年2月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河南工作,后被中共中央再次派往苏联学习。和危拱之等从上海乘船,经海参崴到莫斯科。”<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确山暴动,刘店秋收起义</font></h5><div><br></div><div><div><b>由于张景曾与杨靖宇都于1937年和1940年牺牲,所以到目前为止,还缺乏直接的历史、回忆材料证明张景曾与杨靖宇之间有明确的个人密切关系。但是<u>却有确凿可信的党史、生平史材料,证实张景曾及其他先烈们与杨靖宇之间在今河南信阳确山期间确有非常直接密切的上下级秘密工作、战友关系,证实张景曾及其同志们是杨靖宇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时期的直接上级领导者和亲密战友</u>。</b></div><div><br></div><div>我们先来看一看党史记载中有关杨靖宇将军的生平材料。</div></div><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杨靖宇将军故居</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青年时代的杨靖宇</font></h5><div><br></div><div><div><b>杨靖宇(1905—1940年),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b></div><div><br></div><div>1923年9月,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第一工业(开封织染)学校,由于他深知旧社会的黑暗,所以积极追求真理。不久,他加入了北京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b>1925年,在声援、支持上海“五卅”运动斗争中有着积极表现,1926年被吸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迎接北伐军入豫作战,同年冬,杨靖宇和在外地上学的党团员,奉中共豫区执委的指示,回家乡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4月4日,在党的指挥下,杨靖宇参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暴动,组织了数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b>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执事王少渠,<b>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担任主席(代行县长职权)。6月,杨靖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div></div><div><br></div> <h5><font color="#ff8a00">杨靖宇(右一)在开封求学时与同学徐子荣(新中国时期公安部副部长)、张化宇合影</font></h5><div><br></div><div><div>河南省《驻马店党史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有一段关于“中共驻马店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确山农民武装暴动”和“确山刘店起义”的党史记载:</div><div><b><br></b></div><div><b>“中共驻马店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b></div><div><br></div><div>“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成立后,驻马店铁路工人俱乐部改称为京汉铁路总工会驻马店分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驻马店最早的工人组织。</div><div><br></div><div>“共产党员、汝南籍学生李渭滨1924年7月回到家乡创办了“邮传图书合作社”,向广大青年传播马列主义等新思想和革命道理。</div><div><br></div><div>“1926年6月,共产党员王了凡受党组织派遣从上海回到正阳,开辟党的工作。7月,信阳省立三师学生、共产党员孔剑舞、余子静等回到家乡正阳,与王了凡取得联系,成立了党小组,陆续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9月,建立了中共正阳支部,孔剑舞任书记,隶属于中共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这是驻马店最早的党支部。</div></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河南省确山暴动区域的长城</font></h5><div><br></div><div><div><b>“1926年10月,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将原来由中共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的驻马店、汝南、确山、遂平等县镇的6个党小组划出,成立中共驻马店特别支部,张家铎任特支书记。</b></div><div><b><br></b></div><div><b>“<u>确山农民武装暴动</u></b></div><div><b><br></b></div><div><b>“为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入豫作战,1927年4月4日,在中共驻马店特别支部的领导下,马尚德(杨靖宇)、张家铎、张耀昶等组织数万农民武装,在汝南、遂平等县农民协会的支援和配合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暴动,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b></div><div><b><br></b></div><div><b>“1927年4月24日,在党的领导下,确山县产生了全国较早的完全代表农工利益的县级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u>当时,英国伦敦《泰晤士报》惊呼:“中国出现了苏维埃!</u>”</b></div><div><b><br></b></div><div><b> </b></div><div><b>“<u>确山刘店起义</u></b></div><div><b><br></b></div><div><b>“1927年11月1日,为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豫南特委领导下,李鸣岐、张家铎、马尚德(杨靖宇)等率领农军在确山刘店举行武装暴动,史称确山刘店秋收起义。</b></div><div><b><br></b></div><div><b>刘店起义胜利后,成立了中共确山县第一届委员会,建立了河南省最早的县级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从而揭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b></div></div><div><br></div> <div><br></div><div><div><b>2022年7月24日前,河南党史办焦主任曾向韩伟同志发过微信。微信中转达了一些书籍的照片以及文字内容。该文字内容说到:</b></div><div><br></div><div>“确山暴动失败后,杨靖宇分别向省委和中央做了工作报告。<b>1928年春,杨靖宇到豫南特委工作,任巡视员,肩负联络和恢复信阳党组织的重任。6月主持豫南特委工作。