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历程~062基地工程记实(2)

陈露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陈露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2年7月19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序</p><p class="ql-block"> 062工程是中建二局当年曾经建设的三线工程,《光辉的历程~062工程记实(1)》记录了中建二局三公司为主,建设的达县以北的万源062基地工程。</p><p class="ql-block"> 本篇记述的是以中建二局二公司为主,建设的位于宣汉县胡家公社(镇)、土主公社(镇)的062基地工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光荣的军人,不负使命   </p><p class="ql-block"> 中建二局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步兵第99师下辖13、14、15团和特种工程团及师直属队,1952年5月,在上海江湾奉党中央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命令,全师改编为建筑5师。在上海经过专业培训学习,并在上海又招收了2000余名上海、江浙一带的管理和技术工人充实建筑队伍。</p><p class="ql-block"> 这支有着优良传统的部队,富于敢打硬仗、能吃苦的精神。1953年7月,5师奉建工部的命令,北上东三省的吉林长春建设一汽工厂,当时的5师是建工部“直属工程公司”的主要力量。</p><p class="ql-block"> 按照中央的要求,三年建成了汽车厂,1955年,-汽厂房基本建成,如期完成一汽的任务。这一年5月,建筑5师集体转业,由原供给制改成工资制,成为了真正的建筑企业。</p><p class="ql-block">1956年3月,直属公司奉建工部命令,北上白山黑水的黑龙江齐齐哈尔建设一重,历经近三年时间,建成一重,中国的工业城,新中国工业的长子,东方的鲁尔。</p> <p class="ql-block">↑1952年5月,华东野战军步兵第99师,在上海江湾改编为建筑5师。</p> <p class="ql-block">↑1955年5月,建筑5师在长春正式集体转业,由原供给制改成工资制,成为了真正的建筑企业。</p> <p class="ql-block">二.八千里转战,挥师南下</p><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建工部决定,将“直属工程公司”更名为“建筑工程部第一工程局”。三处、四处(十四团)合并为一公司,以后号称“老一公司”(即二局的前身)。调往四川德阳建设二重厂、东方电机厂、江油工业区。(华西四公司,就是一公司105工区改建的,主要是十三团)。</p><p class="ql-block"> “工业建筑的先锋,南征北战的铁军”,开始在行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巴山蜀水之地艰苦奋战近20年。</p><p class="ql-block"> 1962年,建工部和中共四川省委联合作出决定,将建工部第一工程局与四川省建设厅合并,成立“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局”。</p> <p class="ql-block">三.三线建设,帷幕拉开</p><p class="ql-block"> 1964年,中国在第三个五年经济建设中,提出了建设中国的战备工程和工业基础的“三线建设”工程,即中国的大后方,战略纵深地。三线建设工程,在十三个省的区域内展开,以云贵川三省为重点的大三线建设工程,从此拉开了建设的帷幕。</p><p class="ql-block">1965年,建工部决定撤销“西南工程管理局”,重新成立建筑工程部“第一、二、三、四工程局”。</p><p class="ql-block">1966年6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决定,成立长江工程党委会,对062、064两个战备一级保密工程统一领导。委员会共有18位同志组成,其中建工部有两位,一位是时任建工部副部长的任朴斋,叧一位是时任建工部一局副局长的李子乾。党委常委会有九人组成,李子乾是九常委之一。</p><p class="ql-block">1966年7月,建工部决定以建工部【第一工程局(一公司)】为主,同时抽调在西北从事国防工程建设的建工部(第五工程局五公司)等17000余人,组建“长江工程指挥部”,8月份,建工部一局机械化施工公司一队划归长江指挥部,进驻达县地区承担062、064国防尖端重点工程战备建设任务。当时达县地区管辖11个县,“长江工程指挥部”设在达县城。062、064工程规模很大,从东北方向毗邻陕西的四川万源县,沿川陕公路到宣汉县再到南边的大竹县。</p> <p class="ql-block">↑严勇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老一公司未拆分分家时的照片,工装的左上部印有“一局一公司及工号”。周德才提供。</p> <p class="ql-block">↑老一公司未拆分分家时的老照片,工装的左上部印有“一局一公司及工号”。周德才提供。</p> <p class="ql-block">↑周德才,电话班。</p> <p class="ql-block">四.巴人故里,汇战达县</p><p class="ql-block"> 1966年,从建设中的德阳二重厂、东方电机厂陆续调人到达县地区。</p><p class="ql-block"> 062基地在宣汉县有四个配套厂的建设工程,土主公社的7105厂、7104厂、7140厂,胡家公社的7111厂。