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三角学习笔记(1)

敬静镜净

<p class="ql-block">戏剧三角学习笔记(1)</p><p class="ql-block">2022.7.19.周二</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在心中都会上演一段三角戏剧,戏剧中的角色分别是受害者,拯救者和加害者。我们每个人也会不停地在这三种角色间转换,每当我们选择扮演其中一个角色,身边的人为了维持三角的平衡,也会自动“切换”到相应的角色。</p><p class="ql-block">加害者(我行,你不行):加害者对世界和关系都存有敌意,为了获得关系中的安全感和掌控权,他们会通过言语和行为去控制对方,让对方感受到压抑,自我贬低和产生无力感。他们呈现的情绪状态常常是烦躁的,易怒的,不平静的。</p><p class="ql-block">受害者(你行,我不行):受害者所感知到的生活都是不公平的,关系是令人心累乏力的,他们会长时间处于焦虑,害怕,羞愧等情绪状态里,最擅长的心智策略是抱怨自己合理化等。</p><p class="ql-block">拯救者(我行,你不行):拯救者把拯救别人的人生当做自己的人生使命,并在为他人解决生活冲突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和价值感。扮演拯救者的个体其实是自我加冕,没有人来要求他们拯救别人,他们只不过是放大了自己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快乐,或者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多数扮演的是受害者角色。</p><p class="ql-block">症状获益:</p><p class="ql-block">症状获益是心理咨询的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通过表现出某些身体症状来换取一些收益。从潜意识的角度来说,个体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他人的关注。</p><p class="ql-block">受害者会试图抓住什么来拯救自己,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是某种特质(比如孤僻),也可以是某种症状,受害者会通过这些来体验被拯救的感觉。一旦某种症状获得益处,就会习惯于不停地运用这种症状来拯救自己。</p><p class="ql-block">当个体将自己放于受害者的角色时,他们的心智策略就是无效的环境决定策略。在受害者这个位置上,为了控诉加害者,还可以不用负责任,博取同情,更容易被宽恕,被关注。一个受害者往往习惯了烦恼,焦虑,抱怨,而不习惯感恩,愉快,轻松。所以,控诉(指责)别人很可能是一些受害者的内心动力。</p><p class="ql-block">一强一弱的夫妻生了孩子后,他们也常常转化为拯救者的角色,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来要求孩子。所以很多父母一边“加害“孩子,扼杀孩子的自我,把孩子变成受害者,一边又充当拯救者,自作主张为孩子安排,操纵孩子的一切。如果孩子不领情,父母又会变成受害者,指责孩子不懂自己的苦心,通过引发孩子的愧疚感,来实现对孩子的干预。</p><p class="ql-block">受害者三角是一个恶性循环,不管我们处在受害者,加害者还是拯救者的角色上,都走不出内心的囚笼,除非切换到责任者三角里,我们的人生才开始拨开云雾见月明。</p><p class="ql-block">受害者内在顽固性更强,因为这一角色的潜在好处有很多,这些便利使受害者处在心理舒适区,改变起来就会非常困难。从本质上说,加害者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让我们受害,只有我们自己。不放过对方,其实就是不放过自己。拯救者,加害者,受害者都是我们自己。</p><p class="ql-block">在戏剧三角内,当我们身处其中一个角色,总是会无意识地在生活中去抓取或筛选符合自我价值和自我拯救的那些角色。我们不自觉地各自玩着各自的心理游戏,这导致我们没有办法去真正了解他人。所以,我们常说的关系不好,或者在关系中不幸福,并不是因为关系无效,而是因为游戏的互动太无效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