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知青的🔥红青春之十六金家庄农场宋英 回忆录

自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无悔的人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金家庄攀登农场 宋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于1975年2月1日主动报名到柳林县金家庄公社登攀农场插队落户。本来按照当时的政策,我是可以不插队的。但在姐姐宋宁的影响下和老红军的父亲以及老革命母亲的支持鼓励下,只有16岁的我还是报名插了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父亲从小父母双亡。1936年闫锡山在山西成立防共保卫团,父亲被抓了壮丁。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父亲和一名穷苦人出生的孩子出逃,游到黄河对岸陕北,找到了共产党的队伍,参加了红军。后父亲随部队南下,与在部队卫生队四川籍的母亲结婚。因此,父母对我们的教育从来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不准讲代价。自然,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是我和家庭的必然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插队走时,已经是1974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一。因为我们已经是第五、六批插队的,所以县里也没有像第一、二批时那样的隆重欢送场面,只是第一天开了个座谈会,有关领导讲了几句话,第二天就派大卡车把我们送到点。我们插队的地方离县城有40多华里的路程。到点后公社组织开了欢迎会,会完后又让我们吃了“忆苦饭”。点上安顿下来后,就到了腊月二十五。公社给我们开了会,让我们回家过年。当时交通不发达,过往的汽车很少,公社一级一般只有四轮拖拉机。我记得我和几个女伴是坐着一辆小四轮拖拉机回家的,寒冷的腊月,我们坐在拖拉机拖斗上冻得卷成一团,到县城后浑身已经冻得麻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靓丽的青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过年后,我们按照公社的要求,于正月初七就赶回农场。到点后,就开始参加劳动。当时我们冬天的任务主要是积肥、送粪、造平原。清明过后,我们才开始跟着老农正式学农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实话,我在家里姊妹们排行属于小的,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因此,从小是在父母亲和哥哥姐姐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那时虽然整体上每个家庭的生活都不怎么富足,但在家里也能吃饱穿暖,基本上没有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累。所以,农村插队对我而言,无异于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场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刚开始,积肥,送粪、造平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没有什么定额,因此还能将就着混过去。但到正式干农活时,就不那么简单了。耕地、播种、施肥、锄地、间苗、收割、打梯田,那一样都是技术活。耕地、播种、施肥等活是需要互相协作的,如果你的这个环节跟不上节奏,就会影响后边的人,也就会受到讥讽和抱怨;而锄地、间苗、收割、打梯田等,是有定额任务的,你的任务完不成,大家就会耻笑你,自尊心就受不了。但年轻人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环境的逼迫下,在老农们的悉心教导下,我在不长时间内就学会了耕地、播种、施肥、锄地、间苗、收割、打梯田等一整套农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不肯服输的两姐妹</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回想起来,到农村插队,我们要过的第一关就是体力关。我们的大部分知青虽然在家里也学会了担水担碳,但那毕竟是相对有限的劳动。而在农村劳动后,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小锄谷时的一弯三折,收割时腰变成了弯弓,担庄稼时的不能息气,说起来算不了什么,但要做起来真是不那么容易。仅仅是春季的植树,秋季的打梯田,冬季的造平原,还有公社抽调参加水库劳动,以及我们自己挖砖盖楼房等这些重体力活,就累的任何一个小伙子都够呛,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小姑娘了。到冬季,所穿的毛衣被汗水浸湿,休息时又结上冰碴,那种滋味令人很是难言。但即使如此,每个人都被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驱使,都被激情所燃烧,都是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记得当时有一句口号: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这是我们当时真实的精神状态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和最先进生产工具留个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左二为作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关是伙食关。在家里时虽然吃的不好,但还能粗粮细做,插队时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玉米面或高粱面窝窝头加清可见底的稀饭,没有什么调料,也很少有油和就饭的菜。初开始大多数知青都难以咽下,但看看农村老百姓,吃食还不如我们,慢慢也就习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必须过好的一关是卫生关。这个卫生关不是说要学会讲究卫生,而是要习惯于像农民那样,随遇而安,没那么多讲究。