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24日在京开幕,展览中的196件/组精美文物将带领观众纵览50万年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美索不达米亚”在希腊语中是两河中间的意思,也就是两河流域,位置在现在的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约旦、伊朗西部、沙特阿拉伯东北部等地。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年,先后兴起了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以及其他民族,形成了各种文化的大融合。</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这一地区的人类创造了不可思议的高度文明,发明了太阴历、楔形文字、计算重量和长度的方法,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建筑,推出了世界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另外在陶器、青铜、铁器等方面的工艺也令人吃惊。两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来除中国古代文明外的三大古代文明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展馆装饰</p> <p class="ql-block">展馆装饰</p> <p class="ql-block">展馆装饰</p> <p class="ql-block">参观留影</p> <p class="ql-block">楔形文字的投影</p> <p class="ql-block"> 这件手斧是旧石器时代早期阿舍利文化的典型代表。阿舍利文化的器物组合主要为手斧、薄刃斧、手镐、大型石刀等,其中手斧是最具特色的一种工具。阿舍利手斧由两面打制而成,一端较尖较薄,另一端略宽略厚,呈泪滴等形状。由于左右两边和正反两面基本对称,它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代表了古人类进化过程中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水平,存在于20万——170万年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发现于阿勒颇省幼发拉底河沿岸的贾夫·艾哈迈尔遗址,这类器物因最早发现于埃及的赫勒万遗址,所以又被称为“赫勒万箭头”。</p> <p class="ql-block"> 泥塑突出女性生育器官,可能与母神崇拜有关。哈拉夫文化的女性雕像通常或蹲或坐在圆凳上,双臂托着双乳,人物头部多为模糊形象,躯体具有现实主义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前陶新石器文化B期发现于阿斯瓦德遗址(公元前8800-前7500年),女俑头部直立且向前突出,乳房硕大垂至膝部,缺少骨盆后部和部分大腿,此类泥塑女俑可能与生育观念有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珍珠母贝镶嵌画,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2600-前2400年)马里代尔祖尔地区的哈里里,这件镶嵌画发现于马里古城的沙玛什(太阳神)神庙,它由长方形、三角形和菱形的贝壳、红色石灰岩和片岩等拼接而成,被置于黑色马赛克背景下,画中描绘了五个正在膜拜的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泥塑车模型,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2600-前2400年)。在宗教仪式或房屋中使用的泥塑车模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楔形文字泥版,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2400年)。发现于杰济里赫东北部的贝达尔丘,泥版上刻满了楔形文字,其中提到了农业分配中奶牛和禽鸟的数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祭拜者雕像,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2600-前2400年)。马里代尔祖尔地区杰济里赫东北部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哈里里,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庙宇有很多这类呈祈祷姿势的小雕像,被置于庙宇内墙边的椅子上。他们分别代表着行政官、登记员、办事员,以及商人等社会富裕阶层人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女性雕像,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2600-前2400年)。这尊雕像发现于马里古城,在这里发现的女性雕像经常出现头戴球状装饰的形象,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一顶帽子或皇冠。她的眼睛和眉毛用宝石镶嵌而成,双手放在胸前,长袍垂至脚踝,长袍底部有条纹装饰。虽然这尊雕像没有铭文,但它是伊什塔尔神庙的典型雕塑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蛇纹绿泥石罐,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2600-前2400年)这件器皿发现于马里古城的伊什塔尔神庙,体现了“跨文化”风格,它从肩部至腹部由两个弯曲的蛇形图案组成,蛇的身体用圆点作为装饰。事实上,叙利亚并不生产绿泥石,这种石材可能是从伊朗南部传来的。绿泥石容器具有独特的外形和几何图案,在马里地区曾被广泛应用。公元前3世纪中后期,绿泥石容器的生产和销售为幼发拉底河跨文化渗透现象提供了有力证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蛇纹陶罐,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3100-前290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泥塑,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2400-前2000年)。这件泥塑发现于马里古城,该半身泥塑女俑眼睛突出,脸部两侧有圆形发辫,凸起的胸部自然裸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项链,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2000-前1600年)。这条项链出土于埃勃拉遗址,它由一条细链和两个似橡果的吊坠组成,吊坠上有金丝作装饰。这两颗吊坠分别由水晶和石头制成,细链由小金环相互交织而成。在古代近东地区,尤其是两河流域,人们经常使用难以加工的水晶来制作饰品。这一时期,这种项链饰品在西亚地区广为流行,而链条制作技艺和黄金造粒技术也一直传播到远东地区。对珠宝饰品的喜爱不仅体现出人类审美的提升,更展现了人们对崇高地位的追求与向往,由于宝石具有稀缺性,因此珠宝还往往是个人高贵身份的象征。两河流域文明作为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其珠宝不仅反映出两河流域人们对美的热爱,还折射出他们通过珠宝创造美的能力和天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项链,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2000-前1600年)。这条项链由红玉髓、海贝、费昂斯(一种玻璃)、青金石等珍贵材料组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带盖陶罐,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2000-前1600年)。几乎任何文明都经历过陶器时代,陶器是人类文明最早的见证,也是人类最早的生活伙伴,而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在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只有黏土是可以随时随地找到的。