</p><p class="ql-block"> 宣汉县位于川、渝、鄂、陕的交汇处,地形复杂,山势逶迤,大巴山腹地,山峦叠嶂,沟壑纵横。胡家公社(镇)位于川陕结合部,川陕公路穿镇而过,襄渝铁路、胡家站(现宣汉站)在紧张的修建中。在群山环绕的重山峻岭,茂密的苍松翠柏之间,树木郁郁葱葱。隐蔽性强,适合三线建设的原则,“山、散、洞”。</p><p class="ql-block"> 公司机关迁到宣汉县双河公社院内,双河距土主公社(镇)、胡家公社(镇),约十一、二公里。</p> <p class="ql-block">↑从网上下载图片。从甘肃天水搬迁一院的设备到达县地区。</p> <p class="ql-block">  三公司(以后的二团)的人在土主的7105厂、7104厂、7140厂和胡家的7111厂先后开工。一处全部、三处九连、二处六连,先在土主施工。二处的四连、五连前期在胡家主要是搭设临建施工,专业配合土建施工的单位四营、水电连两边分人。</p><p class="ql-block"> 三处先在达县的罗江,后来迁至普光(往土主里走),1969年迁至李家嘴,搞预制的在小河坝,三处的七、八、九、机械连都在李家嘴,离土主有一段路。1970年后,七连、八连先迁往胡家,九连、机械连后也陆续迁往胡家。</p><p class="ql-block">胡家的土方工作是由机运处吊装队干的,土方平整后再开始干7111厂工程。</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建工部军管会,决定将“长江指挥部”更名为“103工程指挥部”。从此“103”,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情况下的一个普通代号,在以后的中建二局的广大干部、职工、家属、子女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建一代、建二代、甚至是建三代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五.土主工地的建设情况</p><p class="ql-block"> 1966年,老一公司一分为三,以后的长江三公司,二团,即现在的中建二局二公司;长江一公司,一团,即现在的中建二局三公司;直属处后更名为四公司,三团,即现在的中建二局四公司;安装公司为四团;土石方一大队为五公司。</p><p class="ql-block"> 土主那片基地挺大,当时公司机关、一处、预制厂、车队及修理连、安装公司机关都在那一片,相距不太远,出行全靠走路,山路也不好骑自行车,那时自行车很少,出行办事要么搭车,要么走路,一线的职工上班经常穿的是水鞋,</p><p class="ql-block"> 公司机关分政工、生产、后勤三大组,政工组和生产组办公地在土主105,机关后勤组和四营营部在土主173。那是一座小山坡,有一栋外走廊的三层小楼,财务科、行政科、机械科、材料科及单身宿舍和双职工都住小楼里。卫生所是两栋小平房,还有一栋是食堂,山下不远处就是刚建起来的子弟小学。</p><p class="ql-block"> 105的灯光球场是1968年夏季推平的,一处机关二楼房子在后面,隔着球场就是机运处吊装队食堂。当时公司机关在双河,生产部分已搬来。</p><p class="ql-block"> 三公司(以后的二团)一处的一、二、三连、机械连,二处的六连,三处的九连、机运处(以后的四营)等。在土主的7105厂、7104厂、7140厂,开始施工。</p><p class="ql-block"> 105洞库工程在杨候山腹中,在二团未进场前,已由土石方公司前期开始打洞。洞库内还有部分钢结构工程,洞顶钢筋绑扎完后浇筑混凝土。有部分需安装构件,机运处施工安装部件结构工程时,为便于安装,减少脚手架来回拆卸安装,在解放牌汽车上搭起固定脚手架,这样就成为一个活动可移的脚手架,加快了进度,减少了劳动强度。洞内施工挺辛苦,最要命的是夏天进入感觉舒适,但出来时就挺难受,头昏脑胀,太阳一照,浑身上上下下就像针扎一样难受。</p><p class="ql-block"> 设备就安装在洞库里面,洞库的保密措施非常严厉,即便你不是分管领导,也不能自由进出洞库。</p><p class="ql-block"> 洞库以外其余的7104项目、7140项目,都是轻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柱、预应力18米跨屋架,屋面隔热双层。104和140项目,为多层装配式半框架楼,空心板,当时装配式半框架为先进工艺。屋面槽瓦双层,中间夹层为矿毡棉,这都是减少屋面施工程序,山区雨水多,潮气重,屋面很难干燥,怕渗水的设计思路,一次成型防水。</p><p class="ql-block"> 土主的一个半框架吊装,机运处吊装队的一名1968年毕业的技术员,一个吊车司机兼班长于守茂老师傅和一处机关的技术人员柴效增(后为二局副局长兼总工),专程到北京七机部,在招待所住了十天,参观北京邮票厂的施工状况,后在140项目施工,吊装队有很多上海八级师傅。</p><p class="ql-block"> 105项目的槽瓦在胡家的预制厂和土主的制预制厂各生产了一部分。预制厂的老甄师傅负责清点型号、数量,亲自一个人拿毛笔写,据说他在德阳时曾是预制车间的主任,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非常认真负责,很少碰见这种人!他大儿子是机运处司机叫大宝,二儿子二宝是机运处吊装队电焊工。</p><p class="ql-block"> 从胡家到土主,翻山一个小时,汽车往大竹方向,在双河左湾拐十几公里就到土主。105项目离土主还有二里左右,坐汽车约二十分钟。原机械化施工公司就在金刚煤矿,从大竹往胡家川陕公路上有一个地名石板小街,从石板往右拐弯十二公里就到机械化施工公司的驻地,有一地名叫黄家坝的地方,煤矿就在附近。