</b></div><div><b><br></b></div><div><b>“1928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派组织部长黎光霁到信阳巡视,改选了信阳县委,杨靖宇当选为信阳县委书记。信阳县委直属省委领导,并替代豫南特委职责。</b></div><div><b><br></b></div><div><b>“这一时期,张景曾任省委书记(1928年5月—1929年2月),杨靖宇的工作直接受张景曾领导。</b></div><div><br></div><div><b>“杨靖宇到东北是否和张景曾有关系,没有文献记载,但两人是先后到上海找党中央的。</b></div><div><b><br></b></div><div><b>“张景曾1929年1月在信阳火车站被捕,经驻军内地下党营救出狱,旋即和危拱之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杨靖宇1929年3月初在信阳被捕,因证据不足被取保释放,3月下旬回中共河南省委工作。6月下旬赴上海,7月被党中央派往东北。</b></div><div><b><br></b></div><div><b>“张景曾向党中央汇报河南工作,肯定要汇报确山暴动、杨靖宇等有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也许是之前张景曾的介绍,让党中央得以重视杨靖宇,杨靖宇身份暴露不宜在河南工作后,党中央直接派他到东北去了。但这些我没有见到文献记载,是我推测的。</b></div><div><b><br></b></div><div>“杨靖宇在东北时,多次向满洲省委打报告,想调张玉珩(革命烈士)任他的政治部主任。张玉珩信阳平桥区郝堂村人,曾就读浙江大学,参加过确山暴动,1929年2、3月间到东北,是磐石地区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35年8月在珠河县牺牲。”</div></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刘店秋收起义指挥部旧址</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b><div>正式出版的《信阳历史文化丛书—红色信阳卷》一书中图片内容:</div><div><br></div><div>党史和人物生平史记载有几个关键点:<u>一是1926年10月</u>,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将原来由中共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的驻马店、汝南、确山、遂平等县镇的6个党小组划出,成立中共驻马店特别支部,张家铎任特支书记;<u>二是1927年4月4日</u>,在中共驻马店特别支部的领导下,马尚德(杨靖宇,革命烈士)、张家铎(革命烈士)、张耀昶(革命烈士)等组织数万农民武装,在汝南、遂平等县农民协会的支援和配合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暴动,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u>三是1927年11月1日</u>,为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豫南特委领导下,李鸣岐(革命烈士)、张家铎、马尚德(杨靖宇)等率领农军在确山刘店举行武装暴动,史称确山刘店秋收起义。<u>四是2022年7月24日前</u>,河南省党史办主任向韩伟同志发党史书籍照片、文字及其推测内容。</div></b></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家铎烈士</font></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div><b>由于党史研究工作的严谨性要求和规矩,党史工作者很难说出没有直接严谨历史文献或者权威回忆者依据的最终定论。但是作为党史研究工作者和爱好者却可以从关键点中发现明摆着的有排他性的依据和端倪,并且可以明确负责任的指出认定党史工作者的研究已经摆明了张景曾与杨靖宇之间的密切工作和战友关系。笔者就有相同看法和分析结论。</b></div><div><b><br></b></div><div><b>我们从上述完全有党史研究结论依据的关键点文字当中可以发现。张景曾与杨靖宇之间,是有着明显的上下级交集交叉工作、战友关系的。</b></div><div><br></div><div><b><u>已有一些党史依据材料指出,张景曾在1925年11月至1926年4月任中共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共产青团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926年3月至8月任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委员会的工作,代理豫陕区特派员,在信阳学校任中共支部书记时期在信阳地区革命活动影响很大</u></b>。</div><div><br></div><div><b>如对豫南早期共产党员蔡训明(革命烈士)的党史人物回忆,就将当时中共信阳组织主要负责人张景曾(蔡训明的上级)、以贺龙为首的北伐军、李鸣岐(1928年1—2月,豫南地区第一个地区级人民政权组织—豫南革命委员会(人民民主政府)主席蔡训明、财政部长兼宣传部长李鸣岐)、刘少猷(革命烈士)(1924年,蔡训明、张家铎在信阳师范读书时受到中共党员刘少猷等人的引导和影响,接受马列主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马尚德(杨靖宇)等人的党内活动和暴动起义等紧密联系了起来。</b></div><div><br></div></div></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唐河革命纪念馆,永远的丰碑:蔡训明、仝中玉、张星江、吴寿青、周邦彩、阎普润等烈士。</font></h5><div><br></div><div><div><b>张景曾与杨靖宇之间的密切上下级战友关系体现在三个重要时段:一为张景曾1926年8月至1927年6月任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委员、组织部部长时段;二为张景曾1926年12月至1927年6月任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代理书记时段;三为张景曾1928年5月至1929年2月任省委书记时段。</b></div><div><br></div><div><b>第一个时段</b>,1925年10月,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在郑州成立,委员五名,王若飞任书记(革命烈士)。豫陕区执委受中共中央领导。豫陕区执委领导河南、陕西两省党团组织,还领导徐州、宿县党的工作。1926年8月,将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改称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集中领导河南工作,汪泽楷任书记(1927年,汪泽楷当选第一届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党的“八七会议”代表),<b>后由张景曾代理。中共豫区执委受中央领导,机关设在开封</b>。1927年6月,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撤销。</div><div><br></div><div><b>第二个时段,1926年10月,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将原来由中共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的驻马店、汝南、确山、遂平等县镇的6个党小组划出,成立中共驻马店特别支部,张家铎任特支书记。