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共产党员的一生,——怀念我的外公谢成堂

姬丽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回老家,偶然翻起相册,看到了可亲可敬的外公在1979年春,去北京学习参观时站在天安门广场前的一张照片。穿着一身深蓝色的中山服,昂首挺胸,目光坚毅,注视着前方。凝视着这张照片,我不由得落下了眼泪。外公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现在我眼前……提起外公,延安市宝塔区碾庄、川口两道沟认识他的人,无不交口称赞他是一位好主任,好书记,好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外公谢成堂,祖籍在陕西省榆林市渔河镇渔河峁村。1929年,陕北遭遇大旱灾,为了活命,外公的父亲携全家逃荒到延安县(今宝塔区)碾庄乡石家畔村落户。1935年,毛主席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他从“劳动英雄”杨步浩那里听到许多关于毛主席的故事,耳濡目染,使他认识到,穷人只有跟着毛主席走,才能翻身得解放。他向杨步浩学习,多打粮食,支援抗战。他早出晚归,一心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努力生产。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年粮食大丰收。他把大部分粮食都交了公粮,以这种方式投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洪流中。1951年,外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外公一生忠诚党的事业,积极为党工作。</b><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虽然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可他的思想觉悟高,深受农民群众的信任。1952年起,他先后被农民选举为延安县碾庄乡石家畔村农民互助组组长、农业初级社主任、农业高级社主任。他在成立这些组织过程中,苦口婆心的动员农民入股、入社,坚持按办社原则和管理章程办事。1958年,外公担任了延安县李渠人民公社碾庄生产管理区石家畔大队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带领社员兴修水利,打井抗旱,打坝修田,植树造林、绿化山头,创办夜校,扫盲识字,样样工作走在了全公社的前列。1961年5月,延安县碾庄人民公社成立(从李渠人民公社分离出来)。他一如既往地领导农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不怕苦,不怕累,总是冲在生产劳动的最前面。披星戴月,第一个来,最后一个回,将整个身心投入到改变穷山僻壤的战天斗地中,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与表扬。1963年2月,在社会主义教育(又称“四清”)运动中,外公受到冲击。那是他人生的最低谷,他不卑不亢,坚信党组织会还他的清白。公道自在人心,人民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在杨步浩等十几名大队支部书记和广大群众的联名要求下,上级党组织对外公进行了重新调查。外公终于恢复了党籍,依旧担任石家畔大队党支部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外公无论走到哪里,依然为人民服务。</b><span style="font-size:20px;">外公与外婆高兰花结婚后,夫妻相敬如宾,恩爱有加。石家畔大队,人多地少。随着子女增多,家庭负担越来越重。1968年,外公经有关领导同意,全家老小8口人迁移到延安县川口公社牛田寺大队。这里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牛田寺大队有小李渠和牛田寺两个自然村组成。外公为人正直,勇于吃苦,深得牛田寺大队党员和社员的喜欢,被推选为牛田寺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坚守共产党人的本色,心中始终装着社员,为集体和社员的事,面面俱到、细若秋毫。外婆经常抱怨他爱管闲事。他说,我是大队书记,我不管谁管?社员的事就是我的事。既然组织上信任我,社员放心我,我就必须对社员负责,对组织负责,对国家负责。前后里庄谁家有事,兄弟不睦,夫妻争吵,婆媳不和,大事小情都要请他进行调解。由于白天劳动忙,这些事情只好晚上走五六里的夜路去处理。听二姨讲,外公好几次碰的腰闪骨折,他无怨无悔。他就是社员心中维护公平正义的一杆“秤”,各种矛盾在他的协调解决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到老人,小到娃娃,见了他都很尊敬。队上的婚丧嫁娶,他一准就是总管,给主家办的妥妥帖帖的。谁家遇到困难灾祸,他都会不遗余力,尽他最大的本事千方百计的予以帮助解决。社员们常说:哪里还能再找见这么好的老书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外公待知青如亲人,使知青感受到了老区人的温暖。</b><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牛田寺大队先后来了几十个北京知青插队落户,与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些知识青年大部分十五六岁,都是从学校刚走出来的学生娃娃,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受过苦,面临许多困难,难免会想家哭鼻子。外公作为大队支部书记,他把知青看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心疼的不得了。他多次召开会议,讨论解决这些知青的衣食住行等具体事项,处处给予他们照顾和温暖。外婆家里有时做点好吃的,外公总是让母亲他们给知青娃娃们送过去,改善改善生活。在生产劳动中,外公总是选择合适的活儿安排给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调动了他们生产积极性。很快,这些知青便和社员们打成一片,白天一块儿田间劳动,夜晚灯下共同学习,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母亲与这些知青阿姨也结下了不解的情谊,每次回忆起她们当年在一块儿的日子,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母亲至今与她们个别人保持着联系,这份情谊真是隔山隔海隔不断啊!事隔多年,北京知青康桂荣、刘素英、王向红、沈玉英等专程回牛田寺村看望我的外公。她们说:老书记是个好人啊!牛田寺村人给她们的关怀和帮助,她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外公一生坚守党性原则,从不利用手中权力谋一己之私</b><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她们兄弟姐妹到现在谈起外公,总是免不了发一阵牢骚和抱怨,说外公一辈子就知道坚持党性原则,从没有考虑过儿女们!据母亲回忆,当年延河饭店面向农村招工,村里就她符合招工条件,她兴致勃勃的填写了报名表册,谁成想外公生硬把这个招工名额让给同村的一位叫白萍的阿姨,气的母亲睡了三天三夜。还有李渠(拐卯)水泥厂招工的机会,二姨本来要去,结果外公说村里的单身汉史青海,无依无靠是个可怜人,先紧他去,让二姨缓缓再去,可这样的机会哪还再有?……说起这些事, 母亲姊妹几个到现在还颇有微词,认为外公党性原则太强,断送了他们的大好前程。殊不知,正是因为有外公这样一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大公无私、严于律己的共产党员,给我们晚辈树立了学习效仿的楷模,激励启迪着我们家的后人,永往直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外公一生善于待人,赢得了众人的赞誉。</b><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虽然,调动了人们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智力、能力、苦力等因素,在致富的道路上,参差不齐。外公尽自己的所能,帮助那些生活上不富裕的人们。外公常说:穷不扎根,富不传代。人只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劳动,生活总会有样样的。他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育自己子女的。在对待孩子们的婚姻问题上,外公更看重的是人品。几个女婿都是他把关,尤其是父母的婚事,真的要感谢外公的明智,是他把我的母亲撮合给从横山下来的父亲,看重的就是我父亲的人品和勤劳,要不,哪有我们家里现在的好光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外公虽然离开我们已有二十多年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他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支柱。外公一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外公生病后,不仅本村里的人看他,还有外村的人来看他,甚至有从碾庄沟远道来看的老乡,给了他精神上极大的慰藉!后任支书感慨的对我大舅说:你父亲的一生,上对得起党和国家,下对得起父老乡亲,是老百姓心中的好书记,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外公生命弥留之际,他嘱托大舅:他去世后,把他埋在牛田寺村的高山之巅,他要看着牛田寺村未来的发展和变化,他要看着村民们过上富裕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人已逝,山河依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外公终其一生,虽没有干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始终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正如一位知青送给他的一首小诗:一身正气为人民,两袖清风忠于党,浩气长存昭日月,德高望众启后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