</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开始后不久,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革期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有不少人从各个学校,陆续分配到了长江指挥部工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当时国家的分配政策,是“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工矿、面向边疆。</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大形势下,长江指挥部也分配来一些全国各校的大中专毕业的学生,分到长江三公司(以后的二团,现中建二局二公司)的有,如:天津大学毕业的郭爱华(后曾任中建二局局长、中建总公司副总经理),清华大学毕业的苏是嵋(后曾任中建二局局长)、王连申(后任中建二局总工、之后调中建实业公司总工)、肖春涛(后调地方曾任洛阳市规划部门总规划师、惠州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苏州建校毕业的冯厚生进修于同济大学(后曾任中建二局副局长),李国栋、汪洋、曲仕健、官志海、夏宏智等人,就分到了长江指挥部的基层单位工作,还有其它一些高校的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土主那时的家属区分好几片,105一片是楼房机关的位置,搅拌站家属区一片,小学建在搅拌站的附近,汽车连靠近土主街里(连长郝森林),125医院一片家属区,还有二大片家属区年岁久远记不清是那个连队的了。子弟学校老师住在173。</p> <p class="ql-block">↑当年四营汽车连在土主镇政府,2016年,李世妹回胡家、土主寻梦拍照,并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林春学和庄素杰家,当年住的小河坝的地方,预制厂也在这里。土主、普光发现油气田,现是中石油开发油田的地方。2016年,寻梦土主,李世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两栋外墙粉刷一新,还在用的老四层楼,第一栋是徐佑福一连住的单身宿舍,后面这栋是土石方公司家属居住。</p><p class="ql-block">2016年拍照。(李世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右侧现在是停车场了,原来是一栋楼房,李世妹家住的地方。2016年拍照。(李世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是土主105的位置,过桥去看飞机落的地方,71年有架飞机停在桥边的大坝子上,引来好多人去看,那时飞机可是稀罕物,好多人没见过真飞机。2016年拍照。(李世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个地方是在土主拿粮本,每月都要去买粮食的粮站,也在土主街里,常去赶集。2016年拍照。(李世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年热闹、繁华的土主街,卖什么的都有,目前仅剩下这一角,土主街没有了!2016年拍照。(李世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左侧山坡是当年上初中的地方,那时爬山上去,现在都平了,找不到原来的模样了。2016年照。(李世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土主上小学的地方,当时是单位的一大片搅拌站,小学建在搅拌站那一片,现在找不到了,成为好多卖吃的小店了,后面有一座桥是通往173部队的地方,当时老师们的宿舍都住在173部队附近的一栋楼里,老师们六人一间房,我常去那里,我姐住那里。2016年拍照。(李世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是通往173部队的必经之路。(李世妹提供照片)</p><p class="ql-block">右1.赵金凤,五年级语文。右2.龚美琴,初中语文。右3.杨英川,小学音乐。右4.宋秀华,小学数学。右5.王素华,初中数学。右6.李世秋,初一班主任,初二、三数学。右7.于振凤,五年级数学。右8.王桂琴,初中政治。右9.王学军,五年级语文。右10.温老师,教小学,没到洛阳。</p> <p class="ql-block">↑土主105基地灯光球厂,看电影、二团宣传队表演都在这里,一点没变化,现中石油接管了,球场成了停车场。2016年照。(李世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  李世妹较早到土主,对土主的旧事记忆,在建二代那时还在上学的人里相对较多。她6岁多,1966年还没上学就跟着大姐进土主玩,她大姐1966年去土主在三连工作,在锣鼓山背面施工什么具体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那时她的父亲在土主汽车连工作,当行政股长,就住在汽车连。刚到土主时在农村学校上一年级,后上二年级又转回德阳上学。</p><p class="ql-block"> 1970年,在德阳上四年级时,家从德阳正式搬到了土主,后土主撤校址,又从土主转到胡家四营学校上学,她小学的转学经历是最丰富的。住在105,去灯光球场看电影,路上要经过的陡坡,公司后来搬在105灯光球的位置。她们当时住105楼里,跟甲方带家的住一栋,卫生间公用,洗间澡公用。还有华总夫妻,张英的父母,秦老师和王连申家,还有好几家,后来都调到局里了。</p><p class="ql-block"> 土主家里隔壁的邻居是甲方,江西人,甲方住的条件都好,比建筑施工单位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80年代、90年代初的辉煌时期。