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氏赤岭族谱第二次续修代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族谱作为一个宗族的生命史,它既记录着该宗族的来历、迁徙的轨迹,又包含了该宗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训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廉江赤岭黄氏族谱,就是一个宗族有序传承的确切记载及鲜活证明。</p><p class="ql-block"> 据赤岭族谱载,瑚公生二子:名道林、盛益, 他们兄弟俩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2)从惠州博罗显岗村南下谋生,迁徙至石城,先至沙田,继乃定基赤岭。道林(字东汪)祖生一子, 不再传。盛益(字东洋)祖生二子:胜隆(字仰凤)、胜友(字前唐),遂分为东、西两房。</p><p class="ql-block"> 东房: 胜隆(仰凤)生国桢(古洞),国桢生馀庆(福庵)、 乐善,收养一子甲登(其生父本参)。乐善传至十三代不再传,馀庆生五子: 家相、诏聘、诏钦、诏球、诏宾,分别为东一至东五房之祖。</p><p class="ql-block"> 西房: 胜友(前塘)生国裕(古池),国裕生三子:甲斌、甲元、甲英,又分别为西一至西三房之祖。</p><p class="ql-block"> 至此赤岭族正好历经五世,文风始肇:西二房甲元(增贡生)游庠补增、东房甲登(岁贡生)授新会训导、升琼州府教谕;继及六世,人文蔚起: 东房有家相、诏球、诏宾为邑庠生,诏聘为优廪生,道开(甲登之子)恩贡生,西房有誉、佑两兄弟邑庠生;至七世,东房更有 衮色、凤仪、衮昌(岁贡)、衮灿、衮绣、衮昭、衮裳(岁贡,授文林郎、任新安教谕、建安知县)、衮锡为庠生;西房有衮缨、衮彩为邑武庠,衮彪为廪生。这个时候,从东洋(盛益)祖开基,经历了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桢,又至清朝顺治、到了康熙年代,已历经七个朝代、一百多年,赤岭村黄氏还仅只百几十人丁而已,而同辈兄弟中有一半以上都是通过了县考、省考,获得痒生、贡士资格的读书人,更有不少人得以在县、府中任重要教职及县官,可谓是翰墨清香,簪缨继世。此后历代生齿椒衍,耕读传家,人才辈出。从明、清、民国一直以来,庠生、廪生、贡生、大学生为数众多,任知县、县长、训导、教谕、学监、教授、校长、教导主任、教师、银行行长等以及各种公职的人员纷腾,历代书香缕缕,历史上在当地一直是个文化较发达、生活较殷实的黄氐望族。生生世世、瓜瓞绵绵,经历五百余年发展至今,已传二十余世,成为分布有六十四个族村(见附表)、共近二万人口的廉江市黄氏赤岭大族。</p><p class="ql-block"> 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辈先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人古往今来都非常重视家族的根系、源流。当年我曾与红明、庆荣、越雄、立行一起,到莞城会阿昌、阿统,探寻始祖之源,寻访过惠州博罗县湖镇镇显岗村。</p><p class="ql-block"> 显岗作为赤岭族的祖村,它座落在罗浮山不远的国道边,山环水抱,是一个三千人左右的村集。约是午时分,几家小商店行人冷落。村委大门紧闭,空无一人。于是,我们到村边国道旁的"山哥饭店"午餐,而店主是显岗村人。我于是问老板娘村委的电话及打听知否村里有无显岗族谱。冥冥中好象是祖宗安排似的,她马上找来在旁边干活的文水伯妻子,说唯她家有一本。我们大喜过望,马上一起驱车返村到其家,文水伯非常诚热,给我们找出族谱,约三十二开加长、是用毛笔手抄的古本,苍劲有力的行书字体,显得古色古香,非常的珍贵!我们如获至宝,即时翻寻复印了与赤岭始祖相关的谱注,还包括有: 十三世康俊修显岗黄氏族谱世系序、二十世杰重修序(康熙五十年)、二十五世有二续编序引(乾隆二十八年)、二十八世廷枢重修显岗世系纪序(道光二十一年)及其注文,此外就是显岗族自一世太一郎开始的世系谱牒,我们从显岗一世复印至显岗二十世。从中查到十六世瑚公(又名五福)亦即是赤岭一世太始祖迁移廉江赤岭村的确切记载。