为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贺龙部)入豫作战,1927年4月4日,在中共驻马店特别支部的领导下,马尚德(杨靖宇)、张家铎、张耀昶等组织数万农民武装,在汝南、遂平等县农民协会的支援和配合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暴动,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确山县产生了全国较早的完全代表农工利益的县级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b></div></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耀昶烈士</font></h5><div><br></div><div><div><b>1927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派秘书长、原中共豫陕区委书记王若飞(王冲天)来确山视察工作。</b></div><div><b><br></b></div><div><b>1927年6月初,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成立中共河南省委,党组织完全转入秘密工作。1927年9月,中共豫南特委成立,隶属中共河南省委领导。杨靖宇所在确山县、中共豫南特委委员兼中共信阳县委书记的工作直接受省委领导。1927年11月1日,为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豫南特委领导下,李鸣岐、张家铎、马尚德(杨靖宇)等率领农军在确山刘店举行武装暴动,史称确山刘店秋收起义。</b></div><div><br></div><div>刘店秋收起义胜利后,成立了中共确山县第一届委员会,建立了河南省最早的县级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从而揭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div></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李鸣岐烈士</font></h5><div><br></div><div><b><u>与此同期,老一辈革命家、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我军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毛泽东曾题写“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悼念挽词的关向应同志,在八七会议后,被党中央派往河南,到中共河南省委与张景曾一起工作。他们在白色恐怖中,为整顿恢复党的组织,发动和领导豫南地区的武装起义发挥了重要作用</u>。</b></div><div><br></div><div>2009年,关向应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从左至右:贺龙、关向应、任弼时。</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44年,贺龙、彭真、任弼时看望患病的关向应。</font></h5><div><br></div><div><div><b>第三个时段,信阳县委直属省委领导,并替代豫南特委职责。1928年5月—1929年2月,张景曾任省委书记,杨靖宇的工作直接受张景曾领导。两人是先后到上海找党中央的。</b></div><div><b><br></b></div><div><b><u>这三个时段,将张扬两人在河南信阳、确山的工作、战斗紧密相连,不可分开。我们找不到他们不在一起战斗的信息</u>。</b></div></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刘少猷烈士</font></h5><div><br></div><div><div><b>张景曾与杨靖宇先后向党中央汇报河南工作和参加培训班。尽管这一过程的具体材料非常少,但是这些情况都是属实的。所以无论是专业的党史研究人员还是爱好者们,都会经过仔细比对研究,逻辑分析出张景曾肯定要向当时以周恩来为主的党中央汇报确山暴动、杨靖宇等有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应该正是有张景曾的介绍,使党中央得以重视杨靖宇,在杨靖宇身份暴露不宜在河南工作后,党中央直接派他途径东北再转赴苏联去学习了。</b>当然,也有网上党史文章称:“杨靖宇作为河南省委唯一推荐人选……参加由周恩来亲自筹划并组织授课的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但是这一说法不知是否确切。</div><div><br></div><div><b>杨靖宇到东北是否和张景曾有关系,据权威专家讲没有文献记载,但是杨靖宇的赴苏联学习路线却是与张景曾不一样的。</b>张景曾等人是从上海直接乘船到达苏联的海参崴,再转莫斯科学习的。而之后出发的杨靖宇却是途径东北再转赴苏联学习。</div><div><br></div><div>有党史网文章称:“1927年7月9日,爆发了“中东路事件”,其后中苏断交,杨靖宇赴苏之路也就此中断。”但是此说恐怕仅仅是其中一个因素,并不完整。并不能排除已有传过来的“入学不久,张景曾和危拱之即被扣上‘托派’的帽子,受到开除党籍一年的处分”此类左倾路线迫害信息重大影响。</div><div><br></div><div><b>所以,很可能也有为了保护杨靖宇免入中山大学那种复杂恶劣左倾环境的因素,之后才会由时任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同志报告中央留下杨靖宇在东北工作,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林海雪原艰苦环境与日军数年血战屡建奇功,为全民族14年抗战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功绩,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和永久怀念。</b></div></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刘红森摄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div style=""><font color="#333333">综上所述,<b><u>与确山暴动,刘店秋收起义,以及杨靖宇赴苏联学习等相类似的重要领导人和关键知情人,都早已在1989年1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为张景曾平反之前许多年,或早已经去世,或几乎都是革命烈士,想要寻找更多更多有关张景曾与杨靖宇党史人物细节的蛛丝马迹,几乎成为不可能。而四个关键点和三个时间段完全证实了张景曾是杨靖宇等战友们、先烈们在组织领导发动确山暴动、刘店秋收起义和推荐杨靖宇赴上海培训班学习等战斗、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u>。</b></font></div><div style=""><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div style=""><font color="#333333"><b>正因为我党重要历史人物的惨烈,我们更应该尽可能的通过现有党史材料,经过认真分析,逻辑推理,反复论证,得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阶段性结论。</b></font></div><div style=""><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div style=""><font color="#333333"><b>就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最崇高的敬礼!