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b></p><p class="ql-block"> 余华是一个讲述故事的高手,他总是能把普通人的生活讲得那么富有诱惑力,让你手不释卷,欲罢不能。《在细雨中呼喊》这部小说,以叙述者孙光林的口吻讲述了他在孙家和领养家庭生活时的经历以及与他相关人物的不同命运。</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通往南门的木桥为界,南门是孙光林的原生家庭,六岁之前的记忆并不多。真正对这个家庭的记忆应该是十二岁开始,那时他在暮色中看到南门的火光恰是自家茅屋着了火。也许他回的不是时候,在那个饥饿时代,他的回归,显然给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在这个家庭他是个边缘人物。他的父亲脾气暴躁,母亲懦弱,祖父卑微,哥哥和弟弟,在他看来是真正的孙家人。他经常坐在池塘边发呆,仿佛只有池塘能读懂他的孤独。如果孤独,上学时能找一两个玩伴也是好的。这个贫穷的家庭还有耻辱,父亲与胖寡妇偷情,母亲与胖寡妇当众厮杀,父亲调戏嫂子,祖父在失去尊严中苟活,在漫长的死亡中被父亲遗弃。更让他恐惧、忐忑并感到下流的是在高中患了手淫。好在,他算是一个励志的青年,他终于考上了北京某大学。</p><p class="ql-block"> 六岁到十二岁,孙光林在孙荡镇领养父亲王立强的家庭生活了五年。这位在武装部工作的父亲曾经让他有过短暂的幸福,但是随之父亲生活作风问题的暴露,他拉响手榴弹,自毁身亡,领养母亲发疯回了娘家。他刚好转的生活又跌入深渊。他成了孤儿,他凭着记忆回到了南门。</p><p class="ql-block"> 这是小说主人公的经历,与他相关的许多人物还有他们自己悲情的命运。作者余华并不是按照孙光林成长的时间线给读者讲述一个个阴郁痛苦的故事,他是巧妙地运用片段式讲述南门孙家,孙荡镇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看似零散的故事,但在引人入胜的情节中,读者自己完整地构建了前后故事的来龙去脉,仿佛铺开的一幅幅图画,让读者从黑白的图画中,看到生命蓬勃的美好,看到人性善良的光辉,看到肮脏丑陋的堕落,看到青春发育的好奇恐惧,看到衰老无力的卑微怯懦,当然也看到孤独绝望中的努力向上。</p><p class="ql-block"> 关于孤独,贯串了孙光林记忆中所有的日子。也许正是这种孤独培养了他敏锐的观察力,也许正是这种孤独让他学会了自我独立和自我强大。如果孤独是孙光林成长的影子,那么,我更觉得,它是人类每个个体都具有的属性。形单影只是一种物质的孤独,内心荒芜是精神的孤独。我曾经看过一部外国小说《一个人的朝圣》,书中写了一个退休老人为探望病危友人独自踏上旅程,在这个旅程中,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对生活生命以及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完成自我救赎。一个人的成长犹如孵蛋,它必须从内部突破,外在因素只是帮助他完成诞生或毁灭。孙光林就是这样创建了自己新的生命,走出南门,走进家人一直向往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贫瘠或肥沃都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死亡,而父母和家庭无法选择。我们不能改变固有的家庭生态环境,我们可以凭借忍耐和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余华在这部作品中所展示的家庭几乎都有缺陷,我们从不同的家庭中寻找自己父母的影子,也在寻找自己,而且会问:我的父母是谁?我是谁?也许我们很庆幸自己不是那个家庭的那个谁,但我们会思考家庭伦理,个体环境,友情爱情等问题,思考中,会让我们明白自己应该是谁。小说中孙光林在学校因为标语事件让老师“威逼利诱”,最后承认无中生有的事,让我颇有感触。从老师的角度看这个事儿,应该对孩子多一份信任,少一些冷漠,不能听风就是雨,更不能臆断。不当的处理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阴影。</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阅读作品中看到不同人物命运的同时,也看到南方特有的景致。比如南门带走孙光林弟弟的河流,围着蓝格头巾的母亲辛勤劳作的稻田,暮色来临时天空乌云与晚霞纠缠的情景。再比如孙荡镇的青石板路,路面光滑,闪着古老的光芒,走上去发出的声音就会把读者带进那样一个小城镇,与作品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与他们一起经历悲喜忧欢以及生离死别。</p><p class="ql-block"> 《在细雨中呼喊》,这是孙光林在雨中回归原生家庭充满希望的呼喊,是一个孤独少年沉默许久对命运的呼喊,也是作者对人性伦理真善美的呼喊。</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