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徽州~徽州府堂 棠樾牌坊

栉风沐影

<p class="ql-block">  自隋唐以来一直作为古徽州州治、府治所在地的歙县,古称“新安”,是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扬名明清两代四百年的徽商故里,更是国粹京剧的源点。如此辉煌博大的历史文化积淀,让歙县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并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步入歙县,仿佛踏进秀丽山水之间的古典建筑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 歙县的徽州古城建于明、重修于清,集中了包括徽园、许国石坊、徽州府衙等若干历史古迹和徽派古建筑。徽州的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因而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飞内城、外廓,有东南西北四门,还保留着瓮城、古街古巷等。</p> <p class="ql-block">  走过炼江太平桥,不远即是徽州古城。城墙外绿化带立有古徽州名人塑像,如毕昇、刘和珍、黄宾虹等。</p> <p class="ql-block">  古城城墙据说下半部为古墙,上半部是按照原貌重新修建。城门气势不凡,“徽州古城”四个大字高悬,真恍若到了徽州府。</p> <p class="ql-block">  迈入西城门,站立在偌大的中心广场环顾四周。北边的徽州府衙议门对应着南边的谯楼,正对面的阳和门与西门呼应,展现了明代府衙“规模宏敞,面势雄正”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  徽州府衙是府治所在地的标志。眼前的这座面积达9800平方米的府衙是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在原址完成修复。有南谯楼、议门、正堂院落、后堂院落和廨舍院落五大组群,和故宫一样,以核心中轴线布局,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颇具代表性的徽派古建筑群,在建筑、史学界被誉为“徽州故宫”。</p> <p class="ql-block">  公堂前立戒石,已有千年历史。徽州府衙大堂前同样有一座戒石碑亭。,高约4米,四角石亭。四根八棱石柱顶立四梁四枋,梁枋至上八个斗拱,协力承托亭顶。在石亭正中央,一块高194厘米,宽94厘米,厚20厘米的青色大石碑傲然挺立。高大的戒石上“公生明”三个大字赫赫在目,由北宋名臣手书。稍有历史知识的人看到“公生明”三个字,就会联想到“廉生威”。</p><p class="ql-block"> 戒石铭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条重要律令,一直沿用到清代。它所倡导的廉洁精神,有着不朽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正堂,又称公廉堂,是整个府衙的核心,体现权利的至上,给人自有一种威严。正中“明镜高悬”金字闪耀。近前立柱上,右边是“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左边书“养廉为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细细品味,寓意深刻,应该对当今仍有警世、指导作用。</p><p class="ql-block"> 正堂上设计辉煌宏伟,粗大挺直的山楂木柱子、冬瓜梁、斗拱、屏风,乃至祥云福寿图案,无不体现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正堂之后为二堂,堂中高挂“勤慎清”三字,“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左右两柱这幅对联十分醒目。南宋吕本中所著《官箴》记载:“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清,指操守清白,廉洁自律;慎,指言行谨慎,防微杜渐;勤,指勤勉尽力,善始善终。古人的廉政教育,真的叫人影响深刻。</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廨官厅,即官员办公事的地方。蓝底黑字的对联也非常精彩。右联“三十六峰,此邦大好山水”;左联“五十石俸米,吾民多少脂膏”。年俸五十石米,包含了当地百姓的多少艰难辛苦,拿着它,不为百姓办实事,能对得起他们吗?</p><p class="ql-block"> 现在廨官厅摆放了徽派工艺品,感觉不伦不类。</p> <p class="ql-block">  后堂布置成了崇学堂,主要展示和出售宣纸徽硯等。</p> <p class="ql-block">府衙后花园,小巧玲珑。</p> <p class="ql-block">一汪清池倒影着假山上的春亭。</p> <p class="ql-block">  假山旁有道小门,登几级台阶,穿门出来,就到了古城城墙上。</p> <p class="ql-block">  从城墙上居高临下看,府衙与普通常见的皖南徽派建筑有很大差异,唯左右厢房等辅助建筑采用了徽派民居的形制,其主体建筑为官式建筑类型,并且将徽派建筑元素和古代官署建筑元素很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徽派民俗文化与府治文化相结合,因而府衙整体呈现出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和雍容华贵的徽风皖韵。</p> <p class="ql-block">  顺城墙来到南谯楼的门楼上,换个角度领略徽州府衙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瓮城里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  南谯楼的正南面立有一座牌坊,牌坊额题“东南邹鲁”,十分醒目。'