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因缘’,我曾去广东茂名化州的南山寺,在寺里住了近3个月,一晃十年过去,寺中生活的许多情景依旧难以忘怀。当时曾写下了2万多字的心得,现整理出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南山寺位于化州市西北10公里的尖岗镇,始建于1300年前的盛唐时期。明朝著名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受神宗皇帝金币3000,修葺南山寺,并赐“海印”佛匾,光其门楣,南山寺因此而在粤西一带名声远播。近代香火逐渐败落。</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化州市人民政府将尖岗镇规划为‘生态风景旅游区’。2005年投资土地300亩,资金3亿元人民币,重修南山寺。</p> <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17日簇新的大雄宝殿落成。</p> <p class="ql-block">做完功课之后,身着海青在大殿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传,祖师大德说过:“法轮未转食轮先”。意思和咱们的“民以食为天”一样,说吃饭是修行第一重要的大事。</p><p class="ql-block">到寺院里吃饭,第一忌讳的就是大声喧哗。对国人来说,能做到这一点就不太容易,看看全世界的中餐馆,哪一处不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据史书载,宋代宰相司马光在游寺院时,看到几百人吃饭的斋堂寂静无声,从心底发出“三代礼乐,尽在其中”的赞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寺院里吃饭的地方叫斋堂,也叫五观堂,提醒你吃每一顿饭前,自己思忖一下,自己配不配吃这顿饭。所谓五观是从以下五处来看:</p><p class="ql-block">一、量彼功德,计从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p><p class="ql-block">三、防心为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p><p class="ql-block">五、为成道业,当食此食。</p><p class="ql-block">用斋时不能说话,内心还要作上述五种观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多人在一起吃饭,又不可能不交流,还不许出声,于是就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要求大家遵照执行。</p> <p class="ql-block">(图一)打叫香,是招呼开饭的信号。寺院各处的人员听到这个信号,就可以到斋堂门口等候,但是还不能进去,必须等到在佛堂做完功课的出家人,领着统一身着海青的香客来了,让他们先进。</p><p class="ql-block">出家人进斋堂也有先后顺序,首先让身着黄色袈裟,外穿褐色搭衣的进。身穿搭衣表示今天是他在领着做功课,这个人不是固定的,由大师傅(寺中住持)指定。比丘(男)进去之后,才是比丘尼(女)进。大师傅是从不到斋堂就餐的,他的饭单做,送到他的禅房。</p> <p class="ql-block">(图二)开梆,当僧人进入斋堂坐定之后,敲挂在梁上的大木鱼(龙头),名为开梆。这时居士、香客就可以依次进去了。</p> <p class="ql-block">(图四)大众念佛依次进佛堂,进、出斋堂的规矩也不少。斋堂的中门是不能走的,中门进去到佛像前,铺在地上的红地毯,更是不能踩。进门前站在门外,双手合十,恭恭敬敬鞠个躬,从左门进先迈左脚,从右门进先迈右脚。通常斋堂门口和里面都有义工引导,按照她(他)们的示意,坐到座位之上。</p> <p class="ql-block">(图三)打云板,看人员差不多都进去坐定了,开始打云板。打云板不止在斋堂,进佛堂念佛时也打。先打过一阵之后,斋堂或是佛堂里有个小铃铛与它对打,你一声,我一声,象是说‘我把外面的的人都交给你了’。三个回合结束。</p> <p class="ql-block">图五)端身正坐,每个人面前的碗筷都是义工事先摆好了的,坐下后先不要动,身姿端正。吃饭的时候,手臂不能靠在桌沿,饭碗要端起来。打佛七的时候来的人杂,很多人不懂规矩,义工们就举着木牌,上书“端起碗”,“别说话”之类提醒注意的告示,在斋堂里来回走动。