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597号原清心中学现市南中学</p><p class="ql-block">清心中学1860年建,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及其夫人创办,原名娄离华学堂。1880年改为清心书院,1908年更名上海市私立清心中学,1953年改名上海市南中学。</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597号原清心中学办公楼</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学校在上海党组织领导下打响了上海中学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炮。好几栋学校办公楼已有一百多年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校长办公室、教导处都在这里,</span>至今维护得很好。因为是教会学校,教会建筑的风格很浓重。</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597号原清心中学科学馆</p><p class="ql-block">原名蟾芬堂,1937年张氏家族为纪念校董张蟾芬捐资4万银元兴建。内设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该校培养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育家郭秉文、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夏瑞芳、漫画家丁聪等。</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597号原清心中学图书馆奠基石</p><p class="ql-block"> 学校图书馆墙基下的一块奠基石还在,奠基石记录了这座图书馆是1947年建造的。当时的董事长是应书贵,校长是王心康。</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597号原清心中学图书馆原名石麟堂,1947年张氏家族出资建造,以纪念张石麟校长。馆内名贵图书《哈佛丛书》(原版)、《大英百科全书》(原书)等系张校长生前赠捐,均在“文革”中烧毁。图书馆隐在树丛中,很有诗意。</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650号市八中学原清心女校</p><p class="ql-block">上海市第八中学的前身是清心女子中学,初名清心女塾。从1861年—1926年学校一切行政权由美国人掌握。</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650号市八中学原清心女校</p><p class="ql-block">清心女校1861年创建,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与夫人创立的女校,自任校长。两年后,得西商捐赠,始建校舍。1906年清心女校举行第一届毕业仪式。1918年定名为“清心女子中学”。</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650号市八中学原清心女校</p><p class="ql-block">1927年开始由中国人任校长,第一、二任校长先后为张石麟和张蓉珍。1953年改名市八女中,1967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兼收男生,</span>改名市八中学。1978年后批准为区重点中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650号市八中学原清心女校</p><p class="ql-block">原清心女校是当时上海著名女校之一。校内由4幢楼宇组成四合院布局,中央部位有草坪。主楼1933年竣工,青砖清水外墙,勒脚、窗楣饰假石。</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650号<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市八中学</span>原清心女校东大楼</p><p class="ql-block">东楼南部<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21年</span>建成,中学部迁入。地皮是长老会所购,建筑费为校友捐助、美国友朋资助,被认为是“宏敞之校舍”。东楼南部开始建造时,学生179人、幼稚生50人。</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650号<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市八中学</span>原清心女校东大楼</p><p class="ql-block"> 1948年东楼北部落成,东大楼镌刻在墙面的“众材集构”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650号市八中学原清心女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1930年得美国友人捐助巨款,北大楼落成。“矞丽堂皇,美奂美仑,为全校最伟大之建筑物”。北大楼落成时中小学部442人、幼稚生70人。</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650号原清心女校1935年奠基石纪念碑</p><p class="ql-block">北大楼奠基石上面写着创办人教士范约翰的夫人玛丽·范约翰。</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650号原清心女校北大楼现市八中学</p><p class="ql-block">北大楼南门前孙中山塑像是孙中山孙女55届毕业生孙穗芬捐赠的。她母亲叫蓝妮不是孙科的原配。孙穗芬要在全球捐赠100座孙中山塑像,这是唯一的金像。</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650号市八中学原清心女校南大楼</p><p class="ql-block">1923年南楼建成。因清心男校亟待扩充,男女两校同门及友朋捐助建筑,为第二大宿舍。</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650号市八中学原清心女校南大楼</p><p class="ql-block">1932年由师生募资建造,共三层。大楼供教职员工及学生寄宿。</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675号清心堂</p><p class="ql-block">清心堂原名"上海长老会第一会堂",1860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成立</span>。 不久美国差会开办清心书院,该堂做礼拜就在书院内。信徒大多是书院的教职员工、家属和学生。</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675号清心堂</p><p class="ql-block">清心堂初创阶段,堂牧由清心书院院长范约翰兼任。1919年清心堂从清心学校迁出,择今址建造新堂,1923年落成。新堂的礼堂建筑平面呈独特的"人"字形。</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675号清心堂</p><p class="ql-block">清心堂曾办有清心中学(今市南中学)、清心女中(今市八中学)、圣经学院和普益社,1958年成为南市区联合礼拜场所。1979年9月9日举行复堂礼拜,信徒以劳动人民为主。1992年进行大修,同时新建二层楼小礼堂。</p> <p class="ql-block">陆家浜路675号清心堂</p><p class="ql-block">圣堂楼下,自正门至圣台间距离较短而两翼呈直角又如扇形向左右延伸较长,早期为男女分开做礼拜。楼上楼下无一根柱子,平顶高悬,地面自边门至圣台略呈波形,在建筑上颇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普育西路105号原新普育堂现上海公益新天地</p><p class="ql-block">新普育堂前身普育堂是上海道台应宝时1867年为解决难民问题,在上海开设的一个官民合办善堂。新普育堂曾是民国时期上海最大的留养类慈善机构。</p> <p class="ql-block">普育西路105号原新普育堂现上海公益新天地</p><p class="ql-block">老门楼1911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始建</span>,实业家陆伯鸿被委任为普育堂堂主。普育堂因房屋不敷使用,1912年陆伯鸿利用拆除下来的旧上海城砖,另建新普育堂首批五排大楼房。</p> <p class="ql-block">普育西路105号原新普育堂现上海公益新天地</p><p class="ql-block">1912年8月新普育堂开始建设 ,1913年竣工使用,建有楼房13幢。1928年5月南京中央政府批准了上海实业界提出的在上海举办“中华国货展览”的申请,陆伯鸿提出免费提供新普育堂作为展览场地。</p> <p class="ql-block">普育西路105号原新普育堂现上海民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中国自古就有安民立政之说,宋代开始使用民政概念。五十年代民政局正式接管新普育堂,更名为上海市育儿院。1964年7月新普育堂最终更名为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并于2001年整体搬迁。</p> <p class="ql-block">普育西路105号原新普育堂现上海民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除了老门楼外,三排砖房及多栋建于二、三十年代的老建筑保留下来,比如民政博物馆。葱郁古树和红楼砖墙相互乎应,光影错落之间又有鸟鸣之声不绝于耳,一派古朴典雅的海派风情。</p> <p class="ql-block">普育西路105号原新普育堂现上海公益新天地</p><p class="ql-block">“普育”已不是昔日的收容之所,2013年“普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历经上海市民政局四年的筹备与改造, 重新以“公益新天地”之名吹响公益集结号。“老小孩”总部也在这里办公。</p> <p class="ql-block">民政博物馆展品之一</p><p class="ql-block">越剧演员戚雅仙国民身份证申请书</p> <p class="ql-block">民政博物馆展品之二</p><p class="ql-block">陈毅任命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