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唐宋高古砚断代,向来是收藏界中的一个大难题。因为绝大多数唐宋时期的古砚既没有人名,又沒有年款,且多为出土之物,并非象传世砚一样流传有续。所以,通过对砚的样式考证,为其判断制作年代,便成了为高古砚断代的主要依据。以样式断代依靠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宋代以来的各种文献专著史料,例如宋初苏易简的《文房四谱》,米芾的《砚史》等等论著;二是根据近几十年来出土的有明确考古记录的唐宋古砚实物佐证。通过史料与实物的相互印证,从不同侧面求证砚式的年代。在此以两方晚唐五代时期的古砚为例,试以求证断代:</p> <p class="ql-block"> 一,箕形歙砚:</p><p class="ql-block"> 此砚为歙石制,身长14公分,高3.5公分,砚首宽7公分,砚尾宽10.5公分,中间束腰,首尾呈弧形,为凤字形砚堂。砚池前后呈斜坡状,靠前三分之一处有一条底部摺痕。砚侧四边大角度的下收内敛。砚背斜直,后部有两只矩形砚足,与前底形成三足鼎立状,为凤字池箕形砚。</p><p class="ql-block"> 此砚与在安徽巢湖市的唐代伍钧墓中出土的紫红色箕形石砚的样式和尺寸均相类似。此墓葬于晚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宋代佚名作者的《端溪砚谱》中载有砚式50种,其中就有“有脚凤字”砚式。由此可以推定,此砚的制作时间不会晚于晚唐五代时期。</p> <p class="ql-block"> 二,箕形端砚:</p><p class="ql-block"> 此砚为端石制,身长15公分,高2公分,砚首宽6.2公分,砚尾宽8.3公分,中间不束腰,直线下拉。砚池斜坡底部靠前有一条摺痕,四侧除砚首下部外三侧内收下敛角度很小。砚背斜直,后部有两只梯形长方足。</p> <p class="ql-block">(湖南长沙出土的五代时期箕形石砚)</p> <p class="ql-block"> 此砚与1964年湖南长沙市郊出土的五代时期墓中箕形石砚相类似,砚堂的摺痕更靠近砚首。砚身的斜直不束腰,已脱离了唐代的凤字形样式,更接近于宋代的箕形砚式。故此推断此砚制作的时间应不会晚于五代时期。</p> <p class="ql-block">(宋代制澄泥箕形砚)</p> <p class="ql-block"> 从上述两方砚式的考证看,作为唐代主流砚式之一的箕形砚式,砚堂中的底部摺痕,中间束腰的凤字形砚堂,以及砚侧四边的大角度下收内敛都是唐代箕形砚式的重要标志性特点,越是临近晚唐五代时期,这些特点便越是弱化,摺痕靠前,束腰消失,四边内收角度变小。以至到宋代制箕形砚时,砚堂中的摺痕完全消失,四侧内收的角度更小,砚池的前后双向斜坡变成了一面斜坡的淌池状。</p><p class="ql-block"> 砚式历代多样,但都有主流样式,而主流样式又都有不同的形式变化,最终变化出另一种新的样式。这反映着砚式中承载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变化,收藏者则不可不查,特别是在当下仿古制品遍及市场的情况下,极易被误导,仅以此文供藏家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