</b></font></div></div><div style=""><font color="#333333"><b><br></b></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刘红森摄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周恩来</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刘少奇</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刊出《中共早期河南省委书记张景曾》照片。</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br></h5><div><font color="#ff8a00">后面将《中共早期河南省委书记张景曾》文章要点内容,由本文编辑摘录注释如下(以下文中带有“”引号标注的分段文字为《中共早期河南省委书记张景曾》原文顺序内容。未加引号的文字,是编辑为使读者更加清晰的理解原文内容所加注的内容,敬请指正!<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乐哥与保定市党史办的同志。</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近年来,随着苏联档案逐步解密,张景曾被害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他坚定曲折的革命生涯、鲜为人知的历史贡献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br><br>“<b>中共早期领导人引导他追求真理,介绍他入党</b>”<br><br>“四年的师范学习,张景曾年年考试名列榜首。保定二师毕业后,张景曾又考入保定优级师范学校汉文专修班。两年毕业后,他被保定二师聘为汉文教员。时值五四运动席卷全国,这对张景曾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r><br>“保定二师、保定优级师范,都是马列主义传播较早的学校。北方共产主义小组创始人李大钊、邓中夏等经常到校开会、演讲,宣传革命道理,在师生中颇有影响。<b>在这样的环境下,张景曾较早地读到一些进步书籍,接触了一些进步人士,很快就认识了李大钊、邓中夏,关系日益密切。</b>在他们的引导下,张景曾广泛阅读马列著作,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思想产生急剧变化,他对社会黑暗、政府腐败有了较深刻的认识。”<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李大钊</font></b></h3><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张景曾经郑州赴西安时,西安恰逢二七惨案发生之日,反动军阀吴佩孚的野蛮镇压、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让张景曾看清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和虚弱,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更加坚定了对马列主义的信仰,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想。”<br><br>“在于右任推荐下,张景曾和王夭士等人取道重庆,沿长江乘船东下上海。于右任任上海大学校长,王夭士给于右任当秘书,张景曾进入上海大学社会政治系学习。”<br><br>“上海大学是共产党人半公开活动的场所。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等知名共产党人曾在此任教,李大钊、陈独秀、张太雷、李立三等许多中共早期革命先驱也曾在此宣讲马列主义思想。在这里,张景曾找到了党的组织,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参加党的各项社会活动。<b>1923年11月22日,经瞿秋白和邓中夏介绍,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张景曾等七名同志为中共候补党员。</b><u>当时,上海仅有党员49人,被编成六组。张景曾在第一组,即上海大学组,组长刘剑华。不久,张景曾接任组长,第一组共有邓中夏、瞿秋白、施存统、向警予、王一知等14名党员。</u><br><br>“从二师闹**到上海大学入党,张景曾终于走上了光辉的革命道路,他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党的事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div><br></div> “首任中共河南省委代理书记,绘就豫东南工农武装割据宏伟蓝图”<br><br>“《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组织史资料》《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中共河南党史》《豫南革命史》等书籍,星星点点地记载着张景曾在河南的革命经历。<br><br>“1924年1月,国共两党实行第一次合作,革命形势空前高涨。党的四大以后,为了加强中原地区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党中央于1925年春陆续派王若飞、张景曾、萧楚女等著名革命者到河南工作。张景曾先后在河南开封、郑州、信阳、许昌、驻马店、安阳、焦作、南阳等地开展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足迹踏遍了河南南部、北部、中部和西部的山山水水。”<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在张景曾、刘少猷、王克新等人的努力下,豫南第一批基层农民协会在信阳县的柳林、台子畈、平昌关、谭家河、当谷山、长台关等地先后诞生,给苦难深重的豫南农民点亮了革命的星星之火。<br><br>“1926年初,直系军阀吴佩孚占领河南,中共信阳地委机关被破坏,张景曾、刘少猷、王克新等人遭到军阀通缉。张景曾转移到信阳东南当谷山小学和京汉铁路西的谭家河小学开展秘密活动。因为处境越来越危险,党组织指示张景曾离开信阳。1926年3月,张景曾回到开封,任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委员会工作。同年底,任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代理书记。<br><br>“1927年6月,中共中央撤销豫区执行委员会,组建中共河南省委,罗亦农任省委书记,张景曾任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后因罗亦农改任湖北省委书记,未到河南任职,<b>党中央指定张景曾代理河南省委书记。</b>”<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河南省开封豫陕区委旧址。</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927年初,北伐军从武汉乘胜前进,势如破竹。为了制造革命舆论,动摇反动军心,接应北伐军,张景曾组织大家准备了数以万计的贺年片,并印成传单,在大年初一凌晨,乘千家万户恭贺新年之机,把贺年片投进各家各户门内,全城哗然,民心大快,反动军阀惊恐万状。5月,张景曾亲赴驻马店与北伐军前线指挥部接洽,接应北伐军进军河南。<br><br>“在张景曾等人的艰苦努力下,河南党团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截至1927年7月,河南全省已有27个县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八个县建立了临时治安委员会,50多个县建立了国民党县党部,而且多为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领导。50多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会员约有100万人之多,全省800多万人的枪会组织中,约有半数接受党的领导。