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2年7月13日,农历六月十五号。</p><p class="ql-block">星期三。天气预报多云转晴气温21度°——最高气温34度°</p><p class="ql-block">早上起来,同爱人商量一下,来到了先农坛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北京市西城区东经路21号。</p><p class="ql-block">建于正阳门西南,与其东面的天坛建筑群相对应。</p> <p class="ql-block">先农,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时始称先农。</p><p class="ql-block">春时东耕于藉田,引诗 先农坛 先农,则神农也”引;</p><p class="ql-block">“坛于田,以祀先农”——为引。</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现在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进来后,就是个大殿——拜殿,有祭祀台、一亩三分地、太岁殿、祭拜山神、先农坛纪念馆等。</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与天坛遥遥相对,却有着不同的祭祀对象。</p><p class="ql-block">它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即农神炎帝神农氏并举行亲耕耤田的地方,也彰示农为国本,重农敬农理念的皇家祭坛。</p><p class="ql-block">先农坛曾用名:山川坛、神祇坛。</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拜殿</p><p class="ql-block">拜殿为太岁殿前的一座面阔七间的殿堂,前置月台,中为穿堂,皇帝前往太岁殿上香时由此穿过。</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拜殿的东南侧建有砖石结构的焚帛炉一座。</p><p class="ql-block">黑琉璃瓦绿剪边屋顶,正面有三个拱券门,用于在祭祀时焚烧祝帛祭文,是北京体量最大的焚帛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焚帛炉——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p><p class="ql-block">是明清俩代祭祀太岁诸神焚烧祝帛祭品场所。</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现存的古建筑有先农神坛、太岁殿、拜殿、神厨、神仓、具服殿、观耕台、庆城宫、焚帛炉等。</p> <p class="ql-block">在往前走,就是殿堂——一亩三分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拜殿——先农、亲耕耤田、一亩三分地,走进位于京城南中轴线西侧的先农坛古建筑群中的“先农坛历史文化展”,一个个贯穿着中国古代史的故事告诉人们,京城五坛之一的先农坛的由来、功能、以及历代帝王前来祭祀的情况,它揭示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重农传统,一幅幅历史画面不断地在我们眼前闪过……。</p> <p class="ql-block">魏时,先农为国六神之一(“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稷为国六神”引)。</p><p class="ql-block">藉天祭先农,唐前为帝社,祭坛曰藉田坛,垂拱年(公元685~688年)后改为先农坛。</p><p class="ql-block">至此祭祀先农正式定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礼制,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p><p class="ql-block">拜殿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展览,展现了从石器时代的穴居、洞居,到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古代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拜殿堂展厅:北京人遗址——1929年发现北京房山周口店。</p><p class="ql-block">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保护名单。</p> <p class="ql-block">木骨泥墙原始地面房屋。</p> <p class="ql-block">干蘭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单柱巢屋</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宫殿遗址复原。</p><p class="ql-block">二里头宫殿——夏——(前二十一世纪——前十六世纪)。</p><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p><p class="ql-block">这所宫殿是中国最早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鲁班——鲁班[lǔ bān]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鼻祖</p><p class="ql-block">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p><p class="ql-block">字依智,春秋时期鲁国人,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建筑工具</p> <p class="ql-block">汉——公元前206——220年云纹瓦当。</p> <p class="ql-block">檐瓦</p> <p class="ql-block">河南洛阳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同时期西方古代建筑希腊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南京栖霞寺。</p> <p class="ql-block">河南登封嵩岳寺塔。</p> <p class="ql-block">甘肃敦煌石窟。</p> <p class="ql-block">赵州桥——赵州桥景区包括赵州桥(安济桥,俗称大石桥),建于公元595-605年(隋开皇后期至大业元年。赵州桥是一座巨型单孔坦孤敞肩石拱桥,主拱由28道拱卷纵向并列砌筑,桥长64.4米,净跨37.02米,桥身座落在天然地基上)。</p> <p class="ql-block">隋唐气韵——隋唐五代十国</p><p class="ql-block">(公元581——960年)。</p> <p class="ql-block">宇文铠(555——612年)隋朝著名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p> <p class="ql-block">朔方夏州人——今陕西随靖边人。</p><p class="ql-block">他主持规划大兴城——唐称长安城和洛阳城。