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辑:严荣富</p><p class="ql-block">口述:严荣富,吕希勇,管秋惠,梦晓,陆解纯,郑哥,向明,张长华,刘盛茂</p><p class="ql-block">摄影:吕希勇</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千秋</p><p class="ql-block">演唱:朱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伐龙潭大战主要三巨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桂系军阀李宗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桂系军阀白崇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奉系军阀孙传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伐龙潭战役战争背景</p><p class="ql-block">1926年(民国15年),北洋军阀巨头孙传芳,身居南京,割据东南地区。后北伐战起,国民革命军围攻南京,孙传芳率残部北窜。</p><p class="ql-block">1927年,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史称"宁汉分裂",形成汪精卫、唐生智、张发奎等人为首的武汉政府,蒋介石、李宗仁为首的南京政府,两个政府。双方为争夺正统权发生激烈争斗,差点发生战争,后达成暂时妥协,继续组织北伐。</p><p class="ql-block">1927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桂系第七军北上攻入山东境内,驱逐张宗昌、孙传芳等军阀。同时,武汉国民政府也派兵北伐,攻入河南境内。7月,汉方派出唐生智、程潜、张发奎等部队,东进进攻宁方。桂系将第七军调回南京附近,防范汉方进攻。第七军南调后,徐州失守。8月,蒋介石亲自指挥的徐州战役失败,孙传芳军兵临长江。与此同时武汉方面的唐生智也正沿江东下,到达安庆。宁方腹背受敌,形势危急。之后,桂系与何应钦以与汉方和谈为借口,迫使蒋介石通电下野。宁方一面与孙传芳军隔江对峙,一面派李宗仁赴庐山与汉方会谈。会谈结果,掌握兵权的唐生智拒绝停止东进,但谭延闿、孙科两人同意与李宗仁前往南京,以示和解。孙传芳趁机率军渡江,以抢在唐生智之前占领江南。</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24日,在北伐军的进攻下,退守江北的军阀孙传芳,集中了11个师又5个旅的兵力,从南京至镇江的江面上渡江,先后攻占栖霞山、龙潭等地。26日,孙军与北伐军在栖霞山展开激战,北伐军一度失利,驻守南京的李宗仁、何应钦,命白崇禧率部自镇江救援。8月30日拂晓,北伐军和孙军在龙潭爆发激战,至当天下午,孙军溃退,北伐军克复龙潭。31日凌晨,孙军再次反扑,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均抵达龙潭指挥,顽强阻击孙军。至当天下午,孙传芳军队三面被围,孙传芳只身逃往江北。</p><p class="ql-block">此役,6万余孙传芳军,战死和淹死约4万余,被俘2万余,孙的主力几乎消耗殆尽,孙传芳再无力南侵。北伐军在此次战役中,也伤亡八千余人,仅仅黄埔5期学生,阵亡达500人之多,战况激烈程度,由此可见。</p><p class="ql-block">折叠编辑本段战争准备</p><p class="ql-block">折叠东线战况</p><p class="ql-block">由于通讯断绝,南京方面无法指挥龙潭以东的第一军部队。幸运的是,当时白崇禧为筹集军费前往上海,但因金融巨头拒绝合作,无果而返。