</p><p class="ql-block"> 赤岭黄氏肇自显岗,从谱史上已是无可置疑的了,那么,显岗黄氏源流又自从哪里来的呢?</p><p class="ql-block"> 今广东黄氏多以居正公为先祖,其从福建蒲田带眷赴任广东南雄,居珠玑港,子孙多迁冈州(今新会),故为珠玑、冈州派的先祖。据显岗族谱序,显岗先辈亦曾从南雄过来,子孙散发地也与之相似,我们是否源出珠玑呢? 但经考究,显岗三世霓公与居正公长子源深(号云生)同为宋朝淳熙八年(1181) 辛丑科进士,显而易见,居正公不可能是显岗之先祖。</p><p class="ql-block"> 再览赤岭族谱,原赤岭黄氏族谱序称: "赤岭黄氏本石城中之巨族也,其始祖出于宋之名臣黄讳裳公……裳公原居蜀之隆庆府普城县,至太一郎始居之惠州博罗县”。据考: 序中的裳公,进士及第,绍熙二年(1191) 迁起居舍人,宁宗即位后任礼部尚书兼侍读。比照其所任职的绍熙年号,还晚于显岗三世霓公考取进士时的淳熙年号,他怎可能是霓公之先祖呢?原谱上依此为源所作的远祖世系图从裳公至赤岭始祖为十一世,而显岗族谱自太一郎至赤岭始祖已为十六世,这两谱牒无一关联,更无一吻合。可见, 这个远祖世系图是一点也不能以之为凭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典旷追远,究本接源,关于先祖所从何来,现所能依据的只能查考显岗族谱了。其谱有廷枢所作《重修显岗黄氏世糸纪序》中有载: "谱云:宋微、钦年间,金人攘乱,各去其乡里,几百子咏彼黍而赋行迈,几叹其不复邦族也。我上先公故适异国而往他乡,非泽而处之,不得已也。于是由江左至南雄至循州而筑土焉。至太始祖携李氏偕四子廉、能、富、贵由龙川至横河新村,几拮几据,始筑郊而爰得我所” , " 及后伯廉祖择处仁里,乃向沙河以住,彷徨道左,遍览山河,谓山者高脉枕浮岛之钟灵;相其阴阳,谓地者厚峰朝圭瓒之毓秀。砂环水抱,龙坐天皇。可谓有心于此地也,遂筑室于兹而下居焉,名之曰显岗。是以爰处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百世不能改也。″ 由此可知,显岗之先祖是自宋朝从江左迁徙而来。至此,由显岗太一郎起至赤岭这支黄氏,瓜瓞绵绵至今已近千年,两部族谱完整地载录了这所有纷纭的人脉。</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祖是在江左迁居过来的,而江左之前,先祖的源流又肇始哪里?这在原显岗族谱上没有记载,宗支派别一片空白,茫然无绪。而赤岭族谱则有所汲及,志载我们是峭山公之后裔。认祖归宗,这是没有问题的,如同轩辕氏是中华民族的共祖、万派黄氏归宗江夏一样。然而要实现谱糸对接,共宗联谱,这事关昭穆、关糸血统,则必须要有确凿史料、足够依据予以确证。经详细周密的大量考证,显岗、赤岭黄氏族确实是福建邵武峭山公之后裔。其考据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依族谱,赤岭谱载赤岭远古先祖为裳公、峭山公。经查考,裳公确是峭山公的二十世先祖,是从河南光州固始回迁福建邵武的开基祖。谱中所载无误,只因谱序撰者把这裳公误以为是宋朝的黄裳,从而导致产生一糸列的混乱。其实族谱所载,是统一的,有据的,当是确切的。</p><p class="ql-block"> 二,从来源,搜南圩日贤、学静辑集的赤岭族卜五后裔家谱载,本族先祖为峭山公之子荀公。考查考,荀公是峭山公与上官氏夫人的第三子,字维桥,生于唐昭宗三年。福建邵武峭山公二十一子分家时,迁居泰县梅林,再迁江西上饶,宋太平兴国八年赋进士第三十七名,官至大司徒,在六合(即今之南京所在,地属江左)成家。 这与显岗族谱载始祖太一郎为避战乱合族从江左迁徙于广东南雄、龙川、最后定居显岗的记载完全相符的。</p><p class="ql-block"> 三,从时间,荀公生于893年,考显岗一世祖太一郎出生于1103年,时隔210年。与其九传(庚(千)二、嘉会、千五、文惠、俊英、惟忠、须可、恭初、辅佑)至太一郎的时间上完全吻合;</p><p class="ql-block"> 四,从传承,考荀公共四子,分别为:允帮(千一郎)、仁卿(千二郎)、兆达(千三郎)、至琮(千四郎),显岗始祖名为太一郎,及其后十、十一、十二世称为六九郎、伯三郎、兴二郎等等,这显然不是偶然,分明是荀公后裔的家族传承。</p><p class="ql-block"> 五,考南雄、龙川之黄氏大宗,均言先祖源自江夏,来自邵武峭山,这与太一郎及族人迁徙暂居的过程紧密关联,是太一郎为峭山公之后裔的一大印证。