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娘子关这个名称,史上曾有两种记载:一是因关城东北有妒女祠而名;一是因唐平阳公主率娘子军驻此而名。明代诗人王世贞有诗曰:“夫人城北走降氏,娘子军前高义旗。今日关头成独笑,可无巾帼赠男儿。”;到清代乾隆年间撰修的《平定州志》上的解释是,“娘子关,在州东北九十里,即古苇泽城,唐平阳公主駐兵于此故名;俗传因妒女祠得名者非也。”;民国时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词海》中,有娘子关词条解释到,“娘子关亦曰苇泽关,在山西省平定县北,河北省井陉县西,相传唐平阳公主尝统娘子军駐此因名。”。就是说对因平阳公主率娘子军镇守于此而名予以了肯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一般理解,娘子关的名称来历,不管史上有多少不同记载说法,最终应按国家相关权威部门定论为准。然而,近一、二十年来,不断有人在不同媒体上表述,娘子关不是因平阳公主而名,是因妒女得名。这在社会上引起了质疑。就更让读者摸不着头绪。作为普通的娘子关人,想在此与读者分享对娘子关名称的了解或叫考证,因水平有限,不一定正确,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一、传说和古地名,也应是印证的依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平定州志》和《辞海》的定论从下面这些地名、建筑等可以印证。娘子关,就是因唐平阳公主率娘子军镇守于此而得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在娘子关城东北城墙外有大片开阔地,自古有“营地”、“娘子军练兵场”的古地名。一直传至今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在娘子关城北,绵河岸边,有一开阔地,此地块西南有一座平面为正方形的上小下大的梯形建筑,内部是夯土,外面是石砌。自古当地人称“平阳公主点将台”,近年也有人称是“烽火台”。事实不是烽火台,因为当地有很多烽火台,这个建筑没有烽火台的构造,就是一座台形建筑。地理位置也不与其它烽火台类同。所以,可以肯定它不是“烽火台”。史传点将台应该是正确的,而且,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以吻合的名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3)在娘子关城西南高山上,有一座较大的石砌建筑,史上当地人称之为“平阳公主避暑楼”,没有听说有其它名称。从地理位置和建筑格局看确实是避暑的好地方,也有作为军事瞭望的功能。与平阳公主駐兵镇守于此相吻合。</span></p><p class="ql-block">二、古碑说此处是古娘子军旧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多年来,为了提高对家乡历史的认识,多次到天下第九关关城查看阅读古代碑刻,有的碑面过去曾用白灰泥抹过,部分字迹很难辨认。经过清理发现,城楼东南侧关圣庙前有一块清康熙辛亥暑月立的石碑,即《关圣庙碑记》,第一句描述关圣庙所在位置时这样说:“夫直隶真定府治西,有古娘子军之旧地……”。按着碑文可以这样理解,康熙辛亥年间这里属真定府管辖,娘子关在真定府西部,康熙辛亥年修关帝圣庙时,所选地址就是古娘子军曾经驻守的地方。这一发现,比清乾隆撰修《平定州志》就又更早了。这是古代刻在石上的依据。在娘子关关城就地发现这块碑,告诉我们后人这里就是娘子军曾经驻守过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综上所述,娘子关这个名称,因唐平阳公主镇守于此而名的理由较因妒女而名更充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此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是否考虑在娘子关关城合适的地方立起上刻“古娘子军之旧地”的石碑。对于传承古关本来史实,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附碑文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