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念乔老爷

布衣

<p class="ql-block">  乔羽,乔老爷走了。应该写点什么做为纪念。但这么长时间了,还没回过神来,总觉得这不像是现实。那音容笑貌也总在眼前晃悠,几次要动笔都没成篇……</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乔老爷仙逝一个月的日子,发此文以为追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是1955年吧,我在开封读高中。学校包场看电影“祖国的花朵”,电影的内容大致还记得,是反映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友谊的,而记忆中最清晰是那首电影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湖面的涟漪、摇动的双桨、白塔倒影、绿树红墙,还有那群欢快的“红领巾”,这是何等美幻的画面。曲调入耳,歌词更富诗意,一下就飞出了电影院。以至于在60多年后的今天,那段歌词我仍然能伴着跳跃的旋律完完整整的唱出来。可在当时我与大多数同学一样并未注意那诗一般的歌词的作者。</p> <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我加入省手球队,到北京走训,为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热身。训练结束,休息一天自由活动。想着首次进京,便约上两位队友要好好地观光一番。当然首站天安门广场,必须的。然后讨论下站去哪里,三人相视一笑,不约而同地说:去北海。这就是那首歌曲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时间太紧没能够去“荡起双桨”,但歌词中所描述的场景都一一展现在眼前,那叫一个陶醉。</p> <p class="ql-block">  1956年,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我的祖国》诞生。歌声中把对祖国深沉的爱恋,对和平的响往以及对打击侵略者坚定的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时间,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论天南塞北,全国传唱,蔚为大观。</p> <p class="ql-block">  若干年后,一个知名的外国交响乐团到中国演出,压轴的曲目是《我的祖国》。主题歌响起,大厅内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紧接着是全场观众的大合唱,直至曲终。就这样,一首独立的交响曲,变成了千人合唱的伴奏。这种情景怕是从莫斯科大剧院到维也纳金色大厅都未曾出现过。因为按照西方的礼仪,乐队在演出的过程中,观众是要安静的倾听而不可发出声音的,只有在乐曲结束后才可以鼓掌致谢。我想当那位风度翩翩的指挥,带领起立的乐队全体成员向观众鞠躬回敬的时候,他心中一定存在着疑惑:怎么当这首乐曲的序曲尚末奏完,便立即唤起了全场观众的爱国情怀,这是怎样的一首内含深邃的歌曲?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民族啊!</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的祖国》便成为了民间公认的第二国歌。</p> <p class="ql-block">  从这首歌的诞生起,我开始注意了歌词的作者:乔羽。感觉此人心胸宽广才华横溢,便想对他做些了解。但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更没有互联网,学校图书馆查不到他的资料,广播喇叭中也听不到对他的介绍,只好做为一个遗憾暂留心中。</p><p class="ql-block"> 接着1958年的电影《红孩子》的剧作、1959年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词、1960年电影《刘三姐》的剧本相继问世。词作家乔羽的名气、人气自然大长。</p><p class="ql-block"> 到了80年代,又有脍炙人口的《牡丹之歌》、《思念》的问世。特别是1984年春晚那首《难忘今宵》,在以后的岁月里,几乎成为了所有大大小小晚会的终场曲目。</p> <p class="ql-block">  那时电视开始逐渐普及,终于在我家的那台12吋黑白电视机的屏幕上,见到了久负盛名又颇为神密的歌词作家的尊容:一个胖胖的老头,满目笑意,淳朴和蔼,极具亲和力。特别是那一口地方话,慢条斯理,自带喜感。开始听那口音总是品出些家乡开封话的味道,后来得知他是山东济宁人,查地图两地离的不算远,便自认是半个老乡。又得知他比我大一旬,嘿嘿,同一个属相。总之虽然从未与这位大家谋面,但在心地里、在情感上却总想与他套些近乎。</p> <p class="ql-block">  1993年央视推出“夕阳红”栏目。“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这首主题曲沉稳大气,把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演绎的五彩斑斓,同时又赋予了老年人对生活的希望与未来。我想这必是他的生活与心态的写照,不然是难以写的如此深刻的。</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受到早年的一部喜剧《乔老爷上轿》的启发,网络上,平媒里开始称他为乔老爷。真的是一呼百应,自此“乔老爷”便成了他的专属称谓。还有把他的姓氏省略而直呼“老爷”的,可见国人对他喜爱程度非为一般。</p> <p class="ql-block">  2017年央视对他进行了一次专题采访直播,算起来那时他已是高龄九十的耄耋老人。依然的精神矍铄,依然的思路明晰, 娓娓而谈幽默从容。但细看起来,老爷明显的消瘦了,这不禁引起了对他身体健康的担心。</p><p class="ql-block"> 此后老爷基本上不再出镜,关于他的消息也难以寻觅。但老爷写的歌却在祖国各地得到更为广泛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那难以回避的消息还是传来了,六月二十日,老爷走了……</p><p class="ql-block"> 一位写了千余首脍炙人口歌词的老人,走了。</p><p class="ql-block"> 一位写过第二国歌的老人,走了。</p><p class="ql-block"> 一位被全民称为“老爷”的老人,走了。</p><p class="ql-block"> 纵观今日文坛有此成就且如此受人爱戴者能有几人!</p><p class="ql-block"> 老爷走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会在心中记着您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子孙也会想念您的。</p> <p class="ql-block">  央视《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向词作家乔羽的致敬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你的一条大河出发</p><p class="ql-block">我们记住了两岸飘香的稻花</p><p class="ql-block">迎着你双桨荡起的欢乐</p><p class="ql-block">我们记住了水面倒影的白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道至简,水停以鉴</p><p class="ql-block">火静而朗</p><p class="ql-block">看似简单平常</p><p class="ql-block">却原来华屋高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身处,蝴蝶落西窗</p><p class="ql-block">牡丹花开,今宵难忘</p><p class="ql-block">一词谱就一段情</p><p class="ql-block">两手只写好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又记:1965年我第二次进京,不自主的又选择了重温北海。</p> <p class="ql-block">  1997年在一册旧杂志上发现了一幅名为“春日”的版画,是描述“北海”风光的,便临摹下来挂在墙上,看着有种自然的亲切,那里面有老爷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这篇短文中插入的视频片段,是我那上小学的小孙子在网上为我截取的。他一边哼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一面操作。愿这首歌世世代代伴随着孩子们快乐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感谢陈哲工老师对模糊的“三人合影”旧照片的复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