</p><p class="ql-block"> 六,从风习,赤岭族谱上的认祖诗:"骏马行行出异方……″,族人过年传统的习俗是初一食素一攴。据考,当年峭山公分家赠三房儿子的认祖诗,为示区别在诗之首句有所差别: 上官夫人之子的:"骏马行行出异方……″,规例是年初一食素一攴;吴夫人子:″骏马悠悠出异方……",年初一食素二攴;郑夫人子:″骏马登程往异方……″,年初一食素三攴。对照赤岭过年的习俗及族谱上的认祖诗可知,赤岭黄氏族正是峭山公及上官夫人的后裔。</p><p class="ql-block"> 经考据,赤岭及显岗族之前的先祖为峭山公是为确凿、确切。我们清楚了先祖源头,就能了解我们的世糸,可以确切清楚我们所来之流源。由此我们分明清晰可见: 自先祖裳公,从光州固始回迁福建,开基邵武,历二十代至峭山公(867—953),三十岁中进士,唐末五代时任江夏太守、工部侍郎,奎章阁大学士,家有三妻上官、吴、郑氏,各生七子,二十一子完婚后,有155个孙子,13个孙女,333个曾孙和116个曾孙女,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庞大家庭。峭公深感要延续家嗣,必须激励上进,使其自立,于是在公元951年,把二十一子分流四方各地开创家业。</p><p class="ql-block"> 其中荀公,为峭山公与上官夫人之三子,迁泰宁县长兴上高堡,后迁江西上饶,太平兴国八年试、赋进士第三十七名,官至大司徒。史记荀公六合(即今之南京)成家,居住南京,妣李氏,又娶妻吴氏生四子:允帮(千一郎,官知府),仁卿(千二郎,官司徒)、兆达(千三郎,府学)、至琮(千四郎),历约二百年九传至太一郎。</p><p class="ql-block"> 时值宋朝靖康年(1126),金兵大举掳掠残踏中原时,为避战乱,太一郎与族人众被逼离开南京,从江左(即是含芜湖、南京及以下的江南一带)背井离乡,入粤迁徙至广东南雄,又辗转至龙川,其后太一郎长子、显岗二世祖伯廉选择显岗定居,奉其父太一郎为显岗族不祧之祖,在此繁衍生息世世代代形成显岗巨族。</p><p class="ql-block"> 至明朝,有瑚公(号五福后改五通)乃显岗祖太一 郎的十六世孙,世居显岗昌福祠之左上名阴山井,乃贵受公之第五子,生有二子,分别名道林(东汪)、盛益(东洋),他们于明代嘉靖年间从粤惠州博罗显岗村一路南下谋生,徙居石城,先至沙田,继乃开基赤岭,之后回乡迎父瑚公骸骨卜葬于本村南面牛牯岭,尊为赤岭一世太始祖。</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们完全确知赤岭黄氏家族的远古世糸,我们是从远古轩辕黄帝处来,从陆终公之黄国处来;从春秋战国时春申君歇公之楚国处来;从西汉丞相霸公之河南颖川处来,从东汉香公之江夏处来;从晋朝迁闽开基祖裳公之固始处来;从唐朝峭山公之福建邵武处来;从宋朝荀公之南京处来;从明代太一郎之惠州博罗显岗村处来。(见附"赤岭黄氏远古世系源流"图)</p> <p class="ql-block"> 过去由于云程阻隔,赤岭、显岗犹若遥远的他方,相互知之甚少,据族谱所载:自明代嘉靖迁居后,一直至清道光十四年(即1834年),赤岭方得有东房十一世在中、十二世鸣冬、十三世龙翔,西房十二世盛文、十三世廷楷,与显岗十三世(应为二十三世之误)廷元一齐共赴科场秋闱,考试结束后相约共返显岗拜祖,还访宗支。他们顺便偕游离村不远的罗浮山,宿于冲虚、白鹤两观,各人吟诗以记。在中留吟有诗三首:</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古观空洞别一天,此间胜地有真仙。 </p><p class="ql-block"> 如今结伴遨游处,同听钟声了俗缘。</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为访故乡几历艰,族人偕我到浮山。</p><p class="ql-block"> 年周六甲曾登陡,踏破红尘看世间。</p><p class="ql-block"> 三、别故乡兄弟回家</p><p class="ql-block"> 两罗相隔路漫漫,暂合复离泪不干。</p><p class="ql-block"> 刻下登舟回首去,不知何日复乡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全诗凝结浓浓的乡愁,饱含对祖村的眷恋,宗亲情厚,血浓于水!