其他材料如石材等只能依靠进口。正因如此,黏土造就了古代两河流域最早的艺术形式——陶器,它既是生活用具,更是艺术品。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艺术家们来说,在艺术创作方面他们是不幸的,因为供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材料有限;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幸运的,正是由于材料的局限性才凸显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审美水平。这件带盖陶罐表面有线状装饰,罐盖与罐身有环相连,便于开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单耳细颈彩陶壶,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200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铜斧、青铜矛、手柄中空铜刺刀、仪式用斧。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1600-前120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乌伽里特语泥版,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2000-前1600年)。这件泥版文书发现于乌伽里特,记载了人们对乌伽里特主要神灵,如雨与雷之神和大地之神,以祈求免受毒蛇和疾病的侵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彩陶壶,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1600-前1200年)。这件陶罐发现于乌伽里特遗址,表面绘有精美纹饰,反映了青铜时代晚期叙利亚沿海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以及叙利亚本地陶器制作技术水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陶塑香炉,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1600-前1200年)。</p> <p class="ql-block"> 泥塑人偶,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1600-前1200年)。</p> <p class="ql-block"> 鸟形陶塑,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1600-前120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亚述国王和马车浮雕,铁器时代(公元前900-前539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面雕塑,铁器时代(公元前700年)。发现于艾因达拉遗址,头部饰有圆花饰,可能是伊什塔尔女神雕塑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铜人像,铁器时代(公元前1200-前900年)。该雕像从黎巴嫩海岸杰贝勒进口而来,可能象征着腓尼基文明,他可能是腰系皮带的雨与雷之神——巴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形陶塑,铁器时代(公元前900-前359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窗户里的女人,铁器时代(公元前900-前800年)。框架似窗户,器物中下部有四个矩形栏杆,器物中间为一个埃及卷发女性头像,给人一种女人通过窗口向外张望的感觉。有学者认为窗口的女人代表恶魔基利卢,她是伊什塔尔女神的随从之一,而另有学者认为该雕刻与圣母祭祀仪式有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乳牛雕刻,铁器时代(公元前900-前800年)。发现于阿勒颇省阿尔斯,描绘了大牛乳小牛的场景,属于新亚述人的雕刻水平,展示了铁器时代亚述艺术的真实和细致。因为阿尔斯兰·塔什是叙利亚北部城市,专家推测这件雕刻作品可能是叙利亚南部赠给北部的礼物。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母牛和小牛是一种常见雕刻主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壁画,铁器时代(公元前1200-前539年)。发现于阿勒颇省的比特阿迪尼丘。这幅壁画展示了两名亚述官员侧面像,如果修复完整的话,两名亚述官员是站在一个倒地的战败方王子身后,仿佛象征着胜利。壁画采用黑色、蓝色和红色颜料绘制在灰泥墙面上。这是少数被保存至今的亚述壁画之一,无论从艺术还是文化角度来看,它都具有重要的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格里芬浮雕,铁器时代(公元前500年)。这种系胧者石雕在铁器时代的高霞和神庙装饰中非常流行,在阿拉鋼王国中也有发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希腊铜币,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晚期)。铜币正面是头发蓬松、蓄着胡须的托勒密一世侧脸像,背面是老鹰图案。为了弥补贵金属钱币的短缺,托勒密王朝也大量发行铜币,这在希腊化时期是独一无二的现象。铜币的发行不仅能增加王室的收入,还能保证市场有足够的流通货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铜塑像,希腊化时期(公元前2-前1世纪)。这尊铜像表现了一个站立、赤裸且蓄须的男子形象,他头戴饰物,左手握长袍,右手拿圆盘。这类雕像被认为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在古典时期是非常受欢迎的雕刻题材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彩陶瓶,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3-前64年)。发现于拉塔基亚地区。器物底色为黑色,表面饰有豹子侧身图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石灰石墓葬雕像,罗马时期(公元2世纪)。发现于帕尔米拉古城,雕塑为一男子半身像,光头,右手举起并握住衣褶,颈部佩戴项箍,腕部佩戴手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石灰石墓葬雕像,罗马时期(公元2世纪)发现于霍姆斯省西部地区的帕尔米拉古城。雕塑为一男子半身像,头戴高帽,右手举起并握住某物,左手捧石盒,服饰微褶皱。</p> <p class="ql-block"> 石灰石墓葬雕像,罗马时期(公元2世纪)。发现于帕尔米拉古城,雕塑为一女子半身像,右手举起握住头巾(手帕)末端,右侧有五行叙利亚沙漠的帕尔米拉铭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阿芙洛狄忒铜像,罗马时期(公元2世纪)。这是一尊在古典时期广为流行的阿芙洛狄忒铜像,是爱与美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女神雕像,罗马时期(公元1世纪)。这件雪花石青雕像描绘了女神维纳斯,她是爱和美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太阳神赫利俄斯石雕,罗马时期(公元2-3世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釉陶花瓶,阿尤布王朝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1171-1250年)。</span>这是典型大马士革风格的陶瓷花瓶,表面采用红色、黑色和蓝色绘成孔雀图案和几何纹饰。它与伊朗瓷器有相似之处,花瓶的装饰技术证明了它与东方(伊朗)的密切文化联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釉陶瓶,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公元1250-1517年)。瓷瓶表面饰有几何纹饰,梨身、平底,属于典型伊斯兰风格瓷器。</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