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井村位于湖南省嘉禾县石羔乡南部,1429年初春时节,李氏先祖嗣应公从嘉禾古城禾仓堡翻过山路,来到晋屏山下的一处开阔之地放鸭,然后在一座小山边搭起一座茅屋定居,取名喜鹊屋。喜鹊屋刚搭好,便见空中雷声隆隆,寻着雷声出门而去,发现在不远处的塘边,一湾泉水随着雷声汩汩而出。此后应公每天在此取水,便取名为雷公井。明崇祯二年(1629年)子乾公从禾仓堡西迁入现址。从清朝道光初期至解放前止,该村先祖共建造堂屋26座,大屋30余间,青石板路约3000余米,保存完好。雷公井村的大屋布局比其它湘南的民居要宽松得多,巷道相比其它村子要宽敞一些。 2015年10月拍 这里曾经保留着六月六尝新节,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都会回娘家。抖糍粑、米豆腐是这里的传统小吃。<br data-filtered="filtered">嘉禾自古就有“唱娘娘”(即伴嫁)之婚俗。据同治版《嘉禾县志》载:“嫁女前夕,具酒馔,集妇女歌。歌阙,母女及村姑伯姨相向而哭,循叠相继,达曙乃止”。 “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春天的故事》作曲者王佑贵在嘉禾采风时这样评价嘉禾伴嫁歌。伴嫁歌的故事和内容,既反映了嘉禾独特的婚庆风俗。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015年10月拍 门窗雕花精美轻盈,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族谱记载,族人例赠登仕郎,例贡生,孝廉方正多人,任知府、知县等职。<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民国时期,雷公井村考入黄埔军校7人,李焕之考入黄埔第二期,曾与周恩来共事;李从其考入黄埔第六期,李礼成在1948年锦州战役中牺牲为革命烈士。李智生1940年考入黄埔七分校17期。曾参加抗日豫西会战并立下战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外墙临街的照明孔造型别致,这个照明孔是放油灯的,起到路灯的作用 屋角石雕丰富,但很多遭人为磨损,当时是想磨去“四旧”的痕迹吧。 2015年10月,到此一游,当时老屋也没看到有什么人居住。2022年7月与2位摄友再次到访,德晖第得到了修缮,还有人在老屋里开了茶社,几个大屋开辟为农耕、风俗等展示场所。而非核心圈里的老屋还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有些随时有倒塌之忧。 老屋场边上是高大的新楼房 古村落包含着传统民居与建造、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种传统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独特的价值,常被称为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作品,人类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的寄居地,中国人的血脉空间、中国文化的“细胞”、历史的“活化石”、“民俗艺术的博物馆”等。同样,这些古村落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承载着我们的记忆。如何原生态、活化地保护我们的古村落,是未来持续的课题。 周末假日,也还有外地的游客过来拍照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