</p> <p class="ql-block">  六.形势变化,机构名称调整 </p><p class="ql-block"> 1970年5月15日,103指挥部《关于调整机构名称、公司更名为团、工程处更名为营》的通知。其中:</p><p class="ql-block"> 五公司502综合队划归一公司,一公司更名为103指挥部一团。</p><p class="ql-block"> 五公司503综合队划归三公司,三公司更名为二团。</p><p class="ql-block"> 五公司505综合队划归直属处,直属处更名为三团。</p><p class="ql-block"> 一、三、五公司的打洞工程队划归第六土石方公司,第六土石方公司更名为五团。</p><p class="ql-block"> 三公司机修连划归机械修配厂。</p><p class="ql-block"> 1970年6月18日,103指挥部发《关于启用各团印章的通知》。通知规定各团印章从1970年7月1日启用。</p><p class="ql-block"> 1970年6月30日,103指挥部决定,三公司汽车连与503队合并,组成三公司四营。</p> <p class="ql-block">七.胡家工地的建设情况</p> <p class="ql-block">↑杨全明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杨全明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杨全明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杨全明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杨全明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照片。</p> <p class="ql-block">↑蔡杰,2016年回胡家寻梦,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周德阳,2018年4月,回胡家寻梦,提供照片。胡家街的龙望头。</p> <p class="ql-block">  胡家镇地处宣汉县西北部,南抵双河镇、土主镇,胡家镇地名因境内有一胡家坪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062基地是航天体系内体量最大、分布最散的三线基地,下属有二十多个配套厂,当时整个航天一院从甘肃天水迁到了万源、宣汉两县的深山峡谷里。尤以万源7102核心厂为最深。</p><p class="ql-block"> 胡家7111厂,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82000多平方米,四营将厂区土方场平后。厂内场区分为一、二、三,三个厂区(工区)施工作业,一区大致是即入场大门口到办公楼的位置,进厂区大门口柏油道路的左手是俱乐部(电影院),俱乐部后面有一栋缺门少窗废弃的房子。右手侧主要是几座一层高的仓库、车间。</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周德阳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  顺着下坡的柏油路直走,路的左侧是高大的梧桐树,枝繁叶茂,树的枝叶浓荫覆盖了厂区内的道路。不远处就是办公楼,办公楼的外墙是青块石砌筑,看着给人以厚重、结实和苍桑感。</p> <p class="ql-block">↑周德阳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过了办公楼不远处大概100米,又有一院子。这栋院子里,没有高的房子,改为了当地的一个“夕阳红”养老院,院子里绿树成荫,虫鸣鸟叫,却也是养老的好地方。这个位置到红烟囱是二厂区(工区)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周德阳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  顺路继续前行约80米,有一Y字形路口,有一根红烟囟矗立着,四周砌有围墙,围墙内有点像锅炉房,不知什么功能。右拐往里直走,只剩单一的一条路了,路的左手有一条小河,在春寒料峭的初春,小河几尽干枯。走不多远,就有一道三厂区大门。据说从这道门开始,想进入工作,证件必须齐全。</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周德阳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王玲提供照片。最深处的厂区(工区)</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三厂区大门走不多远的右手侧就有厂房、化验检验室之类的建筑物。厂房、办公室是钢门窗,有一栋厂房建筑物内柱的牛腿上安装的有行车吊,还并不太陈旧,可以看出往日的繁忙,这栋厂房似乎像个什么组装厂。挨着不远处的一栋厂房,被当地农民租用,当做了家禽养值场,令人可惜。</p> <p class="ql-block">↑周德阳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王玲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王玲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  往里继续前行,走到最后一栋楼,挨着山很近,楼房的门窗都被拆除掉了,外墙灰色的砖砌筑的,白色勾缝,保存完好,虽历经近50年的风风雨雨,饱经沧桑,依然看起来是那样的牢固和结实,可见那个年代的施工质量相当好。