在返回南京途中,白崇禧得知孙军南渡,于26日清晨3时占领龙潭车站,宁沪交通初切断。</p><p class="ql-block">白崇禧停止前进,在无锡下车,用车站的电话命令驻宁沪路东段的第一军第十四师师长卫立煌就近率部向龙潭反攻,同时命令正自常州开往杭州的第一军第二师刘峙,回师增援。卫立煌奉令后率部赶往龙潭,于26日晨将孙军逐出龙潭车站。但孙军仍据守江边,掩护大军陆续渡江,向国民革命军反攻,国民革命军渐有不支之势。白崇禧得讯,自无锡赶往镇江坐镇指挥,并檄调驻沪杭路的第一军第一、第三、第二十一等师,星夜驰援。</p><p class="ql-block">8月28日晚,龙潭再度失守。孙军攻势极猛,孙传芳也亲自渡江,到龙潭水泥厂坐镇,指挥督战。第一军第二、第十四两师寡不敌众,纷纷后撤,几至溃不成军,第二师师长刘峙负伤。</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战场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刻,胡宗南率第一师两个团适时赶到龙潭前线,陈诚部第二十一师的第六十三团及顾祝同第三师一部等也从苏州、上海一线赶到龙潭投入战斗。东线南京政府军力量大增,形势开始好转。</p><p class="ql-block">折叠西线战况</p><p class="ql-block">25日午夜,孙传芳军在南京以东登岸成功。当时恰逢蒋介石嫡系第一军部队换防,原防军未等替换友军到达,便先行离去,以致孙传芳部队兵不血刃就占领了二十二师阵地。孙军占领二十二师阵地后,又向乌龙山第七军阵地进攻。第七军事前未听到枪炮声,突然遭到右翼友军阵地方向的袭击,仓促应战,乌龙山炮台七座,竟被孙军攻占四座。天亮后,孙传芳援军大至,向第七军阵地冲击,势极猛烈。</p><p class="ql-block">第七军副军长(一说为军长)夏威亲自督战,向敌逆袭。激战至午,将所失炮台全部夺回,并继续向东扫荡,经过拉锯战,克复栖霞山,交还第一军防守,第七军撤回原防。孙传芳军向称能战,此次背水为阵,破釜沉舟,更具有进无退的决心,数度与第七军肉搏,均被击退。不料,第一军二十二师栖霞山主阵地又被孙军攻陷,第一军向南京后撤,孙军跟踪追击,绕出第七军右侧,有包围第七军之势。</p><p class="ql-block">李宗仁见情况紧急,电令夏威自乌龙山阵地向东出击,夺回栖霞山一部分阵地。孙传芳军遂停止深入,回据栖霞山,居高临下,俯射仰攻的第七军。26日,南北双方在栖霞山麓一带高地反复冲杀一昼夜。孙传芳军据险死守。第七军第一、三两师更是有进无退。战场上炮火弥漫,双方尸体狼藉,战况之惨烈,为北伐史上所仅见。激战至27日清晨,栖霞山麓一带的高地悉为第七军攻克。孙军残敌数千人退据山顶,死守待援。第七军乃将栖霞山合围,继续仰攻。</p><p class="ql-block">孙军据险死守,居高临下,枪炮齐射,加以檑木滚石,一时俱来。第七军在李明瑞师长亲自率领之下,攀藤附木,奋勇冲锋。当时有数艘英国军舰停泊在长江中,见孙军退到绝顶,情势危殆,悍然以十英寸的巨炮,向爬至半山的第七军轰击。一时炮声隆隆,烟雾蔽天,山顶孙军视界不清,俯射效力反而大减。李明瑞趁机率军于烟幕中一鼓作气,冲上山顶,将山顶上的数千敌军俘虏。栖霞山攻克之后,在乌龙、栖霞一带渡江的孙军被全歼,第七军也伤亡惨重,急需休整。李宗仁命令夏威将第七军撤回乌龙山原防,再次将栖霞山防地交还第一军防守。28日,西线的栖霞山第三次被孙军攻占。第一军溃散部队麇集南京城外麒麟门一带,混乱不堪。</p><p class="ql-block">孙军便衣队已在尧化门一带出现,南京闻风震动。政府机关、党部、报馆纷纷将招牌取下,各人摒挡行李,准备逃难。南京城内一片混乱,人心惶惶。武汉方面派来的谭延闿、孙科两先生,一夜电话数起,向李宗仁探询战局。谭氏惊慌地问李宗仁说:"德邻先生,你莫要把我们请到南京来当俘虏呀?" 当夜,李宗仁严令夏威督率所部,再度向栖霞山出击,限期夺回。29日晨,李宗仁发现何应钦正命人收拾行李,准备逃跑,便严辞阻止,将其带到军事委员会,与李烈钧等商讨指挥反攻大计。何应钦一再推说他的第一军不能打了。