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东征在温泉——交口郭家掌毛泽东路居地参观记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1935年12月17日,一次陕北瓦窑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拉开红军东征之伟大序幕;1936年3月8日,一次交口大麦郊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了重创敌军、扫清障碍之战略意图,部署兑九峪会战之军事行动;1936年3月10日,一次在温泉金斗山前沿阵地打响兑九峪之战役,书写了红军东征胜利之核心战役,留存了一段红色革命历史。1936年3月12日,一次郭家掌红1、15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了东征兵分左中右三路大军实施新的战略,史称“郭家掌分兵”。</p><p class="ql-block"> 红军东征,从1936年2月20日,红军东渡黄河,突破天险,经石楼进入交口,到4月27日离开交口,红军在交口征战62天;从1936年3月2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机关从石楼县马家庄出发,翻越巍巍吕梁山,进驻水头镇后水头村,至4月25日从康城离开交口,期间3进3出,毛泽东在交口共驻扎了42天。从此,交口成为红军东征驻扎时间最长的县,也成为红军东征在山西建立的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和战略支点。</p><p class="ql-block"> 峥嵘的岁月锻造着辉煌的历史,不凡的年代铭刻着难忘的回忆。红军东征之战火硝烟,在交口这一方浸染红色基因的热土上,虽已飘逝86年了,但其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如同深窖的老酒,日久弥醇。今天,我们对兑九峪战役的历史回顾,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 题 记</p> <p class="ql-block">  壬寅之年,盛夏时节,应交口县文联主席孔翠平之邀请,我参加了交口县文联组织的“交口文艺喜迎二十大——重走东征路,领略东征魂,传承东征文化,弘扬东征精神”文艺采风“第五站”活动。走进县温泉乡,走近郭家掌毛泽东路居地,漫步展馆,观赏品读间,感悟领悟中,可谓经历了一场红色革命精神洗礼。</p> <p class="ql-block">  温泉县,亦称温阳县,因古县城坐落于温泉之畔向阳山坡而得名。当地人还称温春县,除取方言习惯之外,还带有吉祥和赞誉之意。温阳县,即北宋河东路石州辖下的温泉县,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距今已有1402年的悠久历史。温泉县城,即今交口县温泉乡,当年北温州州署衙门也设在温泉县城里。温泉县历经唐、五代、宋、金、元初五个时期,具有647年的悠久历史。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改名为温阳县。因东临孝义县,改名为中阳县,今孝义遗存的中阳楼就是历史见证,后都恢复原名。温泉乡现存之金代大铁钟,铭文为温泉县。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温泉县被废除,属地分予孝义、灵石和隰县。</p><p class="ql-block"> 关于温泉县的有关史实,在《太平寰宇记》中有较详细之记载。由于地域之优(位于黄河、汾河两大河流间),民间传说颇多,以《张四姐大闹温阳县》为代表;当地文物之广,以崇胜寺、三清观、关帝庙三座寺院及大铁钟为主;历史之久远,深为三晋后人所铭记。这在后世的一些方志中看得很清楚。清光绪《续隰州志》在温泉废县500余年后,对温泉县及其后来的地域变化,从多方面做了记载。其一,在奥图中,将原温泉县的区域统称为“温阳十里”;其二,详细的介绍了温泉县的县史梗概和温泉县城的具体位置状况,并绘制成地形图,内容十分详尽,是难得一见的有关温泉县的史料。从中可见温泉县在当地居民中的影响。如今,有些村名、地名仍与温泉县密不可分。