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桥之四《洛河上的半截桥》

山木

<h1>洛河上有一座半截桥</h1> <h1>  这个半截桥就是七十年代李楼的漫水桥,“该桥全长176米、22孔、跨径8米、桥面宽6米、高3米,因为该桥比较低两边又没有护栏,水通过阻力小,涨河时河水可以漫过桥面因此取名“漫水桥”。<div>  这座桥可能很多人没有见过,更没有走过,说起这座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br>  七十年代洛河上只有一座桥,那还是一九五六年刚通车的洛阳桥。其他地方要过河只有靠摆渡,当时洛河上就有好多渡口,仅李楼一地,就有桃园渡口、夏庄渡口、石坝渡口,那一带百姓与隔河相望的老城往来很不方便。当地曾流传一句话“宁过千山,不隔一河”之说。 <br>  一九七零年时任洛阳市委书记赵玉轩到李楼走访,体验了群众出行不易后,在李楼组织召开现场会,市委、市政府和洛阳厂矿企业共同筹资6万元,拨付一批计划的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调配工程技术人员支援,由李楼公社组织当地社员出工出力,才有了沟通李楼与市区的首座单墩漫水桥,一九七二年5月25日建成通车。结束了这一代过河靠摆渡的历史。<br>  二零零七年该桥因市区东段防洪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河面加宽,它被下游一座长787米,宽12米,高12米的横跨洛河新桥所替代。使用了36载的大桥变成了“半截桥”,同年九月一日终结了它的历史使命“光荣退役”。报废了的漫水桥经过加固,安装护栏,已成为一个供游览、休闲、散步、纳凉的好去处。   <br></div></h1> <h1>  二零零七年建成通车的跨洛河大桥取代了使用了36载的漫水桥。</h1> <h1>  二零一六年紧邻跨洛河大桥西侧一座更加宏伟靓丽的钢、混结构“李城桥”落成即将通车。</h1> <h1>  李城桥的建成通车使这座跨洛河大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被拆除。</h1> <h1>  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说过:桥梁是文化的物质存在,是社会经济、技术、文明发展的标志。</h1> <h1>  昔日的漫水桥与李城桥相映成辉已经成为洛河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h1> <h1>  现在我们看看“半截桥”东边的“李城桥”再看看西边的“铁路桥”、“新街桥”......,还有那一座座高架桥正如茅先生所说:“通过它们可以看到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文明的变化和发展”。</h1> <h1>李城桥前观日出。</h1> <h1>  景观主桥两侧设有观光廊道,可让游客驻足观光。主跨采用160米下承式钢桁架系杆拱结构,设计独特、样式新颖,颇为壮观,犹如横跨在洛河上空的一道钢铁彩虹。</h1> <h1>  大桥连接南、北已成为洛阳东区南北贯通的交通大动脉。</h1> <h1>美丽的李城桥夜景。</h1> <h1>  李城桥西侧是焦枝铁路跨洛河大桥,这条路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毛泽东认为,万一战争打起来,京广、津沪线被打瘫痪了,南北大动脉就中断了,而有了焦枝和枝柳铁路,南北交通就不会中断。在“要准备打仗”的战略部署中,毛泽东勾画出“三线建设”的蓝图,决定修建与京广线平行的另一条南北大干线——焦枝铁路。</h1> <h1>  “焦枝不建成,毛主席睡不着啊!当时组织大会战,全民参与修焦枝,洛阳市由各工厂及郊区1万余人为主的“洛阳市民兵团”和市民、学生、干部,纷纷参加到焦枝铁路洛阳段的建设中来。</h1> <h1>  修“焦枝铁路”的时候,在洛阳北关挖出了一个八角形的大坑。都以为是挖到了古墓,结果一挖才发现是一个隋唐时期的大粮仓,各种仓窖共有287座。这就是著名的隋唐粮仓“含嘉仓”,</h1> <h1>  向西约一公里又一座漂亮的大桥横跨在洛河之上,这也是目前洛河上最新一座桥,是一座颇具古韵的景观桥。新街桥主桥为9连拱结构,寓意“九朝古都”,展现我市古都风采,简洁起伏的线条设计古色古香。桥两头各有一对桥头堡。这4个桥头堡设计包含飞檐翘角、青砖红柱,是典型的隋唐皇家风格,</h1> <h1>  该桥总长度1685米,其中桥梁长1113米桥面宽35.5米,设计为双向6车道,两侧各有4米宽非机动车道和2.5米宽人行道。该桥将为我市增添一条南北大通道,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城区、瀍河回族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之间的跨河交通问题。</h1> 鸟瞰新街桥 <h1>  桥的南段连接军民路与滨河南路有个蝶形互通立交,使这里的交通快捷通畅,彻底改善了这一帶南北互通的困难,对缓解东部南北方向通行压力起到重要作用。</h1> <h1>谢谢光临!谢谢浏览!</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