</p><p class="ql-block">李宗仁让他将第一军暂时调离战场,让桂系第七军与第十九军,除留少数部队监视河面外,其余一齐向东出击。正好,白崇禧也从镇江拍电报来,约南京方面迅速出击,与东线部队夹攻孙军于龙潭。当日,第七军第三次将栖霞山夺回后,仍交第一军防守。不久,栖霞山又被孙军夺去,李宗仁遂令第七军与第十九军再度向栖霞山进攻,并占领之,不必再交予第一军。同时以军委会名义致电白崇禧,约定30日东西两方同时向龙潭之敌反攻。长江水战情况战斗打响后,海军总司令杨树庄态度不明,孙军能安然渡江与海军之暧昧态度有很大关系。</p><p class="ql-block">白崇禧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从无锡打电话给杨树庄,要他开出舰队守住渡江口,切断孙传芳军后援。白强调,孙之势力终将被歼灭,海军如不努力,将来一定要追究责任。杨说舰队绝无不尽责之事,并派通济舰至镇江。白崇禧命令政治部主任潘宜之带了一排宪兵到通济舰督战,炮击渡江敌兵。其他军舰见通济舰已经表明态度,也纷纷向孙传芳军开炮。孙部渡江后,海军态度明朗,切断孙军补给,这是孙军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折叠三路会攻</p><p class="ql-block">29日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确定反攻计划后,何应钦派员持军委会命令到南京城郊,制止第一军退却的部队,并通令第一军即刻准备反攻。</p><p class="ql-block">30日拂晓,国民革命军全线反攻:(1)桂军第七、十九军各两个师,由夏威、陶钧指挥,自栖霞山向东进攻,沿铁路及江边前进,目标为龙潭镇及青龙山、黄龙山的敌军阵地。(根据是李宗仁的回忆。张文鸿将军的回忆,是第七军三个师、十九军陶钧师,统归夏威指挥。白崇禧回忆说胡宗铎与他一起前往上海,因此张文鸿的回忆也可能是准确)。(2)何应钦亲自指挥第一军的第二、第二十二、第十四师的一部,自东阳镇向龙潭进发。(3)白崇禧指挥东线的第一军第一、第三、第二十一等师向西攻击。三路大军会攻龙潭。此时孙军已渡江的部队,和栖霞山等地溃败之敌,约六万余人,被压缩于龙潭一隅。依据龙潭以西的黄龙山,以南的青龙山、虎头山,和东西的大石山、雷台山等险隘,凭险据守。孙传芳驻节水泥厂,亲自督战。其悍将李宝章、上官云相、梁鸿恩、崔锦桂、段承泽、郑俊彦等都在龙潭前线指挥。孙军官兵俱带数日干粮,船只在部队渡河后,悉数开往北岸,以示全军有进无退的决心,准备背水一战。在国民革命军于30日晨发动拂晓反攻时,孙军也全线逆袭。龙潭周围数十里地,炮火蔽天,血肉模糊。孙军据山顽抗,深得地形之利,国民革命军因是仰攻,死伤极大,尤以陶钧师进攻青龙、李明瑞师进攻黄龙的争夺战最为惨烈。下午15时,李明瑞师攻占黄龙山,陶钧师梁瀚嵩团攻占青龙山。桂军乘胜追击,李明瑞师第三团攻克龙潭车站,陶钧师梁瀚嵩团攻占龙潭镇。孙军退至铁路以北、长江以南的村落中固守。31日清晨5时,国民革命军正在部署进攻,孙传芳军忽然反攻,来势极为猛烈,炮火几乎摧毁了整个水泥工厂。桂军与第一军联手出击,重新控制了龙潭车站和龙潭镇,孙军被压迫在龙潭以北不满7、8里的江边,已无回旋余地,孙传芳率少数将领坐小火轮撤到江北,剩余士兵大部分被包围缴械。折叠编辑本段战争经过白崇禧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于5月初令所部各军分途渡长江继续进行北伐。胡宗南所在之第一师由第二路军总指挥白崇禧指挥,于5月13日自慈湖镇渡过长江北进,先后攻占江浦、全椒、界首、滁县、乌衣、沙河集、张八岭,经蚌埠进抵陇海线。从1927年6月23日开始,北伐军分三路攻入鲁南。就在这时,国民政府北伐军方面,宁汉矛盾加剧,7月上旬,武汉方面军队向下游进逼。蒋介石急调第七军等部西上防堵,使北伐军在鲁南的攻势顿挫。北洋军孙传芳、张宗昌各部队乘势反攻,于1927年7月24日夺回徐州,8月初打退北伐军的反攻,8月8日开始由徐州一线分两路南下。