<br><br>“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际,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冯玉祥在河南“清党反共”,中共河南省委遭到严重破坏,张景曾不顾个人安危,转赴武汉向党中央汇报情况,请示以后的工作。<br><br>“受中共中央委派,周以栗于7月23日到达开封,26日重组中共河南省委,周以栗任书记,张景曾由省委书记改任省委常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长。9月中旬,省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在全省组织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之后,把全省划为豫南、豫北、豫中、豫东四个区域,成立豫南、豫北、豫中三个特别委员会以领导暴动。”<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1928年3月,省委常委张景曾和省委常委兼焦作特委书记冯金堂要求立即发动辉县宝泉农民抗租抗捐武装暴动。<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各地政府媒体报道张景曾领导的武装起义。</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928年3月,张景曾兼任豫中特委书记,他致力于发展路运及沿路农村武装割据。5月,又在豫西南阳一带开展兵运和农运,参与领导唐河县建国军教导队兵变和唐河县汉龙潭、南阳刘宋营农民暴动。<br><br>“在革命处于低潮的危急时刻,省委书记周以栗等五位领导同志相继被捕,<b>张景曾毅然承担起重组河南省委的重任。5月,中共中央指示张景曾再次担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b>他全面反思大革命失败以来的斗争方针,<u>总结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纠正“左”倾盲动倾向,努力探寻对敌斗争的正确方法</u>。<br><br>“党的六大召开以后,张景曾和省委积极贯彻六大精神,迅速纠正盲目冒险和限期总暴动的“左”倾政策,提出了在农村特别是在豫南、豫东南实行武装暴动的正确主张,绘就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宏伟蓝图。各地党组织开始从盲动错误中解脱出来,革命力量也随之得到发展。<br><br>“<b>张景曾派遣省委组织部长黎光霁巡视豫南、豫东南,建立豫东南特委,加强了潢川、光山、商城、固始、息县、新蔡、罗山七县党组织的联系,统一了斗争计划,并决定联合湖北黄安(今红安)和鄂东的革命力量,使鄂东北和豫东南的武装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为鄂豫边根据地和豫东南根据地的开创作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br><br>“1929年5月6日,在河南省委和豫东南特委的领导下,大别山腹地爆发了商城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创建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张景曾和省委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宏伟蓝图终于在豫东南得以实现。然而,张景曾却没能分享大别山红旗飘扬的胜利喜悦,此时他已经启程前往万里之外的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了。</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张景曾战斗足迹。</font></b></h3><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农村包围城市,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形势图。</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两赴苏联莫斯科学习,同王明宗派集团进行坚决斗争,陨落异国他乡</b>”<br><br>“国共合作的破裂,大革命的失败,促使我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了保存革命骨干迎接更大的革命高潮,党中央决定集中一批优秀干部派往苏联学习,张景曾和黎光霁、危拱之等人在选派之列。<br><br>“张景曾一行从上海乘船,经海参崴去莫斯科,<b>到达莫斯科中山大学已是1929年5月下旬。张景曾被分配在为中共高级干部专门开设的高级班学习,学号1308,俄文化名斯特里耶夫斯基。</b>此后,他还使用过傅明、斯坦尼斯拉夫等中文、俄文名字。这一次苏联之行,张景曾再也没有回到他热爱的祖国,而是永远长眠在了异国他乡。<br><br>“这是张景曾第二次到苏联。<b>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张景曾作为中共中央重点培养的干部,于1924年初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b>他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马列著作,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宝贵经验。一年的学习使他眼界大开,他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掌握了更多的斗争策略。<b>1925年春,张景曾回到党中央所在地上海,并立即转赴中州大地河南。</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张景曾手书小组讨论情况报告。</b></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张景曾第二次到苏联时,正是王明宗派集团得势之日。中山大学校长米夫和王明宗派集团多次挑起事端,公开把矛头指向中共代表团瞿秋白、邓中夏、王若飞等领导人,指责他们在中山大学的派别斗争中是‘反党小组织’的后台。对此,张景曾并不知情,但张景曾对他们排斥异己的做法提出严厉批评,加之张景曾与瞿秋白、邓中夏、王若飞等人的亲密关系,米夫和王明等人以此给张景曾划线定性,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b><br><br>“1929年7月,在上学期结业的全校教职员、学生大会上,许多同学对学校在党务和教学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提出批评,致使会议一时无法收场,持续了十天之久,即有名的‘中共十天大会’。<b>在‘中共十天大会’上,张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王明意欲自立为王向中央夺权,切中了王明和米夫的要害</b>。<br><br>“<u>学校当局同王明等人借此机会组织‘清党委员会’,在中山大学进行‘清党’,凡反对校方或王明的,轻则遣送回国,重则打成‘托派分子’,送工厂劳动改造,以至逮捕法办,有的冤死在狱中或惨遭杀害,有的在狱中度过了几年、十几年。据不完全统计,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中共学员有53人以上遭诬陷被捕判刑入狱流放,其中已知在20世纪50年代后劫后余生回到祖国的共13人,有些人音讯全无</u>。<br><br>“<b>张景曾在‘清党委员会’组织的会议中受到围攻和批判,那些人将张景曾与中方留学人员及中共代表团瞿秋白、邓中夏、王若飞等人的正常接触,诬陷为与‘托派组织联络’,甚至给张景曾捏造了一个极其荒谬的罪名‘半个托派’。”<br><br>尽管遭受了一系列的迫害,张景曾不屈不挠,刻苦奋发,还取得了学术上的研究造诣和成果</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王新华摄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怀着满腹的愤懑和忧虑,张景曾到列宁格勒东方学院从事汉语教学,改名傅明,寓意恢复光明。