“邹鲁”原指春秋时期的邹国与鲁国,中国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孟,孟子生于邹,孔子生于鲁,“邹鲁”故又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受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古徽州地区历来崇文好儒,文风昌盛,“十户之村 不废涌读书”,造就了徽州“官商学一体”的思想文化体系,故享有“东南邹鲁”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唐初,南面上书“徽州府”三个大字,相传是隋末唐初歙州吴王府的正门。南谯楼是一座宫殿式楼阁,三层三开间,高约20米,宽15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历经沧桑,多次修缮,然古风依旧,雄韵留存,是徽州古城最重要的地标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谯楼又称鼓楼,古时建筑在城门上的楼,白天用于瞭望,夜间在楼上击鼓报更。</p> <p class="ql-block">  南谯楼门楼开辟成了徽州历史文化故事馆。</p> <p class="ql-block">  门前古徽州人像,脸庞刚毅,手指向天,是否企盼向上苍再借五百年,令徽州“万家烟火徵生聚;一片溪山展画图。”</p> <p class="ql-block">  在唐代以前,城台均以土夯修筑,修建门楼,必须在门阙靠壁立柱。南谯楼共立柱二十六根,中门阙门扇隐去二根,只显出二十四根,当地人就叫它为“二十四根柱”。</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南谯楼基本保持宋代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如今已很难见到。</p> <p class="ql-block">  阳和门,又称东谯楼。汉朝遗风,古代筑城必建谯楼。谯楼上悬巨钟,晨钟暮鼓,臣民闻之而生儆惕之心。阳和门就有一口古老铜钟。史料记载,此钟铸造于1476年,迄今钟龄已逾五百年。铜钟呈腰鼓状,形态浑厚端重,钟声洪亮淳润。</p><p class="ql-block"> 阳和门及明代古钟均是徽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丰富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出阳和门数十米,即看到闻名于世的“许国石坊”,这可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四面八柱,“口”字型,民间俗称“八脚牌楼”。立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坊主许国系歙县县城人,嘉靖乙丑(1556年)进士,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石坊上,许国称号“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由此可知许国是位高权重,享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石坊建筑是仿木构造,东西二面作四柱,三楼冲天式,南北二面作二柱三楼冲天式,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回石,质地坚硬且用料厚实笨重,在空子接榫合缝,足见当时的建筑技术已达相当高度。</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非皇室家族不能建八脚牌坊。许国用“先斩后奏”的法子,建了这座八脚牌楼耀祖光宗。作为全国现存唯一的八脚牌楼,许国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作,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离徽州古城约10公里,就是棠悦牌坊群。在歙县,比较上规模的除了徽州府衙,就是牌坊群了。从歙县城区可以坐公交来,很方便。</p> <p class="ql-block">  牌坊群的西头,有二座祠堂,清懿堂和敦本堂。好多游客来此,很容易被忽略掉。</p><p class="ql-block"> 堂以“清懿”为名,取的是“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故清懿堂又叫女祠。在古时候,男尊女卑,女性均以祠堂无缘,女性祖先在祠堂没有牌位,甚至祭祀活动女性连祠堂大门都不得进入。唯独这清懿堂则是专为女性而建、女性专用的女祠。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 清懿堂与一般祠堂座北朝南不同,唯独它是坐南朝北的,智在颂扬母恩母德。祠堂五开三进马头墙。造型流畅,外朴内秀。祠堂内的石木雕刻皆典雅细腻,玲珑剔透,端庄精美,充分表现出女祠之特色和最有趣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清懿堂”三字出自书法家鲍珍之手,“忠孝两全”横匾,由曾国藩所书。棠悦鲍氏59位贞节烈女的牌位立于堂内,在她们身上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清懿堂旁边是敦本堂,又称男祠。三进五开间,构筑宏敞。始建于明嘉靖末年(1522年),重修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大门前摆六角形旗杆礅五对,门厅翼角高耸,五凤楼形式,颇具气势。