北伐军连战失利,被迫后撤。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在内部矛盾逼迫下宣布下野。8月17日,以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为首的南京军委会发布命令,是日将长江以北所有部队撤至长江南岸,凭江扼守。孙传芳军旋即跟踪追至长江北岸,8月17日,前锋一个旅抵达南京江北的浦口,与南京守军隔江对峙,并互相炮击。胡宗南所在的第一师在8月中旬经由瓜洲渡过长江,奉令调往杭州驻扎,担任护卫沪杭铁路线的任务。这时胡宗南奉命不再兼任第二团团长,到第一师师部专任副师长。因师长邓振铨久假未归,胡宗南遂代师长职。李宗仁1927年8月25日,胡宗南率第一师进驻杭州约十天,忽然接到军委会的急电,命令他立即率第一师从杭州出发,紧急驰援镇江龙潭一线,参与堵截"围歼"南渡偷袭的孙传芳军队。 原来孙传芳军在8月中旬反扑至长江北岸后,进行了不到十天的准备,于8月25日夜至26日拂晓,乘长江江面大雾弥漫,指挥所部八个师六个混成旅约七万多人,在南京下游到镇江之间数百里的长江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偷渡,获得成功,迅速攻占了龙潭与栖霞山一带的阵地,截断了沪宁铁路,接着向两翼扩展,向西威逼南京,向东迫近镇江。孙传芳亲自过江指挥,在龙潭水泥厂设指挥所。孙传芳为示破釜沉舟一举夺回江南之决心,下令"凡运兵完毕之船只一律调回长江北岸由大刀队看管,颇有济河楚舟背水一战之壮志。"孙传芳军倾全力偷渡长江截断沪宁线威逼京、镇,震动了南京政府。当时,南京政府所辖各军,以李宗仁的第七军与何应钦的第一军为核心,沿长江布防。其中第七军防守南京东西沿江各阵地;第一军则驻防从镇江到上海、杭州的铁路沿线各地。南京政府军委会的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除令驻防南京与镇江的部队从东、西两面围堵外,又电令到达杭州第一师师部时,第一师师长邓振铨久假未归,胡宗南乃以副师长的身份率领全师从杭州紧急出发。8月29日午后一时,胡宗南率该师第二、第三两个团先行赶到龙潭前线。这时,孙传芳军已渡江南犯三天多时间,与南京政府军在龙潭、栖霞山一线展开了激烈残酷的血战,反复冲杀争夺,栖霞山与龙潭主阵地两度易手。双方都伤亡惨重,枪炮声日夜不停。孙传芳军是北洋军阀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劲旅。此次孙传芳本人亲临前线指挥,因而孙军作战十分勇猛与顽强。在8月29日凌晨,龙潭主阵地第二次被孙军攻占。国民政府军在镇江一翼的东线部队前敌总指挥、第二师师长刘峙负伤,"第二、第十四两师因众寡不敌,纷纷后撤,几至溃不成军。栖霞山也为敌三度攻占。我方溃散部队麇集南京城外麒麟门一带,混乱不堪。……南京城内一片混乱景象,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就在这战场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刻,胡宗南率第一师两个团适时赶到龙潭前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严荣富的口述(1)——龙潭南山顶上的北伐遗迹探影:</p><p class="ql-block">发生在1927年的“龙潭战役”中外传名,这场历史上的久远战事虽已载入史册,但在我们这些老人的心中还没有留下什么直观的感觉。因为这几年有一批负责任的年轻的后生们抛开国共两党的恩怨,开始挖掘古镇龙潭500年的历史,乃至近代的龙潭故事,这让我想起了年青时遇到的见闻:</p><p class="ql-block">1965年秋天,我在龙中68届参加66届三(4)班团支部的团活动,当年团支部活动喜欢在野外开,当时以徐建为首的几个老兄提议到龙中大操场南围墙以南的南山顶上去会,我记得当时有朱泽华,徐亚男,郭平等一同爬上南山去开会。