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2日西域之行25天(8)

荣荣

<p class="ql-block">前往“戈壁明珠”——“石河子”</p> <p class="ql-block">沿途200多公里都是绿油油的棉田,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作为世界级棉区,新疆是我国最大棉花产区,有近一半农户从事棉花生产,来自棉花的收入占新疆农民纯收入3成。</p> <p class="ql-block">说起新疆的一草一木,人们大都会赞美胡杨林的美景,感叹胡杨精神,但新疆白杨的“独树如柱、齐列成墙〞的品质,却让印象更加深刻。</p> <p class="ql-block">“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这首歌颂无数边防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军旅歌曲《小白杨》在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经推出,立即在全国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尤其在戍边战士们的心中,那棵小白杨仿佛描写自己一样。</p> <p class="ql-block">“石河子”,是新疆直辖县级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石河子曾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部所在地,后总部迁至乌鲁木齐,2022年7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石河子市。</p> <p class="ql-block">7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10万官兵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在司令员王震将军的率领下,铸剑为犁,屯垦戍边,挺进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70年后,这一颗“戈壁明珠”、共和国军垦第一城伫立在天山北麓,面朝准噶尔大地,成为了戈壁滩上第一座由军人选址、军人建造的绿洲新城——石河子市。</p> <p class="ql-block">在石河子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历史留下的军垦烙印,老街房顶上亮闪闪的红星,街道两旁反映军垦的雕塑,在这里,军垦文化是石河子人民的精神血脉。陈毅同志:“戈壁惊开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涛”。高度赞扬兵团屯垦事业。</p> <p class="ql-block">“石河子戈壁印象文化园”,坐落于原八一棉纺厂厂区内,于2021年7月开业,文化园依托八一棉纺厂保留下的厂房、机器、照片资料等,弘扬兵团记忆,了解兵团知识,感受兵团文化。</p> <p class="ql-block">戈壁印象文化园,将军垦文化与旅游体验紧密结合,唱红歌、跳红舞,沉浸式体验老一辈军垦人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燃情岁月。</p> <p class="ql-block">“总理视察八棉”,1965年7月5日敬爱的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从国外访问回国,风尘仆仆地来石河子视察工作,下午18时左右来到八一棉纺厂,工人们把所有的机台擦得锃亮,织布机开得整整齐齐。敬爱的周总理边走边问我们厂的领导,从生产问到生活,从工人问到干部,职工们被感动得热泪直淌,万分激动的对总理说:《请总理回到北京,代我们向毛主席问好!”总理高兴地回答说:“好!好!”</p> <p class="ql-block">这栋小楼是1958年8月陶峙岳和张仲瀚将军亲手奠基,标志着八师工业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园内,随处可见1958年的大标识牌,这一年是兵团工业元年,诞生了兵团第一批工业企业,大多以“八一”命名,如八一毛纺织厂、八一制糖厂、八一棉纺织厂,纺出了兵团第一缕纱、织出了兵团第一匹布、产出了兵团第一块方糖,承载着兵团人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进入戈壁印象文化旅游园,仿佛打开了时光的回廊,生动的雕塑、老旧的纺织机械,见证了兵团早期工业发展历史,兵团建设的火热情怀融于一件件现实物件中。</p> <p class="ql-block">群雕《挺进石河子》,展示的是1950年初,王震、陶峙岳、陶晋初和26师政治委员王季龙等将领选址石河子,新疆军区22兵团第九军第26师进驻茫茫戈壁石河子,开启了屯垦戍边的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手拿望远镜的是“王震将军”</p> <p class="ql-block">手拿红旗的是“陶峙岳司令员”</p> <p class="ql-block">“军垦第一梭”雕塑(中间是朵雪莲花,棉纺厂有自己的著名的“白雪莲牌”产品)</p> <p class="ql-block">地上黑砖60块,表示60年。</p> <p class="ql-block">群雕《逐梦筑梦》反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加快新疆建设步伐,为新疆补充新鲜血液,来自上海、武汉及全国各地大量富有活力的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支援边疆社会主义建设的场景,他们开荒造田、建设工厂,出色地完成了支边任务。</p> <p class="ql-block">“遂梦”</p> <p class="ql-block">“筑梦”</p> <p class="ql-block">黄色的房子都是苏联时期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进入房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步入军人设计军人建造的锯齿状厂房内。</p> <p class="ql-block">触摸1959年使用的纺织机械,首批兵团军垦战士纺出了新疆第一缕纱,织出了第一匹布,榨出了第一块方糖。</p> <p class="ql-block">1955年第一台有梭织布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间那位女士,是</span>2000年新疆自治区劳模。</p> <p class="ql-block">走进军垦大食堂,品尝过去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军垦大包子、发糕、野菜……用现代烹饪技法,美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口。(自助餐形式)</span></p> <p class="ql-block">“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为全国唯一的一座军垦博物馆,国家4A级景区,于2004年开馆,位于石河子市城区北三路,它不仅是了解兵团军垦事业的窗口,也是兵团历史发展的缩影,兵团司令员华士飞、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袁隆平院士等曾先后参观军垦博物馆,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是在有“军垦第一楼”之称的原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办公楼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农八师全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辖师之一,与新疆石河子市人民政府合署办公,八师和石河子市实行一个党委,政企分设,部门合一的体制。</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着军垦事业“辉煌的历史”,展出的物品有5000多件,其中有29件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每一件展品都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战士的垦荒史、创业史。