</p> <p class="ql-block">(图六)翻开碗,听到打云板的声音,才可以把扣在面前的碗翻开。</p> <p class="ql-block">(图七)开始行堂,众人念偈时,义工开始给每个人的碗里添饭,加菜。</p> <p class="ql-block">(图八)念诵《供养偈》,听到打完云板之后,维那持麦克风,领着所有人一起念《供养偈》。念偈的时候,有一名僧人从供桌上的碗里,拨出十几粒大米,双手举在脑前,恭恭敬敬地走出斋堂,放在一个台子上供佛。</p> <p class="ql-block">(图十五)饭碗对齐桌边,用完餐放碗的时候还挺‘事儿’,要用筷子与桌边比对整齐。</p> <p class="ql-block">(图十六)摆齐碗筷,用餐前筷子是横摆在面前,此时要竖着摆。</p> <p class="ql-block">(图十七)念诵《结斋偈》,当值人员看出家人都吃完了,一敲小铃铛,所有人必须放下碗,双手合十,跟着一起念《结斋偈》。</p><p class="ql-block">没吃完的,念完再接着吃。</p> <p class="ql-block">吃完了饭,也不能抬起屁股就走人。规规矩矩在座位上坐着,等着所有人都吃完了,义工示意一排排按顺序站起来,按规定路线鱼贯而出,不许抄近道乱窜。</p><p class="ql-block">拿好自己的碗筷,出门放进相应的大盆里,送去洗。每天高温消毒。</p><p class="ql-block">通常出家人“过午不食”,不吃晚餐,所以晚餐不用念什么偈,不过晚餐饭菜的质量一点也不因此而下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山寺的早餐多数时间是粥和豆包,也有面条。吃粥时念的《供养偈》还是专门一套词。午、晚餐的最低标准是四菜一汤,外加‘小菜’。说它最低标准,是因为大部分时间都不止四个菜,尤其是在打佛七的时候,吃饭的人多,不知道要炒多少锅菜,备菜的时候只关注总量,不拘泥品种,所以每顿饭吃到七、八个菜是常事。特别是它每顿必备的‘小菜’——豆豉炒辣椒,非常合我的口味,在我来说,又是一道‘大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以为常年吃素是件很痛苦的事,没想到寺里的饭菜很可口,每天吃着也不想肉吃了。寺里的素菜可跟咱们在城里素菜馆吃的菜不是一回事,味道更接近家常菜。中国历史上有三次著名的‘武帝灭佛’运动(皇帝谥号中恰巧都带“武”字),其中一次的起因,就是因为当时打仗的士兵住在一家寺院里,吃饭时发现寺院里的和尚不干活,虽说吃素,可是饭菜的味道比士兵们好得多,惹的士兵们不满,引起哗变。最后仗也不打了,演变成了一场全国性的拆寺院,遣散僧人的‘灭佛运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是在南方,虽然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可是青菜的品种依旧很多,每天能吃到十好几样。我大致记了一下常吃到的品种:</p><p class="ql-block">芥菜、花菜、大小白菜、生菜、蕨菜、橄榄菜、木薯、胡萝卜、白萝卜、丝瓜、黄瓜、冬瓜、苦瓜、茄子、豇豆、扁豆、莴笋、土豆、西红柿、豆芽、辣椒、菠萝、豆腐、豆皮、油豆腐、各种蘑菇,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南方菜。</p><p class="ql-block">广东人很善于煲汤,寺院中也不例外。我也注意了一下煲汤的主要用料:</p><p class="ql-block">党参、沙参、红枣、薏米、枸杞、芡实、淮山、面藕、黄花、紫菜、花生、黄豆、银耳、莲子、无花果,其中前四样几乎每汤必有。</p><p class="ql-block">另有各种调料任意取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带领众弟子修行的时候,过的日子非常清苦。穿的衣服是从垃圾堆里捡拾的破衣服,挑好的部位剪下,一块块拼起来,然后染成统一的颜色做成。吃饭是分头化缘,由于从贫富家庭化来的饭好坏不一,为了公平,拿回来后一起倒进大锅里煮匀,再分吃。这样做成的衣服叫‘袈裟衣’,做成的饭叫‘袈裟饭’。 ‘袈裟’一词就是‘混合’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南山风景区的开发,来此的游客越来越多,不论旅游团还是散客,要在寺里就餐的,只需提前到接待处登记一下人数,不收取任何费用。斋堂门口正中,永远放着一个功德箱,就餐人员随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