他一边认真工作,刻苦学习,一边为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贡献力量。短短几年,他陆续翻译不少作品,撰写了《论蒙元时期农业政策》等学术论文,还被东方学院评为副教授。”<br><br>尽管这样,<b>八年来,身在异乡的张景曾,还是不得不没完没了地承受着米夫和王明强加的反反复复的各种扭曲迫害</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刘红森摄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935年“7月3日,米夫以共产国际执委会东方书记处通报的名义连发两份通报,通报中称‘我们不了解傅明是否为联共(布)党员,因为他过去只是列宁国际学校支部的一员’。最为险恶的是,米夫将一封所谓来自内务人民委员会驻蒙古工作人员‘张’关于傅明在蒙古工作的声明,作为‘通报’的附件发出,并手写注明‘归入斯特里耶夫斯基——傅明档案’。<br><br>“<u>这个所谓‘张’关于傅明在蒙古工作的声明,是一封俄文打印的诬告信,信中污蔑张景曾是‘托派’‘日本特务’,并‘从事反对政权机关等反革命工作’。</u>这封诬告信出自中山大学学生曾秀夫(又名王立祥,俄文化名卡拉什尼科夫)之手。诬告信的目的达到了,<b>张景曾这位我党的早期革命者,没有牺牲在对敌斗争的战场上,却死于苏共、共产国际对中共内政的粗暴干涉,死于王明等人的诬陷和迫害下,令人何等痛心!</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莫斯科红场无名烈士圣火。</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张景曾被害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许许多多怀念他的人们,原在中共中央工作过的老同志们,党史部门的研究人员都在寻求破解围绕驱散他的谜雾,始终无法了解他被害真相和被害时间。以至于有多种说法在流传,这个谜在数十年时间里成了人们的痛。<br><br><b>张景曾被害后几乎80年过去,“随着苏联档案陆续解密,张景曾被害案终于真相大白。</b><br><br>“<b>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编号为495-225-3096的档案,记载着张景曾在苏联和蒙古的工作经历,以及同米夫、王明的不屈斗争。列宁格勒州圣彼得堡市档案馆馆藏的两卷死亡档案,记载着张景曾被逮捕、审讯、枪杀、平反的详细过程:</b><br><br>“一、<b>逮捕令日期:</b>1937年9月14日,苏联人民内务委员会列宁格勒州国家安全管理局签发了对张景曾的逮捕令,以“日本间谍”的罪名逮捕了张景曾。<br><br>“二、<b>审讯日期:</b>1937年9月15日和1937年11月14日,苏联当局两次审讯张景曾。第一次审讯的审讯员是列宁格勒州人民内务委员会国家安全管理局三处二科科员施瓦涅夫中士。第二次审讯的审讯员是列宁格勒州人民内务委员会国家安全管理局三处二科的副科长瓦特金中尉和国家安全管理局二科的办事员施瓦涅夫中士。苏联当局逼迫张景曾承认是日本间谍,拥护托洛斯基的观点,从事反对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政策,以及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br><br>“三、<b>枪杀日期:</b>1937年12月10日,根据人民内务委员会管理局局长、国家安全一级政委扎科夫斯基1937年12月9日签署的第194023号命令和苏联人民委员会1937年12月8日第413848号公函,由人民内务委员会列宁格勒州管理局巴里卡尔波夫上尉对张景曾执行了枪决,遗体埋葬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列瓦绍夫公墓。<br><br>“四、<b>平反日期:</b>根据1989年1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关于“为1930、40年代至50年代初镇反时期受害者恢复公正的补充办法”,苏联列宁格勒州克格勃管理局刑侦处处长Н.Н.阿弗杜赫中校和列宁格勒州军区副军事检察长、司法中校А.А.卡杰尔纽克签署了平反决议,经列宁格勒军区列宁勋章军事检察长、司法少将О.Л.加乌利留克批准,1989年4月29日为张景曾平反昭雪。<br><br>“<b>在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上,有许许多多像张景曾一样优秀的中华儿女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在张景曾家乡河北省保定革命烈士陵园,已经竖立起张景曾同志纪念碑;在张景曾工作和战斗过的上海与河南等地,都记载了他奋斗的足迹。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历史也同样没有忘记他。</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前苏联杀害张景曾同志档案材料。</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h1><b>四、不忘走过的路</b></h1><br>党史研究评价:“<b>张景曾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对敌斗争经验”“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曾在地方和党中央机关工作,在党内担任过较高职务,党中央对他极为重视,先后两次派他到苏联学习。</b>”<br><br>这一高度评价,为我们后来人指出了张景曾先烈与王明那些号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有完全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b>张景曾具有实事求是的“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完整性,实践性!</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br></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春一摄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这些迥然不同的初心、使命,导致中国共产党省委书记级别的中山大学学员张景曾被米夫、王明等人实施了长达八年的疯狂迫害,英勇牺牲。<br><br>米夫和王明一起不顾一切的反复陷害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历史事实,这些年来已经有许多党史文献和研究反映了出来。下面依据党史文献和研究内容针对性给一点阶段小结。<br><br>1937年12月10日,米夫和王明在前苏联中山大学各种压制、杀害张景曾的历史性下三赖手段,在王明1931年1月7日突击召开的中共中央六届四中全会和在中共中央1937年12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史称“十二月政治局会议”上,<b>两次从苏联回到中国前后的肮脏丑态有充分表现</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王新华摄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研究和了解中共党史的许多文章结论愤怒的说:王明是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教条主义和抗日战争时期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以他为代表的“左”右倾错误曾经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危害,罪孽深重!