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次准现场直播

笨妈妈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千里戈壁传来一声巨响,载着“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火箭被一团橘红色的火焰托举着,从巨大的发射平台上呼啸着腾空而起,刺破苍穹,飞向太空!</p><p class="ql-block"> 远在千里之外的航天清华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神舟”飞天和发射平台巍然矗立的壮观景象,禁不住欢呼雀跃,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是啊,为了这项关键的系统工程,清华人付出了艰难的600多个日日夜夜,也用拼搏奉献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航天精神!我作为当时工厂有线电视台的记者,亲眼见证了清华人为了完成“天字第一号”任务、打赢研制生产活动发射平台这场争气战所经历的每个节点、每个撼动人心的打拼。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那次发射平台滚道淬火的“准”现场直播的采访报道。</p><p class="ql-block"> 那是1996年5月23日晚上,那天注定是清华人的一个不眠之夜。工厂承担的活动发射平台上框架滚道淬火任务将要进行。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技术任务,上框架、基座上下承环滚道是发射平台的关键部位,滚道直径十几米,滚道长度约40米,比“长二捆”滚道更大更难以把控,要达到滚道面硬度均匀,表面不允许有密集的发纹,这样的技术要求在国内大型滚道淬火技术上尚无先例,但必须保证一次成功。此前,工厂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和技术实验,全厂科研、生产、动力、服务、后勤以及青年志愿服务队等等相关部门、组织都已经动员起来、摩拳擦掌,职工家属满怀期待、心系平台。我们通过电视提前向职工家属告知:我们将对这次淬火进行不间断的报道。由于我们不具备现场直播的条件,我们就把台里所有的8名职工分成三组,两个组做现场采访,一个组在台里编辑播出,形成滚动播出、连续报道现场实况的准现场直播。</p><p class="ql-block"> 晚上八点前,滚道淬火现场聚集了来自热处理分厂的滚道淬火主操作手、厂领导、技术人员、动力保障人员、外围辅助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安全保卫人员、青年服务队等数百人,淬火工房内灯火通明,大型上框架霸气地矗立在工房中,主操作手早已头戴安全帽、围着白毛巾,全副武装站立在滚道前严阵以待;所有参战人员列队,听候厂长简短的战前动员后的命令。现场外的家属区,万人空巷,万家灯火,心系活动平台的职工家属静候在电视机旁,关注着滚道淬火的进展。</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我们在1990年做“长二捆”上下框架滚道淬火报道时也是同样的全厂同心、老少关注,也是同样的万人空巷、聚焦一线。我们的记者立刻把这个战前实况进行了拍摄采访,骑着自行车把录像带送回电视台,作为这次准现场直播的序篇向观众播出。</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先后把淬火预热启动、感应头回转工装的运行、“牵龙头”操作手的操作过程、冷却水运送的有序传递、相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的现场采访、外围服务保障工作的精准细致工作,以及淬火终点与始点完美交汇的瞬间,到现场检验合格、淬火一次成功的激动人心的时刻,都通过电视镜头分段逐一记录下来,每隔十分钟左右,现场记者轮流将报道内容送回电视台,职工家属每隔十多分钟就会收看到淬火现场的报道。历时三个多小时,直至滚道淬火取得圆满成功,我们的记者一刻不停地穿梭于淬火现场与电视台之间,奔忙在淬火现场的每一个角落,记录了淬火的全过程,也留下了清华人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缩影。我们在准直播结束时,配发了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评论,为这次准直播画上了满意和欣慰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那个夜晚,那个子夜,清华街沸腾啦!从现场到街头,群情振奋,鞭炮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参战人员喜泪欢庆、牵手相拥,共庆这苦心劳神、坚心守志赢得的成功!</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