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稿/我心依旧</p><p class="ql-block">图片/我心依旧</p><p class="ql-block">音乐/年轻的朋友来相会</p><p class="ql-block">人物/除本人外均是化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9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各行各业都开足了马力,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加上用水、用电和煤气,一直有跑冒滴漏的现象,造成了能源短缺,经常地停水、停电和煤气。1979年下半年,沈阳市为了节省能源,启动了三表(水、电和煤气表)进户的工作。号召全市的企事业单位,把这项工作做好。院里在煤气公司安完煤气表后,决定为各家各户安装电表。我和徐小灵,被临时派到了电工房,参加安电表的奋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院里的春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电工房以后,小灵留下,跟着韩师傅和龚师傅,干些灵活儿。刘师傅,打电话要来车,让我跟他到街里的电工器材商店,去买安电表需要的材料。我们坐着北京大吉普,先到了中街电工器材商店。开票付款以后,又到小北街器材仓库,去取电器材料。我看到绝缘线有铜的铝的;磁管有长的短的;电闸刀有大的小的;还有电瓷瓶和瓷嘴等等一大堆。把大吉普两侧的座椅掫上去,再把所有的东西搬上车,车厢里就快满了。可是,没有看到电表箱。我就问:“刘师傅,咋没买电表箱啊?”刘师傅说:“买的电表箱太贵了,木工房已经做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以前盖楼房,大多数没有电表。为了节约材料,一个层面的几家配电线路,都是串联在一起的。在安电表以前,要把串联的电路分开,每户形成自己的回路。院里共有270多户人家。其中81户,在初建时,预留了电表箱,不需要改线路。小灰楼,在游泳池西侧,院子的西南角上。它是1977年,设计所为解决设计人员的住房条件,自己盖的家属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灰楼楼高三层,每层三户,六个楼口。每个套间里,没有餐厅和客厅。两边房子的两个卧室,是南北通透的。厨房和厕所也在北边。中间这套是三阳的房子,两个卧室各守一边,厨房和厕所在中间。因为,当年资金短缺,每套房子,只有30多平,两米二高。唯一的优点就是,所用的材料都是自己采购的。全是真材实料,楼的质量也特好。因为,小灰楼结实,施工难度大。刚开始施工,我们的劲头足。所以,我们首选了小灰楼这块硬骨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院里的夏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施工有了目标,我和刘师傅,买回器材以后,我和小灵就到了木工房,去拿电表箱。所有的电表箱,都是1.5公分厚的松木板做的。电表箱分大小两种,大的电表箱三家用一个,它有60公分长,50公分高,12公分厚,这是给小灰楼的住户预备的。小的电表箱有40公分长,30公分高,12公分厚,是给单表单户准备的。电表箱的外表,都刷着豆绿色的油漆,十分地漂亮。来之前,刘师傅告诉我们:“只拿小灰楼的电表箱。把别的都拿回来,电工房里放不下。等用完了,再去拿其他的就行了。”我们只拿了,小灰楼的18个电表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把电表箱,装在带车子里,拉回电工房以后,为电表箱安电闸,配电源线。在每个电表箱上,把三块电表摆在上边。一个20安培的总闸和三个10安培的分闸放在下边。在每个进出电源线的位置做好标记,用木钻在面板上钻好线孔,把瓷嘴安在线孔上,固定好四个电闸刀。电表是精密仪器,留到用户家里再安,以免搬运时磕坏了。最后,再给电表箱配上电源线。把每一块电表校对好,做完所有的准备,就开始施工了。韩师傅年岁大,每次出去干活,我都抢着拿起一捆绝缘线,扛上人字梯。韩师傅背着工具袋,在前面领路,我跟在他的后面。来到小灰楼以后,我们从一楼口开始干。龚师傅带着小灵,从六楼口开始干。我们两组人,每组负责三个楼口。最后,到中间聚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灰楼的每个楼层,南北各有一条线路,各有一个进户电源。改动中间这家线路时,只需把电源线的两头断开,保留原来的进户线就好了。两边的住户,相对来说难了点。因为,两个卧室分南北,厨房和厕所在北面,它们有两条线路。所以,我们要在南北两个卧室,凿通两个墙眼。在墙上固定六米长的木槽板,布好电源线,把南北卧室和厨房,还有厕所的线路,全都连在一起。其中一家,还要另外凿墙眼,做进户电源。每个楼层的总电源,在中间的墙上。三家的电表,又安在一个箱子上。所以,我们还要把两边的进户线,都引到中间的电表箱里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院里的秋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凿完过墙的墙眼,还得凿固定木槽板和电表箱的墙眼。以便塞好木头塞子,留着好把木螺丝。所有的墙眼凿好以后,固定好木槽板和电表箱。然后,布好电源线。再断开原来的线路,接好新线的接头。最后,再统一安电表。要说最难的活儿,还属凿墙眼。因为,小灰楼的墙体很硬,凿墙眼的方向又不一样。赶上顺手的活儿还好,要是不顺手的活儿,那就得使上吃奶的劲。凿墙眼时,韩师傅,善意地告诉我说:“小徐,凿墙眼的时候,要打一下,转动一下凿子,这样省时又省力。”我按着方法去做,果然有效。我们四个人,利用半个月时间,安完了小灰楼的电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灰楼的电表安完以后,除了五号楼和三座小楼,不需要改线以外,还有八号楼、圈楼、小新楼、小平房和南院,180户还需要改线,任务依然很艰巨。说来也巧,1980年1月,所里分来六个军校毕业生,其中有四个还是男生。管理处抓住时机,把四个男生派到了电工房,帮助我们安装电表。安装电表的人增加了一倍,所干的活儿又相对容易。这样一来,我们只用了20天,就安完了所有的电表。安完电表后,小灵为长远打算,参加了沈阳铁路局招工考试,以优异成绩成了铁路工人。我留在了电工房,继续学电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院里的冬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0年5月,一天傍晚,妈妈回家后,对我说:“小儿,妈要退休了。我退下来,你好接班。院里需要我的简历,你给写一下。”我顺从地在炕上放好炕桌,又找来纸和笔,坐在炕桌边,一边听妈妈说,一边在纸上写。妈妈跟我说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简历,我全给记了下来。:刘玉梅,女,汉族,辽宁省盖县人。1928年1月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0年的6月,我接了妈妈的班,成为一名设计所的全民职工。尽管所里说,做临时工一年半的时间不算工龄。可我心里依然很高兴。人逢喜事精神爽,不管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不论是在班上,还是下班后,我都全力以赴地做事情。我成为正式职工以后,恢复了组织关系,补交了团费。营房有八个团员,江助理是团支部书记,我们每个星期都开生活会。大家在一起,学习党团知识和国内外的形势。我重新有了组织以后,感觉自己青春的火焰和斗志,也更加地旺盛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