</p><p class="ql-block">建设速度快,规划合理,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划时代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北京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p><p class="ql-block">隆福寺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是明代宗朱祁钰赦建寺院。</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947——1125年)。</p><p class="ql-block">山西朔州应县——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中国现存最大木塔。</p> <p class="ql-block">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p> <p class="ql-block">殿堂檐下结构</p><p class="ql-block">明代景德街牌楼斗拱</p><p class="ql-block">(1368——1644)。</p> <p class="ql-block">河南开封开宝寺塔。</p> <p class="ql-block">福建泉州开元寺镇国塔。</p> <p class="ql-block">李诫,字明仲,郑州管州人(今河南郑州新郑市),北宋著名建筑学家。主持修建了开封府廨、太庙及钦慈太后佛寺等大规模建筑。</p> <p class="ql-block">李诫编写了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建筑营造规范的书《营造法式》,始编于北宋熙宁间(1068-1077年),元祐六年(1091年)成书。绍圣四年(1097年)李诫奉敕重修,元符三年(1100年)修订完毕,并经御览,于崇宁二年(1103年)付梓。</p><p class="ql-block">曾任职虢州知州,在地方甚有政绩。1110年(大观四年二月)逝世,终年76岁,葬于新郑梅山。</p> <p class="ql-block">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p> <p class="ql-block">北京妙应寺白塔——西四牌楼西边的白塔寺。</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地栿。</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北京国子监辟雍。</p> <p class="ql-block">顺天府学。</p> <p class="ql-block">京师大学堂。</p> <p class="ql-block">木质材料</p> <p class="ql-block">園冶</p> <p class="ql-block">高山好水园林建筑</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组群建筑,于1987年收归文物部门管理,同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修缮,并根据《顺天府志》记载“垣内南北东西各三间”,复建四角值房。现由古建博物馆使用,殿内陈列《中国古代建筑展》。</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庭院——祀先农(先农,为古代传说中教民耕种的农神)、太岁及天神(风、云、雷、雨)、地祇(岳、镇、海、渎)诸神的皇家坛庙。</p><p class="ql-block">明清帝王往往以每年一次的先农坛春耕大礼,完成对先农的祭享,体现“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p> <p class="ql-block">明代——石宝座(1368——1644)。</p><p class="ql-block">为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73——1620年)第四子之墓的冥座。</p> <p class="ql-block">复建后的明辽东九门口长城水关。</p> <p class="ql-block">牛街清真寺礼拜堂内景。</p> <p class="ql-block">云南景洪曼飞龙塔。</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祠。</p> <p class="ql-block">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p> <p class="ql-block">寿皇殿——景山公园内。</p> <p class="ql-block">北京先农坛清代旗杆石。</p><p class="ql-block">(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皇家殿堂檐檩动物排列:骑凤仙人、龙5261、凤、狮子、天马、海马4102、狻猊、狎鱼、獬1653豸、斗牛、行什。</p><p class="ql-block">第一位:骑凤仙人,站在垂脊兽最前的是“骑凤仙人”,也称为“仙人骑鸡”或是“仙人指路”。,又称真人或冥王。据说这位仙人是齐闵王的化身,民间有“日晒闵王,走投无路”的说法,说东周列国时的齐闵王,被燕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四处碰壁,走投无路,后来被飞来的一个凤凰所救,在屋檐的顶端安置这个“仙人骑凤”,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第二位:龙,象征天子。</p><p class="ql-block">第三位:凤,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放凤,说明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p><p class="ql-block">第四位:狮子,代表勇猛、威严。</p><p class="ql-block">第五位:天马,我国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p><p class="ql-block">第六位:海马,也是吉祥的化身。</p><p class="ql-block">第七位:狻猊,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法说其为龙的九子之一。</p><p class="ql-block">第八位: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p><p class="ql-block">第九位:獬豸,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第十位: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嫡(虫旁)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位: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由于除太和殿以外的所有中国建筑,最多的也只有九个小兽,所以一种说法说这行什完全是为了突出太和殿的地位创造出来的神兽——排第十位,所以叫行什。</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角楼。