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滨江曾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全长15.5公里,分为南中北三段。杨浦滨江沿岸由于密集的厂区、单位割据江岸,“临江不见江”是这一区域近百年来的城市空间难题。2017年6月杨浦大桥以西2.8公里贯通,2019年9月杨浦大桥以东2.7公里贯通。重振活力的滨⽔区以⼯业遗存与自然公园的共存方式,真正回归于公众。 杨浦大桥以西的滨江公共空间将老码头上遗留的工业构筑物、肌理作为最真实,最生动的记忆进行保留,强调记忆的空间化和物质化。 融合场地记忆和肌理的铺装分割,在耐候钢板和混凝土等材料的演绎下,与遗留工业构筑物和谐搭配。 坐凳种植池的形式也源于工业零件,材料尺度是统一的工业风格。 防汛墙后腹地较大区域原本是一片低洼积水区,设计保留了原本的地貌状态,形成可以汇集雨水的低洼湿地。采用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的策略,在尊重原有空间基础和原生形态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改造。低洼湿地大雨时能起到调蓄降水、滞缓雨水排入市政管网的作用。 植物配植以原生草本植物和耐水乔木池杉为主,同时配以轻介入的钢结构景观构筑物,形成别具原生野趣和工业特色的景观环境。 滨江漫步道、跑步道与自行车道组成了江两岸的绿道系统,被简称为“三道“。自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的总长恰好相当于一个马拉松赛程。 通过高架的人行天桥或步道,所有断点,如渡轮站,支流河,高桩码头和敏感区等都被连接,实现了连续的步行动线。 所有的高桩码头都被保留并重新利用以避免了不必要的新建工程费用增加以及水域面积的减少。宽阔的尺度与承载力非常适合作为大型活动的场地,转变为露天剧场的舞台。 绿化种植和条带坐凳融入线性构图 视野开阔 码头起重机完全保留并成为新的视觉焦点 花园坡地和休息区搭配低养护的观赏草体现生态种植特色。 也可以提供小型的舞台剧场。 沿线的浦江机器厂改造原有一座仓库成为开放式的共生构架。 设计挖掘场地历史肌理,因地制宜地引入慢行系统,打造印记花园、野趣区、生态水池等景点。 边园是沿线一个带有荒废感的花园,场地原本是为运送生产煤气的原料而设的煤炭卸载码头,如今这一功能已经丧失。 新的建造将混凝土长墙作为基础,把一个腾空的长廊附着在墙上。单坡屋顶定义了墙内墙外的空间,墙内对着荒废感的花园,是落地的檐廊,墙外是挑空的看江高廊。 杨浦滨江南段的十二棉厂结合新构建的防汛体系置换出了更多的绿色空间,形成了一段连续的滨江林荫步行网络,并在其中嵌入活动场地与休憩设施,营造了一片以绿色为主,趣味、可游玩的空间。 场地选用了经过特殊配方的卡其色透水性地面材料,沿步道设置座位 公共空间融入历史线索 结合慢行系统设置的无动力游乐设备,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使用,并通过与防汛体系高差的地形组合形成高参与度、趣味型的活动体验。 中部的纱泉广场利用高差形成石阶水池层层跌落,形成一条联系江边与后方地块的水景轴线。水池边互动型模拟摇纱机,可控制喷泉的高度,水池内以纺织机零件为原型设计水车游乐装置,为市民提供丰富的主题互动式游览体验。 “望江驿”是位于上海黄浦江贯通工程东岸滨江公共空间内的一系列服务驿站,每公里一个沿江排布,为市民提供休憩停留空间和公共卫生间。 每一个望江驿都由两部分构成:一侧是相对封闭的公共卫生间,另一侧是布置有信息导览和阅读书架等服务设施的开放通透的公共休息室。两部分之间是一条穿越建筑的通廊,连接骑行道、跑步道和漫步道,沿江一侧都是深广的檐下平台空间,靠墙设有通长的坐凳,无形中放大了观江休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