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下乡学农时(一)

张广辉

<p class="ql-block">四川汶川的地貌</p> <p class="ql-block">  当年初中同学群的一个同学发了个八十年代农村农民排队交公粮的小视频,勾起了我初中时两次下乡学农的记忆,我这人手懒,想起来的事情,赶紧记下来,否则过几天激情不再,就又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九月份,停学已近三年的学生们总算是接到了复课的通知,家长们欣喜若狂,学生们则是无所谓,反正校里校外都是混啦。记得刚开学时,由于停课三年,学校把我们六六,六七,六八三届小学毕业生混成一个年级组学习,于是,我们这个年纪的学生年龄相差三四岁,小的十三四,大的都十七八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小六六届毕业生这年都应该上高中了,可还得跟我们这帮小六八届一起混,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初中时代女同学们</p> <p class="ql-block">  那时上学,学习文化知识不是重点,而是要让学生学工,农,兵,要把学生培养成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开学那会先是学军,学校从部队请来一些教官教学生们走队例,蹆正步。不久学校又被工宣队接管,从灌县煤矿派来了十几名工宣队员,全面接管学校管理,于是就有了十月底至十一月初的第一次下乡学农活动。</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下乡是去的四川省灌县龙溪公社的某个大队,据说这地方是工宣队某个领导的老家,位于灌县与汶川县交界处的偏辟山区农村。当时学校宣传队通知我不用下乡,留校参加文艺节目排练,然后到学校学农的农村慰问演出,因我在排练过程中遇到了一点困难,受到了音乐老师的批评,又感觉到自己难于完成剧情的发展需要,于是我自己决定跟班级下乡。由于走的倡促,出发那天我母亲送我到学校交伙食费和粮票,后听别的家长说应该给孩子带点粮票和零花钱,零花钱带了,但粮票却没准备,要知道那个年代粮票比钱重要,没粮票有钱也买不到吃的,我母亲有点慌张,急着要回家去取,这时我的发小老同学也是我家老乡的王春英告诉我母亲,她带了五斤粮票,半个月肯定用不完,可以借给我二斤,这样我妈才放心了。这件事情已过去五十三年了,我仍记忆犹新,不知王春英同学还记得吗?如有机会来北京一聚,我一定请你吃最正宗的北京全聚德烤鸭。</p> <p class="ql-block">滚滚岷江</p> <p class="ql-block">  从白沙小镇的部队家属区沿着一条依岷江河而建的灌县至汶川的三级公路向汶川方向大约走一个多小时,然后拐向一条依溪水而建的小路向山上攀爬,小路大多数路段都是大青板铺就,由于是向山上爬,有许多台阶,所以这条小路只能是走人或者是牛马行,小路依溪水建的很富诗情画意,有几次小路要跨过溪水,小石桥建的也很漂亮,甚至有一座廊桥极具四川特色。清澈见底的小溪和漂亮的小石板路,让向上攀爬的同学们忘记了疲劳,大约又爬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后,我们到了此次的目的地,龙溪公社所在的龙溪小镇,想来这条漂亮的小溪流也一定应该叫龙溪吧。</p> <p class="ql-block">  我们被安排在龙溪小学居住,算来这个时间应该是开学时间段,但不知为何没有学生上学,一个班级的男生安排住一个教室,由于女生人数少,好像是两个班级的安排一个教室。龙溪公社不通电,学校给准备了蜡烛,集体开伙吃饭,学校的大师傅也跟过来了,水资源很丰富,从山坡上用竹子接过来的山水二十四小时不断,所以洗漱很方便。大多数同学都是第一次过这种集体生活,感觉十分新鲜,许多同学又从家里带来点零食,所以第一晚大家闹腾的十分热闹,老师怎么干涉也没有用,后来索性不管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同班同学</p> <p class="ql-block">  下乡学农内容的重点就是劳动,龙溪公社是山区,除了公社所在地的小平坝子上有极少量的水田外,绝大多数都是山坡地,种植的作物就是玉米土豆青稞什么的。我们去的季节地里的庄稼都收完了,按正常节气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农活了,但是当时开展的农业学大寨活动如火如荼,上级号召大搞农田水利建筑,主要就是修梯田,把一个山头茂密的植被用火烧刀砍等方式清除掉,然后从地里挖来石块甚至大土块,象大寨那样一层层的砌起来,然后把斜山坡上的土层挖下来平整好,就变成了大寨式的梯田,远远望去,很有点气势,不过现在想起来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四川是个多雨的地区,山坡上如果没有植被保护,修的梯田很容易被洪水冲垮,甚至会引发泥石流,威胁山下的农舍和街道的安全。但当时都不太懂,或许是有明白人但不愿意说破吧。反正农民伯伯们加上我们这群学生每天都战天斗地修梯田,要让山河变容颜。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学习参观,学校经常请一些贫下中农的大爷大娘们给我们上忆苦思甜课,记得有个大爷口才不错,就是讲课老窜内容,有时讲着讲着又把解决前后吃苦挨饿的事情窜到一块讲了,这时带队的工宣队员赶紧去把他的话题拉回来。</p> <p class="ql-block">清澈的小溪水</p> <p class="ql-block">  忆苦思甜的课同学们听完也就过去了,可现实中的苦却真切的感受到了,一是劳动,每天拿着大锤钢钎大镐铁锹在山上修梯田在农村也是个力气活,我们这群很少干体力活的半大青年就更吃力了。干活累点可以偷偷懒,这时候最大的考验就是粮食不够吃。按当时四川省城镇居民的粮食定量,普通居民成人为每月二十八斤,十八岁以下至十四岁是二十四斤,学校要求把粮票和伙食钱交给学校,集中采购集体开伙,我们那个年龄段正是长身体能吃的时候,当时许多家庭粮食都不够吃,好在我们住在县城郊外,一是能买到土豆红薯这些粮食的补充物品,二是住房周边有许多地开出来可以种瓜种豆,还可以养鸡养鸭,所以一般家庭也能对付。但是集体开伙这些条件都不具备,加之一干体力活,饭量大增,顿时就尝到了饿肚子的感受。我从小到现在六十六岁了,还就是在那半个月感到每天都饥肠辘辘,盼着下一顿开饭的时间。后来学校从当地买了许多土豆掺在米饭里,但是蔬菜减少了,仍是无济于事。记得半个月吃过一次肉,是学校那边杀了一口猪,怎么运上来的不知道,中午打牙祭,同学们都十分期待,只可惜僧多粥少,分到碗里就是薄薄的几片,而且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不公平,跟大师傅熟悉的或者是老师们的孩子,分的都是大片肥肉,而我分的就是几块排骨什么的。心中虽有怨气,不过也算是见到肉了。</p> <p class="ql-block">山间的青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下乡学农劳动,由于没有跟当地老乡同吃同住,所以除了每天感觉饥饿之外,没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只是感觉到那时的农民还是很快乐的,在山上劳动时虽然辛苦,但是精神状态不错,讲笑话开个不荤不素的玩笑,也是很有意思的。我还有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就是学校宣传队也过来慰问当地的社员和同学们,本来我应该是其中的一员的,在舞台上一展风采,但由于自己的任性而失之交臂,所以我那天没有去看演出,自己坐在教室里发呆,也是人生的一个小小的不如意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