</p> <p class="ql-block">龙石——建筑</p> <p class="ql-block">滚墩石——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常用于垂花门和木影壁的整体固定。</p> <p class="ql-block">各异人情风土与民宅。</p><p class="ql-block">北京民宅——四合院。</p><p class="ql-block">内蒙古自治区民宅——蒙古包。</p><p class="ql-block">晋陕地区民宅——独立式窑洞、下沉式窑洞、靠涯式窑洞、纵长方形院落。</p><p class="ql-block">皖南民宅——四水归堂、多层院落楼房。</p><p class="ql-block">江浙地区民宅——厅堂式多层院落住宅。</p><p class="ql-block">福建民宅——单体土楼、方形土楼。</p> <p class="ql-block">湘鄂赣民宅——湘西吊脚楼、高马头墙住宅、四水归堂式民居。</p><p class="ql-block">广东省民宅——碉楼。</p><p class="ql-block">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宅——干蘭式民宅、吊脚楼。</p><p class="ql-block">贵州省民宅——干蘭式民宅。</p><p class="ql-block">云南省民宅——井干式住宅、干蘭式住宅、一颗印住宅。</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民宅——吊脚楼、穿斗式屋。</p><p class="ql-block">西藏自治区——碉楼。</p><p class="ql-block">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宅——平顶房、毡房。</p> <p class="ql-block">广亮门。</p> <p class="ql-block">金柱门。</p> <p class="ql-block">如意门。</p> <p class="ql-block">窄大门——因开间小于进深而得名,多为小康人家住所的四和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建筑雄伟高大,建筑面积1118.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通面阔七间51.35米,明间、稍间前置六阶台阶,进深三间(12椽13檩)25.7米。</p><p class="ql-block">其木构架结构形式基本与故宫太和殿上层类似。</p><p class="ql-block">彻上明造。</p><p class="ql-block">屋面单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绿剪边。</p><p class="ql-block">柱础石为素面覆盆式,檐柱高6.2米,柱头有砍杀。</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金柱高10.35米,建筑室内总高15.97米。</p><p class="ql-block">斗硕为七踩单翘双昂鎏金斗硕,明间及次间补间斗硕六攒,稍间及尽间为四攒,四周共用柱头斗硕22攒(包括4攒转角斗硕),补间斗硕96攒。</p><p class="ql-block">殿宇前檐七间各开四扇格扇门,其余三面砌墙,格扇为四抹头,菱花为三交六碗。</p><p class="ql-block">殿内明间北部有神龛,无神像。</p><p class="ql-block">拜殿及太岁殿均用金龙和玺彩绘。</p> <p class="ql-block">建筑类文物</p><p class="ql-block">太岁殿建筑群位于先农坛内坛北门西南侧,是为祭祀太岁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之地。</p><p class="ql-block">其东邻神仓,西近神厨,南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农坛内坛建筑的中心地带,建筑体量为先农坛之最。</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也称60甲子殿,殿内供奉斗姆元君及六十甲子太岁神。</p><p class="ql-block">斗姆元君,尊称“先天斗姆大经元君”,道经说: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p> <p class="ql-block">道观中供奉的斗姥都是三目、四首、八臂,斗姆元君下辖60甲子太岁神,每年都有一位太岁值年,总管人间祸福吉凶。</p><p class="ql-block">六十甲子元辰星君,系道教所信奉的趋吉避凶的本命神,道教认为六十甲子为六十位星宿,每位星宿各有一神,共有六十位天神。</p><p class="ql-block">六十位天神轮流值年,世间之人生于某一年,当年值班之神即为此人的本命神,相传安奉本命元辰神可以保护一生平安,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2022年犯太岁的生肖</p><p class="ql-block">虎—— 值太岁 流年不利 慎防血光</p><p class="ql-block">猴—— 冲太岁 疾病伤灾 口舌是非</p><p class="ql-block">蛇 ——刑太岁 官司伤灾 疾病健康</p><p class="ql-block">蛇 ——害太岁 意外伤害 小人陷害</p><p class="ql-block">猪 ——破太岁 感情破损 财运衰败。</p> <p class="ql-block"> 凡犯太岁者都需到本庙太岁殿(60甲子殿),安奉流年太岁和自己的本命守护神太岁。</p><p class="ql-block">以化解犯太岁给本人或家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晦气,可起到开运转运,招财纳福,辟邪消灾的作用,有效化解犯太岁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顺。</p><p class="ql-block">以求吉星临宫主照,凶星退位,贵人扶持,事业顺利,财源广进,百事顺利,千事吉祥,万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安太岁和点太岁守护神灯流程:</p><p class="ql-block">1、恭请太岁靈符,生辰注入太岁靈符和安太岁文书以及太岁守护神灯中。</p><p class="ql-block">2、在自己出生年的太岁神像面前点守护神灯。</p><p class="ql-block">3、上香请神通明、礼叩太岁神君、化纳寿金福钱。</p><p class="ql-block">4、年末谢太岁。</p><p class="ql-block">可以灾消厄散,贵人扶持,增福增寿,财源广进,前程似锦 官运亨通 辉煌腾达,家宅</p><p class="ql-block">平安,六时吉祥,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全年均可安太岁,随到随安。</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曾用:“东单西四鼓楼前,五坛八庙顾和园”这句话来形容热闹所在;</p><p class="ql-block">实际上五坛八庙是不对的,应该是九坛八庙,先农坛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先农即神农,是古代传说中最先教会人们耕种的农神,远古时至唐代以前称为帝社、王社,汉代始称先农。</p> <p class="ql-block">唐以前祭祀帝社的祭坛叫藉田坛,公元688年以后改为先农坛。