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的知青46周年,纪念日而作

刚正行摄

<p class="ql-block">  46 年前的7月18日,刚满18周岁我和一批青年学生,满怀革命豪情,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子妹,告别了母校,毅然决然地加入上山下乡的行列,走上“五、七”道路。</p><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18日,娇阳似火.晴空万里。吉林省大安县城里万人空巷,县人民体育场红旗了飘飘,欢送下乡知青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人们有组织的高喊口号、挥动彩旗、敲锣打鼓夹道欢送我们这批热血知识青年。</p> <p class="ql-block">  集体户是经过组织上同意在下乡前每个户员都是自愿选择组建而成的。我们18名男女户员(10女、8男)坐在一辆卡车上,每个人都是大包小裹的,包括行李、脸盒、暧瓶和衣物等。父母单位为子女统一订做长方型木箱,那个年代是最讲究的家俱了。我记得木材是水曲柳的实木,刷的是清漆,也叫“亮油”,木纹像水波纹似的,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卡车驶向公路后,车上的女同学就己经哭成泪人了,有的哭出声来,有的哭的眼睛都肿了,有人说像金鱼眼似的。我当时心情也很难过、也想哭,但还是把眼泪藏在了眼底,“男儿有泪不轻弹”吗。也可能当时受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主人公李玉和的影响,“要挺住、要坚强、光辉照儿永向前”、“雄心壮志冲云天”。现在想想看,刚刚18岁的我是多么坚强。当年,家庭条件和现在不能比,但是也都是城里长大的呀,上学读书,没有离开过家。这回真是离开父母了,离开兄弟姐妹了,离开左邻右舍了,生活全部都要靠自己了。再有就是下乡知青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生活的地方是偏远贫穷的农村,不但人生地不熟的,而且各方面条件艰苦。到农村就是艰辛而原始的体力农耕劳作与生活。想到这些,能不哭吗?能不想念父母吗?能不想念兄弟姐妹吗?</p> <p class="ql-block">  汽车渐渐离开了喧闹的县城,驶入长白公路,往安广镇方向开去,这段柏油公路当时是三级路水平,道路窄、面不平、弯道多,过了安广镇往大岗子公社方向就是乡村土路了,尘土飞扬。有很多家中兄弟姐妹同车来送行,我妹妹就是其中之一,她小我5岁,怀着好奇心和牵挂把我送到公社,参加了公社欢迎大会吃完饭后就坐送我们的汽车回城了。</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间不久,我们参加了“出民工”修建公社“八一渠”的劳动,这可真是从未经历过的一场“硬仗”。吃住在一个叫抱玛吐的自然屯子,记得我们住的是一户农民家的土仓房里,地上铺上干草行李存放在上面睡觉。修水渠主要是人工挑土方,每人一付扁担挑土篮子。修水渠的是早上三点半,晚上干不见,中午现场睡一觉,一天要吃5顿饭。劳动口号至今我还记得:“挑土篮,迈大步,当天任务当天完,当天不完打夜战,夜战不完连轴转”。</p> <p class="ql-block">  我在农村最困扰的一件事,就是怕“跳蚤”,这个黑黑的小东西白天隐藏在坑席缝里,夜间人们睡觉时出来咬人,我皮肤不和,特别怕蚊虫叮咬,尤其是被“跳蚤”咬上,身体成片的红疙瘩,痒痒难受,用手挠就起水泡,挠破了就冒水感染,就是必须抹红霉素软膏⋯</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第一年仍然享受城里居民的待遇,吃供应量。集体户按人头每月1斤大米、4斤面、半斤葵花油,其余是限量的粗粮。这样集体户在人员齐全的时候吃一顿大米饭,也就是说30天左右才能吃一顿大米饭,大家就像过节一样饱歺一顿。</p> <p class="ql-block">  46年前,我曾经戴着大红花,站在大岗子人民公社的礼堂讲台上,代表76届知青信誓旦旦“扎根农村一辈子”,用纯真的面容笑对人生,用青春挥洒劳动的汗水和“甘撒热血写春秋”。</p><p class="ql-block"> 46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现在已年过60,花甲之年。三年知青生活,我体会了农村劳动的艰辛,尝试了知青生活的酸甜苦辣⋯“知青”已经成为历史,离现实的生活越来越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