故县城以北有城北沟,城北山顶是屯兵的寨子,得名为寨后,城西十里处有十里后,后称为石岭后。……这些以县城的方位地形命名的村名把人们对温泉古县的追忆,长久的留给后人。</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的红军东征,在温泉也遗存了许多红色革命遗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革命记忆。譬如,郭家掌毛泽东路居地、红军东征金斗山战役指挥部纪念地、红军东征郭家掌会议旧址等,成为最好的红色革命印证。</p> <p class="ql-block">  郭家掌毛泽东路居,位于温泉乡郭家掌村中,旧址坐北向南,东西长26.5米,南北宽25.1米,占地面积66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遗址为清代遗构,建筑结构为一进四合院,二层砖木结构窑洞出檐式建筑,中轴线自南向北有院门、正窑,轴线两侧有东窑、西窑。院门已改,正窑为二层,均为砖券窑洞五孔。二层窑洞前设插廊,插廊面宽十一间,进深一椽,单坡硬山顶。东窑、西窑均为三孔砖券窑洞。从1936年3月9日-17日,毛泽东在郭家掌居住了8天。2006年7月4日,郭家掌毛泽东路居,被吕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红军东征金斗山战役指挥部纪念地,位于郭家掌村东约1000米之金斗山山顶。旧址东西约200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约40000平方米。1936年3月10日,毛泽东与彭德怀亲临金斗山前线指挥了著名的兑九峪战役。1989年9月5日,金斗山指挥部纪念地被交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红军东征郭家掌会议旧址,位于郭家掌村中,坐北向南,南北长16.3米,东西宽14.8米,占地面积241平方米。1936年3月12日,毛泽东在郭立俊院里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决定:将东征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大军,开启南征北战,史称“郭家掌分兵”,</p> <p class="ql-block">  登上红军东征金斗山指挥部纪念地,回望兑九峪战役历史风云,聆听红军东征红色革命故事,令人心潮澎湃,触目感怀。</p><p class="ql-block"> 兑九峪战役是红军东征中一次最激烈最关键的战役,如果说中阳关上战役是红军东征首战告捷且大获全胜的一次开局的战役,那么,兑九峪战役就是红军东征过程中一次核心战役,不仅记录了一段不朽的红军东征革命史,而且留下了一段火红的红色革命记忆史。</p> <p class="ql-block">  说起兑九峪,这里首先应了解其地名之来历。传说,早在亿万年前,在孝义兑镇一带有林林沟、深沟、柳沟、寺沟、花甲沟、后庄沟、翁家沟、主寺沟、草垛沟等大小不一的九道沟,沟沟不同凡响,道道阳气充足,风水上佳。据碑文记载:“兑兑户也,峪者山谷,九则阳数,谓列户于山谷之间也”之说,故得名“兑九峪”。而兑镇村正位于这九条沟、谷之汇集处,故名兑九峪,历史上其归属多变。解放后,简称兑镇,1953年属兑镇乡。1985年10月,兑镇镇与兑镇乡合并,属兑镇镇至今。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兑镇镇,因著名的兑九峪战役,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p> <p class="ql-block">  兑九峪战役的前因后果。1936年3月8日,毛泽东在大麦郊“城门里”院南厅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分析了东渡黄河以来的政治军事形势,调整提出了东征战役之战略部署,研究制定了兑九峪战役部署。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宋任穷、王首道、郭述申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各军团首长30余人。