</p><p class="ql-block">自此之后,祭祀先农成为封建社会的一种固定礼制,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p> <p class="ql-block">北京先农坛位于正阳门西南,与其东面的天坛相对应,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与故宫同龄。最初叫“山川坛”,嘉靖九年(1530)改建为天神、地抵二坛。</p> <p class="ql-block">经不断修缮和扩建,形成了由庆成宫、太岁殿、俱服殿、神厨、神仓五组建筑构成的先农坛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内有坛台四座,分别是:</p><p class="ql-block">先农神坛、</p><p class="ql-block">地祇坛、</p><p class="ql-block">天神坛和观耕台。</p><p class="ql-block">除庆成宫、天神坛、地祇坛位于内坛墙之外,其他建筑和坛台都坐落于内坛墙以里。</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先农坛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着中华古代建筑工程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建筑工程视频看看</p> <p class="ql-block">瓦工、木工师傅常用工具,有很多东西能延续下去到现在还有人使用。</p> <p class="ql-block">视频看看</p> <p class="ql-block">木工材料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p> <p class="ql-block">八等材料制作质量保证。</p> <p class="ql-block">历代工官设置表</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歌】和【二十四节令歌】。</p> <p class="ql-block">殿堂楼阁的琉璃瓦工作流程。</p> <p class="ql-block">殿堂楼阁建筑檐上结构名称。</p> <p class="ql-block">视频看看</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城画面</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又名太岁坛,也为九坛八庙之一;虽然它位于先农坛内,但与之并列为九坛之一,因为祭祀太岁与祭祀先农是“两码事儿”。</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的主体建筑就是 先农神坛,位于太岁殿西南。建于明嘉靖年间,乾隆十九年重建,台面高出地面1.5米,边长15米多,四面各出8级台阶,青石阶条石,坛面金砖墁地,是皇帝露祭先农神时的祭台。位于内坛南门外东侧 的天神坛是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始建,清初重修,为祭祀云、雨、风、雷诸神的坛台;此坛被废已久,原址已被占用。</p> <p class="ql-block">天神坛以西是 地祇坛,与天神坛合称“神祇坛”,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为明、清两代祭五岳、五镇、五山、四海、四渎诸地神的坛台。</p><p class="ql-block">此坛已毁,仅地祇坛神龛被移至先内坛保护。</p><p class="ql-block">祭祀云雨风雷和山海诸神,都 属于祭祀先农时的从祭。</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历史的文明古国,因而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祭农文化。与一路之隔天坛的祭天,京城北面地坛的祭地,京城东边的祭大明之神——太阳和京城西面的月坛祭月亮和天上诸星宿神祇一样,各自有着明确的祭祀对象。</p> <p class="ql-block">天下大川之神!</p><p class="ql-block">“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帝王一直以来宣称五大名山为上天神明的栖息之地,故而,五岳也就成了祭祀的主要对象。</p> <p class="ql-block">山神祭拜</p><p class="ql-block">“五镇”指的是与五岳齐名的中国五大名山。同“五岳”一样,“五镇”也是通过地理位置来划分,在东的为东镇沂山,在西的为西镇吴山,在南的为南镇会稽山,在北的为北镇医巫闾山,在中的为中镇霍山。</p> <p class="ql-block">东南西北江河祭拜。</p><p class="ql-block">五湖四海”则指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既然中国的大山居住有各路“神明”,那么,大河是不是也是重要的祭祀对象呢?</p><p class="ql-block">答案是肯定的。</p><p class="ql-block">“四渎”指的是四条大河,分别是长江、黄河、淮河及济水。在古人的信仰中,“河神”与“山神”一样,都是保佑国泰民安的重要“人物”,历代帝王都将祭祀它们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p><p class="ql-block">祭“风云雷雨”则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保障农业生产,防止饥荒、自然灾害等的发生。这样来看,在古人的心目中,祭祀这些神灵,可以保佑国泰民安,是定国安邦的大计。</p> <p class="ql-block">皇帝亲耕一亩三分地后,还要观看王公大臣们耕作,因此还建有观耕台。</p><p class="ql-block">明代时为木制高台,现存观耕台为清乾隆年间建造。</p><p class="ql-block">高1.9米,正方形,边长18米,东、西、南三面设九级台阶,台阶踏步汉白玉条石边沿雕刻莲花图案。</p><p class="ql-block">台上四周有汉白玉石栏板,望柱头为龙云雕刻,地面方砖细墁。</p><p class="ql-block">台底须弥座由黄绿琉璃砖砌筑,琉璃砖上雕刻花草图案。</p><p class="ql-block">台须弥座结构层次完全依《清式营造则例》规制,为典型的宫殿坛基建筑。</p> <p class="ql-block">民国以后,先农坛逐渐衰败,后很多建筑被拆除,1916年被辟为城南公园。</p><p class="ql-block">1949年,先农坛太岁殿被育才学校占用,具服殿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占用。</p><p class="ql-block">1956年,北京体工大队进驻先农坛,后改名为先农坛体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训练基地,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体育人才,是享誉中外的“冠军摇篮”。</p><p class="ql-block">1997年,育才学校图书馆从俱服殿搬出,后对俱服殿和神厨进行了修缮,现在先农坛建筑群设有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汉文帝——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p> <p class="ql-block">汉景帝——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p><p class="ql-block">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p><p class="ql-block">文帝后七年 (前157年)六月继位。