团会结束,我们这些嫩头小伙喜欢在山上找山花等药材,当我与徐建等人走到南山顶西方向时发现草丛开阔地上有圆形的石圹,这些用废石板围起的圹直径有二米多,大概有80公分高,圆形石圹留有一缺囗进出,按我们当时不到20岁年龄孩子的估计自言自语道:这肯定是打仗用的掩体!发现的这一古迹当时只在脑海里留存,再也没有当做什么奇迹去弦说。</p><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过去了,从年青到中年再到老年的岁月中,因为忙于生计,再也没有时间去二次光顾南山顶上的“石圹掩体”。</p><p class="ql-block">在我下乡后的文革年代,在家乡龙潭也听门囗邻居“福亚”在南山顶上路过挖药材也提及此事,他说的更弦乎:在掩体旁找到“药材山花”时挖到深处发现机枪弹壳的事,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年轻,不善于发现(也不知晓)龙潭曾经发生过如此惊天动地残烈的北伐大战!也不曾想过桂系军阀白崇禧与奉系军阀孙传芳在此枪弹火涌,炮火连天地在古镇龙潭的这片土地上生死一博!</p><p class="ql-block">自龙潭著名文学作家管秋惠撰写出版(龙潭)一书后才加深对龙潭历史的了解!此时我才知道:年青时发现的南山顶上的“石圹掩体”就是北伐龙潭战役遗留下来的战争遗迹,此处遗迹对研究龙潭近代史有着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可惜时至今日,那些战争遗迹仍被荒树烂草掩埋在山顶之上,经历寒暑风雨,再无人去瞻仰观光!革命先烈的业绩的光彩被荒草丛埋没了。</p><p class="ql-block">前几年我突发奇想,想上南山顶上去再“考察”一次,举目向山路望去,杂草荆棘丛生,望而却步,无路可走,且我的老腿也不给力,只好叹气作罢!</p><p class="ql-block">龙潭南山顶上的“古战场”,心中的北伐古迹,我们的子孙还会想到这一堆“乱石”吗?要打问号了!龙潭先烈的业绩事迹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中还能传承,继往开来有人吗?我想:会有的,我们的后代将会对龙潭的历史挖掘的更深更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严荣富囗述(2):关于1927年的北伐龙潭之战在我小时侯经常听邻居李奶奶说过:逃荒来龙潭的李奶奶出生河南,1910举家从河南逃荒至龙潭东大埂14号安家落户,1927年龙潭发生北伐龙潭大战时,李奶奶当时24岁,生有四个儿女,大战发生时,她拖儿带女躲进龙潭采石公司西一黄土洞里有十天时间,直等到大战枪声稀疏时才敢出洞,只见龙潭南山,礼堂山上山下到处是士兵尸体,回到便民河东大埂的家时看到:河里的尸体飘流了三天三夜,河水都染红了,据当时坊间传说:大战双方有近十万多人死于这场战争。</p><p class="ql-block">直至90多年后的今日才知道:当年发生在龙潭这片土地上的战争就是:北伐龙潭战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吕希勇:龙潭南山顶上六十年代确实有类似战场上的掩体,在南山最高峰有一处较大的掩体直径约3米左后从山顶向西也有一处用乱石圈磊的类似掩体,从山顶往南边山下看还有多层石块磊的一个个平台我刨山花时在那此乱石堆里也确实捡到过腐蚀很严重的子弹壳,这些类似掩体的石堆当时在我父亲看的炸药库东北角的山凹里最多大约有二、三十处从山脚直到半山腰,对这些垒的很规矩的石堆我曾问过住在当地的老人他说是当年和奉军打仗时留下的,至今我也还不明白奉军是什么军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曾经是北伐龙潭战役的主战场,有多少革命先烈在此为推动北伐胜利而献身于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潭)一书作者,作家管秋惠:奉军是东北的,以张作霖为代表。