毛泽东给各军团首长下达任务时强调指出,由于阎军向我逼近,如不打退阎军进攻,我们就无法立足晋西,所以必须集中两个军团的力量,给阎锡山予以沉重打击,而后就可以兵分两路,各撒一网,宣传群众,扩充红军,筹集物资,为抗日作战准备力量。这次会议明确了兑九峪会战之战略意图,这就是既不是攻城略地,死打硬拼,也不是消极防御,步步为营,而是要实施分兵发动群众,创立吕梁山根据地,站稳脚跟,有计划地重创敌军,消灭敌军之有生力量,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p><p class="ql-block"> 1936年3月9日,毛泽东从坛索乡的冯家港村(今桃红坡)动身,经大麦郊、西宋庄、赵家圪垛、温泉庙、范石滩行程30余华里,到达温泉郭家掌村,住在社员郭维喜院楼下正中窑。</p><p class="ql-block"> 红军与晋军两军投入兑九峪战役,由于红军深受群众爱戴,消息封锁十分严密,敌军屡派小股侦察部队和便衣密探,均被红军捕获,无法探知红军虚实情报。为此,杨爱源总指挥万分焦虑,既怕贻误战机难交帐,又怕轻举冒进中埋伏,重蹈关上战斗之复辙,更怕红军从韩候岭乘虚包抄,可谓举步维艰,举棋不定。后方“总指挥”胆小心虚,前线官兵恐惧万分,相互观望推诿,但迫于阎锡山严令督促,只好心惊胆战地冒死前进。</p><p class="ql-block"> 3月9日,大雪纷飞,寒风凛洌。左翼杨效欧第2纵队奉命向兑九峪以西的大麦郊、双池镇推进。杨亲率徐岱岳197旅附刘振衡炮兵25团及司令部直属队居中,沿兑九峪向大麦郊前进;以刘奉宾214旅为左路纵队,由兑九峪转向佛子岭、仲家山一带;以姜玉贞196旅为右路纵队,在中央纵队北侧2-3公里处齐头并进,并明确规定行军要则:“出发迟(日出后启程),宿营早(日落前完成宿营及戒备),行程短(每日只行40-50里),多走山梁,迥避山谷,以免遭受红军袭击,如此走了一整天,才到达阳泉曲附近,杨效欧司令部即驻于阳泉曲村中。</p><p class="ql-block"> 3月10日清晨5时,当阎军生火做饭时,红军突然对阳泉曲中央突破,切断了杨、李两部联络。左、右两翼红军主力也分别沿仲家山、金计斗、原庄沟、罗巴沟向两侧包围,并派快速骑兵,向两翼迂回侧击加强攻势。杨效欧见红军从四面八方攻来,一面向李生达部告急救援,一面督部负隅顽抗。其右路姜玉贞旅在阳泉曲西北的碾头村一带,阻止红军穿插包围,以保持与李生达部的联络;其左路刘奉宾旅固守仲家山一线,占据有利地形,拼死抵抗红15军团的压缩包围;其中路徐岱岳旅死守于柳湾、阳泉曲一线,依托山崖、窑洞,抗击红军正面进攻。同时,敌炮兵部队集中火力猛烈,向红军阵地猛轰,致使红军所占据山头,全被黄土翻了过来。红军战士勇猛冲杀,一度冲进阳泉曲村中,逼近杨效欧司令部驻地,与敌展开白刃格斗。情急之下,杨效欧亲率卫队拼死反扑,几乎被红军俘获。因敌军地形有利,炮火猛烈,几次冲击均未奏效。</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一沟之隔的原家庄、罗巴沟,战斗十分激烈。这里是杨、李两个纵队的联合部位,也是红军能否分割、围歼杨效欧部之关键所在。战斗打响之后,红1军团突击部队顺原庄沟向东穿插,先头部队插向石象村方面;另一部向原庄南山猛扑,包抄阳泉曲侧后。原庄守敌李生达部201旅,忽见红军猛插过来,赶忙调集数十门火炮,集中2团兵力,借助庄山头工事和罗巴沟丁字口要冲阻止红军。敌战机在原庄上空狂轰滥炸,并投下阎锡山对原庄守军“嘉奖”手令,以金钱、地位笼络官兵卖命。由于红军攻势猛烈,阎军渐渐不支,急调王靖国预备总队2个团火速向兑九峪增援。同时,命占据中阳关上的孙楚第4纵队所部陈、陶、马旅各部,向红军侧翼进击;命杨红澄源第1纵队所部428团在石口一带的山神峪、云梦山出击,威胁红军后路。这时,红军左翼支队红1师3团和右翼支队红2师5团,分别投入战斗阻制敌军。</p><p class="ql-block"> 此战,从日出打到日落,一直处于对峙状态,兑九峪几十里长的山沟里,硝烟弥漫,杀声震天,都在激烈争夺每一个山包,每一座窑洞。由于敌我双方交织,敌传令兵曾数次把作战命令误送红军,红81师曾多次接获敌作战命令。81师首长对上门俘虏当即审讯,随将敌情动态与作战意图报告总部。当时,红军总指挥就设在与兑九峪一沟之隔的金斗山。兑九峪战役打响后,毛泽东和彭德怀总指挥亲临金斗山前线指挥战斗。毛泽东身披兰布棉大衣,迎风站在金斗山顶,密切注视战局变化。敌人的炮弹不时呼啸而来,落在指挥阵地前沿,警卫员十分担心毛泽东的安危,多次劝说隐蔽,毛泽东却沉着冷静地笑道:不要紧,敌人又没长千里眼,怎知俺在此呢?