之后他们依依惜别,廷元特意亲录显岗族谱交与诸位带回。</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时序轮转。藉逢显岗重修太始祖墓之时,2018年赤岭 族理事会组织了赤岭族各村兄弟,齐赴显岗祀祖。在惠州发展的惠州商会长黄越及兄弟天超、天华(禾济埇村)的安排下入住酒店共进晚餐,次日与显岗一脉来自全省各地祭祖的兄弟欢聚,显岗族务理事焕荣向我们介绍了显岗的历史及现在概况。之后,一起坐车往名为猛虎跳涧的太一郎始祖墓地,由显岗村委会主任琼生及维根、月凤、剑平等村干部的陪同,合族兄弟成百人一起烧香拜祭太一郎(生于宋崇宁二年至淳熙十一年,享寿八十二岁)太始祖, 然后到号称白鹤含书的墓地拜祭李氏太祖婆。赤岭、显岗兄弟共同缅怀先祖,感怀祖德,我因之感之赋诗一首,由族务理事长红明在太始祖祭仪中作敬辞献颂:</p><p class="ql-block"> 罗浮毓秀气象新,龙坐天皇吾祖廷。</p><p class="ql-block">肇始显岗源流远,基开赤岭一脉承。 </p><p class="ql-block">兄弟相聚共祭祖, 血浓于水宗亲情。 </p><p class="ql-block">太郎裔孙同奋发,振兴中华慰先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此时刻, 犹如一轮历史的回应,自上次赤岭族兄弟甲午科闱还访显岗祀祖,时隔一百六十二年之后,显岗、赤岭再度敦亲共聚,一同拜祭我们的共祖太一郎,体现了血浓于水,宗亲情厚,蛰蛰绳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清道光甲午赤岭兄弟还访宗支带回显岗族谱,据此源流,十四世景华集西房近圣家谱、东房国瑞家乘,于光绪三十一年合编,初步修成了统一的赤岭族谱,之后光甫八旬高龄担任主笔继修二载,皆因老前辈相继逝去,谱稿束之高阁,尘封十年。至民国有子美、法程、少图、锦裳等奋起续修,经历诸多曲折及后继不懈努力,终于民国六年赤岭黄氏族谱得以开谱。</p><p class="ql-block"> 历史悠久,岁月流痕。族谱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赤岭黄氏族谱于1985年作了首次续修,于今又历经三十八年,由族理事会组织了这次赤岭黄氏族谱的第二次续修工作。修谱、续谱,涉及一族的每一家、每一户、每一人,无疑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所耗的资金、参与者所付出的心血、精力都是巨大的,于此,对历届为修、续谱作出贡献的所有人,深表敬意!一部族谱,编修、传承、流转并保存完整,来之不易,族人当很好地予以珍惜。上次续修,由于离开谱时间相隔了六十六年之久,岁月沧桑,社会剧变,加上"文革"、抄家抄查、大破"四旧"等及历次运动,原谱已荡然无存,幸得双塘村十五世士友珍藏下一套孤本(显岗族谱也是仅幸存文水家藏的一套手抄古本),幸哉!无此幸存,续谱就难以为继,只能为之重修的了,这样一来,之前历代的历史资料,文字记载也就都遗失的了,在文化传承意义上,新谱则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族谱的历史及文化价值就会大打折扣。鉴此为训,今后族上三十年左右进行续谱这个规例一定要切实遵守,永远沿袭下去。</p><p class="ql-block"> 赤岭黄氏族谱体例完备,有谱牒志世糸,有谱序纪流源,有条志记行叙,有族规、谱例、村落,有祭礼、祭文,有旌表敕命,有大宗图式,有堪舆地图,堪为族谱中之善本。文化是族谱的生命力及核心所在, 族谱及姓氏、风水、坟莹、祭祀、村俗、宗祠等统归为祠堂文化。祠堂文化、学堂文化、庙堂文化、厅堂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着整个传统社会,犹如文化四大支柱,支撑着中国超稳态的传统社会结构。</p><p class="ql-block">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安宁兴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村族中各项事业也日益复兴。