</p> <p class="ql-block">↑周德阳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周德阳提供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80年代、90年代初的辉煌时期。</p> <p class="ql-block">  7111厂的厂区内,各种厂房、办公室、道路,大多掩遮在高大浓密的树木下,整个厂区绿化的很好,也非常有利于隐蔽。看着当年老一辈们艰苦奋斗,不畏艰险,流血流汗,亲手建设起来的三线国家重点战备工程062基地7111厂,如今废弃凋残的景象,令人心酸,不觉潸然泪下。</p> <p class="ql-block">  从正式公路往7111厂进,要经过约两里地的混凝土道路路面,才能到达正门。途中会看到一座石拱桥。桥依然还在,但是早已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了,往日的繁华,变为今日的宁静,乡村还是那个乡村,偶尔是见到后来迁到此处,万福钢厂下岗的老工人,三三两两散步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回想起当年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施工场景,依然是令人砰然心动,美好的岁月总是令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1970年,土主105工地、大城的人,一部分开始搬到胡家。</p><p class="ql-block"> 1970年5月,曲艳茹从大城卫生所搬到了胡家,在二营卫生所,在公司办公楼一层,办公楼刚建好,这时公司还未从双河搬过来,公司机关搬到胡家办公楼二层以后,就成了二团卫生队。</p> <p class="ql-block">↑王玲提供照片,后建的红楼后面的灰色楼房,是二团办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曲艳茹提供照片。</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崔凤云、莫永英、夏传兰、王振彩、杨伟民、吴德娣、张凤仙、曲艳茹、李淑云。</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李志美(队长)、王茂生、彭兴安、孔令全、仲伟山、郭章贤、胡维生、于延和、?、张德友</p> <p class="ql-block">↑曲艳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曲艳茹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72年,三线建设062基地万源,宣汉的土主、胡家建设工作,重要单位工程主体已完成大部分,同年11月,国家建委调103工程指挥部,到河南洛阳市承担豫西山区三大动力厂的施工。</p><p class="ql-block"> 同年,四营王家沟、俺佛洞的人搬到胡家,张家湾小学撤址迁往胡家四营校址。</p><p class="ql-block"> 1972年,二团派的先遣人员和二营五连的人先到洛阳,在洛阳市邙山建设二团的永久性基地。二团北上南下,再北上,到了一块风水宝地的地方建设基地,俗语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北邙山方圆七十平方公里,埋葬着多少帝王将相。那时是九朝古都,现为十三朝古都,久负盛名。这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天酷暑,天气干燥。比大巴山阴冷、潮湿、焖热的气候好的太多。</p><p class="ql-block"> 1973年,国家建委决定将其直属的“第五土石方工程公司”划归103指挥部。</p><p class="ql-block"> 二团后续相关单位的人员陆续从土主、胡家分批次的搬到洛阳。二营及先到的单位人员,先以建设基地为主。二营五连苏是嵋(后曾任中建二局局长)率人在胡家收尾,1977年下半年最后撤出。一营到洛阳后,二连建龙门石窟外宾接待站,三连建洛阳市手表厂,平顶山水泥厂开工后,三营又去建设水泥厂。</p><p class="ql-block"> 1974年,国家建委决定将“103工程指挥部”与“101工程指挥部”合并,组建国家建委第二工程局。局机关设在长沙,主要承担“小三线”和“湖南工业省”的建设任务。</p><p class="ql-block"> 1974年,在土主的子弟校撤址迁往胡家四营子弟校,这时洛阳的邙山基地已初具规模,为处在尾声的7111厂的收尾人员搬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1975年4月,在洛阳杨文的邮电部五三七厂(洛阳电话设备厂)开工,厂区建筑面积126877平方米,共有12个车间,生产产品纵横制交换机、电话机。以一营为主二营部分力量参建,专业单位机运处、水电队配合,历经二两年半时间,于1977年11月竣工,1978年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五三七厂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复杂特殊地质采用了混凝土爆长桩新技术,处理地基三万平米,《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实践》一文编入《国家建筑规范》。</p><p class="ql-block"> 总装车间为四层工业厂房,面积26140平方米,施工中采用了预应力锥型柱帽升板结构新技术,在国内尚属首创,柱帽升板施工方法具有节约模板、简化工序、加快施工进度等优点,经济效益显著,柱帽升板施工工艺获1978年全国科大会奖。