这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那时候就是那个条件,你没办法讲究,也只有这样才能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我母亲是南方人,又在建国前参加了解放军,长期在部队卫生队工作,养成了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我们从小在吃喝上,非常注意讲究卫生。但到了农村,就没有那个条件了。那时在农忙季节,都是一出勤,两送饭,晚上还得加班干。其他农活还好说,如果遇到播种时施肥,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能过关了。所施的肥是把人粪尿或牲畜的粪便拌上土,然后放在一个粪兜里,用手一把一把往前面人刨开的点种穴里放。因此,第一关就是能不能用手去抓粪,而第二关更难过,就是送来饭后,能不能用抓过粪的手去抓食物。稀饭好说,窝窝头必须用手抓。刚开始心里不接受,想想就觉得恶心,但一方面肚子饿的不行,另一方面看到农民们就那样用黄土擦擦手就抓起来吃,为了不和农民产生距离,心中也就没有多少顾忌了,慢慢也就习惯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团结才能合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前排左一为作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就是我们当年在农场时的真实生活写照。在不到一年时间后,经过锻炼,大家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从习惯上,就都感到适应了,也就不感到苦和累了,反而感到过得很充实,也很快乐。我们除正常参加劳动外,还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我是宣传队员之一,宣传队排练节目都在晚上时间,从来不占用劳动时间。我们排练的节目主要是在地头休息时给群众演,平时节假日给村里老百姓演,既活跃了农村的文娱生活,也拉近了我们和农民群众的感情距离。在不排练节目时,其余时间晚上就是参加集体学习。我们学时事,学文化、斗私批修、剖析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事情现在看来是非常务虚的,但当时的效果却非常明显。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觉悟,活跃了知青点气氛,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担水扫地这些事从来不用轮流,大家在做早操前就自动去抢着做;因人多工具少,有的人第一天晚上就把扁担、扫帚藏起来以便第二天能自己做好事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曾经的飒爽英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为作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从小教育不同,所持立场和观点自然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就截然不同。现代年轻人很难理解当年的我们,能在理想的鼓舞下燃烧起的那么高的激情火焰,但在当时我们感到却是再正常不过了。因为父母给我们从小灌输的理念,就是他们从小怎么样少吃没穿,饱受欺凌;参加革命后怎么样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告诉我们,实现共产主义必须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这些都对我们后来的成长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当时那句“要想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我至今都认为是非常对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回头看,没有我们的上一辈抛头颅洒热血以及我们这一辈的艰苦创业、奋发努力和齐心协力,我们这个经受了百年屈辱史、积贫积弱的国家,经历过多少年战乱的国家,就不可能打赢抗美援朝战争,不可能研制出两弹一星,而没有这两个前提,就不可能有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就不可能在几十年内就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也就不可能有今天飞速发展后带来的丰硕成果。想到我们的点滴汗水,成为集聚祖国发展和前进的巨大浪潮的一滴,自己在心中也就感到了无怨无悔!</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窑洞虽不时髦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但我们亲手盖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前排右为作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年的插队生涯虽然有苦又有累,但却锻炼了我,更教育了我。插队生活给予我最大的教益就是"知足”,这使我终身受益匪浅。插队不但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力,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使我们学会了善良,使我知道了农村老百姓的艰辛与不易,这对我们后来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1979年12月知青大返城时,我经过审查考核,被县广播站录取为播音员;后来又调入吕梁市经济管理学校工作直至退休。每到一个岗位,想想老百姓的不易,自己就感到很知足,因此只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从不躲前缩后,也不攀高慕贵。几十年来自己一直顺风顺水,不能说与五年插队形成的这种认识没有关系。因此,回想自己,回想我们这一代人的插队生涯,我仍感到这是我无悔的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韶华虽逝 友情依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左为作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没有当年奋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哪有今天舒心</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