2009年以来重建了赤岭黄氏大宗,浚挖拓掘了祖村的风景长塘,一世至五世先祖之墓莹得以重新修葺,连年举行冬祭合族拜祖,组织了族谱第二次续修的工作,传统的黄氏文化及为世所公认的黄氏文化核心:孝亲、重学、开拓精神,日渐发扬光大;乡村振兴步伐加快,村容村貌得到整治美化,汕湛高速、省道S286线、新建成的连接旅游景区各点的省乡村文旅公路环祖村而过,市、镇把赤岭村作为打造乡村文旅的驿站;整个赤岭族64条族村一样的百业兴旺,人才济济,族上有工程师、农艺师、会计师,教授、博士、研究员、证者、医生、律师、大中小学教师等各种人才大量涌现;也有为数众多的各级行政官员、场长、厂长、企业主及经理、军队校尉,崛起于各条战线;更有自立自強、为家为国而坚毅奋斗的广大族人,呈现一派家兴族旺国富强,赤岭黄氏更辉煌的欣欣气象。</p><p class="ql-block"> 一部族谱就是我们自己、家庭、村族乃至国家的最近贴的历史,可启迪我们对社会、人生的思索,从族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很多,知道祖祖辈辈怎样过来,知道一个个家庭的传承与兴勃,知道一个个朝代的更替,在阅谱中的字里行间,甚至圈圈点点中,你都能有所发现,有学养的人、聪明的人可以从中挖掘、参悟、认识很多社会、历史问题及人生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被称作哲学关于人生的三大终极问题,古往今来的哲学家、宗教家以及无数的人都为之究寻求索。而实际上,族谱从另一角度已圆满地回答了这所有的问题: 翻开族谱,你就可以发现你,流淌着祖先的血液,承载着祖先的基因,享有着祖先的姓氏,秉持祖先所能成就的德行;沿着世系图谱,穿越时空,从你的父母,父母的父母一个个往上找,终可以查到你所从来的根源;而现在的我们正走向现代社会,走向更高维度的文明,走向更美好将来,我们的血缘、文化、精神、价值,将会随着族谱一起代代相传,直至千秋万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氏赤岭族十七世裔孙 黄鹏</p><p class="ql-block"> 于2022年夏日端阳节吉旦 敬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作者为现黄氏赤岭族理事会、修谱委员会顾问,原亷江市工商局局长,湛江市工商局赤坎分局长、开发区分局副局长、调研员。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历任《柳州铁道报》社记者、编辑,《湛江监察报》主编,柳州铁路局作协会员,湛江市赤坎区作协秘书长。】 </p> <p class="ql-block"> 附赤岭黄氏族远古源流简牒:</p><p class="ql-block">黄帝——陆终(第7代)黄国国君——南陆(以国为姓)原名惠连——黄歇(81代)战国“春申君”任楚相廿五年)——黄霸(88代)汉初兵马大元帅——元相(92代),伯良(93代) ——黄况(94代)迁江夏 ——黄香(95代)“江夏堂”始祖——琼(96代) ——瓒 ——孚德(97代) ——琬(98代) ——侃(99代) 迁回黄国故地 —— 裳(105代)从黄国迁入邵武——贵华(124代)—— 锡(125代) —— 峭山(126代)</p><p class="ql-block"> 峭山(126代), 三妻分别有七子,共二十一子:层井允延城潭发、塘林福卢衢化政、洋龟楚盖荀梅租(127代)。</p><p class="ql-block">荀(127代)——显岗始祖太一郎(136代)</p><p class="ql-block"> 显岗族:太一郎(136代)——伯廉(开基祖)——霓——德富——展——瑜——子伟——晏——琚——六九郎一一伯三郎 ——兴二郎——仁俊——云聚——贵受——五福(151代)又名五通,迁石城赤岭村。</p><p class="ql-block"> 赤岭族: 一百五十一代五福(瑚公,黄氏赤岭族一世祖。一百五十二代 盛益(东洋,黄氏赤岭族开基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上世糸由黄氏族一百六十六世、</p><p class="ql-block"> 赤岭十七世裔孙 黄鹏 搜集整理</p><p class="ql-block"> 于二零二二年端阳 吉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