</b><br><br>在中共早期党史上,米夫一直是王明的后台,王明一直是米夫的帮凶。<br><br>1929年王明和米夫从苏联共产国际回到中国,就是要快速篡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领导权,篡改党的正确路线。现在有关党史资料显示,<b>王明回国后在米夫的无理扶植下,违纪上位江南省委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推行“左”倾教条主义,疯狂排斥异己,把左联36名共产党人告密给敌人,害死很多著名共产党员</b>。<br><br>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作为中共实际负责人的王明吓得迅速逃回苏联。<u>他逃到莫斯科后,又把共产国际中的中共代表团负责人瞿秋白、王若飞、邓中夏都排挤回国,他自己当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在王明错误路线把持下,1933年1月,上海的临时党中央被彻底破坏,只得迁往江西苏区</u>。<br><br>从1929年夏至1937年11月王明两次从苏联回国前后,王忠新《“遵义会议”最伟大之处就是“认错”》文中说,由于变本加厉的推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国仅从“1933年秋到1934年秋,‘中共上海领导机关共被破获14次;中共江苏省委共被破获4次;中共山东省委被破获3次;中共陕西省委被破获2次;共青团中央被破获3次;中共河北、河南、贵州省委和南京市委,各被破获一次。逮捕的中共党员和干部则有24000多人,其中包括中共三任最高领袖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被捕者中,中共中央委员40多人,省市委干部829人,县市级干部8000多人’(《蒋家天下陈家党》)。一年里,全国被捕的共产党员‘自首叛变率’达95%。使得‘破获一处,得到一批供词;再破获一处,再得到一批供词,如此中共在城市中各个秘密机关遭到巨大破坏’,白区党组织几乎百分百地丧失。”在“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下,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放弃横跨三省97个县的全国最大根据地,从1934年10月,开始了“搬家式”长征,中央苏区及大部苏区丧失。随后,湘赣苏区、 湘鄂赣苏区、 闽浙赣(赣东北)苏区、鄂豫皖苏区、 川陕苏、 湘鄂西苏区、湘鄂川黔苏区、琼崖苏区、左右江苏区、闽东苏区、西北苏区、鄂豫陕苏区等12块苏区,也绝大部分丧失。红军长征历经规模较大的600余次战役战斗,5万红军喋血湘江,掩护中央红军纵队突破湘江。8.6万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b>直到遵义会议开始扭转乾坤,仍旧坎坷荆棘重重</b>。<br><br><u>与此同期,在苏联借“中山大学风潮”和“肃反”扩大化之手先后构陷,把张景曾等一批在革命低潮最需要却又被调到苏联学习的一批著名学员都杀害或失踪了!?在苏联完成这些阴谋之后,王明转赴延安,途经新疆又陷害曾经担任过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的俞秀松、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的黄超、红四方面军参谋长、西路军参谋长的李特等,他们最终都被冤杀了!</u><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u><br></u></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王新华摄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1937年11月29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亲临延安机场,迎接从苏联莫斯科归来的王明。1937年12月9日,即王明回到延安的第十天,在延安城内凤凰山麓的一个窑洞中,正式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十二月政治局会议”。在会上,也就是杀害张景曾的同时,王明作了题为《如何继续全国抗战与争取抗战胜利呢?》的政治报告!<br><br>王明在报告中,对中共中央的一些政策方针提出了批评,而且明显就是针对毛泽东的。会上,王明试图重新攫取党内的最高权力,借传达共产国际指示之机,全面发起对党在抗战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批判,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主张,否认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排挤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格局。这从当时会议的一张合照中就能看出来!处于照片C位的是王明。<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1937年12月政治局会议合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尽管这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抗日战争实践相结合的高超智慧和艺术,挫败了王明妄图篡权的阴谋言辞举动,保证了正确路线的实行。这才有了我们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蓬勃发展。<br><br>1938年7月28日,米夫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判处死刑,9月10日执行死刑。王明立即掉头反戈一击米夫。<br><br>1938年8月王稼祥从莫斯科带回共产国际作出的《关于中共代表报告的决议案》,尤其是“以毛泽东为首”的政治信息,为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扫除了障碍,做好了政治准备。<br><br>1938年9月29日到11月6日,扩大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br><br><b>此次会议,克服了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成员的合影。</span></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前排左起:康生、毛泽东、王稼祥、朱德、项英、陈绍禹(即王明);</font><font color="#ff8a00"><br></font><font color="#ff8a00">后排左起:陈云、秦邦宪(即博古)、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font></h5></div><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自1938年召开完六届六中全会后,一直到1945年才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两次中央会议间隔了7年之久!<br><br>中共七大的召开,彻底批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党内错误思想和路线,系统阐明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健康发展,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br><br>而所谓的“钦差大臣”“昆仑山下来的神仙”王明,虽然基本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但也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中共中央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b>”。