当时,毛泽东的帽子被大风吹掉,警卫员赶忙去检,毛泽东反而关切地说:要注意隐蔽,不要往前乱跑,小心子弹打着啊!后来,敌人发现了红军指挥部阵地,便派一股部队顺山沟偷偷摸过来。情况十分危急,余参谋一边组织警卫员阻击,一边请毛泽东到阵地后土洞里躲避。此时,总部特务团政委邱创成带一连勇士迅速赶来,像猛虎扑羊似的冲入敌群,展开白刃格斗。随之,红11师241团在王思谦政委、薛玉瑞团长带领下迅速赶来,从侧翼向这股敌军发起攻击。经2个小时激战,偷袭之敌乘机溜之乎也。</p><p class="ql-block"> 据《红军东征——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战略行动》一书记载:战后243团团长李仲英告诉贺晋年,当时情况紧急,容不得多加考虑,当机立断带部增援总部。在总部附近,他看到叶剑英参谋长已带总部警卫员在山坡正面抗敌了。彭德怀对李仲英下达死命令“不管伤亡多大,一定要把敌人赶回去,确保总部的安全。”在彭总的亲自指挥下,终于打退了敌人。</p><p class="ql-block"> 兑九峪战役,原计划诱敌深入,围歼杨效欧第2纵队约5-6个团之敌,结果开战以后,敌右翼李生达第3纵队投入6个团兵力,将我红1军主力牵制于碾头、原家庄一线,致使合围计划未过。加之,阎锡山又派兑九峪预备总队王靖国部队投入战斗,第4纵队孙楚所部陈、陶、马旅分别从中阳关上、汾阳三泉等地向红军侧后应援,总兵力达到3个纵队15个团之多。由于红军地形不利,敌我力量十分悬殊,为保存红军抗日力量,毛泽东当机立断,命令撤出战斗。为掩护主力安全撤退,总部令81师夺取兑九峪北面山头抗击尾追之敌。贺晋年师长接令命田文尧、谭冠三率242团发起攻击,因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敌人火力凶猛,多次进攻未成、红军伤亡很大。贺师长亲自上阵,命244团投入战斗,重机枪掩护冲锋,后在81师掩护下,红军主力安全后撤。红1军团撤回郭家掌、大麦郊、西宋庄一带;红15军团撤到仲家山以东下堡、双池镇一带。主力部队撤退后,阎锡山命部队当晚撤出战斗,将北线兵团集结布防于汾阳、孝义、介休、灵石一带,配合当地“防共保卫团”“主张公道团”沿同蒲路和汾河堡垒线严密设防阻止红军前进。经过一天的激烈战斗,红军击溃了敌人2个纵队,歼敌近3个团,鉴于敌众我寡,一时难以消灭敌人的形势,红军主动撤出战斗。兑九峪战役使得红军顺利完成了筹集款子、扩大红军队伍和唤起民众之三大任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从今天看来,我们不能仅仅从兑九峪战役是否达到了战役目的,而应从更宏大的历史视角来研究兑九峪战役。从红军而言,此战由毛泽东、彭德怀共同制定作战预案并亲自指挥,除张国焘在四川的红军部队,到达陕北的红军和红15军团主力部队只有一万几千人,兑九峪战役实际上是把当时中央能调动之兵力全部押上与敌军展开决一死战,是两个方面军合成作战。从晋军来看,总计投入14个兵团兵力,可谓步兵、炮兵和空军协同作战,就连驻扎在太原的2个兵团的预备队也投入战场。阎锡山事实上也在间接指挥着这次场作战,这显然是一次中等规模之战役行动。对于红军来说,这甚至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其实,任何战役的实施都有基本、全部达到战役目的和没有达到战役目的的三种结果。兑九峪战役从战争结果来看,是部分达到了战役预期目的,但从整个红军东征来看,是为完成三大任务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兑九峪战役成功地将敌人阻击到兑九峪以北地带。</p> <p class="ql-block">  郭家掌会议定兵分三路,南征北战格局形成。为了揭露蒋介石、阎锡山阻拦红军东进抗日的罪行,进一步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彭德怀与毛泽东于3月10日,在郭家掌村签发《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兑九峪战役后,针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特别是阎军针对红军开展决战等严峻形势,3月12日,毛泽东在郭家掌村主持召开红1、15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杨尚昆作了关于扩红的报告。