</p> <p class="ql-block">  敦本堂是鲍氏全族子孙的祭祀堂祠,堂内有议田条、规禁碑和嘉庆上谕碑等17方碑刻,还有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手书的《鲍氏五伦述》匾额。</p><p class="ql-block"> 祠堂内最典型的是“肥梁痩柱内天井”,此乃徽派建筑特征,屋柱细而高,横梁却很粗,称为“冬瓜梁”。敦本堂堪称徽州祠堂建筑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棠樾是鲍氏家族聚集地。棠樾古称“唐越”,又名“慈孝里”。鲍氏借《诗经-甘棠》篇中“蔽芾甘棠”之句,谐音“唐越”为“棠樾”,意为甘棠树枝繁叶茂,利及后人,棠樾村名就一直沿用下来。</p><p class="ql-block"> 棠樾七连座牌坊,其第一座“慈孝里坊”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最后一座“乐善好施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年度跨越四百年。牌坊群集中体现了徽文化“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精神,内含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感人肺腑的故事,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徽商纵横三百多年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七座牌坊井然有序地屹立在棠樾村东端的进村甬道上,均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结构,稳重感十足。全部用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建造,既不用钉也不用铆,石与石之间结合巧妙,精雕细琢,高大挺拔,千年不倒。</p> <p class="ql-block">  从清懿堂门前开始,七座牌坊依次为鮑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其中鮑灿孝行坊、慈孝里坊和鲍象贤尚书坊建于明代,其余四座建于清代。</p> <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一提是这座慈孝里坊,宋代已开始建造,是为表彰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明清两代都进行了重建。据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鲍氏父子被乱军俘虏,要杀一人。父子二人争死,以求对方获生,感天动地,面对此情,叛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表彰他们,赐建此坊,牌坊上刻有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鲍家父母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乾隆皇帝听说这个故事后,写下对联“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并拨银将牌坊重新修缮,上刻御题对联。</p><p class="ql-block"> 慈孝里坊与北京故宫同龄,是七座牌坊里面最古老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  七座牌坊均为四柱三间,宽度与高度都在8-12米之间。有卷草纹头脊式和冲天柱式,根据内容镌刻有不同的字样图案。</p><p class="ql-block"> 七座牌坊分别对应“忠(2座)、孝(2座)、节(2座)、义(1座)”。</p> <p class="ql-block">  牌坊群里还隐有一座亭子,叫骢步亭。鲍氏的一位远祖西汉鲍宣,外出巡查从不坐轿,骑马或步行。他喜欢骑一匹骢馬(青灰色的马),鲍氏后人鲍献书为纪念他而建了这座骢馬亭。此亭的亭尖处好似一顶官帽,故又俗称“官帽亭”。</p> <p class="ql-block">  妻的祖辈是鲍氏家族成员,这是她第一次来老祖宗的家乡看看,特聘请了一位导游,既听对牌坊群的讲解,也试图多打听一下有关人物的信息。她们热烈地交谈,我独立一边。回望被油菜花簇拥着的七座牌坊,气宇轩昂地静立金色田野中,举世无双。细细品味牌坊后面凝重而动人的故事,鲍氏家族的传世佳话所代表的中国儒家忠孝、贞节、慈爱的道德精神凝固于牌坊之上,又长世传递出来,督促和激励人们不忘先人的荣耀,传承先辈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古老徽州幽静美好,在婀娜多姿的徽州古韵中,棠樾七座牌坊的相互唱和,记录了徽商时代的地域文化特色,更透出徽州文化的广博厚重与古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牌坊群西边数百米外,坐落着鲍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  鲍家花园原为清代著名徽商鲍启运的私家花园,后毁于太平天国战争。经修复重建后,成为我国最大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p> <p class="ql-block">  她是典型的古徽派园林与徽派盆景相结合的私家园林精品,与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无锡梅园等齐名。占地360余亩,荟萃海内外盆景流派精华作品近万盆。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湖光倒影,神奇盆景自然融合,交相辉映。有专家称:鲍家花园源于徽文化,却超越了徽文化,发展了徽文化,是盆景之“绝唱”,园林之“离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