</p><p class="ql-block">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p><p class="ql-block">田租由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此后成为汉朝定制。</p><p class="ql-block">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晁错建议实行削藩。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p><p class="ql-block">其后又令诸侯王不得治民,损黜其官制,王国官吏由皇帝任免。</p><p class="ql-block">后世史家将其和文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p> <p class="ql-block">神农氏——神农氏 - 简介</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他发明及制造了耒耜等多种农具,教人民进行耕作,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文化的情况 。</p><p class="ql-block">《周易·系辞下第八》:</p><p class="ql-block">“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p> <p class="ql-block">神农氏 - 神农氏与炎帝</p><p class="ql-block">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p><p class="ql-block">如湖南的炎帝陵纪念馆就是把炎帝作为神农来祭祀的,所以纪念馆内就有炎帝尝百草的主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先农坛历史文化展览。</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井亭</p> <p class="ql-block">对应一边一个。</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p><p class="ql-block">先农坛,又称山川坛、神祇坛,现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北京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坐落在北京城中轴线西南侧,与天坛东西相望,是明清两朝祭祀先农(先农,为古代传说中教民耕种的农神)、太岁及天神(风、云、雷、雨)、地祇(岳、镇、海、渎)诸神的皇家坛庙。</p><p class="ql-block">明清帝王往往以每年一次的先农坛春耕大礼,完成对先农的祭享,体现“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p> <p class="ql-block">音乐符</p> <p class="ql-block">龙旗</p> <p class="ql-block">凤旗</p> <p class="ql-block">立夏时节农事忙,《国语·周语》云:</p><p class="ql-block">“民之大事在农。”</p><p class="ql-block">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极重农事,与之相关的礼仪颇多,先农坛即是为祭祀农耕文化的创始者神农氏而设。</p> <p class="ql-block">炎帝神农氏先农”指神农氏,也就是炎帝,华夏始祖之一。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神农氏发明了农业、医药等,故而人们将其尊奉为主管农耕生产、饮食、医药的神明。“神农”即“神明于农业”的意思。</p><p class="ql-block">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耕大国,故而神农氏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陕西宝鸡渭水河畔神农庙。</p><p class="ql-block">台湾的五谷庙。</p> <p class="ql-block">节气表</p> <p class="ql-block">斗——中华民国(1911——1949年)。</p> <p class="ql-block">升——盛撑粮食的器皿。</p> <p class="ql-block">壁供</p> <p class="ql-block">美洲印第安诸文明中的神农崇拜。</p> <p class="ql-block">北京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并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耤,音同藉,皇帝亲耕之意。</p><p class="ql-block">作为重要的国家祭祀场所,北京先农坛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建至今,已经历经600多年的风雨。</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坛庙建制“悉如南京旧制”,在京城中轴线南端,东建天坛,西建先农坛置耤田。</p><p class="ql-block">他规定,历朝皇帝登基之初须行耕耤礼。这不仅奠定了北京先农坛祭祀的重要地位,也为亲耕礼仪的制度建设打下了关键基础。</p><p class="ql-block">先农坛内设观耕台,观耕台前有农田一亩三分,这就是俗语“一亩三分地”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代有着相对特殊的文化背景,因此祭祀先农的国家礼仪制度要比其他王朝更具自身特色。</p><p class="ql-block">清王朝统治者遵循重农固本思想,在各个方面推广农业政策,自上而下地推广到全国各地,并下谕在各个行政区设立先农坛,以彰显国家对农业和先农之神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雍正时期把耕耤礼的制度建设推到极致,成为一项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制度。</p><p class="ql-block">雍正颁发了新修订的《三十六禾词》,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向全国发出谕旨,颁发《嘉禾图》,同时诏令全国州县府卫所,“各择东郊官地洁净丰腴者,以四亩九分为耤田,即于耤田之后建先农坛”,守土官员须率属“按九卿制行耕耤礼”。</p> <p class="ql-block">雍正五年(1727年)以后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先农坛。</p><p class="ql-block">国家图书馆藏有顺天府涿州房山县“鼎建先农坛碑碑文”拓片,详细记述了雍正七年该县建成先农坛及坛域的情况。</p><p class="ql-block">关于全国各地先农坛的建制记载,在清代方志中随处可见,而且作为一方地名,至今仍保存在一些县市的街区名称中。