会议着重研究进一步发展胜利,扩大战果,创建河东抗日根据地的问题,决定红军主力兵分三路,实行新的战略转移:毛泽东率领由总部特务团和红30军组成的“中路军”,转战隰县、交口、石楼、永和一带,牵制晋西晋军,策应主力行动;由红1军团全部和红15军团第81师组成“右路军”,沿汾河和同蒲铁路南下临汾地区作战,相机东出上党,转战河北;由红15军团主力第75师、第78师两个师组成“左路军”,北上直逼太原,并向晋西北发展,掩护红1军团南下,配合红28军控制黄河渡口,创建晋西北根据地。3月16日,由红15军团率先行动,围攻灵石县城,作出包抄汾、孝之敌,突破同蒲路的态势,掩护1军团南下行动。3月18日,凌晨又从灵石县文殊原、北庄一带进入介休县义棠镇郭壁、师屯南、师屯北地区,从虹霁桥强渡汾河,歼灭白秃山之敌—晋绥军第141师1个连,占领义棠火车站。同日,红1军团攻占南同蒲线枢纽—南关车站,将同蒲路拦腰斩断,而后星夜兼程,长驱向南,包围洪洞、赵城,奔袭临汾。4月1日,攻占了襄陵县站。红15军团穿越同蒲铁路,突破汾河堡垒防线,转战汾阳、孝义,围困交城、文水,先头骑兵连抵达晋祠、小店,直逼太原。在红军东征史上,这一重大军事决策对于红军摆脱不利困境,掌握战场主动权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史称“郭家掌分兵”。 </p><p class="ql-block"> 东征红军所到之处,大力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积极筹款扩军。从3月中旬到4月底,在短短1个多月里,红军筹款40万元,扩军7000余人,组织地方游击队20多支,创建了20多个乡、村苏维埃政权,红军东征部队在交口、孝义这片红色土地上,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战斗的足迹,在山西播下了抗日革命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  重走东征路,参观路居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秉承遗志,发扬光大。我们对红军东征的纪念,不仅是她完成了“扩红、筹款、赤化”三大任务,而是根植于交口人民心底的那种对“红色”眷恋的情结、对革命历史的深切缅怀以及对红色遗迹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交口虽不是革命圣地,但也是革命重地。交口是沟通晋西南的重要通道。红军东征军的到来,交口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那种拥军、爱军、参军的军民鱼水之情,让人缕缕回味,难以释怀。红军东征这段历史,是交口人民亲身经历的历史。她虽不是最辉煌的历史事件,但深深地印记在交口人民的心中。2012年电视剧《红军东征》的上映,使纯朴的交口人民对足下这块土地更加爱恋,对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更加追忆,从而增添了交口人民对红军东征历史的回忆、追寻、爱戴。因为东征精神已成为交口精神的渊薮,掘之不尽,永葆灿烂青春。</p><p class="ql-block"> 【本文参阅资料】《交口县志》《隰州志》《吕梁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吕梁市乡镇志》(交口卷)、《红军东征研究》《云梦风雅》《红色交口革命史》《红军东征 光耀交口》《中国共产党交口县历史》以及散见于网络中有关温阳县、红军东征等一些图文介绍等。</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爱好文学写作,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个人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其中《红色吕梁》一书收藏于《晋绥兵民博物馆》里;《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布原创文章270余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