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国立艺术院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国立艺术院第一代师生在罗苑(哈同花园)的合影</i></h5> 1927年,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林风眠辞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的职务,南下金陵,就任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当时,蔡元培先生正在主持中华民国大学院(当时的教育部)工作,蔡先生慧眼识人才,毅然将开发艺术教育的重担交给了年仅27岁的林风眠等人。林风眠到任后,向蔡元培建议:在长江之南设立一所艺术最高学府。蔡元培当即拍板同意,随即派林风眠等人去江南考察选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蔡元培与林凤眠</i></h5> 1927年年底,林风眠一行来到杭州,游览了灵隐寺,观看了飞来峰石刻。他们登上了六和塔,看了钱塘江盛景,最令他们倾心的还是西湖。最终,他们把艺术院的院址选在了哈同花园。林风眠认为:哈同花园的南方不远处可见西湖的湖心亭、三潭印月;它的南面隔湖可望南山诸胜,西湖南岸的雷峰塔虽已倒塌,但还遗留下古朴端庄“老衲”的风韵;它的东侧是西湖胜景之一的平湖秋月,这里可望湖滨六公园;西去西泠桥,可望保俶古塔挺秀纤丽的身影。于是,蔡元培出面,与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校长蒋梦麟商洽,借得原哈同花园,创办“国立艺术院”。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蔡元培题写国立艺术院校名及校园大门</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国立艺术院(罗苑)旧照</i></h5> 1928年3月,国立艺术院开学。蔡元培亲自为学院手书校名,林风眠任学院院长,林文铮为学院教务长。国立艺术院下设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及预科和研究部,开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实践,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学院招收学生约80名,教职员30位。当时由于校舍不足,还向市府租借三贤祠、莲花庵、白苏二公祠等处,用作教室和学生宿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立艺术院全体师生合影(1928年)</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国立艺专学生在上课</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国立艺术学院教职员合影于校园内(1929年)</i></h5> 1930年,“国立艺术院”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3年,学校增设音乐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西迁。途中,1938年奉命与北平艺专合并,改名“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5年抗战胜利后,撤销“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恢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改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改称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改成中国美术学院。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国立杭州艺专1932年度开学典礼师生合影</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世纪50年代的美院</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旧址</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从浙江美院到中国美院</i></h5> 为纪念蔡元培与为林风眠为开创中国美术事业所作的成就,在浙江西湖美术馆前的草坪上,立有蔡元培与为林风眠的塑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浙江西湖美术馆</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蔡元培(坐者)与林风眠</i></h5> 1956年,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拆除了原哈同花园的围墙,并对原哈同花园的建筑进行了修缮,最终形成了目前大家所见的梅鹤轩、湖天一碧楼一带风光秀丽的景色。 (未完待续。照片拍于2022年4月7日,旧照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