<br><br>毛泽东同志指出,“总结经验有两点,一是优点,一是缺点”。<br><br>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br><br>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张雁之摄影。</font></h5><div><br></div> <div><br></div><div><b>忠诚之子,黄河英魂!</b><br><br>为什么我们要点赞忠诚之子,因为张景曾始终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br><br>为什么我们要点赞黄河英魂,因为张景曾始终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br><br>从1929年8月到1937年12月,完完整整的8年多,张景曾被王明错误路线毫无道理的迫害了8年多时间。<br><br><b>毫无疑问,张景曾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优秀共产党人,无产阶级革命家。</b><br><br>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成立初期,就参加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研究、宣传,还是两次赴苏联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以及其他众多的知识门类,张景曾长时期的生活,工作,战斗,实践在中国工农群众觉醒斗争的第一线,他是一位典型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基层,从实践,从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第一线走出来的党的实干型实践性负责干部。他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离不开生他养他的中国大地,离不开滚滚东流的黄河之水祖先之源。<br><br><b>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张景曾学习小组报告记录有关“军事问题”的讨论中得出明确答案。在零零星星不多的话语中,他指出:“军事是次要的,应先着意农工”。</b>这是典型的从工农实践活动当中走出来的革命先驱领导人说出来的有理论的话,有实践份量的指导思想。在张景曾被迫害8年多的过程中,他反反复复的要求回到祖国实践中来,但是始终都被毫无道理的留滞于、下放于异国他乡,就是不允许他回国干实际性的工作,付出了毫无意义窝窝囊囊的牺牲。这到底是为什么呀?这样的过程让笔者感到异常愤怒!<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李晋宏提供抗战文物照片。</font></h5><font color="#ff8a00"><br><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西省左权县上武村194O年鲁艺学校旧址墙上画的原图。</h5></font><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曾经默默无闻的张景曾,整整八年多同一时光的缩影,却反映出一名正义担当的早期共产党员与井冈山根据地的遭遇,长征漫漫征途的艰辛,即将胜利会师时陕甘宁边区多少一线负责同志被整肃关押的境遇多么相似,命运相关……</b></div><div><b><br></b></div><div><b>徐向前元帅曾经回忆这段历史时痛心疾首的说:“被肃掉的大都是有能力、有作战经验、和群众有密切联系的最早革命的领导人,令人痛心。”</b><br></div><div><b><br></b></div><div><b>通过本文,能够让让读者感悟到路线、道路、信仰的重要性。而且这个重要性是千千万万的先烈们用鲜血和信仰换来的。说到底,我们用老前辈的信仰和牺牲来对比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低级趣味的乱象,我们是会明白,真正的高大上确实是来之不易。我们也会很骄傲的看待认识自己为什么敢于高大上而不会趣味世俗。</b><br><br><b>我们后人应该多么感谢革命危难关键时刻有了遵义会议精神,有了照金精神,有了延安精神,有了太行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有着多么共同深刻的科学内涵,其中最基本的内容就有:不怕牺牲、独立自主、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b><br><br>中<b>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为了工农大众的,是为人民服务的!<br><br>“唯有牺牲多壮志,<br><br>“敢叫日月换新天。”<br><br>张景曾和无数先烈的革命历史、瞬间征程,波涛汹涌,刀丛林立,前仆后继,壮烈中华!</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br></b></div> <div><b><br></b></div><b>百年奋斗,我们党坚持从总结历史中开辟未来,科学分析和把握历史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把党领导人民开展的伟大社会革命不断推向前进,绽放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辉煌。</b><div><b><br></b></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王新华摄影。</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前辈们风华正茂!峥嵘岁月!!英俊挺拔!!!<br><br>前辈们的理想信念永远在我们的心中燃烧!!!</b><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br></div><font color="#ff8a00">1964年9月5日,叶剑英元帅邀请军队各大单位领导到军事科学院直观教学研究馆参观指导。</font><div><br></div></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前排右起:韩双亭、高体乾、宋时轮、吉合、叶剑英、钟期光、阎揆要。二排左起:高锐、狄克东、余广文等老同志们离休时合影。</font></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许多老前辈们在一起。</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老同志与河南党史办同志在北京座谈。</font></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李小列提供</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前右三张盘石,右五李雪峰,右七谷景生,右八陶鲁茄,右九李琦,右十李伟。后右一王泓,右二冀雨,右三师文英,右七刘华,右十二杨珏。</font></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r></font></div></h5> <div><br></div><div><b>一切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永垂不朽!<br><br>革命前辈们永远鼓舞我们前进!</b><br></div><div><br></div> <font color="#ff8a00">感谢朋洋提供和修复罕见照片,感谢韩伟、李小列、张雁之、王新华、刘红森、马正、李晋宏、张春一等同志提供照片!</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