孙传芳那时是五省联军总司令,龙潭战役失败后,往北逐步溃退,投靠直奉军阀,后来在天津吃斋念佛,被人刺杀而亡。我也没什么历史知识,主要是关注龙潭战役,势必要看这个战役的前后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梦晓:@香樟树 :</p><p class="ql-block">我依稀记得,那个南山~山南向下约1/3半山腰处,有1~2条用不规则的青石板材垒砌的约半人高、类似于俺体(战壕)的“建筑物",西至盘龙山“尽头”,东至“老虎山洼”山间,绵延望不到头……据我听到的只言片语,说是“当年岳家军抗击金兵的古战场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上山砍柴、挖药材,还几次爬上去玩过呢……</p><p class="ql-block">后来好像那个遗址没有了。我十几年前又去过一次,就是想拍照的,可惜没见到了。估计是山下村民弄去砌房造屋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哥的囗述:确有此事。这些掩体多在南山的南麎,即现在的宝华王冲,姚家村村子的后山(北面)。因当时没有被地域分割,山的南北都属句容所辖。主要是阻击从镇江方向和南京方向的北伐主力的进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解纯的口逑:@湖畔客+管秋惠 :换个角度。会师亭现在大家都在谈其在北伐战争时保卫首都的关键意义,以及遭文革炸毁的惨痛。这场战役过程似乎是清楚的,只是发生地龙潭在这场战役中遭到战火的什么样的毁灭或损失却并不清楚,甚至很不够的。古诗有“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的描述,说明战争的残酷,龙潭也逃不过去的。几十万部队在此(或以此为主战场)血战,周边村庄,财产及生命的损失情况如何?古镇龙潭的文物和社会在兵满镇郊及砲火连天的激战中遭到什么破坏都不详。我一直怀疑龙潭许多久传的古建筑凭空消失都恐与历史上的历次经历有关,当然也会与这次战役有关。上月我和群主中国厂参观会师亭,看介绍,这场战役基本毁了中国厂的设备,役后数年方勉强恢复生产,这是例证。还有,据说这场战役仅国军就死掉很多很多,战役结束一般阵亡悼念仪式或竖碑就地集中掩埋也应该有的,这方面见诸史料反映也缺。注意收集这方方面面的东西其实不厌其详的,既有管兄那样的主笔,也应象严兄那样留心收集补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向明口述:@老红木(南京) 我祖母生于1907年,龙潭战役发生时她刚好十岁,我小的时候就听祖母说过龙潭打过大仗,便民河两边军队对打,河里飘的很多当兵的尸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长华口述:我的父母的原籍住在龙潭乡下三官庙,1927年龙潭战役期间,三官庙一带乡下住着大批的奉系孙传芳的军队,当桂系白崇禧的军队从镇江方向向踞守龙潭的奉军发动反攻时,一奉军军官将一套军服遗忘在我的家里,我父当时不以为然,当桂系军队反攻至三官庙时,挨家挨户进行搜查,当查出我家藏有奉军军服时,以私通奉系军队为名,将我父亲五花大绑至桂系军队的中国水泥厂指挥部拷打审问,并关押了十天左右才放回家。刻骨铭心的龙潭大战,让龙潭老百姓受尽了折磨,吃了多少战争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盛茂口述:1986年,为纪念北伐战争60周年,白崇禧的后代们从香港专程赴大陆赶到龙潭中国水泥厂(北伐战争胜利龙潭会师亭)赡仰考察,白家后代们看到被砸坏的会师亭遗迹感慨万分,父辈们以血肉之驱谱写的战争史诗巳悄无信息,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在会师亭前默默沉思默哀,先烈先辈们,后生没有忘记你们!你们地下安息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