</p> <p class="ql-block">祭祀先农行耕耤礼的推行,对推进地方的农业生产以及民俗民风有一定的积极影响。</p><p class="ql-block">有两幅宫廷画描绘了雍正皇帝在先农坛的活动,其中《祭祀先农图》藏于故宫博物院,《亲耕图》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一亩三分地,是皇帝行藉田礼时的亲耕之地,所谓“弓行祀礼,亲御耒耜”,“皇婚送饭,御驾亲耕”,为天下百姓做个表率,老北京有句俗语:“先管好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乾隆留下了许多诗文与耤田有关,如乾隆十七年(1752年)三月耕耤礼后,写下:</p><p class="ql-block">“司农京兆进犁鞭,黄道迎南直似弦。</p><p class="ql-block">恭己倡民宜用慎,却思将事隔经年。”</p> <p class="ql-block">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祭先农礼成后,又作诗一首:</p><p class="ql-block">“栏辉白玉望耕台,帝耤今年礼倍该。恰值青郊一犁足,惠风和拂晓云开。”</p> <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他最后一次亲耕先农坛,亦留诗一首,可看作他对亲耕耤田的总结:</p><p class="ql-block">“廿七承明祀,八旬近次年。</p><p class="ql-block">及兹能执礼,于是尽心虔。兴谷功垂古,绥丰惠助天。”</p><p class="ql-block">此次亲耕耤田礼成后,乾隆将这些御制诗文收录到了《劭农纪典》中。</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更加热衷亲行率耕,行耕耤礼次数为历代皇帝之冠,在位60年中有28次亲行耕耤。</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他还坚持到丰泽园和圆明园的山高水长行演耕礼。</p><p class="ql-block">乾隆留下了许多诗文与耤田有关,如乾隆十七年(1752年)三月耕耤礼后,写下:“司农京兆进犁鞭,黄道迎南直似弦。</p> <p class="ql-block">庆成宫位于先农坛内坛东北部,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原是山川坛斋宫,乾隆二十年(1755年)大修之后改名为庆成宫,是皇帝进行祭祀和亲耕之后,休息以及犒劳百官的地方,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主要有大殿、妃宫殿、后殿及东西配殿,院内东侧原有一座钟楼。</p> <p class="ql-block">耤田礼始于周天子</p><p class="ql-block">耤田礼和祭先农都是为了强调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西汉开始,二者合而为一,先农坛与耤田紧密结合在一起,耤田享先农成为历代统治者遵行的一项传统农事。</p> <p class="ql-block">周朝人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周天子每年都会带领臣子和庶民在天子的耕田里躬亲耕作,并形成一套相应的礼仪——耤田礼。</p><p class="ql-block">周天子的耤田礼被后世作为制度之始,因“帝耤千亩”,这块特殊的田地被后世称为“帝耤”或“千亩”,一直沿用至清亡。</p> <p class="ql-block">耤田礼,是孑遗至今的中华文明古礼之一,不仅缘起悠久,而且在后世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古代皇帝体恤民情的政治行为。</p> <p class="ql-block">据《国语·周语》记载:耤田礼当日,周天子携百官、庶人前往耤田。</p><p class="ql-block">周天子执耜耕田,翻土一次,公卿百官翻土数依次增加三倍,最后由庶人耕完耤田。</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东南有 俱服殿,是皇帝祭祀先农时的“更衣室”也是行“藉耕之典”的场所。</p><p class="ql-block">太岁殿以西是神厨,由正殿,东、西配殿和两座六角井亭组成;</p><p class="ql-block">为存放先农诸神神位和准备牺牲祭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西北围墙外是宰牲亭,祭祀用的牲畜在此宰杀。</p><p class="ql-block">数依次增加三倍,最后由庶人耕完耤田。</p><p class="ql-block">周天子与百官依次品尝牛、羊、猪三牲祭品,最终由庶人全部吃完。</p> <p class="ql-block">耕种结束后,周天子巡视农耕,并发布戒令,告诫百姓要协力耕种。</p><p class="ql-block">典礼结束回宫后举行称为“劳酒”的宴饮活动,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全部参加陪侍。宴饮结束,耤田礼成。</p> <p class="ql-block">耤田礼的演变</p><p class="ql-block">耤田礼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先后经历了周代的初创期、汉代的恢复期、三国至隋代的定型期、唐宋元三代的制度完善期,以及明清两代的集大成期。</p> <p class="ql-block">这其中,唐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仪程序,为后世所参照,并在明清时期发扬光大,最终将耤田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汉代是把“耤田礼”与“祭先农”合二为一的开端,这种礼仪形式发扬下去,逐渐合称为“耤田享先农”,三国至隋代时期形成大一统制国家新的耤田礼制度内容。</p> <p class="ql-block">唐代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制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时期,以典章制度汇编成《大唐开元礼》,将唐代自建立起至唐玄宗时期对耤田礼的考订与实施制度予以明确。</p> <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的耤田礼是在唐制基础上的延伸,丰富发展了耤田礼的各项规程,使其更加完善成熟。</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大一统专制国家政治文化最为光耀的时期,耤田享先农的礼仪,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完成了最终演化,成为皇权专制国家中高度程式化的一项重要典章内容。</p> <p class="ql-block">在以农立国的封建时代,历朝帝王都将农业置于重要地位,农事丰歉关系着经济兴衰,关系着一个王朝能否长治久安,因此皇帝每年在先农坛的亲耕活动就成为了国之表率,以此来显示朝廷提倡农事,关心民生。</p> <p class="ql-block">历史绵延,朝代更迭,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恤农、悯农的故事,亦通过重农务耕的政策表现出治国理国的政治思想。