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要讲清楚太阳岛的来历和地理位置,就必需先介绍一番哈尔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松嫩平原的腹地,松花江象一条绥带在其中间流过,太阳岛就是镶嵌在绥带上的钻石。它们一同给哈尔滨带来魅力和荣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哈尔滨的历史很短。它因中东铁路的建设而发展成为城市。中东铁路于1897.8始建,1903.7竣工。1900年松花江铁路桥竣工。由于修建铁路,带来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文化流…1905年城市有了雏形,1906年人口达到三万以上,到1945年人口达到70万。其间有33个国家移民16万,包括2.5万犹太人,19个国家设立领事馆。我认为,哈尔滨的历史应该从1900年算起。至今是122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哈尔滨是一座移民城市,在城市发展头几十年,其市民构成就多是国内的外地人和其他国家的移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哈尔滨的城市化进程中正值俄国的十月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胜利后,一大批俄国的贵族和低级军官及家眷进入哈尔滨;二战期间,大量犹太人逃难来到这里,日本为长期侵略中国,成立开拓团,其中管理机构也来到哈尔滨。当然也有各国的“淘金者”来到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哈尔滨教堂多达25座;哈尔滨的建筑,集世界各流派于一身,多姿多彩,风格各异,比起国内其他大城市也有独特之处。学校多,有俄罗斯的,法国的,以色列的,美国的,日本的…著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就建于那个年代;商业发达,如中央大街商业街和秋林公司及老道外的中式商业区。移民的来临,必然将欧洲的文化艺术,包括音乐、美术、歌剧、话剧、体育…带到这里。冰雪文化和运动肯定受到北欧文化的影响。哈尔滨人思想意识、行为、生活方式、爱好,受到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很大。哈尔滨人现在仍喜欢吃的面包、牛奶、红肠、啤酒,俄式西餐,都是受到俄罗斯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日本1931年9.18事变侵占东北以后,1932年成立了伪满州国,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1945年至1949年一直被人民军队控制。哈尔滨是一座没有经过战争的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新中国建立后,城市得到巨大发展,以由消费城市转为工业城市。到2022年,城区人口540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哈尔滨的冬天,时间较长,结冰期190天。历史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1.4摄氏度。所以,哈尔滨人对夏天的时光十分珍惜,会把一切有益的活动充斥在这个季节里。</span></p><p class="ql-block"> 城市形成早期,文化设施贫乏,太阳岛风景区对当时的建设者和市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它的独特的地理位置,适合人们休闲的条件,令其传承和发展到今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太阳岛紧临松花江哈尔滨段的北侧,原来是俄罗斯人休闲和打鱼的地方,岛中有个不大的东正教教堂。夏天时节,俄罗斯人携家带眷地到太阳岛江边游玩,游泳、野餐。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对国人影响很大,纷纷效仿,因此,至今每逢节假日,这里都是人山人海。我们小时候就生活在这里,耳濡目染,也多少接受了这样的生活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清楚的记得,我在哈九中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的体育老师是柳玉惠。上体育课时,他用自家的尖底舢板船把同学们分批运过江,在太阳岛附近的江心岛下水学习游泳。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是破天慌的事情。这些活动强健了体魄,增加了我们的心智和对松花江及太阳岛的记忆和依恋,它成为我魂牵梦绕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八十岁又登太阳岛,心潮澎拜,思绪万千,70载匆匆过去(1951年,我9岁来到哈尔滨),时光如同松花江之水难留,但是,我多么希望,物是人不非的时日能够更加长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