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3年峨眉山伏虎寺前的轿夫与背夫</h3> <div><br></div>峨眉山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伏虎寺为峨眉山的大庙,位于报国寺西约1公里处。因寺庙后面的山峰状若一头伏卧的老虎而得名。<div><div>这张1933年摄于峨眉山伏虎寺牌坊前的照片,距今已有80多年。照片上有两个人抬着滑杆,3个人背着背架,滑杆和背架上都坐着上山的游客。所谓“滑杆”,就是用山间滑溜溜的竹竿绑扎而成的运载工具,实际上是一种简易的轿子。“背架”本来是一种背在背上用于托运物体的木架,中间绑一个小凳子也可坐人。人们将抬滑杆的叫做“轿夫”。将背背架的叫做“背夫”。秀甲天下的峨眉山,历来为众多游客所景仰。“轿夫”和“背夫”的职业便应运而生。<br></div></div> 据说,“敲竹杠”这句俗语与抬滑杆的轿夫有关。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是:某人乘坐滑杆进山烧香,快到半山腰时,走在后面那个轿夫就敲着滑杆的竹杠与前面的轿夫一唱一和,要求增加工钱,否则就撂下不管。坐滑杆的人面对此情此景,心想,处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半山腰已别无选择,只好满口答应。从此,“敲竹杠”便成了“利用别人的弱点或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的代名词。这显然贬低了轿夫的人品。其实,抬滑杆的轿夫一般都是些忠厚老实的山民,从事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是生活所迫。有人曾写过一首打油诗描述他们的境况:身无长物凭力气/靠山吃山谋生计/只要来者有雅兴/滑杆背架随处取//来去匆匆气喘急/抬举游人上云梯/眼前风景寻常看/山色难填肚肠饥。“轿夫”和“背夫”是以出卖体力为生的劳动者。照片上的情景至今在许多以山著称的旅游景区都能看到。 峨眉山地势险要、道路崎岖。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区的男人,在长年累月的劳作中,几乎人人都炼就了一副铁肩负重的本领。尤其是这些轿夫和背夫,个个都有着令人惊讶的韧性和耐力。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承载着生活的重压,面对陡峭蜿蜒的山路,挪动着坚实的步伐,把途中所有的坎坷踩在脚下,汗流浃背、气喘如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的地行进。他们为那些向往名山,但又无力登临山顶的游客提供了方便。他们在将游客送达到指定景点的同时,也获得了用力气和汗水换来的劳动报酬。 近年来,峨眉山退耕还林以后,当地的许多农民有组织地加入了轿夫和背夫的队伍。由于背架不像滑杆是由轿夫两人分担重量,背夫独自背着坐在背架上的游客上山时,很容易发生重心不移而倾倒的现象,存在着明显的安全隐患。有关部门已明令禁止背夫用背架背送游客,而一律由轿夫以滑杆抬送。峨眉山的背夫现在就专门从事货物搬运了。在雅安市城西的成雅高速公路入口处,有一组由11个背夫和两匹骏马组成的城市雕塑群,他们背着沉重的货物常年奔波在荒凉的茶马古道上。那些身材魁梧的背夫,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向上精神令人震撼! <p class="ql-block">如今,走进峨眉山,随处都能看到一对对憨厚朴实的轿夫,他们身着由管理部门专门制作、色彩和式样统一的服装,遇到游客注目凝视,轿夫们就扛着滑杆迫不及待地迎上前来,用半生不熟的“椒盐普通话”向你揽生意。他们热情似火,嘴巴甜得腻人,联想到他们就是以此为生,使你真不忍心拒绝他们善意的请求。当你坐在滑杆上面晃晃悠悠、逍遥自在地观赏风景时,他们还天南海北地给你摆一些有趣的龙门阵,让你的笑声在滑杆上荡漾……</p> <p class="ql-block">80多年过去了,但古老的生存方式依然在延续。从重庆的“棒棒”到泰山的“挑夫”;从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到峨眉山的“轿夫”和“背夫”,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畏艰险,善于负重前行的光荣传统,在这张老照片的山民身上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