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群孩子追着汽车跑,为了闻汽油味,觉得那个味道好闻,能相信吗?确确实实的事。50多年前的农村,汽车是稀罕物,不像现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满大道都是车。</p> <p class="ql-block"> 1970年代,农场主要运输工具是大马车,每个生产队都有一挂。后来每个生产队还有一台8马力拖拉机,都叫它“虾爬子”,发动要靠手摇,开起来“突突”响,还冒黑烟。农场仅有几台汽车,嘎斯、大解放,后来陆续有辽老大,大日野和小丰田。</p> <p class="ql-block"> 这些大型的交通工具,由场直机务队(后来改名叫修造厂)统一管理,停放在几个大木头门的车库里,车库里一股浓浓的汽油味。</p><p class="ql-block"> 秋收季节 ,农场通往前所车站的路上,各种交通工具一马车、拖拉机、汽车 ,凡是能用得上的运输工具,满载着一箱箱、一筐筐苹果运到前所车站 ,站台上摆满了各种包装的苹果,通过火车发往全国各地。</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汽车司机,陆师傅,左师傅,苏师傅,田师傅,唐师傅…..还有两台大拖拉机,司机是罗师傅和郝师傅吧。</p><p class="ql-block"> 那时司机是相当牛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由于农场距离前所火车站10公里,距山海关车站15公里,要出远门坐火车,在1970交通工具很稀缺,自行车都没有普及的年代,这段路程还真是个不小的事。所以能不能搭上车,得看司机师傅脸色。</p> <p class="ql-block"> 大概我5-6岁时,妈带我去山海关磨面,去的时候搭的是陆师傅的噶斯车,下车时约好时间地点回程。我们按时到指定地点等,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天已快黑了,妈只好带我到山海关火车站边的饭店,吃了一顿饺子。乘火车到前所,爸骑自行车来接,摸黑骑行20里到家。</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妈带我跟车去山海关拉基建队盖房用的瓦,好几个孩子搭车,都已爬上车。司机上驾驶楼前开始扫视,看看哪些人是他认为不顺眼的,毫不留情地撵下车。被迫下车的人丝毫也不敢表现出不满,灰溜溜地爬下来,那次我十分幸运,留在车上。</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爱坐车,凡是能代步的工具,都想“享受”一下。路过的大马车趁车老板不注意,在车后坐上趴一会儿也觉得“得劲”。瞎爬子拖拉机坐上特别颠屁股,噪音又大,冒黑烟还呛人,那也愿意坐,只要司机不往下赶。</p> <p class="ql-block"> 1975年二姐结婚,二姐夫是部队复员兵,来到农场当上了司机。我不时会搭上他的车,去前所粮库拉粮,去前所车站拉木材。比较远的一次,应该是1976年冬天,去北戴河看田师傅。</p><p class="ql-block"> 田师傅是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腿受了伤。他开农场的小丰田货车,在普兰店肇事。农场的刘wb遇难,田师傅重伤。还搭过二姐夫的车去秦皇岛柳江煤矿拉无烟煤,去止锚湾,在那吃了一顿特别好吃的鱼…..</p> <p class="ql-block"> 二姐夫在部队开车,练就出一手过硬驾驶技术,后来还当了一段时间的教练,几个年轻的司机,周师傅,姜师傅,阚师傅都是他带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记不得哪年,农场用一台卡车,在车厢上用帆布弄了一个棚子,改装成可以拉人的客车,每天往返前所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大概1975年,我们一群孩子正在六趟房前大道边玩。一台大客车开过来,孩子们看见那是相当兴奋,跟着车一路跑到场部。那是农场从丹东买回来的黄海牌客车。孩子们看着新鲜,纷纷坐到车上,不记得哪个司机了,看这帮孩子高兴的样子,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把车发动起来,开到14队,让我们这些孩子过了把瘾。</p><p class="ql-block"> 从此这台车成为农场的班车,每天早晨和下午往返山海关两趟,为农场人出行提供方便,甚至周边公社的人也可以来农场坐车。</p> <p class="ql-block"> 1978年,中学夏令营,我有幸参加。坐着苏师傅开的大客车,先到秦皇岛海港参观,登上了一艘大货轮,正在卸小麦,说是从加拿大进口的,第一次看见那么大的货仓,特别震撼。然后到北戴河海滨,看看大海。</p> <p class="ql-block"> 1979年去绥中高中上学,我们5个搭农场的车去高中报道。念书这两年,除了寒暑假,一般是一个月回一趟家。返校时乘农场的班车去前所车站再坐火车到绥中。</p><p class="ql-block"> 但从绥中回家时那趟火车到达前所车站,大概17-18点吧,离家还有20里地,这时班车早已通过。下了火车爬过高高的台阶,四下巡视,看有没有农场的车,多数时候都很幸运,搭上汽车最好。有一次正好李家公社有个同学和我坐一趟火车,下车后也随我坐上了农场的车,在15队路口下了车,他对农场人很是羡慕。有时没有汽车,搭拖拉机也行。实在没有车,到农场办事处再碰碰运气。</p> <p class="ql-block"> 好像是1981年新年前一天从绥中回家,下了火车,车站没有汽车。几个在绥中上学的同学走到办事处,也没有车。</p><p class="ql-block"> 漆黑寒冷的雪夜,走回去实在困难。办事处负责人给场办主任陈久河打电话,问都是谁家孩子啊,这边马上说有王文和女儿,还有…..,那意思如果家长不是农场有头有脸的人物,不会派车来接。</p><p class="ql-block"> 对方一听都有谁,果真派车把我们几个接回家。那两年还真算运气,一次也没步行走这20里路。只是1981年高考后,回学校填自愿,回家没有车,老五,宏英骑自行车把我和郭颖从前所车站接回来。</p> <p class="ql-block"> 1979年初冬,在绥中高中上学的赵文仁、叶德仁和我,在绥中搭上拉果车回家。大解放敞篷,车开起来刺骨寒风,我们3个人只有一件大棉袄,举过头顶,挡着风,几个人卷缩在棉袄下面,那1-2个小时真是难熬。</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从家返学校,那天班车上的人特别多。开始没往车上挤,等想上时,车已满员,再也容不下一个人。赶不到前所车站,就坐不上火车,第二天要上学,不回学校绝对不行。</p><p class="ql-block"> 怎么办?不知谁给我们出主意,让我们找白孟秋厂长。那是个非常有人情味的领导,一听这情况,马上安排一辆卡车,把没上去车的几个人送到前所车站。只提前了几分钟,赶上了那趟火车。</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搭车经历。1981年高考后,等待录取结果的日子里,我和继文去北戴河玩。搭上了农场往秦皇岛拉砖卡车。拉满一车砖,车上又坐了几个人,重载。</p><p class="ql-block"> 车行到距秦皇岛几公里地方,出了故障,不能走了。下了车,不知司机师傅修车得多长时间。我俩决定改乘公交车,这个决定十分正确,据说那车误了好长时间才开走。</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如今人们的出行方式多种多样,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汽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再也不用为区区十几二十几公里路犯愁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谁还记得那个年代落后的交通情形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