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端午节。客居海外那么多年,一直奔命求生加上异国他乡的生活习惯大相径庭迥然不同,很多中国人的节日也不那么讲究了,尤其是做餐饮业的,生活更是逢节劳作,反冷膨胀,人逸我劳,跟着洋人过洋节,向洋人讨生活,更谈不上过中国节,算是一种入乡随俗的得过且过不得意而为之吧?</p><p class="ql-block"> 往年的端午节总要包些粽子,渲染渲染节日的气氛,尤其在从小出生在海外的女儿有一个交代。怎么也要在香蕉人的女儿的灵魂里掺加一些中国元素。</p><p class="ql-block"> 可是今年的端午,没有往年的那股劲儿。想好要包粽子,米和粽叶都准备好了,肉也腌了,就是提不起劲,懒得上手。一托再拖。拖到是日端午节,真的到了不能再拖了的地步才起个大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span>懵懵亮就起了个早身,妻着急地问我:怎么包?答:不论美观和样子,只要包起来,不散开就好。于是乎我凭过去的记忆,妻依样画葫芦<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滥竽充数包了一大锅。</span></p><p class="ql-block"> 灵机一动,用高压锅快煮,紧赶慢赶的,总算在女儿上班前的早餐中添加了端午粽,加了一点快速端午节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百思不解用新买的粽叶,包煮的粽子总闻不到过去浓浓的粽香,糯米也没有过去的粒大饱满,晶莹剔透的感觉。一朝幡然醒悟,新冠病毒阻塞我们的闻觉,视觉和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名扬四海的嘉兴粽子,就数肉粽子最好吃。长长的枕头粽,咸淡适宜,肥瘦相间,肥而不腻,糯而不黏,一口吃到肉,口口见肉,尤其紧裹粽子中间猪肉的特殊口味。</p><p class="ql-block"> 时间拨回几十年前,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六十年代初期。转眼到了五一假期,天性喜欢摄影的父亲约同有共同喜好的姨夫,两家人结伴去杭州一日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清大早,天还没有亮我们就出门,赶凌晨的头班火车去杭州。特别纳闷的是平时很讲究生活的父亲却不吃早饭就出去了。</p><p class="ql-block"> 坐进绿色车皮的蒸汽火车,我们两家人围坐一个直板硬座的小包间。身穿蓝制服,带着睡眼惺忪的列车员来来往往,提着长嘴铁皮<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壶,笑容可掬往旅客茶缸里兑水,随着滚烫的开水像一条水龙,盘旋在乘客的茶缸里,温暖的服务扫却了睡意,热到心里。</span>也有推车叫卖盒饭的,卖香烟和零嘴小吃的。昨晚装进肚子里的东西早就无影无踪,形形色色饮食更催饥肠咕噜,可父母亲就是无动于衷,不露声色,绝对不提早饭之事,尽兑水喝茶。</p><p class="ql-block"> 摇摇晃晃的火车带着咕咕作响的饥肠停靠在上海南边的嘉兴站。父亲拉起了车窗,伸头招呼站台上卖粽子的小摊,买了我们的早饭—嘉兴肉粽。这是我初次接触到的嘉兴肉粽,也知道肉粽就数你最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端午日要吃红蛋,挂香包,吊菖蒲,熏艾叶,饮雄黄酒,王字画额。</p><p class="ql-block"> 是日一大早,奶奶一改晚睡晚起的习惯。很早就起床,忙前忙后,指挥众人,敢在正午前换好新菖蒲,紧闭门窗火盆熏完所有大大小小的房间。说是除虫驱疫的,也可以讲中国人的原始防疫抗灾的举措。</p><p class="ql-block"> 闻着那嗆眼刺鼻的味道,真的受不了,能避就避,能躲就躲,实在没有办法走出门外,闲逛弄里。或走门串户避一避刺激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已经上市的蚕豆频添上海弄堂的景色,勤俭的邻居就会把剥下了的蚕豆壳放在向阳的弄堂晾晒,当引火薪。黑黝黝曲卷的豆荚晒得干硬干硬的。</p><p class="ql-block"> 隔壁生产组开始剥新鲜豆瓣的旺季。马路拐角的“老万顺昌”运来了一袋又一袋的蚕豆倒在地上,阿姨大嫂飞快地剥好豆瓣,送去南货店炸青豆瓣。前半条弄堂到处是剥好的豆荚和没有剥的蚕豆。一股特有的蚕豆味道弥漫四周。</p><p class="ql-block"> 每逢吃蚕豆的时候,我特有的乐趣就是:总喜欢挑几颗大小不一的蚕豆做些小兵偶玩。有时做一个,有时做一队士兵,相互对阵……</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岁月蚀刻着我们。生活的浪潮把我们卷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小时候的记忆,随着父母的往生越来越淡薄,越来越远。科技的创新,技术的发展,方便了生活。滋生新东西的同时又淘汰了旧的,或多或少地又带走了一些旧中尚好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我们生活始终在推陈出新和新与旧之间摇摆不定。失去的是永远地失去了,也回不来了,而我们只能从留存的残存碎片里找到过去的蛛丝马迹和记忆里回味其中的滋味,珍惜生活,热爱生活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