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记事008: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始末

周征

在现在的上海中等学校名册中,早就找不到“上海航空工业学校”的名字了。60年前,它在上海13所中央部委直属中专学校中名列前茅,是当时寒门学子所向往的一所学校。 上海航空工业学校的前身,是创立于1951年11月的中央军委民航局第三民航学校,1952年6月归属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先后更名为上海机械学校、华东250技工学校、246工人技术学校、上海第一航空工业工人技术学校,1959年8月改为中专学校,隶属航空工业部,始用“上海航空工业学校”校名。 上海航校校址最初位于龙华机场,1954年迁至龙山路326号(即今中山南二路1089号),1957年末迁至彰武路100号今址。 “文革”前的几年,是上海航校的鼎盛时期,学校占地面积10.17万平方米(合152亩),建筑面积3.66万平方米,教职工574人,其中教师145人。学校设置航空零件机械加工、工业企业电气装备、航空附件装配与试验、航空电气设备装配与试验以及航空塑料橡胶成型加工等5个专业,建立基础课实验室6个,专业课实验室13个,各学科陈列室和研究室20多个,实习工厂拥有各类金属切削和锻压机床320余台,最高年产值曾达到600多万元。<br>“文化大革命”中,上海航校的教学、生产等都受到了严重破坏,学校一度停办,改为航空机械厂。1978年6月,上海市为适应航空工业建设的需要,并鉴于上海航校在“文化大革命”前教学质量较好,在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决定在航空机械厂内抽出原航校的部分人员和场地复办上海航校,由上海市708工程办公室领导,1999年归属上海市教委。 2003年11月,原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1月,同济大学在原上海航空工业学校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和空天技术研究中心,现称为“同济大学彰武路校区”。 上海航校所处的位置,是杨树浦港与走马塘交汇处。1960年代,走马塘以北属当年的宝山县,走马塘以南还有农田,从五角场起头的政本路紧贴空四军司令部东墙南下,过了走马塘后变成了一条泥巴路,过杨树浦港后再贴着上海航校的西墙弯曲而行,与彰武路衔接。 杨浦区因境内有杨树浦港而得名。杨树浦港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上海航校,将学校分割成教学区(西)和生活区(东)两大片。原上海航校的大门就位于彰武路100号,大门西邻同济新村,南接鞍山新村。同济大学彰武路校区基本保留了原上海航校教育区的三幢大楼,教育区东侧原实验区土地上新建了学生公寓楼。 连接教学区和生活区的一座石桥,是当年上海航校的交通枢纽。从周一到周六,航校学生每天至少要在石桥上往返六次。 上海航校当年的生活区里,不仅有三幢学生宿舍、一个大大的学生食堂,而且还有一个游泳池和400米跑道围城的大操场。生活区的北面和东面是农田,向北望,远远地看得见空四军司令部的军营;向东望,隔着农田是上海光学仪器厂的厂房(现在这一片新建了凤城四村、五村和六村三个小区)。 六十年来,原上海航校的生活区变化最大。1971年和1975年上海市电机工业公司两次发文,从航空机械厂共划出原航校约40亩土地给上海铜材厂(现在的恒联新天地花园小区)。随着上海市政建设的发展,开辟江浦路北端和新辟中山北二路(这两处以前全是农田),又占用了上海航校生活区的地皮,到1990年,学校占地面积缩小至44320平方米,不及原先的44%,建筑面积缩小至7840平方米,不及原先的22%。上海航空工业学校曾经的辉煌不再。 近年来,随着18号地铁站线的建设需要,原上海航校学生宿舍楼的位置,已新建成为18号线的抚顺路站。恒联新天地小区也不断扩张,几乎将原上海航校生活区全部吞没。一个原先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风、为祖国的航空工业培养了上万名专业人才的学校,就此消失了。上海航校的始末,折射出我国在教育层面设置、专业人才培训方面的曲折经历。 然而,走出上海航校校门的学子们,从来也不曾忘记自己的母校,他们以各种形式追忆着航校的美好岁月。合肥164厂有上海航校65级同学70多名,这是上海航校同届毕业生分配较为集中的一个点。上海航校校友会成立后,在祖国各地的校友们组建起上海航校校友分会,与上海航校共享成长发展的喜悦,为祖国航空工业的突飞猛进再作贡献。 2015年10月,上海航校“文革”前最后入学的一届学生(即上海航校65级),从祖国各地回到母校的怀抱,他们欢聚一堂,共同纪念入学50周年。<br>在上海航校原址举行的这场规模浩大的纪念活动,再谱上海航校曾经的辉煌乐章!