</p> <p class="ql-block">北京先农坛耤田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治国之本和悠久的重农传统,展现着数千年农业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与蓬勃发展。</p> <p class="ql-block">史说北京 先农坛是怎样开放的?</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p><p class="ql-block">美国第九营及十四营据守先农坛,一切亲耕农具取作柴薪,还将先农坛内的陈设、祭器、礼器及各种库存物品一律席卷而去,“殿宇祭器并皆罄尽”,坛内古树亦遭严重破坏。</p><p class="ql-block">经过这次劫难,先农坛元气大伤。</p><p class="ql-block">八国联军侵华以《辛丑条约》的签订结局,清朝被迫再次付给各国大量白银,再也没有实力对祭坛进行修缮。</p> <p class="ql-block">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烈火中覆亡,继起的民国政府设立内务部礼俗司管理清代坛庙,先农坛被礼俗司接管。</p><p class="ql-block">尽管先农坛在战争中遭受了很大破坏,但因坛内林木葱郁、碧草如茵,并且向来为皇家独占,在普通群众心目中其神秘色彩仍然存在,故而前往游览观光者日众。</p><p class="ql-block">1913年新年,古物保存所为纪念共和1周年,宣布天坛、先农坛开放10日,任人游览。</p> <p class="ql-block">1917年,北京京都市政公所将先农坛外墙拆毁,北部开辟为市场,南部开辟为“城南公园”,对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京都市政公所对旧有的建筑进行了维修,广植树木,使祭祀先农神的祭坛变成京城市民旅游观光的大众公园。</p><p class="ql-block">园内植有桃树千余株,每逢盛开宛若艳云,更似锦霞,有“京城桃花第一处”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规定“所有平市各坛庙及天然博物院以拨归北平市政府负责管理为妥”,次年初,内政部坛庙管理所更名为北平特别市政府坛庙管理事务所,开始对天坛、地坛、先农坛内的残破建筑进行修缮。</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政府将先农坛的东南角修建为体育场,原来规模颇为庞大的先农坛,就仅剩下核心部分的少量明清殿宇了。</p><p class="ql-block">(原题:一亩三分地 耤田享先农)</p> <p class="ql-block">晋祠圣母殿——北宋天圣年间。</p><p class="ql-block">(1023——1032年)。</p> <p class="ql-block">所谓耤田礼,就是由皇帝自上而下举行的一场亲耕仪式,以表示对农业的重视,也祈求这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这是古代宫廷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一般选在仲春时节,春耕之前。</p> <p class="ql-block">这是古代宫廷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一般选在仲春时节,春耕之前。</p><p class="ql-block">清代,在举行耤田礼的前一天,户部、礼部及顺天府官员就要做好第二天仪程中的各项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先将耕田所用的工具和农作物的种子上呈给皇帝审阅,待皇帝认为可以使用之时,再将这些物品授还给负责此事的官员,一般是顺天府官员。</p> <p class="ql-block">负责官员会把这些工具、农作物种子等放置于先农坛,这样就完成了仪式的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举行祭祀礼仪的当天,皇帝将带领朝臣亲临祭坛。</p><p class="ql-block">在坛内举行祭礼之前,由导引官将皇帝引至具服殿更换着装。</p> <p class="ql-block">随后皇帝在导引官的引导下来到耤田位,开始亲耕。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拿鞭,往返三次犁地。</p> <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随行的官员就要拿着青箱,播撒箱内的作物种子。</p><p class="ql-block">皇帝完成仪式之后,就坐在观耕台上,观看王公大臣耕作。</p><p class="ql-block">王公诸侯往返五次,卿大夫往返七次,士往返九次。</p> <p class="ql-block">此后,皇帝传令各州县,须及时春耕,完成当年的农业生产工作。</p><p class="ql-block">耤田仪式完成之后,还有一系列的赐茶、设宴、歌舞等活动,都按照仪式规范来完成。</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我们经常会提到的俗语“一亩三分地”便是由此引申而来。</p><p class="ql-block">这个俗语现在多被用于描述地界狭小,微不足道,但在明清时期却是截然不同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皇帝亲自耕作的那片土地就被称作“一亩三分地”。</p><p class="ql-block">它长十一丈、宽四丈,分为十二畦。</p> <p class="ql-block">这里“畦”为计量单位,指的是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p><p class="ql-block">这块地中间的部分由皇帝耕种,两侧由王公大臣耕种,以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p> <p class="ql-block">不过,千万别以为皇帝会认认真真地耕种庄稼,其实皇帝只是示范几下就会回到观耕台休息,剩下的就由各位大臣代劳了。</p> <p class="ql-block">“一亩三分地”的东边有一个“神仓”,用于储藏专供皇家祭祀所用的粮食,这些粮食就是这“一亩三分地”的收获。</p><p class="ql-block">如今,这“一亩三分地”已成为先农坛内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若想有更直观的了解,还可以到故宫博物院寻找《雍正像耕织图册》,该图册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帝王耕织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时期先农坛祭祀的三条路线</p><p class="ql-block">先农坛虽然从名字来看只有一个“坛”,但它却是由许多建筑组成的完整群落。</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先农坛经过重修和改建后,形成了新的格局,主体建筑有先农神坛、具服殿、太岁殿、观耕台、天地神祇坛等。</p> <p class="ql-block">第一条路线:皇帝或者代祀官员从正阳门出(南行)→先农坛外坛北门(西行)→先农坛内坛北门(南行)→拜殿→太岁殿。</p><p class="ql-block">这条路线是为祭祀太岁神,主要的祭祀场所就是目的地—太岁殿,即祭祀太岁之地,祭祀对象亦包括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p> <p class="ql-block">太岁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居于先农坛整体建筑群的中间位置,东侧为神仓,西侧为神厨,南侧为具服殿。