</p> <p class="ql-block">“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了一条影响深远的陆上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清朝是历代中央王朝中屯垦管理制度最为完备、体系最为健全、绩效最为显著的时期,左宗棠命清军与民团在西域大兴屯田,达到历代王朝屯垦的顶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解放大西北”</p> <p class="ql-block">王震与陶峙岳</p> <p class="ql-block">王震:“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p> <p class="ql-block">“嘎斯六九吉普车”,一级革命文物,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陶峙岳司令员乘坐过的专车。</p> <p class="ql-block">兵团成立之初十分艰苦,缺衣少吃,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开荒造田的战士们因极度缺乏营养,好多都得了夜盲症,那时候要求一个班必须保住一双眼睛,把班里所有的菜给一个人吃,让这一双眼睛不得夜盲症,晚上回来的时候领着大家,手牵手一块回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军大衣”,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有着296块补丁,这片片补丁,述说着军垦人不求索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女兵进疆”,五湖四海汇集兵团,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从甘肃、湖南、山东等地招募大批女兵进疆,参加边边疆建设,成为发展壮大兵团事业、推动新疆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民币正面图案采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为创作元素,图为1969年10月20日发行1960版人民币壹元人民币正面。</p> <p class="ql-block">兵团军垦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再现了进疆人民解放军向荒原开战的真实场景,他浓缩了丰富的军垦文化、是老一辈兵团军垦战士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1983年新疆兵团航空队伍诞生,王震将军亲笔题字“軍垦农航”。</p> <p class="ql-block">“王震将军雕像”,位于石河子市游憩广场的南端正中,是为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40周年,缅怀我国军垦事业的伟大开拓者而建造,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教授创作。</p> <p class="ql-block">雕塑是1994年9月底落成,由王震将军锻铜全身像和一匹花岗岩石马组成,整个雕塑高8.5米,象征王震将军享年85岁,以50年代初期王震将军的头部为原型,中、晚年面部形态为依据。</p> <p class="ql-block">花岗岩石马体魄矫健、鬃毛浓密、长尾飘动,不仅是当时骑马勘察的自然写照,更是将军戎马生涯的艺术象征,基座下面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王震将军”四个金色大字,整个雕塑铜石结合,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威武壮观。</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纪念馆”,位于新疆石河子市北泉镇,1978年对外开放,是为了纪念周总理视察石河子而修建。</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馆内设正厅、展厅和放映厅,3个展厅展出230多幅图片和部分实物。</p> <p class="ql-block">正厅北墙为大型油画《新疆风光》,油画下是78厘米的周总理半身铜像。</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在石河子”</p> <p class="ql-block">1965年7月5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出访归国途中,来到石河子,在石河子总场一条宽阔的白杨林带亲切接见干部职工和上海支边青年,发表了“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重要讲话,为推动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广大知识青年安心边疆、建设边疆起到了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纪念碑”,是1977年7月1日,周总理视察石河子,接见上海支边青年代表时所在地方的纪念碑,碑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碑身高7.8米,象征着周恩来总理享年78岁;碑文高6.7米,象征着周恩来总理1965年视察石河子总场时为67岁;碑上刻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几个钢铸贴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碑的南面”,是周总理视察石河子的题词手迹。</p> <p class="ql-block">“碑的北面”,为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节。</p> <p class="ql-block">“碑身的背面”,是新疆兵团农八师145团党委撰写的碑记。</p> <p class="ql-block">“碑身背面顶部”,为“西部丰碑铭”。</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瞻仰平台”,四周的红地砖铺面8.1米,象征着“八一”南昌起义。</p> <p class="ql-block">馆区内于2003年建成了由18名人物组成的青铜雕塑,气势磅礴,以充满张力的雕塑语言,展现了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与军垦战士并肩齐驱,挥手向前的气吞山河之势。</p> <p class="ql-block">这辆红旗牌汽车,是1965年周总理视察石河子时乘坐的汽车,周总理乘坐这辆车从乌鲁木齐来到石河子市的北子午路,看到欢迎的群众聚集在道路两旁,总理走下车来,亲切地会见欢迎的群众,一路步行,向群众挥手致意,一直步行了4公里才走到了下榻的宾馆,一路上,军垦战士和群众欢声雷动,掌声不断,这辆重4吨的红旗牌轿车如今收藏在周总理纪念碑的一侧,成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种车型是我国第一代红旗轿车,1958年由长春一汽生产,仿苏联伏尔加外形,手工敲制而成。发动机为八缸,无极变速,全车重4吨,斩车上两侧的三面红旗分别代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p> <p class="ql-block">红旗牌汽车旁的松树林,是1977年朝鲜代表团来新疆石河子瞻仰周总理纪念碑时栽种。</p> <p class="ql-block">“军垦驿站”</p> <p class="ql-block">“窑洞房”</p> <p class="ql-block">“军垦地窝子遗址”,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作用是可以抵御沙漠化地区常见的风沙,冬暖夏凉,但通风较差,纵观新疆两千多年的屯垦历史,历代边疆军民住地窝子已是屡见不鲜,所以这种“地窝子”不仅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还是见证新疆屯垦历史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屯垦戍边纪念碑”,<span style="font-size: 18px;">象一把利剑直插云霄,位于</span>新疆石河子市游憩广场中心,主体碑高35.9米,象征着王震将军率领的359旅开垦边疆,纪念碑两侧巨大的花岗岩石,一块是象征新疆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新疆地图,另一块是象征军垦战士在戈壁荒滩上建设的绿洲新城石河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