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与兰雀山之约(一)

原野摄影

<p class="ql-block">  大通县是青海省西宁市下辖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2280—4622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9镇、11乡,有汉族、回族、土族、藏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并先后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底,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约40万人。</p> <p class="ql-block">  大通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藏高原上,属青海省会西宁市辖县,是青海省河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县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通县三面环山,北横达坂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邻,西隔娘娘山与湟中、海晏县为界,东北有兰雀山与互助土族自治县接壤,中部为盆地,西北窄,东西宽,南与西宁市相接。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民国《大通县志·地理山脉》载:“我大通据甘陇之西偏,居河流之北干。而北干诸山,所宗少祖,是为祁连。</p> <p class="ql-block">  自玉关西入,直抵甘凉,绵亘千余里,山南一支,行绕青海,折入大通,水随山出。”民国八年时任大通县知事的合肥人刘运新等19人合力编纂的《大通县志》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大通自清雍正三年(1725)设卫,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卫为县,直到民国八年(1919)近二百年的建制沿革、自然风貌、自然资源、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等各方面的情况,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p> <p class="ql-block">  这部文献记述了大通境内的(包括今门源县)所有山脉,以大通县城毛佰胜为中心,分北干诸山14座(大多在今门源县境内);中干诸山28座(大多在今大通县境内);南干诸山18座,还附录了黑林峡等10条峡谷。这些山脉从属于祁连山系,是祁连山南缘的一部分。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时,将北大通划归新设的门源县管辖,属于大通的山脉和山峰共30余座。</p> <p class="ql-block">  兰雀山在县境东部,又名燕麦山,巍峨雄峙,绵亘六七十里,山上云雾缭绕,林木葱茏,美景天成,为东峡群山之首,与横亘在西南的娘娘山遥遥相对。进入东峡口,兰雀山就映入眼帘,它以优美的姿态,敞开胸怀迎接着八方来客。</p> <p class="ql-block">  八三版《大通县志》第三章 自然环境 第77页 第二节 (三) 山脉 这样记载兰雀山 : “又名燕麦山,是大坂山支脉。在县东北,海拔4034米,形如围屏,山峰特高,上面积雪,终年不消。”</p> <p class="ql-block">  居住地群众零售在鹞子沟林区采摘的环保无污染野蘑菇。</p> <p class="ql-block">  当车行至麻其村山上时遇到瓢泼大雨</p> <p class="ql-block"> 《一城山水 大境通达》</p><p class="ql-block"> 山的挺拔与稳重,水的清澈与悠长,构成了大通文化厚重、开阔、通达的自然和人文背景,此谓大境。</p> <p class="ql-block">  大通作为丝路南道上的重要枢纽,不仅在东西文化交流及商贸往来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生成于本土的多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交流和互融的功能,此为通达。</p><p class="ql-block"> 部分文字摘自于大通县作家协会主席韩福良《一境山水秀北川》一文。特此致谢!</p> <p class="ql-block">  此为兰雀山坐标和海拔</p><p class="ql-block"> 下午的向化兰雀山之约,由于有其他事未能完成全程,走到半道又返回了。有机会一定再去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