</p><p class="ql-block">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重建家园,建设新唐山,二公司一处、三处、机运处、加工厂、水电队,承担了支援建设唐山的工程任务。</p><p class="ql-block"> 1976年,夏季暑假期间,胡家子弟校校址拆除,学校师资力量迁到洛阳市邙山子弟校。收尾后撤人员的子弟转入地方学校就学。</p><p class="ql-block"> 1977年,原103人员为主与101分家,103沿用二局名称,北上唐山,101公司划归二局,103七公司划归五局。</p><p class="ql-block"> 同年,在宣汉县062基地,二公司负责收尾的人员,在袁主任的带领下,圆满的完成了三线建设062基地宣汉部分厂区建设的历史史命,带人全部撤出宣汉县062基地。</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103工程指挥部(中建二局),历经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他们筚路蓝缕,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勇往直进,为中国火箭、导弹基地的建设,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三线大后方的建设,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03”这个普通的数字,在不平凡的年代,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特殊使命的面纱,它始于三线建设时期的巴人故里达县062基地工程,名于九朝古都的中原大地!</p><p class="ql-block">他(她)们:</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北上白山黑水,建一汽一重;五十年代末南下巴山蜀水,建二重东电;六十年代中进巴人故里,建设祖国的大三线;七十年代初跃马中原弛骋,建豫西援唐山;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竞市场占先机,能源建设占领先;九十年代初南粤大地立功再扬名;新世纪再展宏图建大业,500强中是中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八.7111厂的人去了那里</p><p class="ql-block"> 7111厂在七八十年代是鼎盛时期,1997因军工企业部署调整,该厂搬迁至成都温江区,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是厂所合一的科研单位。</p><p class="ql-block"> 7111厂搬走后,旧址归达州市国资委管理。</p><p class="ql-block"> 2003年,062基地各搬迁单位实现全部迁走。</p><p class="ql-block"> 2005年,062基地正式更名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p><p class="ql-block"> 后来万福钢厂搬迁至7111厂,2007年万福钢厂破产倒闭,约8.2万平方米的建筑物闲置。</p><p class="ql-block"> 2017年,电影《非请勿入》摄制组在7111厂遗址取景,在此举行开机仪式。7111厂旧址,有望改为国家三线工程教育基地的遗址。也许这就是最好的归宿吧,为曾经建设三线的人,留下了永久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尾声</p> <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时期的国家建工部103指挥部二团,随着机构名称的多次变化,即演变到现在的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二公司紧跟国家宏观发展战略,70年前从白山黑水,八千里转战南下巴山蜀水,50年后再次由中原大地奔赴南粤鹏城,于2018年将公司企业总部,由河南省洛阳市迁移至大湾区,企业落户在深圳市南山区前海路0169号。</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  感谢为此文提供指导、帮助的老领导:原中建二局总工王连申、原中建二局南方公司党委书记张继平、老领导肖春涛老总、原中建二局二公司党委副书记赵洪川、原中建二局二公司党委副书记陈同禄。</p><p class="ql-block"> 感谢为此文提供咨询、资料、信息、照片的老大哥、老大姐:徐佑福、刘佩萱、曲艳茹、周德才、张国栋、金志伟、殷家洪、何昌明、崔凤云、彭建伦、孙明、蔡杰、王玲、周德阳、肖立新、郑逢春、孙军等人。原机运处的老师傅。原加工厂的蒲朝福。秦爱华老师。</p><p class="ql-block"> 本文有部分资料信息、图片,来自网上。</p> <p class="ql-block">↑以上三张照片,由蔡杰提供。</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2018年正月初十拍摄,胡家103二团四营家属区。坡下当年的老房子还在,想当年从家属区到四营子弟校区玩,在老乡家院子里,捡风刮落地的李子,仿佛就在昨天,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和令人留恋!</p>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27日,于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白沙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