</p><p class="ql-block">太岁殿组群建筑所包含的建筑数量是先农坛中最多的。</p><p class="ql-block">太岁殿殿内大多为木结构,形式基本上与故宫的太和殿类似。</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前,这里供奉有太岁、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灵,嘉靖以后则专门用来祭祀太岁及十二月将等自然神祇。</p><p class="ql-block">对于“十二月将”,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儿陌生?</p><p class="ql-block">据传,除每年当值的岁神“太岁”,每月还有一位当值的月神,即“月将”,十二个月就有“十二月将”。</p> <p class="ql-block">第二条路线:皇帝或者代祀官员从正阳门出→先农坛外坛南门(西行)→先农坛内坛东门(西行)→观耕台(西行)→先农神坛(祭毕东行)→拜殿(南行)→具服殿(南行)→观耕台(观耕后东行)→庆成宫。</p><p class="ql-block">此路线主要是在先农神坛完成耤田礼。先农神坛作为祭祀先农神的祭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先农坛内坛西北部,紧邻太岁殿;</p><p class="ql-block">南朝向,呈方形,由砖石垒砌而成,十分气派。先农神坛长、宽均约15米,周围坛墙高约1.5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四面均有八阶石阶通向神坛。</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在先农神坛的不远处有一棵沧桑的古柏,如同守护神,守护着肃穆又神圣的神坛。</p><p class="ql-block">整个神坛色调灰白相间,淡雅大气。明清时期,皇帝一般于仲春时节亲临或遣官来此拜祭先农。</p><p class="ql-block">而在亲耕前皇帝还需要去具服殿,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更衣室,是皇帝亲耕之前的更衣之所。</p> <p class="ql-block">具服殿和观耕台为同一轴线上的建筑,位于太岁殿的东南、观耕台之北。</p><p class="ql-block">明清皇帝要想举行祭祀,首先要更衣。</p><p class="ql-block">待换上“正式”衣物之后,就开始举行耕耤之典。</p><p class="ql-block">所以具服殿就是皇帝与妃嫔们举行祭祀之前的重要准备场所。</p><p class="ql-block">而说到耤田礼,就不能不提到观耕台这个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观耕台是皇帝观看大臣行耤田礼的观礼台,台高1.9米,东侧、西侧、南侧三面各有九级台阶可顺势而上。</p><p class="ql-block">登上台阶后可以发现,四周有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石栏板,望柱头上雕刻有龙云图案。</p><p class="ql-block">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观耕台的须弥座。它由琉璃砖筑成,上面“龙缠草”的纹样很是特别,这种图案在北京为先农坛所独有,如果您有机会去先农坛,可以去看看这精美的“龙缠草”。</p><p class="ql-block">这条路线的最后一站庆成宫,是皇帝在举行完耤田礼后休息及犒赏随祀群臣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第三条路线:皇帝或者代祀官员从正阳门出→先农坛外坛南门(西行)→经庆成宫外宫门(南折)→进入与庆成宫外宫门相对的坛门(南行)→天神坛、地祇坛门(东行/西行)→天神坛/地祇坛。</p><p class="ql-block">这条以天神坛、地祇坛为终点的路线专为祭祀天上风、云、雷、雨诸神及地上五岳、五镇、五山、四海、四渎诸神。</p> <p class="ql-block">两坛位于太岁殿的正南方向,东为天神坛,西为地祇坛。</p><p class="ql-block">天神坛为南朝向,四方形形制,四面均有九级台阶。天神坛四周有红砖砌成的围墙,坛北有四座石龛,石龛上有云龙纹饰,分别代表风、云、雷、雨四路神明。</p> <p class="ql-block">地祇坛在朝向上与天神坛恰恰相反,为北朝向,长方形形制,四周各有六级台阶。地祇坛也有红砖砌成的围墙,在南侧有石龛五座。</p><p class="ql-block">五座石龛中有三座雕刻为山的形状,分别祭祀五岳神、五镇神、五山神;有两座雕刻为水纹,祭祀四海神、四渎神。</p> <p class="ql-block">对这些神灵的祭祀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农业的丰收。</p><p class="ql-block">另外,石龛下面还设计有水池,水顺着石龛缓缓淌出,别有一番特色。</p><p class="ql-block">坛东西两侧还各有两个石龛,雕刻有山水纹,分别代表京畿山川神和天下山川神。</p> <p class="ql-block">民国之后,先农坛便失去了它原本具有的祭祀意义,逐渐衰败了。</p><p class="ql-block">这之后,很多建筑被拆除,先农坛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损毁。</p><p class="ql-block">直到1916年,坛内新修建城南公园,先农坛才得以恢复往日的生气。</p><p class="ql-block">1936年,于先农坛原坛址上建了北平体育场,后将体育场改名为先农坛体育场。</p><p class="ql-block">1949年,北京市育才学校的前身华北育才小学正式入驻先农坛。</p><p class="ql-block">在这之后,先农坛的主要建筑之一太岁殿归育才学校使用。</p><p class="ql-block">1997年,一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使用的具服殿被腾出,作为育才学校的图书馆使用。</p><p class="ql-block">由此,历尽沧桑的皇家园林先农坛,就与新时期人才的教育摇篮—育才学校,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祭祀亲耕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共有建筑群五组:</p><p class="ql-block">1、庆成宫;</p><p class="ql-block">2、太岁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炉);3、神厨(包括宰牲亭);</p><p class="ql-block">4、神仓;</p><p class="ql-block">5、俱服殿。</p><p class="ql-block">修缮后的先农坛宰牲亭另有坛台四座:观耕台、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这些组群建筑与坛台基本都坐落于内坛墙里,仅庆成宫、天神坛、地祇坛位于内坛墙之外,外坛墙之内。</p><p class="ql-block">另外,内坛观耕台前有一亩三分耕地,为皇帝行藉田礼时亲耕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